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來中國用什麼語言跟他交流

德國人來中國用什麼語言跟他交流

發布時間:2022-07-30 19:12:59

㈠ 和德國人沒有辦法溝通,他聽不懂中文,用英語可以交流嗎他能聽懂嗎

就我在德國生活經驗來說= =我覺得德國人大多都會英語,而且水平不會比中國人差,畢竟德語很多詞彙和英語都是相同的,我和我的德國朋友也都是用英語交流的。

㈡ 為何很少有德國人來我們中國旅遊,或者定居呢

現如今隨著我國的經濟狀況日益提高,已經成為了讓世界矚目的大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更加現代化的城市,北上廣深等國內一線城市都在世界發達城市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更是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慕名拜訪。除了高度發達的城市以外,作為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我國極富歷史文化的旅遊勝地數不勝數,此外還有眾多令人心馳神往的風景名勝。

最後一個原因是飲食問題。“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每天都不可缺少的環節,而中國的飲食習慣與歐洲國家的差異很大。尤其是對動物內臟,我們與不少歐美國家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念。部分歐洲人是完全不食用動物內臟的,但我們卻會把把它做成地道美食。還有很多德國人是不會使用筷子的,他們更加習慣使用刀叉。

㈢ 如何跟德國人搭訕

要大方,不亢不卑。
見到外國人想聊的話,看場景,要打破開場的羞澀很容易,用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引開(在中國的話,不一定每個德國人都說德語)。
如果你是男的,在遇到男的時候,你就可很大方的問對方之後,如果對方回答了,有機會再聊的時候,就隨便問問對方從哪裡來,在中國干什麼,等,問他們國家的一些文化習俗,問問他們對中國的評價如何,都可以。
如果你是男的,在遇到女的時候,如果她們是很開朗的那種,如果對方很漂亮,就不妨直接恭維她們,說她們很漂亮。然後就可以拉開來聊。
如果遇到一家人帶著小孩,我一般會沖他們大有說,你們小孩好可愛,好漂亮(都是真心話),如果很厭惡的那種,也沒有必要去搭理。我有次在船上遇到一家子德國人,那男的真的是帥,女的真的漂亮,兩個小孩真的超可愛,一男一女,都是上十歲左右的樣子,下了船,終於忍不住聊起來,我就沖他們父母說了一句你們小孩子好可愛,好漂亮,那個女的就笑了,說了句謝謝,我就就問他們是不是從德國來,他們問我為什麼知道的,我就開玩笑說,因為他們的口音,接著我說,開玩笑的,他們的英語很完美,我能說德語,很簡單就聊開了。
西方人一般很開朗,豁達,大方的,主要是你自己不要扭扭捏捏,但也不要表現得很浮躁。會說德語就想跟美女照相,到處去問人家可不可合影之類,這樣會適得其反的。

㈣ 用英語跟德國人交流可以嗎

可以的。因為根據語言歷史,古英語派生於德語。所以德國人其實也懂英語。可以的。

㈤ 如何與外國人聊天應該說些什麼

跟外國人聊天,應該說點什麼,也要基於你的英語基礎,基礎差的則只能用上備用的萬能句型,或者是保持微笑點頭,而基礎的好則可從日常生活到工作范圍來開展,這樣就打開的話題,但是也要注意口語表達的技巧。

建議基礎差的小白,可以選擇報班學習好口語,現在學英語已經很方便了,在家就可以跟著外教學習,價格實惠,上課時間自由安排,主要是各大機構的課程都是免費體驗,好不好試聽了再報名,這里分享我學習的英語課程,試聽地址:限時0元,雙證外教1v1英語課程,點此領取

每天半個小時跟外教一對一互動,然後性價比也蠻高的,一節課的價格是20塊,報了半年才4099元,有小半年的時間學習英語是很充足的,現在感覺口語方面自由表達不是問題,對了課後也會有專門的助教來監督學習哦,所以不用擔心自己會偷懶~

跟外國人了解注意的語言表達能力,看這里~

1、不要覺得How are you?就是很完美的開場方式

往往這種提問方式很讓外國人覺得很老套死板,可以用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來代替,如:

"How are you doing right now?"(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How's your day been so far?"(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2、從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開始說起

"What's happened for you today?」(你今天怎麼了?)

