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在二戰中戰敗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就是日本這樣的舉動讓美國徹底加入二戰,當初德國在一戰中原本是可以戰勝的,但就是美國的介入才會戰敗。所以德國得知美國加入二戰以後整個心都是拔涼拔涼的,不出所料德國還是在二戰中戰敗了,因此德國經常說日本簡直就是一個豬隊友。
㈡ 德國為何在二戰走向滅亡
根本原因:1929-1933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給予德國嚴重打擊,納粹分子希特勒趁機大肆宣傳種族主義,認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世間的一切都應該由日耳曼民族支配,在物質生活十分困難的經濟危機時代,希特勒此舉自然贏得了人心,隨後被擁戴為國家元首,掌握政權,這也就決定了希特勒政府的實質是依靠對外侵略擴張,掠奪殖民地和海外巨大的財富,滿足國內人民的需要,轉移人民的視線,以應付這場大危機,這種掠奪式戰爭是永無止境的,永遠不被滿足的,就像是個無底洞,吸住了德國,所以德國必須一直堅持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作戰,戰線越拉越長,反彈越來越大,這就註定了德國必定敗亡的命運。
主要原因:德國在沒有徹底將北歐和西歐國家特別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擊敗的情況下對蘇聯宣戰,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囧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害怕戰事挑起,斯大林會參戰對德國不利,於是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德國閃擊波蘭時,蘇聯坐視不理,對德國大大有利,所以德國橫掃歐洲,荷蘭,比利時等一大批歐洲國家(除了瑞典)相繼戰敗投降,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也很快被擊敗,國破家亡,可是這種輕而易舉的戰果是在蘇聯這個擁有廣袤土地和眾多人口以及強大軍事的國家的作壁上觀下取得的,希特勒沒認識這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昏聵的認為天下就要是德國的了,於是貿然對蘇宣戰,抽調大批歐洲戰場的精銳部隊進入蘇聯境內,從此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在西歐戰場上,法國戴高爾將軍領導法國殘餘力量繼續抗擊德國,丘吉爾為首的英國發動猛烈攻勢,其他淪陷區的反抗越來越大,德軍的戰略優勢不復存在,在蘇聯戰場上,盡管強悍的德軍初期取得了勝利,但很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蘇聯擊敗,蘇聯戰場的形式向蘇方逆轉,此後蘇聯轉入攻勢,德國節節敗退。兩線作戰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備註:二戰後德國沒有滅亡,只是被刮分了,蘇聯的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加入了華約軍事集團,美英法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加入了北約軍事集團,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後來東歐劇變,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了兩德的統一。
㈢ 在二戰時期,德國最後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希特勒失敗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只能說他最後的失敗是咎由自取。
首先在軍事上的,在二戰前期希特勒在軍事上是有想法的利用裝甲兵,發動閃電戰,瞬間就讓整個歐洲臣服在他的腳下。
希特勒是屠殺人類的惡魔,所做所為不得人心,全世界必須將他消滅,才能還世界一個安寧,這就是希特勒失敗的主要原因。
㈣ 納粹德國最後為什麼會失敗
本質上講因為它是侵略戰爭,非正義的戰爭。
從主觀原因來說,德國低估了英國的軍事實力,德國認為英國被逼出歐洲大陸後再也沒有能力來阻撓自己統一歐洲大陸的計劃,但事實並不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德國水面艦只根本無法通過日德蘭半島,皇家空軍也在海峽上空。德軍就是在這不分勝負的時候貿然去攻打蘇聯,以至於蘇美英三國聯盟。
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有人總結出了納粹德國失敗的幾個錯誤抉擇: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進攻俄國的時間、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每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希特勒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第三帝國變態的猶太政策、德國對蘇聯發動了戰爭。
㈤ 二戰時期的德軍最後為何會失敗
中華民國建立後,各大軍閥割據並不斷進行混戰,導致百姓生活水生火熱,這個時候北方強大的軍閥奉系發生內亂,張作霖最信任的將領之一郭松齡舉兵反奉,這一場戰斗震驚了全國,開始郭松齡確實獲得勝利,後來日軍火速幫助張作霖後,並在馮玉祥的倒戈導致自己迅速失敗,並且兵敗生亡,結束自己的一生。
