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袁世凱認為德國陸軍是世界上最強的,他的新建陸軍基本按照德國模式來操辦。A對B錯
A對
甲午慘敗後,清廷中關於盡快改革軍隊的呼聲非常高。都說富國強兵,巍巍天朝,軍隊不強是說不過去的。這個機會落到了袁世凱的身上。
袁世凱長期在朝鮮帶兵,且有編練新軍的經驗。另外,朝廷任命的胡燏棻無奈是個大草包,書獃子根本不懂編練新軍。其實,袁世凱也自薦過,他曾上書李紅藻,詳細提出過整頓舊軍、編練新軍的計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必須有準備,會自薦。
在袁氏方案中,袁世凱認為,縱觀世界先進軍制,唯有德國值得學習。日本軍事強大,也是拜德國所賜。袁世凱所說的學習德國,就是指德國陸軍。那為什麼非要學習德國陸軍呢?卿美兄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淮軍與湘軍一直和德國有緣。早在1879年時,李鴻章就曾派遣留學生去德國深造。主要學習德國陸軍步兵的練操、迎敵、設伏、布陣、繪圖等技法。後來,張之洞也開始效仿德國,習西法,練洋槍。就連後來創建的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也是讓德國人當教官。
另外,還與李鴻章的顧問漢納根有很大關系,因為他就是德國人。漢納根原本是德國的軍人,退伍後被中國駐柏林使館招聘,1879年到中國天津擔任軍事教習,同時兼任李鴻章的副官。
漢納根的任務是建造旅順、大連、威海的炮台。他畢竟在德國陸軍中接受過專業訓練,此番為清軍帶來了很多新鮮的西洋玩法。當胡燏棻真正編練新軍時,自然就想到了漢納根,新軍正式效仿德國陸軍。
北洋新軍在訓練
德國陸軍有什麼特點呢?在兵制上,德國採用徵兵制,也就是士兵皆為義務兵,按規定,必須要服役幾年。而清朝過去則是八旗制、綠營制、募兵制,八旗制、綠營制根本無法保證兵員素質。募兵制是花錢招人,重在以利誘人,吃空餉等腐敗問題嚴重。士兵一心只為錢,雖然也有動力,但沒有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缺少奉獻精神。因此,漢納根建議改革兵制,一律改為徵兵制,嚴格招考。對兵員家庭,官府給予土地補貼。
漢納根還建議說「通國之兵皆經精練,號令聽於一人,器械皆用一律」。也就是說,全軍由最高統帥統一號令,各兵種統一排練陣法,使用同一類型的武器。
雖然有漢納根的德式改革方案,但胡燏棻的管理水平太差,朝廷上下對他意見很大。不到一年,胡就下崗了,袁世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新軍的。袁世凱比較了世界各國陸軍,他也認同德國陸軍是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英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海軍更厲害。甲午戰爭前,清廷派出了一批船政學員,去英國、法國學習,但最後還是敗給了日本人。德國陸軍講究統一指揮、整體協調,與中國的國情吻合。
日本軍隊為何強大,學習德國是一個很大原因。日本拜德國為老師,中國乾脆也少走彎路,同樣拜德國為師。況且,這支新軍本身就有德國人打下的底子。就這樣,袁世凱堅定了走德國的道路。
袁世凱進一步向清廷提出,新建陸軍要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等三個梯次。常備軍相當於現役部隊,其餘相當於預備役、民兵。梯次不同,兵餉也不同,常備軍每月4.2兩,三年後退為續備軍,每月1兩,再三年後退出後備軍,每月0.5兩。這些預備役兵要隨時准備征調,尤其是戰爭爆發時,一聲令下,就要拿著武器上戰場。
為了全面學習德國陸軍,新軍的編練特別引進了德國軍事教官。袁世凱敢下本,花重金從德國聘請了10名教官,負責新軍的各種訓練與管理。至此,袁世凱改造的「德式新軍」基本完成。這些新軍不僅要使用德國武器、學習德國軍操、戰術,所有士官還要學習德語。
在重用德國軍事教官的同時,袁世凱當然也不忘培養中國人。一是重要留學歸來的人才。這些人學識高、懂外語,熟悉西方文化,重要的是視野開闊,具有西方思維。比如曾在德國留學專門學過炮兵的段祺瑞,被任命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為了培養後續人才,袁世凱還向朝廷奏報申請,派學生到日本留學。日本距離近,而且也是德國軍制,因此,到日本留學是最實惠的。此建議得到清廷批准,先後有大批新軍士官被派往日本留學,其中蔣介石就曾是其中一員。
受袁世凱編練新軍的影響,其它地方的封疆大吏也紛紛操練自己的新軍。如張之洞在湖北的「自強軍」,西北聶士成的「武毅軍」,榮祿的「武衛軍」等,他們無疑都是按西式軍法操練,請德國教官,用德式裝備。最後,這些新軍基本都被袁世凱收編。
用德式裝備,習德國兵法,但德國兵法似乎沒有告訴袁世凱,比如如何避免革命黨的混入。在袁世凱大練新軍的同時,革命黨勢力也在新軍中滋生、壯大。如赴日留學的蔣介石,吳祿貞等人。正是這些革命勢力,埋葬了大清帝國。
Ⅱ 二戰人口僅有8000萬的德國,如何能徵召到1700萬精銳部隊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後,德軍的鐵蹄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閃擊波蘭的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德國又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殺後,德軍仍號稱殘餘700萬兵力。