"How was your trip?"(你的旅行怎麼樣?)

"How is you sleep last night?"(你昨晚睡得怎麼樣?)

這種類型的提問方式讓對方覺得你很關心他。

3、在固定的場合,說與場合相關的話,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book?"(你認為那本書怎麼樣?)

"Looks like a great drink. What is it?"(這飲料看起來很好喝,是什麼?)

"I love this place because it's got great energy."(我喜歡這個地方,因為這里充滿活力。)

4、利用一些好聽的話打開話題。這里並不意味這外國人很虛榮,好聽的話更多一種很禮貌的言辭,比如:

"I like your posture. It makes you stand out nicely."(我喜歡你的姿勢。它能讓你脫穎而出。)

"Nice shirt. Where did you get it?"(漂亮的襯衫。你從哪兒買的?)

"I love your style!"(我喜歡你的風格。)

5、天氣往往是外國人很關注的話題,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It's so hot today."(今天好熱。)

"The great sun is burning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太陽很大。)

"It's freezing! Do you know the temperature?"(太冷了,你知道多少度嗎?)

6、以一種謙遜的態度進而去展開聊天

"I don't know anyone around here so I thought I'd come talk to you."(我不認識這里的人,所以我想來找你談談的。)

"I'm a little nervous talking with strangers, but I just had to come say hi."(和陌生人談話我有點緊張,但我還是得和你說聲hi。)

"I know no one here so I thought I'd introce myself to you."(我在這兒誰也不認識,所以我想介紹一下自己。」)

7、開門見山說明自己很想聊天

"I'm out meeting new, interesting people tonight. Mind if we chat for a minute?"(今晚我要去見新的有趣的人。介意我們聊一會兒嗎?「)

"You guys look like you're having fun. That's so cool that I just had to come talk to you."(你們看起來好像玩得很開心。真是太酷了,所以我過來跟你們說說話。)

"I had to come talk to you because your shirt made me laugh."(我必須和你談談,因為你的襯衫讓我笑了。)

8、盡量找一些都知道的時事,進行展開

"I was just listening to radio on my way here and can't believe what happened in Africa."(我在來這里的路上聽著收音機,簡直不敢相信在非洲發生了什麼。)

能夠交上一個很好的外國朋友,也能能夠通過他們了解到更多豐富有趣的東西,所以如果遇到了一些友好的外國人,就記得利用一些聊天技巧,這樣才能讓彼此的聊天更加的持久。

㈥ 德國人第一次見面時用什麼肢體語言打招呼

身處國外,當談到通過示意動作或身勢語來傳遞信息的時候,你如何辯別什麼是粗魯的示意動作,什麼是得體的示意動作?如何進行正確的回應,而不至於被人誤會?在這里列舉了一些外國人最常用的示意動作和身勢語。給您提供一些外邦生活的日常習慣,以免發生誤解帶來麻煩。

1、目光接觸
當向人致意或和人交談時,北美的小孩就已知道要正視對方。如果不看著對方,這通常被認為是羞怯或者是缺乏熱情,或者,甚至更糟——是懦弱。恰恰相反,日本和韓國的父母親教導他們的子女不要正視對方而要轉移目光,避免目光接觸。他們認為,目光直接接觸是威脅對方,或者可能會有暗示性的。

2、握手
北美人在見面時握手相互致意,他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學會握手時要緊緊地有力握一下。雖然幾乎全球都以握手為歡迎對方的方式,但日本人仍然喜歡向對方鞠躬致意(但不久將迎合西方人的習俗,也用握手致意)。東南亞人是兩掌在胸前對合作祈禱狀。中東人和許多東方人在握手時,往往輕輕握一下,那是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里,緊緊握手意味著挑釁。

3、揮手
北美人不論是在向人打招呼還是告別,或者只是要引起離他較遠的人注意,他們舉臂,張開手,來回擺動。但是,在歐洲大多數地方,這個動作表示"不!"。歐洲人在打招呼或告別時,習慣於舉臂,將手在腕部上下揮動,好像籃球運動員運球的動作。義大利人可能用完全不同的手勢:他們舉手,僅手指向內擺動。