郭松齡
總結:
我們細看郭松齡的一生,他的人生輝煌始於奉系最後因反奉失敗,最後兵敗人亡,而他的成功在於他獲得了張作霖的支持張學良的信任,他的失敗總結主要在性格、政治上、軍事上的原因導致了他這次必敗,這次,郭松齡的反奉在奉系歷史絕對是個重大事件,因為,這件事情張作霖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如果日本人的支持還有馮玉祥的倒戈一代東北王有可能就此沉淪在歷史當中。㈥ 二戰中德國導致最後戰敗的根本原因
個人認為德國主要的失敗原因還是對進攻蘇聯的盲目樂觀,認為可以在寒冬來臨之前結束戰斗,以及估計不足,德國是寬軌鐵路,蘇聯式窄軌鐵路。在前期,德國的閃電戰達到了大部分的預期目標,迫使希特勒認為只要在這種閃擊之下,很快可以迫使蘇聯投降,事實證明在開戰初期是達到了效果,蘇聯紅軍被擊潰了100個師。當時德國分三路挺進蘇聯,北方集團軍是配合芬蘭奪取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奪取莫斯科,南方集團軍負責攻佔斯大林格勒和巴庫,奪取巴爾干半島,獲得資源。德國的主攻也是中央和南方。但是北方未能如願達成目標,造成後來的莫斯科戰役中,莫斯科仍然能夠得到來自北方的援助,是莫斯科戰役成為了消耗戰。而南邊,進攻同樣受阻,雖然佔領了城市的四分之三,但是蘇聯的寒冬提前來到,德國沒有任何准備,沒有禦寒,沒有潤滑油,士兵握不住槍,坦克,卡車開不動,倉促籌備之間,被完成換裝的蘇聯紅軍大反攻,節節敗退,而盟軍是不願意看到整個歐洲都陷入蘇聯手中,才決定立刻登陸歐洲,搶奪地盤。
㈦ 二戰德國開局幾乎「無敵」,最後卻為何滿盤皆輸
兩個原因吧,第一野心太大,軸心國都是窮的叮當響才對外擴張的,對外擴張的對象都是國土資源相對富庶的國家,像歐洲匈牙利的油田,蘇聯的石油,鋼鐵,煤,捷克的軍工廠,亞洲東北的鐵礦,煤,東南亞的橡膠,等等。日本也是跟德國一樣窮的叮當響才對外擴張,軸心國還跟美國蘇聯宣戰,這樣一來戰爭也就無底洞了。戰術上軸心國還跟盟軍打的有來有回,戰略上已經很被動了。第二,軸心國的情報部門被盟軍滲透的很厲害,戰爭後期,德國和日本軍事上無論有任何行動,盟軍一清二楚,只要有什麼軍事行動盟軍都能輕而易舉的反制,這樣能不輸嗎。
㈧ 傷亡高達40萬,凡爾登戰役中的德國為何會如此慘敗
明明是德國發動凡爾登戰役,為什麼到最後傷亡高達40萬,德國慘敗呢?德國發動凡爾登戰役的初衷是耗盡法國的有生力量,已打破戰爭的僵持狀況,可見戰役的目標不是攻城掠地,而是在盡量殺傷對方人員的同時,避免自己損失重大損失,因此,德國的目標是取得2比1的傷亡比例,但結果是法德陣亡,比為120000:10萬受傷25.8萬:23.7萬。所以雖然戰役結束時雙方都退回開始時的地盤,但兩軍損失相差無幾,考慮到法國人口較多,且出生率比德國肯定德國在凡爾登戰役中失敗是合理的。
德國自己遇到的困難也不小,天公不作美,使德國發動戰役的時間推遲,而且進攻速度也不理想,給了法國緊急救援的時間,德國想著上百萬發炮彈攻擊法國的效果,卻沒想到戰場,因此變成一片泥濘的彈坑,所以等德軍推進後,重炮部隊完全無法跟進支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沖在前面的德軍被法軍炮火屠殺,本來就不周密的作戰計劃,遇到法軍的迅速應變和許多意外困難,使德國的取勝把握在幾天內,就盪然無存了。這就是為什麼凡爾登戰役德國慘敗的緣由。
㈨ 二戰初期所向披靡的德國,為何最終會走向失敗
德國在二戰的初期使用閃電戰迅速攻克了丹麥、挪威、波蘭等周圍國家,並在3個月內滅亡較為強大的法國,二戰初期的德國可以說是無敵,但是他們卻犯了幾個錯誤,讓他們兩頭都顧不過來。德國因物資缺乏,士兵適應不了環境,士兵傷亡慘重最終走向失敗。
第三,德國兩線作戰消耗過大。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這就意味著德軍要面對兩敵人,一邊是英法聯軍,一邊是蘇聯。德軍猛烈的進攻蘇聯,但是德國沒有考慮到士兵不適應蘇聯的低溫天氣,德軍在雪地里作戰十分的不方便。蘇聯一直消耗著德國,跟他們打持久戰,德軍最終因為物資缺乏,損失慘重而不得不退兵。
法西斯是邪惡的,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有許許多多的盟軍會團結在一起擊敗德國,德國必將走向失敗。
㈩ 二戰後,最終造成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原因: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的東德 西德。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第二年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
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後續情況: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1991年3月15日,四個佔領國正式放棄對其的佔領權。因此除了視為是一個分裂狀態下的獨立國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視為是當代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段歷史時期。
根據《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聯邦政府才統合完成;而波恩則獲得了聯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國防部、農業部等在內六個聯邦行政部門位於波恩,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