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餐館可以歇,書店不能關,德國人為何愛看書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除了超市、加油站、葯店、圖書館等生活必須場所營業外,絕大多數商店、娛樂休閑場所等禁止營業。書店之所以並未關門,是因為書籍已經成為德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他們將讀書視作每天都要堅持的“任務”,因此書店也就會繼續營業。
“全面封鎖”的德國
疫情愈發嚴重,德國啟動“全面封鎖”,封鎖令已經施行半年光景,書店仍在營業。不過與之前不同的地方在於,店內廣播不斷提醒大家要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提倡人們少在圖書室逗留,建議人們將書帶回家中閱讀。
德國人為何愛讀書
絕大多數德國人都是喜歡讀書的,因此德國有著濃厚的閱讀氛圍。平時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也會捧書閱讀;在大型書業博覽會上,淘書的讀者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民眾愛讀書雖然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 一定難度,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國人已經把讀書看做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於吃飯、睡覺,所以德國人喜歡看書就不足為奇了。
B. 為什麼國外的書那麼貴
當我們去書店買書的時候會發現國外的書非常的貴,這是為什麼呢?國外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所以有版權的東西都很貴 。書,音樂,軟體在國外都很貴 。
通過這個我們也要反省,我們國家也應該非常重視文化版權,推動文化發展,提升文化的地位。
C. 為什麼國外的實體書店那麼發達
因為國外版權保護嚴格,盜版被罰的很厲害。就算看電子書也是要掏錢的,而且並沒有特別便宜。
另一個原因是你說的國外(發達國家)人均受教育程度很高,有看書的習慣。另外這個問題跟民族特徵也有關系,德國人就特別喜歡看書。
還有就是國外審查制度比較寬松,言論相對自由,相對的就會產出一些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文化繁榮,實體書店也就比較多。
另外你說的歐美那些國家的實體書店並沒有你看到的那麼發達,人家更多的是在經營一種氛圍,大型零售書店的日子也不怎麼好過的。
D. 為什麼德國的機械設備賣的那麼貴
德國機械製造之所以是因為其內在的優勢所決定的:
(一)高科技創新戰略。去年,德國機械製造企業的研發投入達100多億歐元。
(二)生產專業化。比如,洗滌設備製造公司「溫特哈爾特」專門製造賓館和飯店的餐具洗滌機,而不生產其它用途的洗滌設備。這樣專一的結果是,該公司成為餐具洗滌設備製造行業的全球領先者。
(三)銷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國,都有這些德國企業的分公司,具體負責所在國的生產與銷售。
(四)與顧客聯系緊密。比如,生產五金配件的「烏爾特」公司,除了要求員工保持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外,所有高層人員每個月至少也要拜訪一個客戶,直接了解後者對產品的意見。
(五)德國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
(六)職業技術教育是德國振興的基石,也是德國製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七)"德國製造」的高品質包括高績效、耐用、少量維護、設計優異等特點。
E. 德國為什麼能做到全民閱讀而中國不行
德國的讀書文化
讀書習慣: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背包里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我國這些方面還沒做到,還得一輩一輩的人多建立良好的意識,去促進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
F. 請問為什麼新華書店的書這么貴啊。
小店多是主打盜版,類別少只能打價格優勢,正盜版的區別。你說的29賣16的折扣如果是對全部書肯定是盜版。現在盜版的水平,從紙質、清晰等質量對使用者沒甚區別,區別是在於著作權人的收益。買正版更多是保護版權的意義吧。
G. 德國拿走了世界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的教育理念有多先進
最近,有很多家長私信我,想要學習一下德國的教育方法,於是我在網路上收集了很多資料,接下來分享給大家。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一個僅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但是他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超過了200人,是我們中國的十幾倍了,根據調查,德國拿走了世界上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
為什麼德國會出現這么多優秀的人才?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引起,而後德國的經濟依然只進不退?這所有的答案都藏在德國的教育中!