4、召喚
北美人要召喚別人通常是先揮手以引起對方的注意,然後把手轉過來做向內舀的樣子。美國人還有一種召喚人的手勢,那是伸出食指(手掌朝著自己的臉),將該食指向內屈伸。這兩種示意召喚的手勢在世界的其他地區都可能被誤解。在歐洲各地,要表示"到這兒來"的手勢是舉臂,手掌向下,然後將手指作癢狀。至於屈伸食指這個手勢,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只用來召喚動物的,從來不用來召喚人。

5、點頭和搖頭
在世界大多數地方,上下點頭表示"是",左右搖頭表示"不"。在保加利亞,他們的習慣剛好相反。他們點頭表示"不";而表示"是"他們左右搖頭。

6、"V"字形
用食指和中指形成V字形,這差不多在全球都可理解為示意"勝利"或者"和平"。然而,在英國,如果你伸出食指和中指形成V字形,手掌向著自己的臉,這等於示意"他媽的!"

7、"O.K."的手勢
北美人經常並熱情地炫示這個手勢:拇指和食指構成環形,其他三指伸直。不過,在法國這個手勢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它的意思是"錢",好像是在構成一枚硬幣的樣子。在巴西、蘇聯和德國,這象徵人體上非常隱蔽的孔。因此,在那些國家裡,決不要打這個表示"O.K."的美國手勢。

8、豎起大拇指
這個在北美以及許多別的國家裡非常普遍的手勢常被用來無聲地表示支持和贊同:"幹得好!"、"O.K."或者"棒極了!"以及其他十幾種表達用語。北美人用豎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車,但在奈及利亞等地,這個手勢卻被認為非常粗魯,因此必須避免這么做。在日本和德國,豎起的大拇指也用來計數:在日本這大拇指表示"5",但在德國則表示"L"。

9、敲門
在北美人的家裡,通常將沒在用浴室門半開著。這樣,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人在用浴室。在歐洲人的家裡,浴室門通常是關著的。因此,總得先敲門。

10、吹口哨
北美人向漂亮女人吹口哨,但也在運動場上作為喝彩的形式,或者在一場傑出的演出,又拍手又吹口哨。在這些場合,吹口哨都表示贊揚。然而,在全歐洲,在這種公共場合下,吹口哨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它表示不贊成,反對,甚至嘲笑。

11、碰觸
北美人不喜歡碰觸。好朋友之間會偶爾碰一下對方的前臂或肘部。非常好的朋友之間也許甚至會把一個手臂圍著對方的肩膀。但是點頭之交決不會擁抱。東方人也和美國人一樣避免這種身體的接觸,但是拉丁語系人卻喜愛熱情擁抱和親切地拍拍對方的背。在中東甚至可以看到兩個阿拉伯男友手拉手地在路上走,這只是表示友情。

12、接吻
北美人通常只是給愛人和母親親吻。有時在親近的女親屬之間親吻。但是兩個男人很少親吻。但是,拉丁語系人、歐洲南部的人和俄羅斯人,不論男女,相識的人之間通常親吻臉頰。但這只是佯作在臉頰上吻一下,有時在兩邊臉頰上都吻一下,或者甚至"吻三下":先吻一邊面頰,再吻另一邊,再回過來吻先一次吻的那邊。順便說一下,歐洲大陸親吻女士的手這個禮儀現在幾乎已看不見――只有在義大利和其他羅曼語系文化群落的一小部分騎士風度的人才這么做。

㈦ 德國人用什麼軟體聊天

Skype比較多,國際的都用這個

㈧ 與德國人交流要注意點什麼

一、注意事項:

1、遵約守時。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

2、注重整潔。德國人講究清潔和整齊,隨地亂扔紙屑或隨地吐痰均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

3、講求秩序。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喜歡大聲喧鬧。

4、注意交往禮儀。雙方握手時,應友好注視對方,以示尊重,勿東張西望。與陌生人、長者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時,通常用尊稱「您」;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

二、主要禁忌

1、德國人在用餐時禁忌: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不得用餐巾扇風;喝湯或進食時忌發出聲響;忌在咀嚼食物時與旁人講話。

2、在德國,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前者表示求愛,後者專用於悼亡。

3、德國人視數字「13」與「星期五」為不吉利。

4、德國人對於四個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際場合進行交叉談話,也比較反感。因為這兩種作法,都被他們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5、與德國人交談時,不宜涉及納粹、宗教與黨派之爭。德國法律禁止使用和傳播各種納粹標識和行為、符號。

