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獅計劃的破產,英德空軍「血戰」長空,德國空軍如何慘敗而歸呢
二戰開始後僅僅過了一個半月法國就戰敗投降了,英國一下子成了漂浮在歐洲西端的一葉扁舟。自信的希特勒從未認真考慮過入侵英國的計劃,他甚至天真相信英國會步法國的後塵,立刻投降。
但當德國頻頻向英國人搖晃橄欖枝的時候,英國卻擺出了一副強硬的態度。溫斯頓·丘吉爾當選英國新首相後,率先扛起了英國人的槍桿子,他在自己的就職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以極其強硬的口吻向希特勒宣戰。被激怒的希特勒開始考慮如何入侵英國,他決心自空中入侵英國,給英國人和丘吉爾一個教訓。
"海獅作戰"在實踐中困難重重,德國陸軍能在一周內擊潰軟弱無力法國,但這次他們面臨的是一個擁有諸多戰艦,海軍日夜守衛的英吉利海峽的傳統海軍強國,而且德國陸海軍在兩棲登陸作戰方面幾乎是從未受過訓練。現實中的種種情況都表明,德國海軍的登陸作戰計劃失敗的可能性更大。而整個德軍高層將領之中,只有空軍司令戈林躊躇滿志,對於"海獅作戰"充滿信心。
② 二戰時期的德國與蘇聯的地空大決戰是如何開始的
德軍南方集團軍對普洛赫洛夫卡發動了總攻擊。如果德軍能順利佔領該城,那麼德軍進攻庫爾斯克的取勝把握便會大增。
德國擔任主攻的是豪瑟將軍指揮的第2SS軍團,轄有近700輛坦克(其中約100輛是虎式坦克)。33(納粹武裝近衛隊)是希特勒的私人軍隊,也是希特勒種族優越神話下的產物。加入33的士兵不僅要有純正的雅利安血統,也要求具備強健的體格。納粹在宣傳上總是將33塑造成鋼鐵般的勁旅,但實際上33缺乏有經驗的各級幹部,戰斗的傷亡率頗高,並不見得比國防軍的精銳部隊高明多少。不過SS的人員及裝備補充都有優先權,編制也比國防軍的部隊大。因而,33仍稱得上是德軍引以為傲的精銳部隊。
在33軍團左側是身經百戰的第48裝甲軍,右側還有肯夫軍團的300輛坦克支援。自清晨發動攻擊開始,德軍就陸續遭到蘇軍數個機械化部隊的攻擊,到了大約上午9點,兩軍的主力終於在普洛赫洛夫卡城的南郊遭遇。
作為蘇軍先鋒的第5近衛坦克軍團首先沖進了德軍的隊伍中。德軍坦克炮雖然能在1500至1800米的距離開火,但此刻它們面對蘇軍坦克的全速出擊只能望洋興嘆,於是兩軍很快糾結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德軍虎式坦克強力的火炮以及蘇軍的拉—5H型坦克,都無法討到什麼便宜,它們那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轉反而成了致命傷。不多久,草原上到處都是坦克的殘骸。濃密的硝煙彌漫著戰場,坦克行進和射擊揚起的沙土更阻礙了兩軍的視野,雙方的士兵也混雜在其中互相廝殺。
在近距離對攻中,無數的慘烈戰斗不斷地在上演,炮聲、槍聲、爆炸聲和哀嚎聲處處可聞。坦克乘員僥幸從燃燒的坦克里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槍像步兵一樣地作戰,有時雙方的坦克兵甚至用匕首肉搏。
就在南線坦克部隊激戰正酣之時,北線也展開了正面對攻。不過唱主角的卻不是坦克而是空軍。擔任北線防禦的蘇聯空軍第16集團軍,從開戰第一天起就同德軍展開了激戰。空戰中,蘇聯飛行員表現出的機智勇敢令德軍吃驚不小,加上飛機本身性能良好,於是一架架德軍飛機拖著濃煙撞向地面,往往還誤中自己的坦克。戰斗中,蘇軍研製的聚能炸彈大顯神威,強擊航空兵第291師使用這種武器,一口氣便幹掉了德軍坦克30輛,以致德軍坦克參謀長梅倫將軍悲嘆道:「許多坦克成了蘇聯空軍的犧牲品,俄國飛行員表現得特別勇敢。」
在空軍的有效支援下,蘇軍地面部隊頑強地頂住了各路強攻的德軍。到7月5日夜,德軍僅在奧利霍瓦特卡方向楔入蘇軍防禦區6~8公里。
然而,防禦戰役的第二天表明,蘇聯空軍為壓制和消滅大量目標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殲擊機的作戰也暴露出一些缺點:他們迷戀於同敵戰斗機作戰,有時竟把敵轟炸機置之於不顧;有些殲擊機巡邏隊只在已方上空值班待命,沒有按高度作梯次配置,這樣就只能通過不間斷的空中巡邏來掩護地面部隊,造成了兵力的大量消耗。
7月6日,蘇軍航空兵克服了前一天作戰中存在的缺點。他們注意監視空中情況,必要時還用機場值班分隊來加強殲擊機巡邏隊。為了更加主動地打擊德機,他們甚至還大膽地把巡邏警戒線推至敵占區空域。
德軍航空兵遇到頑強的抵抗,其攻勢嚴重受挫。而蘇軍航空兵卻不斷加強突擊,這一天出動架次比7月5日多了一倍。在戰斗機的92次空戰中,共消滅德機113架。轟炸、強擊航空兵也於6日展開了強大的反突擊,給楔入防線之敵造成重大殺傷。
從7月7日開始,蘇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區北部的空中主動權,大部分德軍轟炸機還未開到戰場即遭到了攔截,並且損失慘重。
至10日,德軍在奧寥爾-庫爾斯克方向上的進攻能力已經枯竭,不得不轉入了防禦。首先,北線作戰中,蘇空軍第16集團軍出動飛機7600架次,遠程航空兵出動800架次,共消滅德軍飛機517架,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粉碎德軍進攻。陸軍部隊對他們的表現給予很高評價,第13集團軍總指揮在報告中寫道:「請向空軍全體人員轉達我們地面部隊的衷心感謝,感謝他們從空中給我們的積極支援。我們都懷著愛戴的心情贊揚自己的戰友從空中實施的成功突擊。」
在南線,擔任防禦的蘇軍航空兵打得更加頑強。當德軍從別耳哥羅德向庫爾斯克城以南的奧博揚發起主攻後,沃羅涅日方面軍幾乎將其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奧博揚一線。從5日開始,雙方又展開了殲擊機大戰,參戰飛機之多、空戰頻率之高、戰況之慘烈,均達到驚人的程度。在寬20公里、長69公里地區上空,同時有雙方的2000多架飛機在縱橫交織,幾乎遮蔽了天空。一次參戰的飛機常常多達100~150架。7月5日雙方編隊空戰達99次。至10日止,僅空軍第2集團軍的殲擊機就進行了205次空戰,擊落德軍飛機330架,自己只損失153架。
強擊航空兵和轟炸航空兵主力,用於打擊猖狂北進的德軍坦克集團。頭兩天,強擊機和轟炸機都以6~8機編隊活動,收效並不很大。後來為了提高突擊效率,減少飛機的損失,便改以30~40機編隊實施集中突擊。因為大編隊強擊機和轟炸機的防禦能力更強,殲擊機也更容易掩護。如此鋪天蓋地的空中火力,給德軍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德國空軍歷來以作戰迅速勇猛而一度讓盟軍傷透腦筋,此次在庫爾斯克的表現當然也不同凡響。他們對蘇軍地面部隊的空襲曾一度十分兇猛。7月8日清晨,德軍第一個反坦克大隊——第9強擊聯隊第4大隊在巡邏中發現別耳哥羅德以北有蘇軍—個坦克旅,正向德軍的側翼運動,立即集中了全大隊的56架Hs-L29B2強擊機展開超低空迎頭痛擊,30毫米穿甲彈雨點般飛向坦克集群,短短幾分鍾內便有6輛坦克起火燃燒。蘇軍被迫停止了攻勢後撤。
面對蘇軍優勢兵力的頑強抵抗,7月10日,損失慘重的德軍被迫中止了對奧博揚的進攻,德軍第一階段南北對進計劃就這樣被無情粉碎了。但是,希特勒不肯罷休,他進行了重新部署,把進攻重點放到南線,將坦克師、機械化師和航空兵的主力調到了奧博揚東南的普羅霍羅夫卡地域,打算從東南方向迂迴包抄庫爾斯克。沃羅涅日方面軍針鋒相對,及時調整了自己的部署,決心以攻對攻,徹底粉碎進攻之敵。
至7月23日,沃羅涅日方面軍的部隊完全恢復了7月5日前所處的位置。在別耳哥羅德-庫爾斯克方向防禦戰役期間,蘇軍航空兵共出動飛機1926架次,擊落德機899架。至此,希特勒攻佔庫爾斯克的「衛城作戰」計劃徹底破產。
蘇軍士兵在坦克掩護下沖向敵陣。
③ 二戰中,德國空軍和陸軍是如何配合作戰的
德國走的是空地協調路線,基本上就是坦克向前機動將敵人分割,近距離支援戰斗機幫助消滅敵軍有生目標並對坦克部隊的後勤前提供一定保障
④ 二戰中,為何德國空軍有優勢卻輸掉了不列顛空戰
歷史的思考:德國為何輸掉不列顛空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哪?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逼迫英國屈服,德國為了擊敗英國,遂用空軍對英國展開攻擊。這就是被後世稱為不列顛空戰的,二戰中最大規模的空中戰役。戰斗中,德國本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最終卻在英國上空慘敗。這場空戰的背後,是什麼讓德國慘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剖析一二。