Ⅲ 按照德國軍制,軍官主要是通過什麼培養的
1910年,隆美爾加入第一二四伍爾登堡步兵團,三個月後被提升為下士,六個月後成了一名軍士,1911年3月又被送到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按照德國軍制,軍官主要是通過專門的軍事院校來培養。
軍事院校根據自願原則接納主要是出身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的青年人並加以訓練。由於軍隊中的軍官幾乎總是配備不齊,加之不斷擴軍使軍官缺額更多,軍事院校就接納了一定數量的小資產階級、僧侶、官吏、知識分子出身的人。
隆美爾就是這樣成為一名軍官候補生的,這對他來說是很幸運的。那時德國共有8所陸軍幼年預備學校和11所軍事學校。
隆美爾在軍官候補生學校期間對軍事表現出特殊的興趣,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到了完成軍事課目上,射擊、操練、擊劍和騎馬等訓練項目都一絲不苟地完成。
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在1912年1月,隆美爾就被授予中尉軍銜,隨後回到第一二四步兵團。在之後的兩年裡,隆美爾一直在那裡訓練新兵。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單兵訓練和分隊訓練。
此外,還要向士兵們灌輸由普魯士創建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即將成為一個「世界帝國」的思想,帝國的社會制度、國家體制和社會結構都是完美無缺的,軍人的職責就是不惜一切捍衛現存的一切。隆美爾虔誠地信仰著這一切,而後義無反顧地向他的那些新兵們灌輸著。
1914年3月1日,隆美爾被派到離家鄉不遠的烏爾姆第四十九野戰炮團的一個炮兵連服役。德軍統帥部十分重視炮兵建設,德軍每個步兵師都有一個105毫米榴彈炮營,每個軍有一個150毫米榴彈炮營。集團軍則配備了獨立炮兵營,但德軍的炮兵訓練水平卻不是第一流的。盡管如此,在炮兵中的經歷使隆美爾有機會掌握了這一技術兵種的專門知識,為他將來很快勝任合成軍隊指揮官提供了便利條件。
1914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國總動員,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比利時的一個村莊里,隆美爾參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戰斗。
他一連24小時都在巡邏,幾乎沒有合眼睡上一覺,他已精疲力竭,飢腸轆轆。這時一隊20人的法國兵向他們發起了進攻並佔領了村莊。隆美爾與一個排中的另三個人立即發起反擊。
他大叫一聲向法軍沖去並率先開了火,幾名法軍應聲倒地,殘存者立刻卧倒以猛烈的火力還擊。隆美爾被打得抬不起頭來,被迫退了下去。
待全連到達後,隆美爾再次發起反擊,終於擊退了法軍,佔領了村莊並抓了很多俘虜。隆美爾取得了第一次戰斗的勝利,並因此獲得了二級鐵十字勛章。
Ⅳ 二戰時德國軍隊是怎樣編制的
根據1943年SS帝國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前,1個營下轄4個連,每連215人,一個營共擁有約1000人左右,每團下轄3各步兵營和1個重武器營,外加團部,所以一個團約為4200人左右,而一個師則15000人左右
Ⅳ 二戰的時候,德國空軍和坦克部隊招人,一月分招人,一年只招一次。每個月招一批人,一年招12次。每三個
一年招一次多,因為人數有限制的
Ⅵ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它們究竟是如何做到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德軍本來只有10萬士兵,它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年內能擴軍800萬。主要是因為它們那10萬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素質培養的。
綜上所述,德國之所以能迅速的從10萬士兵變成800萬士兵,是因為它原本就有預謀,它把10萬士兵都按照軍官的條件來培養。
