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實力強大的德國在一戰的時候為什麼還是輸了
在一戰前,德國的老鄰居法國,被公認為是歐洲境內陸軍第一牛的國家。而英國的海軍,就不用多說了吧。在當時來說,把全世界的海軍力量加起來和英國海軍對比,能打得過英國嗎?再看看此時的德國。僅僅拿陸軍對比法國稍微有點優勢,但海軍實力雖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但實力遠遠不如英國,但是德國是一個敢拚命的傢伙。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他們居然瘋狂地動員了五百萬德國人民加入了這場戰爭。還花費了一千六百多億馬克來作為這場戰爭的前期預算。而且他背後還有一個捅刀子的奸商,那就是喜歡躲在戰爭後面發橫財的美國。綜上所述:德國的海軍干不過英國,陸軍能夠和法國打個平手,而經濟上又不是美國的對手。即使這樣,一戰時德國依然能把這場戰爭打得如此驚心動魄。
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不但接受了令人發指的,各種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國土也支離破碎。搬起一戰這塊石頭砸的不只是自己的腳,連腦袋都被德國自己給砸傻掉了。而作為一戰的延續,德國如果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那麼好,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對德國了解更深的讀者會給出問題的答案的。
2. 為什麼一戰的德國會輸
(1)德國國情決定的,居於歐洲的中部,國土狹小,沒有戰略縱深,資源匱乏,四周都有強大的敵對國家,自古以來,普魯士的軍事學家都沒有把防禦作為國防的重點,只有主動進攻,才能從夾縫中求得生寸.(2) 德國的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兩面作戰和內線作戰。
3. 德國為何在一戰中戰敗
德國一戰的失敗原因也算是老生常談了,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歷史話題,以下就從制度層面來分析一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宣告崩潰。
從第二帝國到魏瑪共和國,德國始終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制度性權力,更糟糕的是大蕭條把德國中產階級變成了激進分子,上層非常小的、精英化的軍官團難以穩定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和他的最極端團體才有機會上台。
4. 一戰中,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5.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原因
1、馬恩河戰役,德國沒有取勝,沒有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將戰爭拖入了長時間的消耗戰。德國國內資源有限,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斗。
2、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兩百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七十多萬,德軍並沒有攻下凡爾登,失去佔領巴黎的機會,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並節節敗退。凡爾登戰役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
3、. 美國的參戰,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直接導致協約國的兵力和經濟實力上佔了絕對的優勢。
4、義大利的搖擺不定。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同盟國瓦解。
總之,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它想通過武力進行崛起,從而達到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嚴重損害了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戰爭無法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德國想通過武力崛起,悍然挑起戰爭,首先在道義上就輸掉了,成為最終的失敗者也是不可逆轉的。
6. 德國為什麼會在一戰中被打敗
1、當時的德軍參謀長小毛奇指揮失當,導致施利芬計劃失敗。
2、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3、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
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6)德國一戰為什麼那麼弱擴展閱讀
戰爭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婦(右圖)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
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佔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懷著對這個問題的濃厚興趣,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與書籍,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思考,總結出了希特勒(或者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十多個方面的失誤,然後在二戰專業論壇帝國師論壇,向眾多志同道合的專家或二戰軍事愛好者進行了請教或共同的探討。本文是根據最終的得票數統計,總結出來了二戰中納粹德國的十大錯誤: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者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8. 一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從國家整體實力上,德國作為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是無法和協約國集團(不僅有英法這兩個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老牌帝國主義,再加上一個已經在1898年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經濟大國的美國,還有雖然尚未實現工業化卻國家廣袤,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潛力巨大的沙俄)比的。即使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這幾個也個個具有德國那樣的實力,加起來也完全比不了。所以,打了3年後,在協約國的海上封鎖下,始終處於內線作戰的德國已經開始難以為繼了。從1917年開始,德國國內連糧食都不夠吃了,德國老百姓的配給連霉變的馬鈴薯都保證不了。到了1918年第一個季度,德國因為飢餓和因飢餓導致的疾病而死的民眾達到了52萬。後來德國公海艦隊去英國斯卡帕灣洽降時,德國海軍的幾個高級軍官在英國人飯桌上餓死鬼般的吃相把英國人都嚇壞了。臨走,德國人還偷羊酪。可以說,把德國敗相暴露無遺。
以上只是從國家整體國力和戰爭潛力的原因。
另外,從軍事層面看,當時德國的軍事思想過於超前,那時的技術條件還無法支持德國人的戰法。二戰時,裝甲部隊的機械化和空軍對地作戰能夠形成空地協同一體。所以,雖然曼施泰因的計劃不過是施利芬計劃的一個升級翻版,可迂迴穿插的德軍的突擊勢頭和行軍速度卻可以完美地實現戰役目的。不過最後,德國還是被同一塊石頭絆倒,最終還是國力無法支撐起戰略野心,被美英聯合業已實現了工業化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大國的蘇聯,將德國群毆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