不列顛空戰的起因
法國戰役,德國用很小的傷亡就擊敗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四個國家。其中法國、比利時、荷蘭投降,英國則退回到了自己的本土英倫三島。雖然此時英國已經損失慘重,陸軍丟光了自己的裝備,海軍和空軍也損失較大。但是仗著其強大的海軍和擁有英吉利海峽這道天塹,英國暫時站穩了腳跟。
此時犯難的反而是德軍了,因為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攻擊英國本土。此時戰役已經變成了兩棲登陸作戰,這種戰役需要的是足夠的軍艦,至少需要4-5艘戰列艦,30艘輕重巡洋艦,100艘驅逐艦,以及大量的運輸船和登陸艇。然而德國卻什麼都沒有,也就是說登陸作戰是德軍難以完成的。
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是不會為此止步的,他要逼迫英國投降。海獅計劃就這樣被制定了出現來,按照計劃,德國空軍將對英國南部沿岸的重要目標發動空襲。目的是消滅英國戰斗機部隊的主力,之後派出轟炸機空襲英國艦隊,最後讓海軍集中的船隻,可以將德國陸軍送上英國本土。
為了這次計劃,德國可謂拼盡全力。此時德國集中了2669架作戰飛機,168艘運輸船,1910艘駁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另外准備了13個師,准備進行登陸作戰。在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戰爭一觸即發。
理論上這個辦法是可行的,因為此時英國空軍僅僅只有七百餘架戰斗機,面對德國空軍力量是很難做出有效阻擋的。面對德國空軍遮天蔽日的攻勢,英國空軍能否抵抗則是個未知數。另一方面,英國此時也匱乏所需的裝備,大功率探照燈,高射炮都是十分匱乏的。
而戰斗機上,英國也不如德國,颶風式戰斗機不是德國BF109戰斗機的對手,新銳的噴火式戰斗機則較少。要與德國空軍戰斗,無異於是以卵擊石。可以說,戰斗從剛開始,就陷入了絕望之中。
不過英國並非沒有優勢,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由休·道丁負責,下轄四個飛行大隊,第十大隊保衛英格蘭西南地區,第十一大隊保衛英格蘭南部沿海,第十二大隊保衛泰晤士河入海口以北直至北部海岸,第13大隊則保護英格蘭北部地區。
而且英國早就建立了全國性的雷達預警網站,盡管當時的技術還不十分完善,但是已經能為英國皇家空軍提供敵方空襲編隊的大致方位和行進方向。重視本土防空的英國,也早已將雷達和戰斗機的使用關系,合理化和協調化。而道丁已經做好了,迎擊赫爾曼·戈林和他的德國空軍了。
不列顛空戰爆發
戰斗在1940年7月10日爆發,德國空軍開始襲擊英吉利海峽的護航船隊和港口,企圖誘殲英國戰斗機部隊,為登陸行動而奪取制空權。然而道丁卻通過雷達,有效的確認了德國空襲編隊的方位,然後調撥戰斗機和高炮進行打擊。在德國空襲編隊的航線上,他們會遭遇到各個方向趕來的英國戰斗機中隊的攔截。
戰斗持續至8月12日,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150架戰斗機,德國空軍則損失了286架戰斗機和轟炸機。因為天氣原因,德國空軍暫停攻勢,至8月15日再次發起攻擊,目標位英國東南部和北部,但結果依舊不佳。從8月15日至8月19日,德國空軍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反而損失不輕。在雷達的探測和引導下,道丁可以有效的調配自己手上空軍力量,打擊德國空軍。
8月19日,戈林在再自己的卡林霍爾庄園召開會議,總結了前一階段作戰的情況。經過會議商討後,戈林決定全力攻擊英國第十一戰斗機大隊的基地,目標是打開通往倫敦的空中通道,以消滅英國剩餘的戰斗機,並且摧毀地面設施。
德國空軍在第二階段,應該集中摧毀英國的機場,雷達站,地面防空哨和英國的戰斗機部隊。8月24日至9月6日的戰斗中,英軍有195架戰斗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南部的五個機場也因為空襲失去作用,英國皇家空軍的七個指揮中心的六個被摧毀,雷達站也大多被毀,事實上英國空軍飛行員也近乎到了極限,許多人甚至剛剛降落,就昏迷了過去。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英國皇家空軍將很快失去抵抗能力。而德軍仗著數量優勢,能繼續他們的計劃。
然而一個意外事件打亂了德軍的作戰計劃,8月24日,德國重啟攻勢時,十二架迷航的德國轟炸機飛臨倫敦上空,在市中心扔下了炸彈。他們並不知道,這里是倫敦,飛行員誤以為是什麼重要的軍事設施。炸彈在倫敦市中心爆炸,人員死傷慘重。丘吉爾遂派出81架轟炸機在次日空襲柏林,作為對德國的報復。空襲本身沒有對德國造成劇烈損失,但是卻嚴重刺激了希特勒的神經,希特勒叫囂要將倫敦從地球抹掉。所以他們要空襲倫敦,毀滅他。
於是攻擊計劃從摧毀英國空軍,轉向了空襲英國首都倫敦。9月6日,德國出動68架轟炸機空襲倫敦,造成倫敦嚴重受損。9月7日,德軍再次發起空襲,625架轟炸機投擲了300噸炸彈和燃燒彈。入夜後,德軍二次空襲展開,250架轟炸機又投擲了大量燃燒彈,倫敦1300多處起火,許多街區化為火海,連白金漢宮也遭到了空襲。當晚,英國倫敦被炸死的市民多達三百人,傷者1500餘人。
此後一連七天,德國空軍都不分白天黑夜的空襲倫敦。事實上此舉正中英國下懷,因為空襲城市就讓德國空軍不得不放過英國戰斗機部隊,這讓英國戰斗機部隊得到了寶貴的喘息。在9月15日,經過八天的休整和補充,英國空軍在這一天投入了19個中隊,三百餘架戰斗機組成的大機群與德軍交戰,德軍損失慘重,有68架軍機墜毀,80架受損嚴重。此後一直持續到41年5月,德國空軍的空襲都沒有取得真正意義的戰果。
德國空軍的失敗原因
如果細看這場戰役,我們會發現,德國空軍從一開始就處於一種驕傲自滿的狀態,對英國的空襲從始至終都缺乏一個明確的想法。攻勢重點來回搖擺,始終沒有明確他們的目標是什麼,策略是什麼。沒有成熟完善的進攻方案的結果,就是倉促作戰,缺乏必要的研究分析,這種方式研究出來的計劃,根本不稱之為計劃。
對比之下,英國早就預見到了英國的存亡,將取決於制空權的爭奪,所以在1940年5月就有目的和計劃的採取了一切必要措施來加強自己的防控體系。在指揮體制,兵力部署上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准備。所以當空戰爆發,英國有充足的預案可供使用。
當然在軍力上,英國有巨大劣勢,其戰斗機部隊,在一開始只擁有700架戰斗機和500餘架轟炸機。而德國則具備絕對的優勢,從一開始的兩千餘架,到後來的四千餘架,兵力遠遠超過英國。如果德國可以發揮好自己的兵力優勢,幾乎可以碾死英國。
但是在兵力調配上,英國則更為有經驗和優勢。依靠51座雷達站和大量的防空觀察哨,以及整齊劃一的指揮體系,英國已經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空網路。任何進犯的德國軍機都將被發現,並且遭到英國戰斗機有組織,有目的的攔截,導致德國機群是處在一種盲人的狀態作戰的。而英國則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減少人員消耗和裝備損耗,彌補了自己飛機數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德國空軍在英國作戰,如果飛機受損嚴重,無法返航,那大多就只能在英國跳傘。如此一來,德國飛行員斷無可能逃回德國,受損的飛機也就是真的受損了,飛行員自然也成了英國人的階下囚。而英國飛行員一旦發現戰機受損,就會立刻迫降,然後尋求附近村鎮平民的幫助,將飛機拖回基地進行維修。如此一來,德國的損失就會日漸加劇,而英軍則大大減少了損失。
這種損失的直接結果就體現於,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舒恩內克所下達的兩個相互矛盾的命令。第一個命令是建立更多的飛行學校,此舉固然無錯,畢竟德國需要更多的飛行員投入戰斗。但是他的第二個命令則非常奇怪,抽調更多的飛行教官充實到各飛行聯隊去。
