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有什麼標志性建築
科隆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築物。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於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它始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2. 世博會留下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標志性建築,你知道有哪些
一、水晶宮
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開幕,博覽會的展館設在海德公園內,新建的展館首次將鋼鐵構件、玻璃和層壓板結合用於建築物的建設中,成為現代玻璃帷幕高樓大廈的前驅。整個建築物由鋼架支撐,屋頂、牆面等其他部分均採用大塊玻璃組裝,被形象地譽為「水晶宮」。博覽會閉幕後,水晶宮曾用於美術展覽、舉辦音樂會等,可惜在1936年毀於大火之中。
二、埃菲爾鐵塔、亞歷山大三世橋、夏樂宮、巴黎工業宮、國民廣場、奧德賽宮、榮譽軍人院、機械宮、人工藝術創造院
法國巴黎是舉辦世博會最多的城市,留下的經典建築也最多。塞納河上最美的亞歷山大三世橋、夏樂宮、巴黎工業宮、國民廣場、奧德賽宮、榮譽軍人院、機械宮、人工藝術創造院等,都是歷屆巴黎世博會的重要遺產。其中最著名的是埃菲爾鐵塔,這是1889年舉辦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高320米、重9000噸、由18000多個鋼制構件和數百萬個鉚釘組裝而成。埃菲爾鐵塔被稱為現代鐵塔之父,現已成為巴黎和法國的象徵。
三、費爾斯轉輪
1893年,美國芝加哥舉辦世博會,芝加哥的工程師費爾斯設計製作了一個供人們遊玩的巨大轉輪,直徑有70多米,滿足了人們到天空上去轉轉的願望,當時被稱為「費爾斯轉輪」。如今這種摩天輪已經是十分常見的游樂設施,在世界各地的公園和游樂場都可以見到,而在一百多年前,卻還是個稀罕之物。
四、白城
1933年,芝加哥再次舉辦世博會,這次博覽會的標志性建築是「白城」,建築物為古典式,全部以熟石膏粉飾,潔白壯觀,入夜在萬盞燈光照明下,更是高大雄偉,潔白如玉。此次世博會中,展館多為臨時性建築,閉幕後拆掉,為此開發了許多新型建築材料和建築,如充氣的輕型建築、塑料吊篷建築等。
五、原子球
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上,中心建築是一座原子能結構的球形展館,這是一座放大了 160億倍的鐵原子模型。9個大圓球被20根鋼構架有序地連接成一個整體,它象徵著人類安全、和平地應用原子能。「原子球」建築的外體為鋁質,高124米,每一個球體直徑為18米。一根根支撐球體的構架,都是裝有自動扶梯的管式通道。9個巨大的球體,已有3個被辟為永久性的科學展覽館,其餘的也派上了商業用場。其中,最高的一個成為豪華的旋轉餐廳。
六、飛利浦館、挪威館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飛利浦館(勒·柯布西埃設計)、挪威館(西班牙建築師何塞·安東尼奧·科拉萊斯、巴斯克斯·莫萊松,挪威建築師斯韋勒·費恩共同設計)
七、宇宙針
1962年,美國西雅圖舉辦了主題為「太空時代的人類」的世界博覽會,其標志性建築是一座造型精巧玲瓏的高塔,稱為「宇宙針」,其外形就像是一個飛碟立在細細長長的鋼腳上面,高185米,塔頂的飛碟裡面是一個旋轉餐廳,登上塔頂可俯瞰全城美景,現在它已經成了西雅圖的象徵,終日遊人絡繹不絕。
八、IRI公司展覽館
1963年義大利熱那亞海洋博覽會IRI公司展覽館(義大利建築師安傑洛·曼賈羅蒂設計)
九、地球儀、IBM公司展覽館
1964年的紐約世博會是為紀念紐約建城300周年而舉辦的,主題是「通過理解架起和平之橋」。其標志性建築是由美國鋼鐵公司建造的巨型不銹鋼地球儀,直徑達36米,重約90萬鎊,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地球模型,象徵了世界和平,很好地表達了世博會主題。
1964年紐約世博會IBM公司展覽館(美國建築師查爾斯·埃姆斯和雷·埃姆斯設計)
十、美國館、德國館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美國館(美國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設計)、德國館(羅爾夫·古特布羅德、弗賴·奧托設計)
十一、棲居67
以「人類與世界」為主題的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世博會留下了標志性建築——「棲居67」公寓,由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築師摩西·賽弗迪設計。這座建築由158個標准化單元組成,旨在探索解決全球性居住問題的方法,提供一種新的結構和建造方式。「棲居67」被指定為官方的主題展廳之一,預示了可持續發展的緊湊型城市發展道路。
十二、天宇閣、巴西館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為「天宇閣」,大屋頂層層疊加,壯麗高聳,巍然屹立,充分顯示出東方宮殿建築的雄偉風格。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巴西館(巴西建築師保羅·門德斯·達羅沙等設計)
十三、IBM流動展覽館
1982年IBM流動展覽館(義大利建築師倫佐·比阿諾設計)
十四、昆明世博園
1999年,我國昆明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有 69個國家和 26個國際組織參加展出,昆明世博會結束後,雖然沒有特殊的標志建築,但佔地218公頃的昆明世博園整個展區被保留下來,成為歷屆世界園藝博覽會中惟一整體保存的大型園林。
3. 在1929巴塞羅納世博會上哪個國家館標志現代主義建築誕生
德國館
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的德國館由現代建築運動的先驅密斯·范·德羅設計,在世博會舉辦當年建造,博覽會結束後拆除。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重建這個對建築界有深刻影響的展覽館,館內的布置,除少量桌椅外,沒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顯示這座建築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築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
