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蘇聯採取了哪些戰略進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以「閃擊」戰略,首先以航空兵猛烈轟炸蘇聯的重要城市。鐵路交通、通訊樞紐和海空軍基地等重要戰略目標。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兵團進行猛烈突擊,向蘇聯防禦縱深迅速發展進攻。其北方方面軍集群沿波羅的海沿岸攻取列寧格勒,中央方面軍集群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攻取莫斯科,南方方面軍集群攻取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德國企圖在1個半月到2個月之內打敗蘇聯。
② 二戰德國入侵蘇聯具體時間是以什麼時間為基準
二戰德國入侵蘇聯的具體時間以德國所在的東一區時間為基準,也可稱為柏林時間。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紅軍指戰員素質低下,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聯紅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解放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
③ 德國進攻蘇聯的什麼地方
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軍分三路進攻。北路直指十月革命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目標是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則撲向盛產糧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
戰爭初期,蘇聯嚴重失利。入侵後一個月,德軍佔領的蘇聯領土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在經歷了短暫的心理震盪之後,蘇聯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掌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權;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最高統帥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在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蘇聯軍民奮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擺脫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
在北方,德軍依仗優勢兵力,於8月開始對列寧格勒展開猛烈的圍攻。但是,無論是封鎖、飢餓、炮擊還是轟炸,都無法使列寧格勒人屈服。列寧格勒保衛戰堅持了900天,以德軍損失30萬兵力、狼狽逃竄而宣告結束。在中路,蘇軍在通往莫斯科的要沖斯摩梭斯克了會戰。雖然斯摩梭斯克於一個多月後失陷,但德軍卻喪失了25萬人,從而為蘇軍在莫斯科方面組織防禦和准備戰略預備隊贏得了時間。
在南方,7-9月的基輔保衛戰和8-10月的敖得薩保衛戰,消耗了德軍大量的有生力量。希特勒在蘇軍的沉重打擊下只得把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他認為,攻佔莫斯科就能瓦解蘇聯軍民的鬥志,取得對蘇戰爭的完全勝利。10月2日,德軍出動35個師的兵力,對莫斯科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蘇軍在斯大林的指揮下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不斷進行猛烈的反擊,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到10月底,德軍已疲憊不堪。
11月中旬,德軍又以51個師的兵力,向莫斯科大舉進攻。12月1日,德軍發動總攻,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盡管德軍偵察營已能望見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但德軍的全線攻勢還是被迫停頓。就在希特勒進退兩難、一籌莫展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攻擊。經過40天激烈的戰斗,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里,損失了50多萬人。莫斯科保衛戰大獲全勝。
④ 二戰時期,德國什麼時候對蘇聯發動進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半,希特勒採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義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⑤ 德國侵略蘇聯
這個問題好大~~你需要詳細的還是簡略的??
簡單說下,1941年夏天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妄圖以閃電戰迅速擊破蘇聯,戰爭初期由於蘇軍沒准備而節節敗退,接連丟失了西部方向大片領土白俄羅,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基本淪陷,列寧格勒被包圍,莫斯科受到嚴重威脅。
德軍在迅速擴大的戰果前信心滿滿,十分驕橫。然而在1941年9月到42年4月之間的莫斯科戰役,讓驕橫的德軍第一次遭到巨大失敗。隨後在42年4月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以重大犧牲再次在斯大林格勒重創德軍,截至43年2月全殲該地區德軍33萬,並俘虜德軍司令官鮑盧斯元帥。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被蘇聯掌握,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蘇聯傾斜。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不甘心失敗,企圖重奪戰爭主動權,經過數月准備,1943年7月德軍發動「堡壘」行動,准備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殲滅蘇軍,結果戰至8月23日,蘇軍解放哈爾科夫,取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最後勝利,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共擊潰德軍30個精銳師,內7個坦克師。德軍損失官兵50餘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700餘架、火炮3000門,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蘇德戰場主動權。