此舉無疑是災難性的,盡管他的初衷是調集更多的優秀飛行員壓倒英國人,然而這本質上是個飲鴆止渴的辦法。戰爭不可能短時間結束,德國後備飛行員已經快要消耗殆盡。此時將大量的飛行教官送上戰場,而飛行學員們卻得不到充足的教育結果無疑是非常可怕的。
這個策略的直接結果就是,許多德國的新飛行員很多不會全天候飛行,不會夜間飛行,不會儀表飛行,因為他們沒有學過這些科目。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為了彌補損失,就要搜刮更多的飛行學員和寶貴的教官上前線,到時新的飛行員水準會更差。這里還有一個統計,四分之一的新飛行員在不列顛空戰期間活不過十場戰斗,也就是說長此以往,德國空軍就會被耶舒恩內克這種慢性自殺的策略,徹底毀掉。
而德國最大的錯誤則是在英國空軍即將被壓垮時,希特勒因為柏林遭到轟炸而命令空軍去毀滅倫敦。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錯誤,希特勒認為此舉可以壓垮英國,讓英國人民逼迫政府對德國投降。空軍總參謀長耶舒恩內克表示支持,空軍司令戈林則對此非常懷疑,並反問他:「如果英國空軍集中轟炸柏林,你認為我們會投降嗎?如果我們不會投降,你怎麼去認為英國人會投降呢?」耶舒恩內克只能表示:「英國人很軟弱,沒有跟我們一樣的戰斗意志。」
即便戈林知道此舉毫無意義,但希特勒的命令是戈林也無法違抗的,德國空軍只能去空襲柏林,這就導致英國的戰斗機部隊得到了喘息機會。並在得到充分休整後,對德國空軍進行了反擊。最終結果就是德國空軍徹底敗退,再也無力取得戰果了。
結語
事實證明,一場戰役,尤其是空戰,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計劃。三心二意的攻勢,註定了無法取得勝利。而當一國的領導者,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而發動一場攻勢時,整個軍隊的攻勢就會失敗。可以說,不列顛空戰的失敗,並不在於德國空軍將士作戰不英勇,也不在於德國空軍的計劃出了問題。而是在於,希特勒作為國家元首,為了面子干預軍隊作戰,這才是德國輸掉不列顛空戰的重要原因。
⑤ 請問為什麼二戰中德國空軍在西線的力量如此薄弱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 1944年盟軍在西線擁有絕對制空權, 即使德國空軍全部集中在西線也不能改變這個局面. 所以, 還不如放在東線南線巴爾乾等其他戰區, 那些地方至少還可以派得上用.
第二個原因, 德國那時全國各地均遭空襲, 它需要把至少一大部分戰術空軍主力部署在國內用來防空.
⑥ 德國選擇阿登山區進攻法國,如何保證突擊力量
1940年1月,就在德國為進攻法國,正在秘密准備的時候,一架飛機連同“黃色方案”一並成為英、法聯軍的戰利品,也就是說,英、法兩國已經掌握了德國進攻法國的計劃。但意外的是,這么重要的情報並未引起他們的重視,這是為何?
首先,“黃色方案”就是一戰時“施里芬計劃”的翻版,盡管該計劃曾一度讓德軍抵達馬恩河畔,其兵鋒直指巴黎,但依然被拖入到曠日持久的“塹壕戰”。更何況,經過一戰,法國、比利時等國早有所防備,在邊境上修築了堅實的要塞。
當然,德軍的優勢還不止這些。相比較而言,他們有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更利於部隊的調動與指揮,而且具有新式武器、新技術的使用經驗,尤其是轟炸機與坦克的聯合作戰,德軍可謂是爐火純青。可以說,戰役還未開始,法國已經輸了。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
//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⑦ 赫爾穆特·維克的不列顛之戰
駐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第2航空隊由凱塞林將軍指揮,指揮部設在布 魯塞爾,前沿指揮部設在灰鼻角,下轄:JG 26,JG 3,JG51,JG52,JG 54,5個戰斗機聯隊,KG1,KG2,KG3,KG4,KG53,KG76,6個轟炸機聯隊,St.G1,1個俯沖轟炸機聯隊及其它各單位,負責攻擊英格蘭東部地區。
駐法國北部和西北部的第3航空隊在斯比埃爾將軍指揮之下,指揮部設在巴黎,前沿指揮部設在多維爾,下轄JG2,JG27,JG53,3個戰斗機聯隊,,KG27,KG40,KG51,KG54,KG55,5個轟炸機聯隊,St.G2,St.G3,St.G4,St.G77,4個俯沖轟炸機聯隊及其它作戰單位,攻擊英格蘭西部和威爾士。
這2個航空隊是主力,總共 有戰斗機929架,轟炸機875架,俯沖轟炸機316架。
駐挪威和丹麥的第5航空隊在施登夫將軍指揮下,下轄JG77戰斗機聯隊,KG26,KG30,2個轟炸機聯隊及其它作戰單位,它要比第 2、第3航空隊小,只有部分兵力參加,轟炸機123架,Me—110戰斗機34架,攻擊英格蘭北部及蘇格蘭。
8月初,德國空軍在海峽共集結了作戰飛機2669架,其中轟炸機1015架,俯沖轟炸機346架,戰斗機Bf-109共933架,Me-110共375架,其它轟炸機(Ju88、He111和Do17)共1015架。
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指揮部歸空軍上將休·道丁全盤指揮,下轄有 4個飛行大隊:第10大隊負責保衛英格蘭西南地區。第11大隊由紐西蘭人基斯·羅德尼·帕克空軍副司令率領,總部在倫敦遠郊北霍爾特。該大隊的任務是保衛英格蘭南部沿海,從懷特島的西部穿過多佛爾海峽,沿泰晤士河兩岸一直到倫敦城的地區。第12大隊由空 軍副司令特拉德福·利·馬洛里指揮,總部在英格蘭地區的諾丁漢。該大隊負責保衛 從泰晤士入海口以北英國工業集中的英格蘭一直到北海沿岸,至約克郡的地區。第13 大隊的任務是保衛英格蘭北部地區。
而且,英國還建立了全國性的雷達預警系統,盡管當時的技術還不十分完善,但是已經能提供為英國空軍提供德國空軍的行蹤。
德軍當時的三種主力戰機,都有一定的缺點,無法滿足空戰的要求,Bf109E與當時英方的主力戰斗機「颶風」,「噴火」相比,比「颶風」有一定優勢,而與「噴火」旗鼓相當,但是Bf109的總體生產數量太少,而且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航程短。從歐洲大陸起飛的f109,飛到英國上空,最多隻能有20分種的作戰時間,否則只能在海上降落。BF110則是比較笨重,一旦見到噴火,只有挨打的份,無法為轟炸機提供有效的護航,到了後期,甚至於要由戰斗機來為它護航。在西歐大陸上,大顯身手的「斯圖卡」Ju87,則在俯沖時易受到攻擊,因而無法在沒有絕對制空權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轟炸。盡管如此,德軍在戰役初期還是有出色的表現的。
從1940年7月10日至1940年8月12日,德軍共出動飛機5376架次,投彈1473噸,擊沉英軍4艘驅逐艦和18艘運輸船,德軍18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被擊傷。英軍損失飛機148架。1940年8月10日,維克中尉成為3./JG2中隊長。
1940年8月13日「鷹日」攻擊開始,全天德軍投入1486架次,白天突擊英國南部七個機場,晚間則攻擊英軍飛機製造廠。英軍出動了727架次迎戰,在波特蘭和南安普敦的空戰尤為激烈,德軍有47架飛機被擊落,80餘架被擊傷,英軍僅損失12架「颶風」和1架「噴火」,機場遭受的損失微不足道。
1940年8月14日,因天氣原因,德軍僅進行了小編隊的零星襲擊。
1940年8月15日,天氣突然轉晴,第2、第3、第5航空隊派出飛機參戰,這樣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攻擊。北面的第5航空隊因受航程限制,只派出了34架Bf110掩護63架He111和50架Ju88,遭到英軍第13大隊7個中隊共計84架戰斗機的攔截,總共被擊落7架Bf110、16架He111和6架Ju88,戰損率超過20%,從此第5航空隊退出了不列顛之戰。