德國館佔地長約50米,寬約25米,由一個主廳、兩間附屬用房、兩片水池、幾道圍牆組成。
這一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初成果之一,它在建築空間劃分上突破了傳統磚石承重結構造成的封閉、孤立的室內空間形式,採取一種開放的、連綿不斷的空間劃分方式。主廳用8根十字型斷面的渡鎳鋼柱支撐一片鋼筋混凝土的平屋頂,牆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連通的空間,互相銜接、穿插,以引導人流,使人在行進中感受到豐富的空間變化。
德國館在建築形式處理上突破了傳統的磚石建築以手工方式精雕細刻和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鋼鐵、玻璃等新建築材料表現其光潔平直的精確的美、新穎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質感的美。牆體和頂棚相接,玻璃牆也從地面一直到頂棚,而不象傳統處理手法那樣需要有過渡或連接部分,因此給人以簡潔明快的印象。建築物採用了不同色彩和質感的石灰石、瑪瑙石、玻璃、地毯等,顯現出華貴的氣派。
德國館在建築空間劃分和建築形式處理上成功地創造了新經驗,並且充分傳達了設計者密斯·范·德羅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的豐富的藝術效果。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德國館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卻在建築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密斯·范·德·羅在這里實現了他的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來,建築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盡量以平淡如水的敘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築的本質:空間、構造、模數和形態。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也使密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建築師。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之所以倍受矚目,也由於其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巴塞羅那展覽館中的椅子,同樣是密斯最精心設計的作品,靠背與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線,不僅造型簡潔漂亮,而且坐起來特別舒適。密斯對於工藝的重視,常常使他對每一件東西都要計算到最後一毫米。
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德國館在建築空間劃分和建築形式處理上成功地創造了新經驗,並且充分傳達了設計者密斯·范·德羅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的豐富的藝術效果。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德國館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卻在建築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密斯·范·德·羅在這里實現了他的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來,建築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盡量以平淡如水的敘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築的本質:空間、構造、模數和形態。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也使密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建築師。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之所以倍受矚目,也由於其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巴塞羅那展覽館中的椅子,同樣是密斯最精心設計的作品,靠背與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線,不僅造型簡潔漂亮,而且坐起來特別舒適。密斯對於工藝的重視,常常使他對每一件東西都要計算到最後一毫米。
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德國館在建築空間劃分和建築形式處理上成功地創造了新經驗,並且充分傳達了設計者密斯·范·德羅的名言——「少即是多」,以及由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的豐富的藝術效果。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德國館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卻在建築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密斯·范·德·羅在這里實現了他的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來,建築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盡量以平淡如水的敘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築的本質:空間、構造、模數和形態。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也使密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建築師。