Ⅶ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十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八百萬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納粹德國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間就可以從十萬,擴充到八百萬的,雖然在這個國土中,只要有人,就會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擴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種多樣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國的兵種變得更加的多種多樣了,除了後來的裝甲師、山地旅外,還有了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山地師,人數也從五十萬人,一舉擴大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而在這個時候,納粹不僅著手建立和強大了陸軍,也趁著這個契機將海軍和空軍一並發展了五十萬人,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計算德國總兵力的話,應該是有兩百多萬人。
而德國兵力達到七百多萬的時候,也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德軍的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完善,不僅在海軍、空軍以及陸軍上,還有黨衛隊的發展。
Ⅷ 徵兵制度的關於德國徵兵
德國在二戰歷史上創造很多堪稱奇跡的事例,用地不大物不博之力攪動了整個世界,包括戰術、科技、工業、精神、耐力、以及承受的打擊等等,都是一般的民族所無法理解的。
而人口數量並不多的德國,在戰爭初期竟然打敗了人口幾十倍於它的眾多對手,並在整個戰爭期間擠出了1000萬軍隊,真是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這也是一個動員上的奇跡。
到拿破崙時代為止,歐洲各國均以傭兵為常備兵來執行作戰。然而法國大革命之後基於民主國家的原則,法國軍隊不再是「國王的軍隊」而成為「國民的軍隊」,也因此產生國民必須強制服兵役的「徵兵制」,這個制度使得法國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歐洲其它各國也紛紛開始採用徵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相對於法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即使採用徵兵制能集結的兵力仍然少於法國。為了彌補這個先天的缺陷,普魯士王國另外又把退伍軍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鄉土防衛隊(Landwehr)」,以作為正規軍的輔助部隊。這項制度後來就成為世界各國「戰時動員令」的原型。
所謂的「戰時動員」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為「預備役」,必要時可以重新徵召;而相對於這些預備役,正在服兵役者當然就是「常備兵」了。有了這個制度,平承時期只要維持一小隻常備部隊,國家有必要時即可在短時間內組成大規模的兵力,當然這個制度也立刻被歐洲其它各國模仿,到一次大戰時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這個制度最大的缺點在於:預備役軍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適應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況他們已經嘗過當兵的「苦頭」,也比較知道怎麼在軍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這種由後備軍人所組成之部隊,其戰力一定不如現役部隊。法國因此只把這類部隊放在第二線從事一般勤務,根本沒考慮過要把後備軍人投入第一線。只是一次大戰由於第一線正規部隊的損耗過於驚人,才不得不把後備軍人送到前線去。至於德國由於一開始就以法國俄國為假想敵,先天上即使采徵兵制所能集結的兵力就居於劣勢,加上普魯士有「鄉土防衛隊」的傳統,所以並沒有把後備軍人放在第二線,而是視同現役部隊一樣投入最前線去!!然而後備軍人戰力不如現役軍人的缺點仍然存在。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德國並沒有如法國單獨成立後備軍人部隊,而是採用普魯士時代以來的做法:將後備軍人與現役軍人混合編組!!也就是說平承時期一個師並沒有滿編,戰時徵召後備軍人添補缺員後才達到一個師應有的兵力。這樣的部隊雖然無法達到100%由現役軍人所組成的戰力,但好處是每一支部隊都可視同一線部隊調動!!! 一次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再度走向軍事大國,凡爾賽公約不只解散了德國的參謀本部,並且在重型機槍、戰車、戰機等軍事細節都加以詳細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項是,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現役部隊,而且現役軍人役期必須長達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兩年的話,德國在兩年後就可以有10萬後備軍人,並且從此每隔兩年就可增加10萬;但是役期是12年的話,要等到12年後才有10萬後備軍人,想要湊到20萬後備軍人則要花24年。