在英格蘭南部,德軍投入了975架戰斗機和622架轟炸機,發動了四個波次的空襲,猛烈轟炸了英軍5個機場和4個飛機製造廠,英軍先後投入22個戰斗機中隊,全天德軍出動約2000架次,被擊落75架,英軍出動974架次,空戰中損失34架,還有21架轟炸機在地面被擊毀,馬特爾夏姆和林尼機場遭到較大破壞。這天是不列顛之戰開始以來最激烈的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
1940年8月16日,德軍再次大舉出動,但幾乎沒有取得戰果。
1940年8月17日,德軍只有零星小機群進行了騷擾性的空襲。
1940年8月18日,德軍發動了強勁攻勢,遭到英軍頑強抗擊,被擊落71架,而英軍僅損失27架。
1940年8月19日,戈林在卡琳霍爾庄園官邸召開參謀長會議,總結前一階段作戰情況,決定接下來集中全力攻擊英國空軍主力第11大隊的基地,並停止出動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Ju87。
1940年8月19日至23日,由於天氣原因,空戰暫停了五天。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至此結束。在這一階段,德軍被擊落367架,英軍12個機場和7個飛機製造廠遭到不同程度破壞,6個雷達站一度失去作用,1個指揮中心被炸,1座彈葯庫和10座儲油庫被毀,但德軍選擇目標不集中,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兵力,降低了突擊效果,再加上英軍頑強的抗擊,沒能達到預期目的。英軍在這一階段損失183架。
從1940年8月24日至1940年9月6日,不列顛之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德軍根據戈林的決定,對英軍第11大隊的主要基地和英格蘭南部的飛機製造廠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在這兩周時間里,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1940年8月30日和1940年8月31日兩天,更是達到了日均1600架次。
在這決定性的階段,英軍飛行員由於一個多月以來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已經非常疲憊。空戰開始以來,英軍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佔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英國空軍開始出現人員緊缺的困境,尤其是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
1940年8月24日至1940年9月6日兩周中,英軍有295架飛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而同一時間里英國生產出的新飛機加上修復的飛機總數只有269架,英國南部最重要的5個機場都遭到嚴重破壞,在南部地區和倫敦附近的7個地下扇形指揮中心有6個被摧毀。在這兩周里,德軍損失了214架戰斗機和138架轟炸機,但還有足夠的力量繼續發動攻勢。
整個8月份,JG2和維克都表現不錯,1940年8月27日,JG2的總戰績達到了250架,維克中尉個人戰績也達到了20架,成為JG2繼von Buelow-Bothkamp上校之後第二位得到騎士十字勛章的飛行員。
本來照這樣發展下去,德國空軍完全有可能在英倫三島上空佔有絕對主動權的,但是1940年8月24日的一個誤炸事件使戰局發生了變化。
1940年8月24日迷航的德軍轟炸機誤轟了倫敦,25日,28日,31日,英國空軍報復性的轟炸了柏林。為此,9月6日晚,德軍首次有計劃地轟炸倫敦。
1940年9月7日起,一連七天,德軍大規模空襲倫敦,盡管倫敦蒙受了巨大的人員財產損失,但這一行動卻使整個戰役的結果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甚至於影響到了戰爭結果。英國空軍在這短短的7天時間內迅速恢復了元氣。
1940年9月15日英國空軍出動了19個中隊300餘架戰斗機,攔截轟炸倫敦的德軍2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斗機組成的大機群,雙方交戰一天。全天有56架德機被擊落,其中34架轟炸機,另有12架在返航和著陸途中傷重墜毀,還有80架重傷,英軍在空戰中損失20架「颶風」和6架「噴火」,還有7架傷重報廢。這天是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丘吉爾首相親臨第11大隊的指揮中心督戰,他將這天稱為世界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激烈的一天!戰後,英國將9月15日定為不列顛空戰日,以紀念這一輝煌勝利!而德國人的霉運從此開始。
1940年9月9日,維克成為I./JG2大隊長,並晉升上尉。
1940年9月16日和1940年17日,英國空軍挾勝利餘威出動轟炸機對德軍集結在沿海的用於登陸的船隻和部隊進行了猛烈攻擊,擊沉擊傷近百艘船隻,並給德軍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迫使希特勒於9月18日下令停止在沿海集結船隻。接下來的日子裡,英國上空的空戰打得如火如荼,JG51的維爾納.莫德爾斯少校(Major Werner Moelders)、JG26 'Schlageter'的阿道夫·格蘭德少校(Major Adolf Galland),以及JG2 'Richthofen'的赫爾穆特·維克上尉(Helumt Wick)這三名當時德國空軍最好的戰斗機飛行員,在英國上空開展了誰是第一殺手的競賽。
1940年9月20日,維爾納.莫德爾斯少校擊落第40架敵機而成全軍第二位橡葉騎士十字勛章的獲得者;
1940年9月24日,格蘭德少校成為第三位橡葉騎士十字勛章獲得者,緊跟其後的就是維克上尉,他在10月5日上午一次擊落了3架皇家空軍No.607中隊的颶風式戰機,下午又擊落2架No.238中隊的颶風式戰機,以41架的戰績獲頒橡葉騎士十字勛章,並晉升少校。
為減少飛機損失,戈林下令從10月1日起對倫敦的空襲從白天改為夜間。
1940年10月份,德軍對倫敦進行空襲。
鑒於德國空軍並沒有獲得制空權,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將「海獅計劃」推遲,實際上放棄了在英國登陸的計劃。
1940年10月20日,赫爾穆特·維克少校在wolfgang Schellmann少校離隊後成為JG2的聯隊長,時年25歲,同時也是當時德軍最年輕的聯隊長(莫德爾斯27歲,格蘭德28歲)。10月25日,義大利空軍首次派飛機加入對英國的空襲。直到11月10日,英軍首次擊落了意軍飛機。
在9月7日至10月的第三階段中,德國企圖通過對倫敦的恐怖空襲來迫使英國屈服的計劃被徹底挫敗,德軍在此期間損失飛機433架,英軍則損失242架。宣告了德國在此次空中戰役的失敗。
為了削弱英國的軍事工業,並製造進攻英國的假象,一方面可以牽制英軍的大量海陸空軍於本土,另一方面還可掩護為進攻蘇聯而進行的准備,德國空軍開始對英國工業城市進行空襲。
1940年11月14日,夜間德軍對英國航空工業基地考文垂進行空襲,代號為「月光奏鳴曲」。當晚,德軍共出動449架He111,由於德軍使用了代號為「X-蠟膏」的無線電導航技術,轟炸非常准確,有394噸爆破彈和56噸燃燒彈落在考文垂市中心,德軍還投下了127枚延時炸彈,以破壞英國人的救援行動,考文垂有5萬多幢建築被炸毀,死554人,重傷864人,12家生產飛機零部件的工廠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英國飛機減產20%,考文垂市區的水、電供應中斷35天才恢復,損失慘重。
英軍起飛了120架次夜航戰斗機進行攔截,高射炮部隊發射1.2萬余發炮彈,卻擊落擊傷德機各1架。從單純軍事角度而言,此次空襲是非常成功的,並且由於其具備了戰略轟炸的典型特點,被很多軍事家譽為戰略轟炸的「雛形」,在軍事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940年11月16日,JG2的戰績達到了500架。