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之所以倍受矚目,也由於其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巴塞羅那展覽館中的椅子,同樣是密斯最精心設計的作品,靠背與座位交叉相反的曲線,不僅造型簡潔漂亮,而且坐起來特別舒適。密斯對於工藝的重視,常常使他對每一件東西都要計算到最後一毫米。
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4. 德國有哪些著名建築
1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Der
Koelner
Dom),位於德國的北萊菌-威斯特清倫州。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科隆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科隆大教堂與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2東德安全局博物館
位於柏林。原民主德國國家保安機關總部。最後一任部長埃里希。米爾克的辦公室可供遊人參觀。
3林德霍夫城堡
是純正的國王城堡,於1874至1878年間建成,是新天鵝堡主人路德維希二世生前唯一完成且經常居住地皇宮。
4新天鵝堡
這座中世紀風格的古堡建於1869至1886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統治時期下令建造的童話一般的皇宮。路德維希二世之死至今都是一個謎。
5弗森市
古老的舊城、高聳的城堡和SanktMang修道院是這里不容錯過的風景。位於山區阿爾格伊Lech河畔的老城海拔808米,是巴伐利亞州最高的城市。
6亞琛大教堂
卡爾大帝統治期間(公元748至814年),亞琛成為帝國的中心。其建造風格效仿拜占庭帝國的東羅馬教堂。
7浪漫之路
以維爾茨堡(Würzburg)為起點的浪漫之路直至阿爾卑斯山腳全長366公里,沿途無數城堡,名勝古跡使遊客目不暇接
5. 德國標志性建築有哪些
有新天鵝堡、勃蘭登堡門、科隆大教堂。
勃蘭登堡門(德語:Brandenburger Tor;英語:Brandenburg Gate),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最初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
現在保存的勃蘭登堡門是一座古典復興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如果說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標志,而坐落其上的雕塑更是該門的象徵。由四匹青銅馬拉著的勝利戰車是哥特菲爾德·斯查多1793年的作品。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勛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
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6. 德國有什麼地標性的建築
勃蘭登堡門,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牆的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現在保存的勃蘭登堡門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自滑鐵盧戰役以後,勃蘭登堡門逐步成為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國家的標志。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經過了七個世紀,它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而且絕對忠誠於原定計劃。它以輕盈,雅緻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 新天鵝城堡,又名「白雪公主城堡」,是座白牆藍頂的神話城堡,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脈,它就像從童話里搬出來的一座城堡。這座城堡由於白色城堡聳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環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風光各異。
7. 各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築物有哪些
各個國家的標志性建築物有:
一、盧浮宮博物館——法國巴黎
盧浮宮博物館是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它位於巴黎盧浮宮內,這個建築最初是在12、13世紀作為堡壘而建造的。
如果你去博物館的地下室,還能看到那個時期的遺跡。盧浮宮於1793年8月10日首次開館,當時它只展出了537幅畫作。此後,隨著藏品不斷增加,盧浮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
8. 德國有什麼標志性建築
新天鵝堡:(英語: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u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8)德國館有什麼標志擴展閱讀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9. 德國著名建築有哪些
1、新天鵝堡
新天鵝城堡是德國的象徵,由於是迪士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建於1869年。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共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