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歷史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
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
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
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
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
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
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
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
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
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
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
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
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
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
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
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
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
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
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
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
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
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
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
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
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
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
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
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於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
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
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
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後,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
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
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
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
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
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
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
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
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現在贛東北、浙
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
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
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
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
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
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
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後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於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葯"、"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採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後,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
是值得我們後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台灣基
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
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
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
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路,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並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
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與此同時,由於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為茶葉葯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餚湯料,供人食
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葯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後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采之,並逐漸由葯用演變成社交飲料,
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
公元8世紀後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
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
察茶葉產制,並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四、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B. 阿薩姆奶茶的資料
統一公司把阿薩姆紅茶和正宗紐西蘭奶源調和了在一起,再經過秘制的加工,一瓶香潤迷人的阿薩姆奶茶就誕生啦!
C. 世界奶茶的發展史 求詳細
內容很多,請耐心看啊,呵呵!
奶茶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源的,現在己很難進行准確的考證,但什麼時候開始傳播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卻是有史為證的,公元1600年和稍後的1602年,英國和荷蘭先後在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是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西方列強大規模殖民亞洲的繼續,法國後來也參與了進來;正是因為這兩個有著國家背景的東印度公司,在掠奪著亞洲物質資源的同時,也把亞洲古老豐富多元的文化和美食傳向了西方和世界,而奶茶就是其中之一。
據英荷有關的史料記載和推斷,奶茶應該是印度喜瑪拉雅地域居民自古以來就常飲的飲品,雖然中國的西藏和內蒙以及新疆部份地區,包括現在的蒙古國和中亞國家,以及同屬喜瑪拉雅區域的不丹、錫金、泥泊爾等國,在很早的時期也有了飲奶茶的習俗,而且至今仍在保持著,但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本身不產茶,茶完全是靠外地或外國供給,由於地緣的關系,不丹、錫金、泥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所用的茶主要來自印度和斯里蘭卡,而西藏、內蒙、蒙古國、中亞國家、以及橫跨歐亞的俄羅斯所用的茶則主要是來自雲南、安徽、福建等產茶區,也由此崔生了始自雲南遠至歐洲的歷史奇觀茶馬古道和緊壓茶品種,而這些依賴於外供主要原料的地區和國家,其中有的也許飲用奶茶的習俗或更早,但卻已經是受到外來物質和文化影響後的產物,己非純正的原始習俗,因此按照國際上通行的相關慣例,這是不會被認可為發源地的。從歷史成因上來看,印度喜瑪拉雅地區高寒濕冷,而用本地紅茶加姜、豆蔻、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和鮮奶共煮而成的奶茶則可以為這里的人們提供具有驅寒祛濕功效且有豐富營養能量的美食,從物質條件上來看,這一地區有豐盛的水草和綠植可大規模養牧牛羊,這可以解決奶的來源,另外在該地區的南部就是阿薩姆邦,這里盛產茶葉和香料,是世界最大的茶葉產區,著名的阿薩姆紅茶就出產在那裡,茶和香料的資源都很豐富;由於有資源,有需求,又屬於非外來影響的原生態飲食習俗,而且與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奶茶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傳承轉化關系,因此印度被業界公認為是奶茶的原生發源地。印度奶茶的製作方式有兩種,製作所用的器具和方法也不相同,南方喜用「拉」式做法,技法特徵是用兩個茶壺將牛奶和釅茶倒來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線,利用撞擊迴旋之力和節奏的變化使之茶乳交溶,以達到乳在茶中走,茶在乳中香的境地,而這種用紅茶和香料加鮮奶拉制而成的奶茶,就是印度著名的「馬薩拉茶」(Masala Chai);北方則是用「煮」的方法來製作,將牛奶倒入鍋中,煮沸後加入混合紅茶再用小火煮數分鍾,然後加糖過濾裝杯即可,與拉茶相比煮茶顯然要簡單得多,拉茶不僅技術含量高而且還充滿著宗教式的儀式感,製作拉茶時會用一口裝滿了鮮濃牛奶的大鍋,和一個裝有煮好釅茶的大銅壺,銅壺上通常會有龍頭裝飾,而且會畫上一隻豎眼和三道杠,並用新鮮的茉莉花串圍掛,以此象徵和敬奉萬能之神的「濕婆」(Shiva),同時也喻意這是神所喜愛並賜予的美飲,整個過程十分的考究給人以美的享受。而煮茶則只需一個爐灶和一口鍋,方便快捷且簡單易行,所以煮茶這樣的方式幾乎遍布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拉茶則由於技術含量高和對茶的專業知識要求很高且不易掌握,直到今天也只能在印度南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香港、澳門等少數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欣賞到。