1940年11月28日,維克少校得到個人第55,56架戰績,超越了維爾納.莫德爾斯少校,成為德國空軍的頭號殺手。但不幸的是,28日下午,在護送一批Ju88完成轟炸任務返航的路上,在維特島(the Isle of Wight)南部上空,被英國空軍英倫之戰的尖子,John Dundas中尉(戰績13架)擊落,維克被迫跳傘。他的僚機,Rudi Pflanz上尉又將Dundas的噴火擊落。
Pflanz上尉,為了救出聯隊長,圍繞維克跳傘的水域飛行,並用自己飛機上的無線電反復呼叫「一架噴火被擊落」,以期引起英國的海空教援隊的注意,他一直堅持到燃料快用完,不得不返航,最後Pflanz的飛機因燃料用盡,在返航的路上在海上迫落,而維克少校卻沒有了蹤影。
當時英方的戰斗日記是這樣記載的:Robinson通過對講器聽到Dundas中尉大叫「我打中了一架109」Robinson回答「太棒了,John,但接下來,Dundas就不見了蹤影,盡管Robinson不只一次試圖與他聯系。
過幾天,從德軍最高統師部傳來的消息,證實了三名飛行員的命運,Dundas擊落了赫爾穆特.維克少校的Me109,而維克的僚機又擊落了Dundas和他的僚機Plt Lt. Baillon。
就這樣,「不列顛之戰」之戰的頭號殺手,赫爾穆特.維克少校在戰斗中下落不明了。他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有著典型的勇猛好鬥的性格。
隨著不列顛戰役的頭號殺手—維克少校的陣亡,德國空軍在不列顛戰役的攻勢也開始減緩。12月初軍方將大部份的戰斗機聯隊,撤往法國內陸,海峽前線僅留下JG2 'Richthofen'、JG3以及JG26 'Schlageter'三個戰斗機聯隊。
在7月至10月不列顛之戰的最關鍵階段中,德軍出動飛機共約4.6萬架次,投彈約6萬噸,被擊落各型飛機1733架,被擊傷943架,損失空勤人員約6000人。英國空軍損失飛機915架,飛行員414人,英德雙方飛機損失比0.527:1,飛行員損失比0.069:1。無論從那方面說,此戰役的勝利者都是英國人,而德國人打了他的第一個敗仗。
從維克陣亡在JG2聯隊長開始,JG2的聯隊長們就象是中了詛咒,一個接一個在聯隊長的位置上陣亡:
1941年2月16日,維克的繼任人聯隊長Helmut Balthasar少校陣亡。
1943年7月1日,聯隊長Walter Oesau中校離任,1944年5月11日,JG1聯隊長Oesau上校被美軍的P-38擊落陣亡。
1944年3月2日,聯隊長Egon Mayer少校被美軍P-47擊落陣亡。
1944年4月27日,聯隊長Kurt Ubben少校陣亡。
只有JG2的最後一位聯隊長Kurt Buehligen中校堅持到了戰爭結束。
⑧ 納粹德國空軍
一、德國空軍的重新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按盟國1919年《凡爾賽條約》,德國空軍應當解散,德國銷毀和交給協約國的飛機約1.6萬架,航空發動機2.7台,只能保留140架飛機和169台航空發動機。1922年,協約國廢除了禁止德國製造民用飛機的禁令,德國的航空工業開始復甦。抓住這個時機,德國迅速研製出Do-X,Ju38,Ju52/3M等民用飛機。在設計時這些飛機都考慮 嗽詒 要時可迅速將民用改為軍用的要求,並且逐漸我行我素,利用1926年英、法、德、意簽訂的巴黎協定:取消原來在生產民用航空器的種種限制,開始研製和生產軍用飛機。1934年 �鹿 已經有多種軍用飛機投產,如:He-51戰斗機,He-45和He-46偵察機,Ju-52/3M轟炸機, Do-1 1.Do-23轟炸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已經為自己的空軍「東山再起」打下伏筆,第二階段進攻於10月末結束。 第三階段 1940年11月至1941年5月,德國為隱蔽進攻蘇聯的計劃,堅持對倫敦和英國其他工業城 械南 擊。從1940年11月開始,德國空軍對考文垂、利物浦、曼徹斯特、伯肯黑德進行空襲,共投彈6295噸、燃燒彈305噸,空中佈雷1215顆。12月份,出動飛機3488架次,投彈4323噸 � 1年1月,出動飛機2465架次,投彈2424噸。2月,出動飛機1401架次,投彈1127噸。3月,出動飛機4364架次。4月,空襲強度增強,達到5448架次。4月16日晚和次日晨,倫敦遭到德軍 681架轟炸機轟炸,4月19日晚和次日晨,規模增大到712架。5月上旬,利物浦、伯肯黑德、格拉斯哥、克萊頓港以及倫敦又遭到大規模空襲。5月16日,德軍最後一次空襲伯明翰 �ご 10個月的不列顛之戰最終結束。 整個不列顛之戰期間,皇家空軍損失飛機900架,煉鋼、造船、交通、電力、油庫都受 講煌 程度的損壞。特別是1940年11月14日對航空工業中心考文垂的空襲,使考文垂全城被毀,12 家飛機零件工廠遭到嚴重破壞,飛機產量減少20%,一年後方恢復正常水平。英國因空 �� 亡的人數達到14.7萬人,佔英國對德作戰總傷亡人數的20%。 由於英國軍民的殊死抵抗,德國摧毀皇家空軍的基礎力量、瓦解英國鬥志、實施「海獅計劃 」,在英國登陸的戰略目標未達成。德國空軍在英國上空損失飛機和熟練飛行員達到嚴重的程度。德國空軍自己承認:空襲英國本土的44個轟炸航空團只剩下4個,還不包括戰斗 �乃 失。在未征服英國前又對蘇聯宣戰,德國陷入東西兩條戰線作戰的困境中,為最終戰敗埋下種子。
德國對英國的火箭襲擊
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29日,即將戰敗的德國又利用火箭武器對英國進行襲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即著手研究火箭武器,將火箭武器作為未來戰爭中的殺手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又建立了研發火箭武器的專門機構。1942年,V-1火箭已能成批生 ��44年6月13日,德國從法國北部的發射場向倫敦發射第一枚V-1火箭。在6月15日的3次 �髦 共發射200枚V-1,其中33枚被擊落,77枚命中倫敦,其餘失的或失敗。從6月13日至7月 15日,共發射4361枚,有2500枚射入英國境內,被擊落1241枚。9月,英美地面部隊佔領法 �輩 發射場,德軍便從荷蘭境內使用He-111型飛機攜帶V-1進行空中發射,但空中發射效果 喜睿 只有66枚命中倫敦。 1944年9月8日,V-2火箭開始使用,到1945年3月2日英美軍隊攻擊荷蘭境內的海牙發射 ‖� ,共向英國發射1403枚,其中1115枚射到英國境內,517枚命中倫敦。對於這種導彈, 耆� 法防禦,曾在英國朝野造成恐慌。 在10個月的火箭襲擊中,德國共發射1.1895枚火箭(V-1 1.0492萬枚;V-2 1403枚),射到英國境內4646枚,擊中倫敦市區2937枚,被擊落(V-1)3954枚。英國因火箭襲擊死亡1.16 蛉耍 傷6.6萬人,炸毀房屋2.6萬余幢。 英國對V-1的襲擊,使用戰斗機、高射炮、阻塞氣球布成多道防線截擊。在1944年8月上半月,每7枚V-1中,僅有一枚命中倫敦。8月28日,接近英國海岸線的97枚V-1,被擊落90枚,其餘7枚僅有4枚擊中倫敦。 英國在火箭襲擊未開始時,曾根據空中偵查判讀結果,在1943年8月17日派出570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對佩內明德火箭研究中心進行轟炸,投彈2000餘噸,炸死德國火箭技術人員和工人700餘人,使工廠和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自1943年12月5日開始,英、美空軍對V-1 ⑸涑 進行多次大規模空襲,到1944年6月,共出動2.51萬架次。在襲擊中損失飛機154架,飛行員 771名。據美國戰略調查委員會估計,轟炸使德國計劃開始使用火箭襲擊的日期推遲了3 個月。當第一枚火箭射向英國時,盟軍已在諾曼底登陸一個星期了,用火箭襲擊阻滯盟軍登陸行動的計劃破產。 皇家空軍從1943年8月17日到1944年9月1日,對V-2發射場進行空襲,共投彈2.126萬噸 �� 果不佳。所有的破壞都被德國人在短期內修復,直到英美地面部隊佔領海牙附近地區的火箭發射場後,V-2火箭的襲擊才停止。
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空戰