1943年8~11月 ,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敵人,解放頓巴斯;在烏克蘭,解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 ,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 ,蘇軍連續發動10次重大的戰略性戰役,歷史上稱為斯大林式的10次打擊。解放了本國的全部領土,進入波、羅、保 、南等國作戰 ,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蘇軍的戰略目標是:消滅波、捷、匈境內的德軍,並在西方盟軍的協同配合下,兩面夾擊,在德國本土上消滅敵人,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希望採納~~
⑥ 二戰德國入侵蘇聯的主要路線以及戰爭過程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空軍率先對蘇聯西部空軍基地實施轟炸,然後德國陸軍攻下波羅的海三國,接著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包圍蘇軍43個師,拿下白俄羅斯,再攻克基輔,發動基輔合圍戰消滅蘇軍60萬,然後佔領莫斯科門戶斯模稜斯克,並開始進攻莫斯科,快要勝利時掉頭攻打列寧格勒,蘇軍拚死抵抗,德軍久攻不下,想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但仍遭失敗。這以後蘇軍開始與德軍進入相持階段並逐步反攻,發動哈爾科夫戰役(失敗)。德軍意圖反擊,希特勒盲目提早發動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大勝德軍,從此蘇軍開始全面反攻
⑦ 關於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的路線 當時德國一路進攻北高加索地區,一路進攻斯大林格勒,還有一路進攻哪
1941年9月30日,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斯大林格勒會戰,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前蘇聯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最終迎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舉世矚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會戰,這次戰役歷時160天左右,蘇德雙方投入戰斗的兵力達200萬以上。戰役以德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斯大林格勒(現名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歐洲部分的東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陸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和石油轉運站。
1942年7月17日,德軍在頓河河曲發動攻勢,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了。德軍發起連續性的猛攻,力圖突破頓河防線,而蘇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8月23日,德軍付出慘重代價後才突破頓河防線,渡過頓河河曲,開始直接攻擊斯大林格勒。在這緊急關頭,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該城守軍採取一切措施守住陣地,消滅逼近伏爾加河的敵人。
在蘇聯軍民的英勇阻擊下,德軍的銳氣受到嚴重挫傷。到9月13日,德軍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雙方開始了更為激烈的城區爭奪戰。德軍為了侵佔這座名城,又從高加索調來大量軍隊、飛機進行強攻和輪番轟炸。然而,英雄的蘇聯軍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近兩個月的斯大林格勒爭奪戰中,蘇軍擊退德軍700多次沖鋒,使德軍始終無法攻佔全城。
戰爭進行到11月中旬,德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蘇軍的積極防禦戰術,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計劃,並為蘇軍全面反攻贏得了時間。由於德軍傷亡過重,蘇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開始超過德軍。在這種形勢下,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組織力量進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曉,蘇軍開始大反攻,向德軍陣地發起攻擊。22日夜間,蘇軍強渡頓河成功。23日,幾支蘇軍在卡拉奇會師,形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城下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
1943年1月10日,蘇軍以50門大炮向包圍圈內的敵人猛轟。德軍開始全線崩潰。蘇軍指揮部命令被圍德軍投降,但遭拒絕。1月22日,蘇軍再次發動全線進攻。德軍第六集團司令鮑盧斯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請求希特勒投降,未獲同意。希特勒為給鮑盧斯打氣,於30日下令授予鮑盧斯元帥軍銜,給第六集團軍的117名軍官以各晉升一級等獎勵。但是,無論希特勒怎樣封官晉爵,也無法挽救德軍的敗局。2月2日,蘇軍生俘德軍9萬人以上,被圍的33萬德軍全部殲滅。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至此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占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對蘇德戰場,乃至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
⑧ 看地圖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俄羅斯沒有共同邊界,德國是通過什麼國家入侵蘇聯的
二戰是以德閃擊波蘭開始的,把波蘭滅了就和蘇有邊界了。然後先橫掃東歐,反過來是西邊法,轟炸英。之後才是蘇。
⑨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主要戰役有哪些,經過是什麼
基輔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
克里木戰役
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第聶伯河會戰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柏林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