自英荷將奶茶帶入本國後,由於氣候和飲食習慣的不同,英荷兩國的人都不習慣飲用辛辣濃烈的印式奶茶,都採取了去除香辛料,再混合不同品種的茶替代香辛料來製作奶茶,並加入楓糖作為調味劑,而這就是現代奶茶的雛形和基本配方,在這樣的基礎上,荷蘭因擁有優質的奶牛和奶資源,並嗜愛乳品和乳風味,所以在荷蘭人製作的奶茶里,奶的風味都比較濃厚突出,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將燒煮得過於濃釅苦澀的茶味讓香濃的奶給沖淡掉,使茶的味道趨向和緩,成了一種茶味幽醇奶味濃甘的奶茶飲品,這種荷式奶茶很快為歐洲大陸的大部份國家所接受,而且又與這些國家的食俗習慣相溶合共同形成了歐陸式風味。 如今遍布中國大陸的台灣奶茶其根源鼻祖就是荷蘭人帶來的歐陸式奶茶,荷蘭自1604年7月起開始至1641年8月全部獨佔台灣,由此開始了對台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才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其實從1636年開始,荷蘭商人就開始在台灣販運茶葉,並以台灣為轉運站,連通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同時也將奶茶帶入了台灣,由此台灣開始有了奶茶,到了1896年至1945年台灣又再次遭受到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從1899年起日本三井財閥屬下的日東紅茶就在台北縣海山、桃園大溪等地開拓茶園製作紅茶,開始了規模化的茶葉商貿,並於1926 引進印度阿薩姆茶種於魚池茶園,由此台灣開始有了國外的茶種,台灣光復後,在1948年和1965年分別引進日本的炒菁綠茶和蒸菁綠茶(煎茶)技術,茶種的豐富和制茶技術的提升,使台灣的茶葉和茶市很快就大規模的興盛發展,這就為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台灣泡沫紅茶和至今仍熱銷不斷的台灣珍珠奶茶提供了豐富的茶品種和用之不竭的茶資源。 關於台灣珍珠奶茶起源的說法有很多,而由台灣媒體經過調查采訪後正式向外界公布的是,1987年春季台灣「春水堂」冷飲部店長林秀慧女士把地方小吃粉圓加入奶茶,推展給消費者獲得成功後,林秀慧又和本公司的沈銅娥、林凌如、王玉鳳共同創意了產品名,在創意過程中,受煮後的粉圓狀如黑珍珠所啟發,遂以「珍珠奶茶」定名,從此「珍珠奶茶」作為一個充滿了美感的品名被傳播了開來,僅僅半年時間就迅速成為台灣的第一飲品,此後珍珠奶茶迅速延展至整個台灣島,在這個過程中, 又有波霸奶茶、西穀米、以及白珍珠奶茶等同類出現,不過,仍以樹薯粉做的黑珍珠最暢銷,1990年後加拿大、溫哥華、日本珍珠奶茶店,如雨後春筍,到處蔓延, 90年代中期誕生了外賣式珍珠奶茶店第一大品牌「快可立」, 並在1996年進入香港, 然後進入中國大陸, 以後又有台灣的「仙蹤林」等進入大陸市場發展, 2000年以後很多在大陸的台商相繼發展出很多的區域性品牌, 造就了一個個的商業奇跡, 直至今日「珍珠奶茶」仍是受經營者和消費者喜愛的投資項目和美味飲品,如今麥當勞和肯德基以及以「快樂檸檬」「85度C」等為主的奶茶品牌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市場熱潮及打制新的標准,可以想見未來的奶茶市場將會更加精彩紛呈,奶茶產品的品質也會越來越好…
說完荷蘭說英國,英國由於殖民地眾多,佔有和壟斷的茶葉及香料花草資源也很多,與荷蘭不同的是,英國的飲茶風氣首先是從上流社會甚至是從皇家開始的,如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後凱瑟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交使臣葛雷伯爵,著名的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瑪麗亞等皇族和貴族名流都是十分嗜好飲茶的,對於精心煮制的加味奶茶也特別的鍾愛,很多經典的奶茶風味如皇室奶茶、伯爵奶茶、鴛鴦奶茶等花式奶茶,以及歐蕾茶、花草茶、香草茶、果味茶等花式茶和下午茶就出自於這類引風氣之先的皇室成員和貴族名流們,並由此形成了具高貴典雅氣質和文化內涵的英式風味;英式奶茶是印度原始奶茶的再創造和再升級,把一種飲品從食品改變成一種歷史、一種傳統、一種文化、一種儀式、一種時尚、一種令人愉悅的生活方式,這是英式奶茶對於世界的貢獻。英式奶茶主要流行於英聯邦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高級酒店,享用英式下午茶己成了一種有品位有文化的生活方式,英式下午茶也是培養高貴禮儀和提升審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最佳平台。 港式奶茶是英式奶茶最特別的一個分支,它的特別既不在於茶師配製的茶有多精妙,也不在於茶師拉茶的手法有多嫻熟技法有多高超,更不在於它是否用了被港人戲稱為「絲襪」的茶袋將茶過濾了多少遍以及奶茶是否如絲般柔滑,而是在於它實際上將奶茶又拉回了生活的原點,讓它不分種族不分階級不分高低貴賤,也無需分場合禮儀時辰,想喝就喝,人人得而飲之,「讓大家自由的享用美食」,或許正是這種簡單而自由的做法,令港式奶茶備受稱贊,將高貴平民化,但並不將高貴簡單化,而是保留精工細作的傳統,仍然以人工來精心拉制每一杯奶茶,並且真材實料每一道工序都做到十足,這樣的場景遍布香港的茶餐廳、冰室、亦或大排檔,這和國內奶茶店普遍用低劣茶(甚至是茶香精加茶色素製成的假茶)和低檔奶精、甜味劑等化工添加劑胡亂泡製的所謂「奶茶」有著根本的不同,「秉承傳統,講求誠信,恪守行規,推崇品質,精益求精」,這或許就是港式奶茶的美味和魅力所在,當然,也是它能夠當選港人心目中的香港十大美食的緣由所在。
另外,同樣是受印度奶茶的影響,中東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以及東南亞的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還有非洲的埃及、摩洛哥等國家,也都和印度一樣喜歡加入香料或香辛料來製作奶茶,當然,由於所用的香料或香辛料不同,奶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風味,在中東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加入當地的香辛料和蜜糖,使奶茶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熱辣和甜辣風味,有的略添加酥油和奶油混合,其風味更加的強烈而美妙。而南美洲的奶茶受到的則是歐式奶茶的影響,因為無論是用料或調制手法,幾乎一脈相承,當然,南美人天性豪放浪漫,歐式奶茶對他們來說太過溫文爾雅,太過束縛不夠勁,所以他們總喜歡在奶茶里加入烈酒或濃可可和濃咖啡,喝他們的奶茶似乎總是會讓人多了一些激情和活力,當然也更多了些藝術氣息。