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為什麼強大
希特勒時期的德國經濟為復甦階段,並非騰飛。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首先,消滅小業主。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1933-1939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
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布管理經濟的法令:
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
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三是重建外匯管制;
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
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泄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
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至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還是微不足道的,它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至1960年的7.6%或1950至1970年的6.2%。
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而不能叫騰飛。
(1)為什麼德國制度好擴展閱讀:
希特勒對文化思想領域的控制也是前所未有的
納粹分子的「焚書」,充斥著法西斯的專制精神,推行一條摧殘科學文化事業的愚昧反動政策。1933年3月13日,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被任命為教育和宣傳部長,統管教育、文化和新聞出版工作。
為貫徹「領袖原則」和德意志民族精神」,在文化領域實行文化生活總體制。必須使各方面的創造性藝術家都集會在國家領導下的一個統一的組織中。不僅必須由國家決定思想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發展路線,而且還必須由國家領導和組織各種專業」。
在所謂純潔德意志文化的旗幟下,法西斯還大張旗鼓地對「非德意志文化」開展大規模的清理運動。
首先是焚燒非德意志著作,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及30多所大學所在城市舉行一次「焚書日」活動,僅柏林就焚燒了近兩萬冊圖書,被焚燒的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倍倍爾、梅林等人的著作,還有著名作家海涅、亨利希·、托馬斯、愛因斯坦等人的著作。
其次是舉辦所謂「蛻化」藝術展覽,對全國民間圖書室、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清理」,列出禁書、禁畫書目,編造成冊,一律被取締。猶太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主義風格和現代的藝術流派作品,均作為「蛻化作品」,在被取締之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道夫·希特勒
② 德國為什麼那麼強大
納粹黨則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別人爭辯理論的它,此時幾乎被建成了一個大公司,黨員們無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產自救的活動中去:有搞市場情報的,有搞推銷的,有搞組織的,有搞運輸的,有搞培訓的,有搞財會的,對窮人們有求必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體貼他們,簡直和宗~教組織或紅十字會一樣。不管什麼人,只要一加入他們的行列,便能保證天天吃飽肚皮,從此不再失業。工人們不領工資-反正此時馬克的價值同廢紙一樣-而是領大鍋飯和一些實物補貼,比如衣服、工具之類,還負責介紹福利住宅。 對勞苦大眾來說,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刺激啊!負責發放大鍋飯的納粹黨員一邊往窮人們的碗里倒土豆、麵包和副食,一邊淳淳善誘地對他們說:「您瞅,咱們這國家披山帶河,沃野千里,要物資有物資,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醫學,照單全收過。可說起這經濟,咱就能搞成現在這樣子呢?還不是因為當權的都被帝國主義收買了,什麼正經事都不幹,整天就知道貪~污腐~敗,禍國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氣活現的,其實個個不都是賣~國賊的小**嗎?這些混帳王八蛋全都是德國人民的公敵!啥時候咱們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時候咱們這苦日子才能有盼頭哇!」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萬工農群眾對他們的再生父母-納粹黨感激不盡的淚水中,1932年德國總理大選的勝負就已經很清楚了。
③ 德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德國近現代史中的斷裂與延續問題十分復雜。德意志帝國的歷史雖然對納粹主義的上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它不僅僅是納粹德國的前史,而且也是聯邦德國的前史,也包含著許多優良傳統。帝國時期的社會結構與精神文化在魏瑪共和國的延續挫敗了其政治制度的革新。二戰後西德在重建「民主社會」的初期,沒有對納粹主義的遺產作出徹底的清算,但這沒有影響到西德社會制度的鞏固。而東德主觀上與德國保守、反動的歷史作出了決裂。
德意志帝國與納粹德國之間的關系問題說明,各個歷史時期之間的連續關系是多元的,不能從後世的角度將其前世的歷史簡單化。德意志帝國時期的社會結構與精神文化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延續及其對議會民主制的破壞作用啟示我們,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果沒有相應的(涉及到全社會的)社會結構與精神文化方面的改革是難以成功的。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社會結構,特別是精神文化能夠將更新的政治制度重新糾正過去。但是,納粹歷史遺產與西德社會建設的關系又表明,一個新社會的建設固然要與舊社會作出必要的「決裂」。東德與1945年前的德國歷史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現代與歷史之間原則上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續關系。現代人可以作出一些與某種歷史傳統的主觀「決裂」行動,但他們與這種歷史傳統的連續關系的存在往往不以其主觀意志為轉移。