在德國的教育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德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日,就像是給自己的家過了一個生日一樣,在這一天家長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比如郊遊、野餐、玩耍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德國的家長除了陪孩子玩之外,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規則,教會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德國6歲的孩子基本上具備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完全不會依靠家長。
3、學前教育內容,培養專注力和邏輯思維
你會發現德國的學前教育,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好好學習知識的,為了給小學做准備,幼兒園的老師們會給孩子上靜坐的課程。
除此之外,幼兒園還會安排學前課程,而這些課程不是讓孩子學習知識,而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邏輯能力,就像是找不同的游戲一樣,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從中鍛煉這些能力。
H. 求德國的文化和經濟
文化教育: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慣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採取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隨筆:喜愛讀書——德國人的優良傳統之一
新華網 (2003-11-23 12:53:4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柏林11月22日電(記者鄭漢根)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這種「談話」有著巨大熱情,即使是在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十分發達的時代,他們依舊保持著愛讀書的傳統,而社會提供的服務又使他們讀書十分便利。
在地鐵列車里,在公園草
坪上,甚至在醫院的候診室內,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都很常見。民意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可見,書已經融入到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記者的一個年輕德國朋友說,在德國,讀書就象喝啤酒一樣平常。
在德國,買書很方便。無論城市鄉村,書店都極容易找到,一座1萬多人的小鎮起碼會有一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在有著8200多萬人口的德國,書店就有5000多家。在書店內,如果購書者不能在書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書店一定會幫助從出版社訂購,買者很快就可以拿到書了。
除書店外,一些綜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賣書。在某些大型倉儲超市,人們會看到最新暢銷書、減價書以及報刊雜志等擺放在貨架上。顧客們滿載牛奶麵包等日常食、用物品的超市手推車里,也常常放著一兩本書。此外,德國人還通過出版社直銷、郵購、網上訂購等途徑買書。網上購書越來越受到歡迎,購書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遞增。
德國大小書店內部的環境都十分安靜、幽雅。一些大書店還設有播放音樂的咖啡廳,人們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瀏覽書籍。一些書店還有專供人們讀書的區間,裡面放著很多沙發和椅子。在書店裡,書按照不同領域分類明晰,便於讀者查找。
大量的圖書館也滿足了德國人對書的愛好。德國有1.4萬多個圖書館,藏書1.29億冊。許多圖書館通過組織作家演講會、舉辦文化活動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鎮里往往也有圖書館,而沒有固定圖書館的鄉村則常常會得到流動圖書館的眷顧,這方便了農村人借書。
德國有關書的組織有很多,它們的活動促進了人們讀書的熱情。德國書商協會、讀書基金會等常舉辦豐富多彩的促進閱讀活動,最近成立的「德國朗讀協會」組織知名人士到圖書館或書店為青少年朗讀好文章,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
德國人之所以整體素質較高,這與他們喜愛博覽群書的優良傳統是密切相關的。歌德就曾注意到書和文化的力量對德國的重要意義。他說:「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國各地,德國如何能偉大呢?遍布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和劇院,作為支持和促進民族文化教養提高的力量,是絕不應被忽視的。」(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23/content_1193638.htm
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左圖:德國商業銀行大樓)。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I. 讀小庫的書為什麼貴
讀小庫的書為什麼貴,讀庫力求保證圖書的用料和做工,然後再盡量壓低成本定價時所乘的系數——用戶摸摸紙張,看看版權頁上的印廠和定價大概就可以感受到。
渠道方面,除了《讀庫》雜志書通過出版社給電商供貨之外,讀庫圖書不給電商供貨,所以就不必參與電商平台統一的「大促」,不必承擔賬期的壓力,以及大量的、讓人心疼的退貨。當然,也享受不到電商平台帶來的流量。
同時,讀庫給線下實體書店供貨是現款不退貨的政策,而且折扣相當高。於是,好多書店都見不到讀庫或讀小庫的書。甚至有書店店員在讀庫年會上抱怨,想賣讀庫的書,但是不敢賣,因為不掙錢。
在堅持現款不退貨的情況下,讀庫最近下調了給實體書店的供貨折扣,但即便讓利如此,光靠折扣,讀庫的書在市場上仍然是沒有競爭力的。願意售賣讀庫圖書的實體書店,是承擔了風險和壓力的。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書店,值得多去幾次。
那讀庫的書都是怎麼賣出去的呢?主要靠自己賣,網店直銷,而且是原價。如此說來,讀庫豈不是太黑,本來要留給渠道的折扣空間豈不是都變成了讀庫的利潤?
哪有這等好事?你在讀庫網店下的任意一單,我們都不可能自己送到你的手裡,要用快遞,要有人給你打包。所以,我們全公司一半的兄弟都在順義的庫房裡戰斗。
這部分成本,對應的正是傳統銷售方式的渠道成本——本質上,快遞也是一種渠道。不過,成本還是會比傳統渠道低一些,因而讀庫按物理成本定價時,所乘的倍數也可以比行業水平更低。
所以讀庫不能打折——因為讀庫的書定價時就是按照原價銷售的原則定的。如果打到電商那樣的折扣,絕對賠錢。如果允許渠道商無條件退貨,也會賠錢。
讀庫現在偶爾會搞些力度很小的「促銷」,並且基本形成了618、雙11、雙12搞活動的慣例,這雖然對現金流有所幫助,但也會大大侵蝕利潤。而沒有合理的利潤,我們就沒有能力去做其他的好書。
創辦由來
對於讀庫創建的「讀小庫」品牌,主編張立憲曾解釋到:「原因之一就是,《讀庫》的讀者已經生兒育女,在大家的倒逼下,我們也把自己當作家長,推出《讀小庫》系列叢書,涵蓋文學、藝術、科學、歷史等。
另一方面,做「讀小庫」也是希望能讓業態更豐富一點,張立憲講起自己曾經在德國一間書店裡找到一本童書叫《大究竟有多大》,一百多頁幾乎沒有插圖全是文字,講的是康德、蘇格拉底告訴你「大」是什麼。
而這樣一本書在德國是給 9 歲的孩子看的,「這就是德國小孩從小接觸的東西,我想這樣一本書如果沒有我們,也許就不會被引進出版。
如果沒有大家對我的判斷和決定的信任,這本書即使出版了也不一定會被大家知道、被買下」,那些獲獎無數、銷量幾千萬的童書出版資源都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但依然有一些暢銷之外的兒童書沒有被發現,而這就是「讀小庫」要做的事情。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讀小庫
J. 為什麼新華書店的東西比外面貴
新華書店是正版,而且把書的定價當這的定價來賣,其它書店都把定價當成擺設。
而網上書店則不管啥書啥定價在這片通通10塊錢,通通10塊錢,買到就是賺到。
大的厚的可能20塊。專業書籍就比較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