因此德國在1935年重新武裝時,國內只有10萬現役軍人及10萬後備軍人,除此之外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或軍事經歷的只剩那些曾參加過一次大戰上了年紀的老兵了!!那麼納粹?德國陸軍是如何在這么嚴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每個防衛區下面又分兩到三個徵兵區,每個徵兵區下轄數個分區負責該徵兵分區內的徵兵及新訓任務。德國在1938年並吞捷克後將波希米亞(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衛區,之後在並吞波蘭之後又在波蘭但澤Danzig(波蘭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蘭名Poznan)兩地成立另一個防衛區,之後被賦予20,21(XX,XXI)兩個防衛區番號。波蘭其它地區則合並成立一個「政府直轄防衛區」,於是整個德國管轄地里防衛區總數因而達到19個。
當然,由這些防衛區所徵召的士兵並不是只撥給陸軍,德國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的兵源均來自這里,只是配屬陸軍的佔了三分之二。
除了義務役之外當然還有志願役,志願役則須年滿17歲,入伍後和一般士兵受一樣的訓練下部隊,但是表現優秀者會被提報升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漢諾瓦(Hannover,或譯成漢諾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以軍官任用。 上述制度所組成的部隊,在作戰中對於兵員折損也有一套遞補作戰人員的系統。直接擔任徵兵、召集、訓練任務的是由一直留在防衛區各駐地的「新訓營」在負責,也就是說防衛區並沒有把所有徵召來的士兵都送往前線部隊,而是會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負責訓練新兵,這些「新訓營」和前線部隊擁有相同的部隊番號,只負責訓練送往自己聯隊的士兵。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在前線作戰的步兵第一團下面有個「新訓營」一直待在國內原本的駐地負責本團所要補充的士兵,而德軍所有連隊均有這樣一對一的補兵單位留在家鄉!!這主要是也是因為德軍非常重視鄉土意識,認為由來自同鄉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對於士氣有相當幫助而設計的補充兵制度。
當然這個「新訓營」底下再依任務不同而分成數個連級單位,有專門負責徵兵召集的「徵召中隊」和專門負責訓練的「訓練中隊」,另外結訓的士兵則集中到「轉送待命中隊」待命等著下部隊到前線。
然而從「新訓營」的「轉送中隊」送往野戰部隊時並不是直接到所屬野戰部隊報到,而是先到野戰聯隊的「銜接訓練中隊」,最前線的野戰部隊在需要補充兵員時是由「銜接訓練大隊」抽調,而非直接由「新訓營」。這就是德軍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
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了接受由「新訓營」送來的新兵之外,由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這里銜接待命。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編制和最前線的戰?部隊擁有完全相同的編制,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兵器連構成,在這里新兵老兵混合編組接受訓練,好處是可以讓新兵在此先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同時在實際下部隊時已經能有認識的老兵,這對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增加部隊的向心力。
另外,「銜接訓練大隊」的編制和一般野戰步兵營相同,基本上就等於是野戰部隊的預備隊,在兵力調度上必要時可直接當成一般部隊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單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隊也都有類似的補充兵系統。 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德國陸軍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前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的10萬兵力迅速擴編到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1939年8月,為了入侵波蘭做准備,陸軍緊急在這一個月裡面發動4梯次動員令,第一梯次先讓廢約後擴編的35個師滿編(第1師到第46師,中間有跳號),第二梯次16個師(部隊番號50到60左右的步兵師),第3第4梯次則分別擴編了21及14個師(部隊番號200開頭者)。