④ 德國的勞動制度是工薪族的天堂,德國的勞動制度是什麼你了解嗎
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071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的勞動制度你了解嗎?他們的打工福利有多好你知道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德國的勞動制度,簡直是工薪族的天堂。
除了周末和節假日,全年也有27天的假期。可以去別的地方旅遊,遊玩。
可以去遊玩,放鬆自己。
失業後832日內可領取rmb工資的68%或失業金的63%。在此期間,您無需繳納任何稅金。
如果您沒有工作超出832天,您就無權領取失業救濟金,但您始終能夠領取基本保障金,即原工資的53%,並且沒有時間限制。
⑤ 德國為什麼會成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締造者
因為德國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德國很紳士。
老土的國家是不可能發自內心的去創造社會保障制度的。
⑥ 德國政體特點
德國政體的特點: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國的全部軍政要職被容克地主包攬,普魯土的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具體表現:(1)帝國皇帝世襲,權力巨大,任命帝國宰相,有權召集和解散議會。 (2)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3)兩院制議會中,聯邦議會權力巨大,負責法律審批,帝國議會具有較小的權力,雖有立法權,但必須經過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產生的具體原因 :
(1)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晚,新興資產階級軟弱,而封建容克、地主和軍閥勢力強大。 (2)德意志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決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魯土王國通過王朝戰爭實現,普魯士權壓群邦,諸國皆有新帝國「大普魯士」之感。
⑦ 德國的政體到底是怎樣的
二戰前是和二戰後都是內閣制。總統是全民公選的,總理是由議會席位佔到半數的黨派黨魁出任,如果沒有過半,那麼就由最多的黨派聯合其他下黨派進行聯合執政。如果沒人有聯合,那麼就要總統提名,然後通過議會投票,不通過繼續有總統提名。其中總統是國家元首,但是不能參與國家政務,只是一個象徵而已,總理才是國家的實際負責人。
二戰時期是獨裁製或者是個人獨裁。獨裁製度就好說了,沒有選舉,政府都圍元首運作。(說明點,二戰時期容克軍官團或者叫容克貴族是國防軍最大的勢力,他們也是德國經濟命脈的把持者,希特勒始終沒能拿下他們,到了現在他們還存在,並且在德國社會扮演這重要角色)
德意志成立到一戰,是開明帝國制或者叫開明君主制,首相由皇帝任命,政府各個部門由首相提名。其實德國高層和德國軍隊基本上被容克貴族所把持。
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就是君主專制了。
如果說普魯士王國的前身,條頓騎士團,你查查網路就知道,它是軍事休會。
PS:德意志帝國是普魯士王國聯合其他地區、公國、王國組成的。德意志法律規定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王國國王世襲。
德意志帝國說成君主立憲制也說的過去。德意志法律是很完善,而且對德意志皇帝也有很多約束限制。但是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和英國(其實應該叫聯合王國)是很大不同。只是德意志皇帝是有很大的實權的。
⑧ 德國的福利制度怎麼樣
德國的福利制度很好: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德國醫療衛生體系支出中,政府及個人分別負擔77%及23%。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至13年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願,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
(8)為什麼德國制度好擴展閱讀
德國環境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德國旅遊業發達。每年有大量國內外遊客在德國旅遊。德國有38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數量僅次於義大利、中國和西班牙,與法國並列世界第四,其中36個是文化遺產,僅有2處是自然遺產。
著名景點有科隆大教堂,柏林國會大廈,羅滕堡,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海德堡老城,新天鵝堡,黑森林、國王湖、德累斯頓畫廊等等。
⑨ 德國強盛的原因有哪些,史實說明
,德國的最大的競爭力是其合理的政治體制和學會妥協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國官員對權力的自我約束和對權力的敬畏。當一個國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員,官員除了工資一無所有時,社會想不和諧都難;當官民和諧相處時無疑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當官員畏懼手中權力時,貪污腐敗就不容易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糾正。一個社會內耗較小、政府清廉執政則意味著國家可以輕裝上陣,致力於發展經濟,為人民謀福利。