三、特別提示

1、德國人禮儀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尊重女性,這表現在一系列「女士優先」的禮儀習慣上,如男士有義務幫女士穿、脫外衣;為女士開門並拉住門,請女士先行;下車時,男士也應主動為同行的女士開車門、並攙扶其下車等等。

2、向德國朋友贈送禮物應注意:如是商店裡買來的東西,務須撕去禮品上的價格標簽;無論送什麼東西,均應經過精心包裝;如遇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日、訂婚、結婚紀念日等),最好附信或名片表示祝賀;如收到德國朋友贈送的禮物,應當面打開並表示感謝。

(8)德國人來中國用什麼語言跟他交流擴展閱讀

德國國家概況

【面積】357376平方公里,居歐盟第四。

【重要節日】新年:1月1日;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聖誕節:12月25日。

【自然地理】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陸地邊界全長3757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位於北緯47-55度之間的北溫帶,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1月-5~1℃,7月14~19℃。

【簡史】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西部頒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德國實現統一。

㈨ 德國和中國有什麼經濟文化交流

不少外國人去中國溜達一圈之後跑回自己的國家出書介紹他們在中國經歷的文化休克。我覺得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入鄉隨俗,即便不隨俗他也能很快就做到見怪不怪,所以很少有中國人寫外國的文化休克。但是,仔細想想,中西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1,德國人都不怕臟。第一次來德國在法蘭克福機場落地的時候,看見候機大廳里有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孩在地上爬來爬去,出溜出溜地還挺快。家長就在旁邊看著,也不說把孩子拽起來。當時我就琢磨,這要是換成個中國家長會不會一大巴掌就上去了,爹媽給你洗衣服不是讓你滿世界當墩布使的。後來見得多了,到處都是半大的孩子滿地爬的,小孩還都是粉撲撲的臉蛋,讓人思考中國那句俗話,是不是該說成:「不幹不凈,爬了沒病」。

2,德國人不會蹲。中國人喜歡蹲著。出去玩走累了,找個蔭涼蹲會;等車等累了,卡著馬路牙子蹲會。我沒見過蹲著的德國人。據說,西方人大腿跟小腿長的比例不適合蹲著,他們也蹲不住,一蹲就仰過去了。所以,德國人在成年之後繼續發揚小時候養成的不怕臟的精神,區別只是不再爬了,而是逮哪坐哪。只要能放下一個屁股的平坦面積他們都能坐下去。聽說,為了給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造好的形象,有人提出中國人應該改掉逮哪蹲哪的壞習慣。其實,我倒覺得沒什麼必要。如果中國人放棄蹲這個姿勢,隨著歲月推移蹲的能力恐怕就會退化了,以後想蹲還蹲不住了呢。蹲不住,奧運會舉重的金牌也就拱手送人了;「蹲茅坑」這樣的詞也會永久性地被載入歷史詞典了。

3,不少西方人批評中國人隨地吐痰。沒錯,這真是個特別壞的習慣。舒服了自己惡心了別人,破壞環境,傳播疾病,有百害而無一利。在德國很少看見有人隨地吐痰,最多是半大的壞小子擺酷滿地啐吐沫。德國人都有個大鼻子,他們把中國人從嗓子里頂出來的東西都從大鼻子里擤出來。你就看吧,不分地方不分場合,甭管是課堂上還是飯桌上,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個德國人從兜兒里掏出一張紙巾,攤開了捂在鼻子上,然後以氣吞山河的氣勢拚命一擤,聲音之大如尾氣泄漏;流量之多如水庫泄洪。誰要是在飯桌上聽見這么一聲,那就等著胃裡波濤洶涌去吧,如果誰要是特不識趣,非得再使勁找出來這聲是從哪發出來的,然後看見那德國人把這張用過的鼻涕紙疊吧疊吧再放回兜里等著下次用,那恭喜啊!您離成功減肥已經不遠了!