北非空戰 1941年初,德國「非洲軍團」調往利比亞支援義大利軍隊作戰。首批參戰的德軍飛機有 110架。在3月31日開始的作戰中,曾暫時控制利比亞地區的制空權。 1941年11月18日盟軍開始「十字軍戰士」戰役,英國皇家空軍投入作戰飛機1072架,在整個戰役中保持了制空權,德國空軍未能起到作用。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的「阿拉曼戰役」中,盟軍和德意軍隊在作戰飛機的比例上 罹嘈 殊達倒4.2:1,所以由始至終制空權保持在盟軍手裡。德軍飛機和坦克一樣,因為盟軍 緣刂 海的海路、空中運輸線的封鎖而缺少油料和備件,未能發揮作用。 1942年11月8日至12月1日的「火炬計劃」戰役中,由於美英空軍機場離前線太遠而德軍機場離前線較近,德國空軍控制了戰場的制空權,盟軍地面部隊不斷遭到德軍俯沖轟炸機的攻擊,英國地面部隊不得不在12月初撤退到梅傑茲一帶,美軍第二軍也在進入突尼西亞中部的菲亞德和加夫薩後不久撤退。 1943年2月,英美兩國將西北非的空軍統一由西北非空軍司令部統一指揮,為發動進攻 荒崴 的戰役進行了充分的空中准備。到3月份,盟軍取得了突尼西亞地區的制空權,德國空軍 鶚Р 重。僅在4月18日,美國戰斗機在靠近突尼西亞海岸線的海上對100架Ju-52運輸機的襲擊 校� 落50餘架。大部分德軍飛機不得不撤到西西里島。5月13日,北非德意軍團投降。
地中海地區的空中作戰
為保證增援北非作戰行動的交通線暢通無阻,德國空軍在地中海地區和盟軍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爭奪戰。 馬爾他島爭奪戰 為掩護北非的交通線,德國空軍第10軍於1940年底進駐西西里島。1941年1月10日,英 �聳 艦隊在通過西西裏海峽時,遇到德空軍60架He-111和Ju-87的攻擊,「卓越」號航空母 ⒈幻 中6枚炸彈。11日,英軍兩艘巡洋艦在馬爾他東岸又遭到德空軍襲擊,「格洛斯特」號 芮嶸 ,「南安普敦」號被擊沉。16日,「卓越」號航空母艦再次遭到70架Ju-87、Ju-88的襲擊。 1個月內,馬爾他島遭到德、意空軍的58次轟炸。為保存實力,英國將島上的第148轟炸機中隊撤出。為加強防禦,將24架「颶風」式MK1進駐馬爾他。6月份,這些戰斗機擊退了德國空軍的襲擊。 由於英軍在北非向托布魯克的進攻,德空軍第10軍從西西里島撤出,只留下義大利空軍 月磯 他實施攻擊。在此期間里,英軍加強馬爾他的駐軍力量,集中了10個航空兵中隊,對北非軸心國海上交通線進行襲擊,使德意運輸船隊遭到重大損失。1941年11月,軸心國損失運輸船 12艘、5.499萬噸,佔全部出發船隻的44%。希特勒命令將第二航空隊從蘇德戰場調到地中海地區,在西西里島進駐了5個Ju-88A4轟炸機大隊,Ju-88夜間戰斗機、Ju-87、Bf-110各一個大隊,擔任護航任務的第53「黑桃A」戰斗航空團(Bf-109F)4個大隊,共計飛機352架。開始對馬爾他島進行空襲。 1941年12月,德軍開始襲擊英軍從埃及開往馬島的運輸船隊。3月20日,開始襲擊馬島 降嗇 標。當日傍晚,趁皇家空軍戰斗機全部返回地面之機,德國空軍第606.608轟炸機大隊 ⒌�航空團第一大隊、第77轟炸航空團兩個大隊、第53戰斗航空團、第3「烏德特」戰斗航空團 2大隊、第26驅逐航空團3大隊共約200架飛機,集中攻擊塔卡利機場。到21日傍晚,機 ∫馴 成一片廢墟。22日,德空軍再次對島上其他機場進行第二輪空襲。3月23日,英國海軍 �巡洋艦和補給艦隊接近馬島時遭到德空軍襲擊,4艘補給船先後在近海或碼頭被炸沉, 垢� 資損失4/5。3月末,德軍將轟炸目標轉向瓦萊塔港及船塢。4月,戰斗進行到白熱化階 危� 國的驅逐艦和潛艇在空襲中收到重創而不得不撤離基地;轟炸機部隊也同時撤離;僅剩下6架 「颶風」式戰斗機。島上食物、彈葯等給養嚴重缺乏,馬島守軍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德意兩國駛向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船隊能暢通無阻地通過馬島附近海域。 4月中旬,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運載47架「噴火」式戰斗機到馬島。德軍事先掌 樟蘇 批飛機的動向,當飛機剛剛降落到哈爾法和塔卡利機場約20分鍾後,即遭到德國空軍空襲,當即被炸毀20架,其餘27架在和德軍第53航空團交戰時又損失了多架。此時的馬爾他島的每一個機場和碼頭都變成了廢墟,軍艦已被驅散,幾乎喪失抵抗能力。德軍認為該島已唾手可得,遂將登陸任務交由意軍執行。但墨索里尼認為登陸作戰要有3個月的准備時間,延 罅思 時登陸。 戰機轉瞬即失。5月9日,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從位於阿爾及利亞近海的「黃蜂」和「鷹 」號上起飛64架「噴火」式戰斗機,除了在接近目的地時失事3架外全部降落到馬島機場, ⒃諑 地後5分鍾內進入掩體,同時作好起飛迎敵的准備。5月10日至12日,德意空軍再次對馬島進行空襲時,遭到皇家空軍的迎頭痛擊,飛機損失嚴重。隨後,希特勒下令將第77轟炸航空團調到東部,准備參加對蘇聯的入侵,德國空軍的攻擊力量進一步削弱。5月底,59架「 緇稹 式戰斗機又抵達馬島機場,皇家空軍第217和218中隊也同時到達,英軍在馬島的防禦力量恢復了元氣。7月份日,德軍開始對馬島進行新的攻擊,由於英軍已恢復元氣,德國空軍 獾窖 重損失,2周內損失飛機44架,攻擊不得不減弱。德意最終未能佔領馬爾他島。
克里特島空中作戰----《水星行動》
1941年4月25日,希特勒簽發第28號指令(水星行動),命令德軍對地中海東部的克里特 悍⒍ 大規模空降行動,以求結束巴爾干戰爭;為其入侵北非和蘇伊士運河爭得前進基地;保護羅馬尼亞普羅耶什蒂油田免遭皇家空軍駐克里特島飛機的空襲。 德軍計劃投入的兵力有:德國空軍第8航空軍、第11航空軍,共有轟炸機223架、俯沖轟炸機 305架、戰斗機230架、偵察機50架、運輸機500架、運輸滑翔機72架。計劃運載第71空 凳Α 第5山地步兵師、滑翔機獨立突擊團,總兵力22000人。其中,第7空降師和獨立突擊團 治� 、西、中部3個突擊群,分別在北部沿海的三個機場和干尼亞市空降,山地第5步兵師為戰役預備隊。 守島英軍和希臘軍隊約44000人,但裝備較差,只有24架戰斗機和6輛坦克,火炮也嚴重不足。 5月20日凌晨5時,德國空軍對馬利姆、伊拉克林及干尼亞市進行了兩次空襲,完全控制了島上的制空權。7時許,西部戰斗群抵達馬利姆機場上空,滑翔機空降團第2、4營傘降機 。� 1、3營乘滑翔機機降,遭到守軍的猛烈射擊,2/3的的士兵被殲滅。中部突擊群傘兵第3 團3個營在干尼亞市近郊傘降,落入英軍防禦圈內,大部分被殲滅。傘兵第2團,由於是乘第 ��( 即返航後重新起飛)運輸機,起飛序列混亂,傘降過程隨之零亂,時間持續約3個小時,著陸點也十分分散,原計劃的空中掩護無法持續如此長的時間,傘兵基本上沒有空中支援。到黃昏時,該團已傷亡400餘人。東部戰斗群的傘降過程大致和中部一樣混亂,損失一樣嚴 亍A 有600名德軍因原計劃的飛機被擊落而無法裝載,留在機場上。 21日午夜,德軍兩個班夜襲馬利姆機場旁107高地得手,德軍乘機將東部戰斗群剩下的6 00人和山地步兵第5師空降到馬利姆機場。戰場形勢發生逆轉,德空軍全力進行火力支援, 率褂 軍撤離馬利姆機場。 23日,德國海軍加強海上行動,迫使英國海軍撤回亞歷山大港。27日,德軍攻佔干尼亞市。 28日,英軍從克里特島撤退,來不及撤退的6000名官兵被俘虜。 在克里特島戰役中,德空軍損失飛機220架,其中運輸機110架。尤其對今後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傘兵傷亡6500人,使德軍空降兵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沒有進行較大規模空降行動,直到19 43年下半年才開始了一些活動。 西西里島戰役和義大利戰役的空中作戰 1943年7月開始的西西里島登陸作戰中,德國空軍出動500架次戰斗機在襲擊西西里機場時掩護機場,但未能阻止盟軍的登陸。德軍轟炸機同時對登陸地域的盟軍艦船進行轟炸,取得了一些戰果。 義大利戰役期間,由於盟軍掌握制空權,德國空軍只能有少量戰斗機偶爾在空中進行游獵活動,未能發揮作用。 蘇德戰場的空中作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在開戰初期,蘇聯空軍遭到巨大損失,德 �站 由於奪取了制空權,為其地面部隊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長驅直入蘇聯領土。從此以後,德空軍和蘇聯空軍為了爭奪制空權的激烈戰斗,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是自有飛機參戰以來從未有過的。