其次,德國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合理的經濟制度,這就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德國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之所以能實現民富國強,合理的經濟制度是關鍵。德國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市場經濟的建立,將經濟發展的好處讓渡給企業和個人,政府只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維護者。政府的任務集中在防止經濟的壟斷,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創新,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合理增長。這就是德國成為世界強國、人民富足安樂的重要原因。
第三,軟實力同時也表現在一個國家的自信和包容度。去過柏林的遊客都知道,在勃蘭登堡門有一個小夥子舉著民主德國的國旗、穿著東德的軍服和遊客照相。試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韓國軍服,扛著韓國國旗在大街上行走,會有什麼後果?在訪問柏林期間,我看到一群庫爾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前面,我問這是干什麼?他們說抗議在土耳其軍隊轟炸庫爾德的老人和孩子。我問他,你們遊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遊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不影響交通。所以你們看,這個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這就是說,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礙別人,當你不妨礙別人的時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第四,德國的軟實力體現於其較高的國民素質,這種高素質蘊含於德國人民的生活細節之中,而生活細節和其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觀察其民族素質,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狀態和性格特質。
德國民族高素質的持續動力來自於德國教育。德國特色的教育是德國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教育,德國教育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培養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儲備了足夠的人力資源。當年德國經濟起飛,今天德國經濟平穩發展有賴於德國教育,特別是獨具一格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教育的特點之一是終身學習,我的同學中有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我問他們,你們來學習幹嘛?因為在中國叫學以致用,到了60多歲,即使拿到文憑,沒人用你就可惜了。老頭老太太說,學習就是一種樂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終身學習。德國大學分布非常密,一個小小的國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學,只要是公立大學,他都能講的出一些值得驕傲的東西。比如哥廷根大學44人獲得諾貝爾獎、洪堡大學29人、維爾茨堡大學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學者)海德堡大學10人、弗萊堡大學9人、圖賓根大學7人、萊比錫大學6人。毫無疑問,德國真正的強大來源於教育。
雖然軟實力看似無形,但其威力卻不可低估。比如德國人的信譽,只要跟德國人打交道,只要他說可能的,一定能辦到,如果辦不到,肯定一句話都不會答應,因此,人們會對其信任有加。德國人良好的聲譽、德國高質量的產品和德國非常優良的服務,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國家軟實力也和做人是同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講信譽、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區的人就願意與其往來,放心進行文化、商貿交流。交流活動增多,經濟就會有活力,社會也就隨之繁榮。
⑩ 關於德國,為何說德國的《基本法》規定的規范化民主和憲政體制為政權的平穩過渡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基本法》首先確定了聯邦德國的基本民主原則,規定了公民的各種民主權利,包括全面保障人的尊嚴和人權,公民有自由發展其個性的權利和人身、信仰、言論、集會、結社、遷徙、選擇職業等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公民的住宅、私有財產及其繼承權不受侵犯,甚至還規定了公民出於良心而拒服兵役的權利。《基本法》還廢除了關於總統擁有取消憲法規定的公民民主權利的「特別權」這一規定,從而使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關於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法》規定:德國是一個由各州聯合組成的聯邦制共和國,「全部國家權力來自人民,由人民通過選舉和公民投票的方式,以及通過有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專門機構行使」按照「三權分立」原則,聯邦德國的國家權力機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組成,有助於防止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政府,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總之,《基本法》為聯邦德國憲政民主制度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制、民主制、法制和福利國家制等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的確立及其實踐,極大地促進了德國憲政民主政治的發展,也為政權的有序交替打下了基礎,確保了政權在良好的政治環境下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