其實德軍每波擴編的部隊其編裝都會因人員素質,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及更新,戰術變化而有所變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師的差異性很大。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隊時通常會由現有野戰師撥調三分之一的兵力成為新編部隊的主幹,也就是說把其中一個步兵旅或步兵團分出來升格為師,再依師級編制補充兵力。這一點也和德軍喜歡採用老兵新兵混合編組的傳統有關。
開戰後陸軍仍持續發出動員令,伴隨著英法正式對德國宣戰,對波蘭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又發動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國時第十梯次入營,到第十梯次時所擴編的步兵師其部隊番號已經用到90,另外100,200,300開頭的步兵師也開始出現。當然這些百位數字開頭的一般步兵師和專門負責國境警備的500開頭,國內補兵營管理的400開頭的步兵師又不同,500,400字頭的部隊是不會調動換防的(又400字頭的部隊只是行政司令部組織)。
1941年對蘇開戰前夕,德軍的裝甲部隊加倍計畫也是採用和歩兵師一樣的擴編方式,又因為裝甲師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師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師被撥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師之後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員就直接改編成裝甲師的。
第12裝甲師由第2步兵師,第13裝甲師由第13步兵師,第14裝甲師由第4步兵師,第15裝甲師由第33步兵師,第16裝甲師由第16步兵師,第17裝甲師由第27步兵師,第19裝甲師由第19步兵師在這個時期由上述方式改編而來。另外第18裝甲師是由第4,第14步兵師,第20裝甲師是由第19,59步兵師各撥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當然這些裝甲師的戰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從原有的裝甲部隊調撥而來。
然而,後方的「新訓營」已經無法像野戰師一樣的擴編,開戰前前線部隊和後方補兵營那種一對一的關系已經無法維持,這時便成數個步兵師共享一個「新訓營」了。
其實一開戰,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野戰部隊根本不可能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出來讓軍方拿來作為擴編新部隊的基幹,所以波蘭之役結束後真正抽調的是各野戰師的「銜接訓練部隊」,這些野戰部隊在對蘇開戰前夕才又自行新編出「銜接訓練部隊」。也就是說對法國開戰時在法國戰線的德軍其實都只是臨時由「銜接訓練部隊」所擴編出來的單位在打的。 到1940年為止的前線作戰,德軍就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不斷擴編,補充兵源,橫掃歐洲。將在1941年執行的對蘇作戰計畫扺定,為了再擴大軍備,軍方又發動了第11~14梯次動員令,而在1940中又擴編了37個步兵師。
然而進入1941年真正展開對蘇作戰,由於短時間里過度擴編,加上前線兵員損耗的增加,德國國內開始出現裝備及兵力不足的問題。以至於在第15梯次所擴編的700字頭步兵師,其下只有兩個步兵旅,只能拿來做法國及比利時佔領地的駐防部隊。不過至少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屯駐的正規部隊抽調出來去支持最前線了。
第16梯次動員,擴編的部隊開始變成「警備師」,因為底下只有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營,戰力約為正規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只好駐守德國本土,負責後方保安的任務。
偏偏對蘇作戰失利,靠著上述方式所擴編的部隊幾乎在東線戰場損耗殆盡。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為止,蘇聯戰線的兵力損耗已經超過100萬名。其間雖然又發動第17到20梯次的動員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第三軍全軍覆沒,又喪失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3個步兵師約20萬人。此時現有的徵兵制已經無法維持補充喪失的兵力了。
這個時候德國軍方開始把由希姆萊所指揮的SS武裝親衛隊及佔領地的外國人全部納入徵兵動員系統里。 從這個時期開始,位於各地區的「新訓營」每6個編成一個「新訓旅」,之後每6個「新訓旅」再編成一個「新訓師」,每訓練完一批,整個師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線野戰部隊,野戰軍在前線進行銜接教育後直接升格為正規野戰師,由於是在前線駐地訓練,所以訓練完之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力較高,也因此,德軍開始把新訓單位調往國外以利新兵提早適應環境。