德國空軍的戰斗准備和兵力部署
襲擊開始之前,德國空軍專門組織力量,用2個遠程偵察機中隊的偽裝民航飛機(Ju-86P 高空偵察機)對蘇聯國土縱深進行偵察。蘇聯當時雖已發現有不明飛機頻繁臨空,但由於這 ┓苫 飛得很高,蘇聯飛機無法截擊,加上普遍的麻痹,未引起重視。經過偵察,德軍將第一攻擊波的突擊目標規定為31個前線機場、3個被懷疑為高級參謀部的機構、2個兵營、2個炮 �蟮 、1處築壘地域、一個油料庫、及塞瓦斯托波爾港。 德國空軍在進攻蘇聯前,已損失了5500架飛機,為了彌補損失,德國迅速擴大了原有飛機廠的生產,並建立了一批新的飛機製造廠。1940年,德國製造了10247架各型飛機。1940 � 1日到1941年6月22日,通過製造飛機和修理戰損飛機,德國增加了7682架作戰飛機。到 1941 年5月29日,德國預定用於進攻蘇聯的作戰飛機已達4000多架,戰役兵團和軍團航空兵 汛�6個戰斗中隊,其中127個轟炸機中隊、89個戰斗機中隊。中央預備隊387架飛機。此外,投入侵蘇行動的歐洲仆從國中,芬蘭空軍投入作戰飛機307架,羅馬尼亞投入623架,匈牙利投入48架,義大利投入70架。德軍的主戰機型為了入侵,Ju-87.Ju-88.He-111.Do-17都換裝了大功率發動機。
戰爭初期的突然襲擊----《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15分,德國空軍按計劃從挪威的北角到南部的黑海的漫長戰線上,分 4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6月22日這天投入的兵力為1945架飛機,按計劃對預定目標進行攻擊。,德國空軍和蘇聯空軍進行了364次空戰,德國空軍損失飛機315架,蘇聯空軍損失飛機 150架。 在整個庫班空戰期間,德國空軍損失飛機一共1100架,蘇聯空軍損失飛機296架。這次 照絞 德國空軍的實力大大削弱,是蘇德戰場上蘇聯空軍最終奪取制空權的重要里程碑。 庫爾斯克會戰--德國空軍喪失戰略制空權 1943年夏季,德國發動「堡壘」戰役(即庫爾斯克會戰)。為了發動戰役,德國空軍僅在 3月1 5日至7月1日,從德國、法國、挪威向蘇德戰場增調了13個航空兵集群,使蘇德戰場的 苫� 到2980架,其中有2050架集結於庫爾斯克地域。同期,蘇空軍集結在庫爾斯克地域的飛機達到3000架,第一次在飛機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作戰。 1943年中蘇德雙方都增加了飛機產量,裝備了新機型。德國1943年一共生產飛機2.4807 萬架,蘇聯生產飛機1.0600萬架。德國空軍開始裝備Fw-190A型戰斗機、Bf109戰斗機的新型號,蘇聯空軍開始裝備La-5和Yak-9戰斗機。 從5月開始,蘇德雙方都對對方的機場、鐵路樞紐等要地進行大規模襲擊。從7月5日德 �� 開始,雙方更是在戰場上空進行大規模激烈空戰,僅5日當天,就發生175次集群空戰,德國空軍損失飛機279架。開戰後兩周,即發生集群空戰1000餘次,經常有200-250架飛機在戰場上空纏斗,德國空軍損失飛機達到1500餘架。7月8日蘇軍獲得奧廖爾-庫爾斯克方向的 揭壑 空權,7月9日在別爾戈羅德-庫爾斯克方向獲得戰役制空權。 1943年7月12日,蘇軍在奧廖爾方向轉入反攻。蘇聯空軍調集了能調集的全部航空兵力 �誑 爾斯克地域集中飛機5000餘架,德國空軍在同地域的飛機已下降至2200架,尤其是戰斗機的數量,蘇德之間為3:1。所以,在蘇軍反攻期間發生的1700次空戰中,德國空軍損失飛機22 45架。 整個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空軍共損失飛機3700架。從此,德國空軍的戰鬥力受到致命打擊,突擊威力明顯削弱,對今後戰役的進程和結局已不能施加明顯的影響,蘇德戰場的戰略制空權徹底轉向蘇方。德國空軍參謀長葉紹奈克上將認為從此已無任何可能挽救德國空軍滅亡的命運,便於1943年8月19日自殺。直到德國投降,德國空軍在東線都未能奪回制空權 >菟 聯的資料,在蘇德戰場上德國和協約國的飛機一共損失77000架。 英、美空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 從1940年5月15日英國皇家空軍轟炸萊茵河以東地區開始,到1945年4月16日美國宣告對德國的空中進攻結束為止,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和佔領區進行了為期5年的戰略轟炸。這 塹詼 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中進攻作戰。 英、美空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大體可分為4個階段: 1、1940年1月--1942年12月,基本上由英國單獨對德國的石油工業、制鋁工業、飛機發動機工業以及科隆、埃森、柏林等大城市進行轟炸,試圖破壞德國的石油、飛機生產和打擊德國民眾意志。由於當時英國忙於本土防空作戰,轟炸機的數量和投彈量有限,效果甚差。 2、1943年1月--1944年1月,英、美空軍開始聯合作戰。轟炸目標主要是德國的潛艇制 旃ひ 、航空工業、軸承工業、大城市及工業區,轟炸規模雖較前一階段大些,但由於英、美空軍在戰略戰術上存在分歧,行動不一致,投入的力量仍然不大,轟炸的效果仍然不明顯。 3、1944年2月至6月,為配合諾曼底登陸進行的戰略轟炸。主要目標是德國的航空工業 ⒎苫 場和鐵路運輸系統,奪取戰略制空權。這一時間雖短,但力量集中,目標單純而明確,規模大而效果顯著。 4、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大規模的戰略轟炸階段。轟炸目標主要是德國的石油工業 ⒔煌 運輸系統、坦克和火炮製造廠。這一階段的投彈量是前三個階段投彈總量的3倍,效果 �� 著。 德國空軍為擊退轟炸進行了激烈地戰斗。其中有必要單獨列敘的事件有: 1942年3月--6月英國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千機大轟炸」。從此,德國加強本土的防空力量,使空軍力量的使用極度分散,顧此失彼。1941年,德國空軍失靈。
⑨ 二戰德國空軍的興衰
一戰後,凡爾賽條約規定德軍是被不允許建造空軍的。但是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支持空軍的發展。全國出現了很多滑翔機飛行俱樂部,青少年飛行俱樂部。二戰德國空軍最早的飛行員就在這里誕生了。他們沒有任何戰機可以供訓練,只有用滑翔機來培養飛行員,就這樣德國空軍的力量悄悄地發展著。隨著希特勒的上台執政及英法綏靖政策,德國空軍的春天來了。首先是戈林被委任為空軍總司令。這個一戰時的空中英雄在最初的時候還是十分關心德軍空軍的發展,研發出了BF109 FW110等一系列優秀戰機,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戈林越來越自私,他再也不是以戰機的性能來研發,而是完全的以個人的喜好來決定是否采購這種戰機。使得德軍空軍力量越發削弱,衰退!
但不可否認的是,德國空軍擁有世界上素質和能力最高的飛行員,戰斗機總監莫爾德斯在西班牙戰場上創造的雙機編隊及三機編隊的戰術沿用至今,改變了戰機像一戰時各自混戰的局面。許多王牌飛行員的擊落數都在100架以上。
噴氣式戰機在二戰末期就投入使用了,如果不是莫爾德斯的支持,在戈林的干預下可能在戰後也用不了,總之這是個充滿榮譽及矛盾的隊!
比較大的有不列顛空戰 在不列顛空戰發生前,德國空軍力量時最為強大的,但在決戰後,其空中力量受到一定損失。對其空中力量損失最大的是在進攻蘇俄時。並從那時開始衰落。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由於其空中力量大部分都在東線,加上盟軍絕對的空中優勢,所以在西線的德國空軍作為有限。這也是西線德國空軍的悲哀,不過雖然在數量和飛機性能上都屬於下乘,那德國上空中的鷹也依然勇敢的戰斗在最後!