與之相比非洲的奶茶就如同非洲的大地一樣多了幾分的原始與粗獷,如果說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承襲於中東而偏向於阿拉伯風味,那麼衣索比亞、肯亞、剛果則更多了非洲的特色,濃烈而深沉,香苦甜互相交織,這是只有乞力馬扎羅高原才可以孕育的風味,這是地道的非洲味。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從歐洲引入了奶茶,但喜愛綠茶的日本人卻將濃醇厚味的歐式奶茶與煎茶技術及抹茶相結合,走出了一股清新怡人的綠奶茶風味,為奶茶世界又創立了一種新的味別和品系,現在綠奶茶之風早己刮遍了台灣和韓國,並且也傳遍了中國大陸。 奶茶或奶茶店作為一種飲品和經營模式進入中國的時間雖然很短,從1996年的台灣「快可立」開始至今也只有14年,但奶茶在中國的消費總量卻早己超過了咖啡,己成了一種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新飲品,相信奶茶在新的歷史階段,尤其是在中國會再續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D. 阿薩姆奶茶是那個企業的
2009年10月由統一企業推出PET500ml奶茶,選取喜馬拉雅山麓阿薩姆紅茶,融合進口乳源。加上經過CTC特殊工藝且具天然果香的滇紅阿薩姆紅茶,還有來自北緯40度帶的優質牛奶,以黃金比例搭配調和優質水果、麥香、巧克力等原料,創造出層次豐富、順滑香醇的口感,帶給消費者不同一般的享受。
2014年9月統一阿薩姆奶茶正式更名為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
中文名: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
公司:統一公司
製造工藝:採用UHT高溫瞬時殺菌
保質期:9個月
配料:水、白砂糖、奶粉、紅茶葉
蛋白質含量:≥0.5%
分享
E. 阿薩姆奶茶是真的還是假的,著名不,起源於哪個地方
阿薩姆奶茶是真的呀。統一公司出品的。源自喜馬拉雅山裡的正宗印度阿薩姆紅茶,馥郁茶香;再搭配優質紐西蘭奶源,味道不錯啊。
F. 阿薩姆奶茶的危害
阿薩姆奶茶的危害:
1、常喝奶茶非常容易造成肥胖症
曾有統計數據顯示信息,很多食用奶茶店超出三個月,血人體脂肪及膽固醇都是上升。由於目前市面上賣的這種奶茶店全是由奶茶粉組成的,而奶茶粉多由椰油做成,喝醉了非常容易長胖,人體脂肪非常容易沉積在腹部上,產生中恆身材。
2、常喝奶茶會提升得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於奶茶店中帶有比較多的糖,另外還帶有許多的油酸和一些反式脂肪,這種物質全是會提升我們身體膽固醇的成分的,身體膽固醇成分過多,因此會提升得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阿薩姆奶茶簡介:
阿薩姆奶茶是統一企業於2009年10月推出的一種奶茶。該奶茶是由印度阿薩姆邦的紅茶搭配紐西蘭的牛奶製作而成。
統一企業是中國台灣一家大型食品公司,在東亞、東南亞均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食品業者之一。其總部位於台南市永康區,1992年開始在內地投資設廠。1998年,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統籌管理在國內各投資企業的資源與運營。
歷經多年的努力,在中國成長為以方便麵、飲料、乳品、糕餅、醬油等產品為主的綜合民生產業集團。
G. 阿薩姆奶茶的簡介
精選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阿薩姆邦的紅茶 ,這種盛產在海平面附近的阿薩姆茶以濃稠,濃烈,麥芽香,清透鮮亮而出名 ,由於當地日照強烈,需另種樹為茶樹適度遮蔽;由於雨量豐富,因此促進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蓬勃發育,進而造就了適合茶樹生長的絕佳環境。
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是冬季飲茶的最佳選擇 。
統一公司把阿薩姆紅茶和優質進口奶源調和了在一起,再經過秘制的加工,一瓶香潤迷人的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就誕生啦! 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是統一公司的著名產品。統一晴藍阿薩姆奶茶的包裝很迷人,所以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味道也很特別,喝一口下去,濃濃的奶味,甜甜的,又有一絲絲的茶香,市面上越來越流行!
H. 阿薩姆奶茶是哪個公司的
統一公司把阿薩姆紅茶和正宗義大利奶源調和了在一起,再經過秘制的加工,一瓶香潤迷人的阿薩姆奶茶就誕生啦!
I. 阿薩姆奶茶有誰了解的
阿薩姆奶茶 目錄簡介 奶 源編輯本段簡介奶茶原料簡介: 茶 葉: 精選生長在喜馬拉雅山南麓阿薩姆邦的紅茶 ,這種盛產在海平面附近的阿薩姆茶以濃稠,濃烈,麥芽香,清透鮮亮而出名 ,由於當地日照強烈,需另種樹為茶樹適度遮蔽;由於雨量豐富,因此促進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蓬勃發育,進而造就了適合茶樹生長的絕佳環境。 阿薩姆紅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是冬季飲茶的最佳選擇 。 統一公司把阿薩姆紅茶和正宗義大利奶源調和了在一起,再經過秘制的加工,一瓶香潤迷人的阿薩姆奶茶就誕生啦! 編輯本段奶 源特選來自北緯40度帶奶源(世界公認優質奶源)的優質牛奶。製造工藝:採用UHT高溫瞬時殺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產品本身的風味與營養,並使產品安全性得到保障;同時瞬時高溫使各種原料風味自然融合,創造性的產生統一奶茶獨有的回香。以先進的研發調和技術,將茶、奶等原料完美融合,創造層次豐富、順滑的奶茶滋味。價格 目前市面上的阿薩姆奶茶一般都是4.0元/支(零售),批發和在超市買可能會優惠一點。 成功原因: 阿薩姆奶茶是統一公司的著名產品。阿薩姆奶茶的包裝很迷人,所以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阿薩姆奶茶的味道也很特別,喝一口下去,濃濃的奶味,甜甜的,又有一絲絲的茶香,市面上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