由於德國本來就是個人口密集的國家,軍用演習場地本來就有限,所以漸漸變成國內召集,然後直接在德國佔領地國家的演習場進行新兵訓練,結訓後直接駐守該地,好處就如上述對環境適應較快。不過這項措施在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由於盟軍節節進軍,常常是德軍在國內召集到新兵後整批送往法國佔領地新訓營區受訓時才發現該營區已經成為第一線戰場,加上佔領地逐漸縮小,德軍只好再度把新訓改回在德國國內進行。
就在這個戰況中,希特勒又開始要求陸軍擴編新的部隊了。前線部隊及軍方高層均認為應該優先補充現有部隊的缺員,那至少可以讓身經百戰的老兵帶著新兵適應戰場。但是希特勒卻認為這些戰損過度的單位已無剩餘價值。軍方於是只好將這些殘敗了的單位解散,再同樣的人員為主幹成立新部隊。也因此1943年之後有些部隊雖然和過去被解編的部隊有著相同的部隊番號(被解散過),但是實際上卻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這個時期新成立的部隊編裝已經變得很小了。原本三個步兵營所組成的步兵旅現在只由兩個步兵營構成,一個步兵師也從17000人變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來部隊數量還可以,但是實際上每支部隊的戰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年德軍在庫爾斯克作戰失利,希特勒於是為了提高士氣,把步兵師改稱為「國民擲彈兵師」。1944年第30梯次以後所動員成立的新部隊,或是由老部隊重新改編的都冠上「國民擲彈兵師」。當然還有原本是500字頭的部隊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隊番號再在後面加上「國民擲彈兵師」的也有。
此時,軍方開始擴大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次擴大的范圍已經包括那些曾經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年齡層了,也可見德國已經漸漸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都用盡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都列入徵兵范圍,例如由患有胃潰瘍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部隊單位進行飲食療法執行作戰任務。還有由耳聾者所組成之部隊,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語的。
另外,蘇聯軍的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突擊隊,還有在徵兵范圍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組成的「國民突擊隊」等,雖然在數量上看起來還有不少可用的部隊,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隊根本不能作戰,國民突擊隊不僅沒有制服,步槍,訓練都根本不足。
大戰末期德國就靠著這個動員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戰場,隨著連續的敗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萬後備軍人到1944年下半已經降到100萬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國陸軍喪失了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雖然同一時期又增編了60個步兵師約200個步兵旅,姑且不論其素質,至少這個動員令仍然維持有效的運作。相對的蘇聯雖然在德蘇開戰初期喪失的部隊比德軍還多,但是到1943年後期蘇聯部隊的戰力反而比開戰時還強。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發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補充,後備為名擴編或調度部隊!!」。於是所有的德軍部隊全被送到第一線戰場去,同時再也沒有可以訓練新兵的現役軍人了。
德國本來就沒有和全歐洲連打六年的國力,終於在1945年5月用盡所有兵力之後以戰敗收場。
一句話,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
Ⅸ 二戰德國是怎麼動員出這么多軍隊的
日本侵華時期有一種軍隊叫皇協軍
Ⅹ 二戰德國的徵兵,不大的國家如何榨出一千萬軍隊
不是榨出1000萬軍隊,7000萬人口,有三分之二的人上戰場,德國很明白,要是打輸了,德國的命運很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