⑩ 德國法西斯如何擴軍備戰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便喪失了全部殖民地,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同時交出約佔領土四分之一,人口約十分之一的領土,賠款1300億德國馬克,並不得進行戰爭動員,不得擁有空軍(註:1926年正式取消空軍),陸軍不準擁有重炮和坦克(實際上還有一樣東西,知道是什麼吧,對,沖鋒槍),不準成立軍校,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準擁有潛艇,艦只總數不得超過36(輕型戰艦6,輕巡洋艦6,驅逐艦12,魚雷艇12,萊茵河非軍事區不得駐軍。看起來而言,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對德國重新武裝是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和約中規定在國內製造重武器,則在荷蘭製造潛艇,瑞典製造飛機,國內秘密研製和坦克,甚到繼續生產化學武器,並利用發展民間體育組織等方法(註:主要是航空俱樂隊,幾乎保存下整個德國空軍),保存並繼續培養軍事骨幹。(個人意見:我認為一戰後沒有將原德軍解散,而是繼續任用那一批發動一戰的軍官是當時國聯各國的一大失誤)。
希特勒上台以後,實行法西斯專政,開始了德軍不休止的擴軍行動。首先於1933年10月以要求「軍備平等」的名義退出裁軍會議(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當年),緊接著1934年8月,秘密把陸軍限額從10萬擴充到30萬,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國空軍(註:德國1934年生產飛機2000架,1938年達到了5200架,並因此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空軍)。同月,發布了重振軍備的宣言。與此同時,實行國防軍法,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將軍隊和軍隊中的警察擴編為12個軍,36個師,約50萬人。二年時間,將軍隊從10萬擴編為50萬之多,並且徹底違反了《凡爾賽和約》,但當時的英法為了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國,而英國更是和德國海軍秘密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雖然德國承諾將德國海軍限制於英國海軍35%的實力內,但實際上已宣告英國承認了德國可以進行擴軍備戰,大大助長了德軍備戰的氣焰。
德國因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英法的試探。首先於1936年3月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條約》,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但英法未做任何干涉。同年7月,夥同義大利干涉西班牙內戰,而英法各國還大量供給德國各種戰略物資。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了德國法西斯擴軍備戰中極為重要的一步,1938年德奧合並,德國領土增加了17%,人口增加了670萬人,同時5萬奧軍並入德國陸軍,英法並未做出任何強烈反應。於是接下去便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之一,1938年9月,德國通過對英法的壓力,強迫捷克簽訂了《慕尼黑條約》,吞並蘇台德區。並於次年3月,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到此時德國的戰爭准備已幾乎全部完成。在這期間,德國製造了大量的戰斗機、俯沖轟炸機、中型坦克、強擊炮、自行火炮、高炮(在整個戰爭中德軍的八八毫米高炮是德軍的主要反坦克兵器)、戰列艦、潛艇,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德軍在軍事思想上較世界各國先行了一步,陸軍有了閃電戰的觀念,海軍比較重視潛艇作戰,空軍也較為強大。同時,希特勒通過建立黨衛軍等形式,完全控制了軍隊,軍隊不再是德國人民的軍隊,而是納粹的軍隊。
德國工業基礎較發達,為其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40年德國有機床117.8萬,而當時的美國只有94。2萬台。同時德國本土資源較豐富,鐵、煤蓄藏量豐富,魯爾工業區又是重工業極其發達的工業區,同時在擴張又得到捷克的大量軍工廠。但德國本土石油較少,主要由羅馬尼亞進口,同時德國除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外,還需要南斯拉夫的鋅,波蘭的銅、鉛,捷克、丹麥、挪威的木材,匈牙利的鋁礦沙,法國的煤鐵礦沙,義大利的汞,以及瑞典、西班牙和土耳其的各種原料,石油、橡膠、糧食尤其缺乏。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法「禍水東引」的政策全面失敗。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共出動兵力62個師,60萬人,共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000架飛機,分南北兩個集團攻入波蘭。波軍由於戰前戰備程度低,臨戰動員遲,軍事思想落後,兵力部署不當,武器落後等原因,在一月內全軍盡沒,波蘭滅亡。而德軍首次使用了閃電戰,使用了大量飛機坦克作戰,戰術運用靈活,指揮員敢進行遠程機動,僅戰死1.06萬人,3.03人,失蹤3400人。而波軍亡6.63萬人,傷13.37萬人,被俘近42萬人。
德國滅亡波蘭之後,全軍轉而秘密進攻西歐各國。德國進行了良好的戰前准備工作,並行欺騙和偽裝,竭力隱蔽戰爭意圖。作戰計劃多次改變,結果是四個小時內滅亡丹表,二月內全面佔領挪威,保證其資源供應線。
而在五月初,德國以空前的兵力共使用了162個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架,以左翼佯攻,右翼主攻的方式,全面向法國推進。 而法軍戰爭准備不足,在德國向波蘭進攻的同時,竟沒有一兵一卒向德軍進攻,形成了極其奇怪的靜坐戰爭局面,同時其軍事思想落後,不能適應閃電戰的進攻速度,因此擁有兵力優勢和裝備優勢的英、法、盧、法、比五國聯軍慘遭失敗,先後受到毀滅性打擊。(當時五國聯軍擁有135個師,3000輛坦克,1300架飛機,同時英軍在本土還擁有飛機1000架可以做為支援,而當時聯軍所有的裝備並不亞於德軍)。
六月法國投降,西線戰事基本結束,德軍控制了整個西歐,此後德軍先後侵略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國,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共生產鋼3180萬噸,生鐵14000噸,石油480萬噸(主要在羅馬尼亞生產,因此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對德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煤4.39億噸,其中本土生產鋼1900萬噸,生鐵1400萬噸,煤2.57億噸,但石油產量很少。
至此時德軍的戰爭准備達到最高點,德國已完成侵略蘇聯的所有準備,至1941年6月,蘇德邊境德軍共集結了152個師2個旅,連同芬蘭、羅馬尼亞的29個師又18個族,總兵力計181個師又20個族,約有4300輛坦克,4.7萬輛坦克,4980架飛機,192艘戰斗艦艇,總兵力為550萬人。而當時蘇軍在西部邊境只有268萬人,1540架新式飛機和一些老式飛機,1800輛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其中1475是老式坦克),34695門火炮和迫擊炮。
從德國的戰爭准備情況來看,首先是軍隊的極度擴張,德軍總兵力從10萬擴張到了700多萬,連同其仆從國軍隊達到了1100萬的兵力,在世界上是少見的,其次是軍隊的戰略思想的改變,德軍能迅速從一戰中的啃防禦思想轉變為使用了大量飛機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協同作戰,快速摧毀敵主要兵力,採用突破防禦後兩路進攻並在敵後方合圍敵軍的作戰思想,是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在現在來看,其還較高的價值,但是德軍在作戰中步兵和坦克有不能很好協同作戰的情況。同時重視集中使用航空兵和空降兵,並充分發揮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閃擊作用。德國在作戰中比較重視主突方向的選擇,以確保首突的成功。
同時德軍在戰爭前重視欺騙和偽裝,並竭力隱蔽戰爭意圖,並戰爭中搞突然襲擊,以達到快速解決戰斗的效果。同時德國提拔了一批在一戰中成長起來的中級軍官,這批軍官後來成為德軍的主力。同時德國利用英法的「禍水東引」政策,在一定程度實際使德國在初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非軍事擴張。
由於法西斯的本性,德軍極為重視戰略進攻,在戰爭准備中主要的兵器為進攻性兵器,如坦克、飛機、潛艇等,因為法西斯只有進攻才能存活。同時法西斯軍隊在戰略指導思想上也是以進攻為指導思想,和其它法西斯國家,德國不存在是不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問題,而是僅僅存在向什麼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問題。但是從德軍的戰爭准備來看,也有許多不足之外,首先是重視戰略進攻,而並不重視戰略防禦,停止進攻之日,也是法西斯開始走向徹底滅亡之日,庫爾斯克大會戰後,德軍無力在東線發動任何一次有威脅的進攻行動,而蘇軍的坦克洪流迅速將法西斯帶向毀滅的深淵。
同時,德國在武器上同樣是個問題,過於注重傷殺性武器,而電子戰力嚴重不足,而過於重視作戰能力以致於一些重型裝備不易於製造和修理,象德軍的坦克在作戰能力上極其強大,裝備了大口徑火炮,但機動性差,製造難度大,同時不易在戰場上進行修理。
而德國法西斯犯得最多的還是戰略性失誤,德軍對蘇軍的抵抗嚴重估計不足,認為能快速滅亡蘇聯,而當時的蘇軍是處於新舊交替階段,但已經裝備了一些新型裝備,戰略思想在德國侵略後迅速轉變,蘇聯人民全民動員起來,蘇軍中涌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部隊和一批百戰百勝的指揮員。同時德軍在進行戰爭准備時沒有考慮到一些特殊地區的作戰情況,如南斯拉夫、阿爾巴爾亞的山地戰(順便說一句,阿爾巴爾亞是當時整個歐洲唯一淪陷後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解放自己的國家,當時僅一百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面對的是十萬德軍和義大利軍隊),蘇聯冬天的嚴寒氣候等。當時在莫斯科戰役中,凍死、凍傷、受凍而失去戰鬥力的部隊比被蘇軍殲滅的還要多一些。同時未能摸清蘇軍當時在戰略縱深各部隊實施的「一個部隊番號,兩個指揮系統」的情況(這是指當時蘇軍採取一個隱蔽兵力的辦法,一個部隊番號,同時有兩套指揮系統,軍官配備完全,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別一套指揮系統可以很快實現建立起一個新的部隊),少估算了蘇軍兵力達二百多師的編制,進入蘇聯後才發現蘇軍是越打越多。
更大的失誤來源於當時德軍未能解決英國後便開始進攻蘇聯,由於是兩線作戰,德軍被迫在多個不同地區的戰場上面對不同的敵人。
自古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而德國不解決西線便急於進攻蘇聯,並不能廷長法西斯的壽命,反而進一步縮短法西斯的壽命。同時德國法西斯認為自己的工業水平較蘇聯高,但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很快就將工業生產超過德國,到1942年蘇聯生產飛機25436架,其中作戰飛機21681架,坦克24446輛,而德國只生產了飛機14700架,其中有轟炸機4228架,殲擊機4908架,坦克4278輛,而且還要用於多個戰線(德國同時在北非、巴爾干、西歐、蘇德、大西洋等多個戰場上進行戰斗。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德國的戰爭准備是十分充分,但是由於其戰爭的非正義性,其戰爭准備存在在急功近利的一方面的等多方面原因,所以戰爭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