4,德國人刷碗只刷不沖。德國人刷碗喜歡放一池子熱水,倒上洗滌靈,然後把一堆臟盤子爛碗都扔進去。把油膩洗下去了之後,還帶著洗滌靈沫子的盤子碗就直接拿擦碗布擦乾凈放回碗櫃去了。很多人不再用水把盤子碗上帶的洗滌靈沫子沖下去。據說,德國人很信賴自己的化學洗滌用品,一點不擔心常年吃洗滌靈沫子會來個人體基因變異什麼的毛病。看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大家都為打生化大戰做准備呢。

5,甭管多大歲數都敢開車。我已經不止一次地看見走路已經顫顫巍巍的老頭老太太開車狂奔在馬路上了。這些親愛的大叔大嬸們,您就是自己把命都玩進去了,您事先得問問我們這些路人是不是願意跟著一塊玩吧?這不是您喊「我能!」就是您真就能的時候。

《聖經》裡面有一個故事:一個老人讓他的兒子去幹活,大兒子說,我今天不想幹活,不過後來想想,還是去了;小兒子說,好的,爸爸,我去,不過後來並沒有去。究竟是哪個兒子遵從了老人的意思?在西方國家,答案是大兒子。因為不論早晚,只要悔悟了就都是主的信徒。這個故事在東方的阿拉伯被重新詮釋:應該像小兒子那樣,因為他沒有破壞父子間的和諧氣氛,究竟他之後有沒有去工作,那已經是後話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社會注重個人,東方社會注重集體。在西方,孩子一出生,就接受獨立的意識。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就像朋友之間的關系那樣。小孩子被鼓勵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家長或者老師有不同的意見會得到表揚。你只要細心觀察一下家長和孩子的對話就會發現,家長很少會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而有的小不點說起話來已經老氣橫秋的了,乍聽起來還真的有點好笑。不過正因為從小就受到這樣的教育,西方小孩的自我意識很強,獨立得也早,基本上超過18歲就紛紛搬出父母家開始獨立生活了。而東方人習慣於把自己歸到不同的集體中去,家庭就是一個最基本的集體。人一出生就屬於這個集體,直到死去的那一天。當個人意見和集體意見相左的時候,要服從集體。在東方社會里,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在某些場合,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會破壞和諧的氣氛而使事情變成僵局。在這種時候,就要學小兒子那樣,這叫緩兵之計。

這種差異,在同一種文化的氛圍中往往不易覺察,而在兩種文化發生碰撞的時候就凸現了出來。一個德國商人,一個月內往返中國三次,洽談一門生意。中方每次都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但是生意卻總落實不下來。這個德國人按捺不住,最後大發脾氣揚長而去,寧願從頭開始談一門新的生意而再不願意和中國人打交道。很明顯,其原因是雙方都用自己的文化視角來看待和處理問題,而沒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德國人生氣的原因是中國這邊遲遲不給答復,他覺得是對他的不重視,簡直是戲弄他。而中國人大概由於出於禮儀之邦,雖然沒有太大興趣,卻不好意思一口回絕。每次德國人來訪的時候,都客氣地接待,禮貌地表示有興趣,顯得十分熱情……德國人的行為,反而顯得急功近利,有失風度和禮貌了。

還有個例子是,很多中國學生,剛剛來到德國留學,很不習慣德國的大學制度。因為這里沒有固定的班級,沒有固定的課程安排,什麼都要自己決定,連校園也是沒有圍牆、找不到界限的。學生宿舍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上課各從各的道來,下課各從各的道走,今天和這些陌生人坐在一起聽課,明天又和那些陌生人坐在一起聽課,找不到中國大學的那種歸屬感,連交個朋友都很費勁。那是因為,我們自幼習慣了有人幫我們決定和安排生活,交朋友也不用操心,反正大家都在同一個班級一獃獃幾年,很快就混熟了。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壓力太大,不自由,到處有人管著。到了國外,一下子沒有了集體,也沒有人來管你,反而空虛了起來,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開始懷念起國內的環境來了。

前一個例子講的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碰撞,後一個例子則是從一種文化背景到另一種文化背景所遇到的不適應。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幾乎所有初到西方國家的人都會有所感觸。所幸,文化是可以學習和接受的,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隨著全球日漸國際化,在國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在中國,這樣的意識還不是很普及,不少人認為,到國外去,或者在國內接觸外國人,掌握好外語就能夠解決問題。其實,語言只佔所有交流信息的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大部分的交流信息來源於非語言的交流,你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可能在對方眼裡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含義。而要解讀這些密碼,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是關鍵。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來中國用什麼語言跟他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