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有哪些餐桌禮儀
德國一日三餐時間分配一般是:早餐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在晚上七點。與我們不同的是,德國人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鍾「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干。
餐桌上的一般禮儀,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座。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應用牙簽,並以手或手帕遮掩。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大聲吵鬧。吃完飯後,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餐巾也應折好,放在桌上,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❷ 德國人吃什麼
德國大餐的典型菜譜是:冷盤:奶油、乾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製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裡脊、紅燒肉、煮舌頭、沙拉、稀奶油、酸奶、雞蛋沙拉、半烹雞蛋。第一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面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 ,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餚。甜食:新鮮水果和草莓;新鮮水果或罐頭水果,煮草莓或果凍、果酸、乳脂果汁凍,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蘋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樣的點心。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冷盤必須是冷的
❸ 德國人一般平時吃什麼
喝啤酒、吃麵包、漢堡包、喝濃湯。
烤肉。
❹ 德國人主要吃什麼食物
德國人主要吃:
1、肉類:德國人普遍喜歡吃肉,跟中國一樣,豬肉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愛。德國人對於豬肉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香腸是德國知名度最高的食物之一。光是香腸的品種就多達一千五百多種,都是用豬肉做成的香腸。
2、魚類:德國的北部靠近波羅的海,有著豐富的海產資源,尤以鯡魚最為常見。在德國人的餐桌上經常都可以看到各種魚類製成的美味食品。
3、蔬菜: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13年共有農業用地1669.9萬公頃,約佔德國土面積的一半,蔬菜比較豐富多樣,像胡蘿卜、馬鈴薯、洋蔥、生菜、捲心菜、青豆等,通常會燉煮或用來煮湯。
4、麵包:德國主要食用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椒鹽8字麵包是德國很有名的麵包。
5、啤酒: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在德國,除出口啤酒(德語:Bier)外,德國國內銷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輔助原料。
(4)德國日耳曼人吃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由於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布息息相關。整體上德國較為愛好肉類和啤酒(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酒精啤酒等六大類)。
德國人尤其愛吃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例如香腸。相較於歐洲中南部精緻飲食,德國的傳統飲食普遍較粗獷,但仍具特色;傳統菜餚如烤豬肘、烤豬膝,常佐以馬鈴薯泥、酸甜甘藍食用。
❺ 德國人的早餐,一般都會吃什麼
但早餐還是很重要的。在當地人們很少在外面早餐店吃,因為物價相當高,單人餐要5歐元,相當於人民幣39元,不是每個人都吃得起的。從超市或者麵包店買的話,倒是非常便宜。當我不工作時,我有逃避早餐的習慣。但每當我不得不去上班時,我都會吃一塊德國麵包和義大利臘腸或高達乳酪,這樣我就有力氣去上班了。再來一杯提神醒腦的咖啡或者牛奶,也有很多人喝果汁。
德國人的早餐雖然沒有大米粥、包子、煎餅、豆腐腦、油條這些美食,不過依然很可口,很適合歐洲人口味,一份早餐有主要有麵包,麵包麵包添加物以及飲料三部分組成。德國被稱用一張干凈廚房紙再加一塊干凈厚布/用抓烤箱的厚手套也可以壓在麵包上待3-5鍾再吃。特點: 表面脆又不會感到硬,裡面軟又有水分。好了,今天就說麵包。下次再聊果醬和乳酪黃油。
❻ 現代日耳曼民族的飲食、服飾、建築、語言
歐洲有160多個民族
歐洲各國的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大多數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國家的范圍內形成的,民族分布區域國界大體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區,民族成分比較混雜。歐洲共有大小民族160多個,其中,蘇聯境內有100多個。在歐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萬的有18個,約占歐洲人口84.5%。印歐語系的日耳曼、羅曼和斯拉夫3大語族占歐洲民族90%以上;其餘多屬這一語系的克爾特語族、希臘語族、列托—立陶宛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亞美尼亞語族。此外,還有一些民族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和高加索語系各語族。日耳曼語各族占歐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歐、西歐和北歐。包括德意志人、奧地利人、荷蘭人、佛拉芒人、英格蘭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等。羅曼語各族占歐洲人口24%,主要分布於西南歐地區。包括義大利人、雷托羅曼人、法蘭西人、瓦隆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於東南歐的羅馬尼亞人和阿羅蒙人,也使用羅曼語。斯拉夫語族分為東、西、南3支。東斯拉夫語支的民族,主要分布於蘇聯,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西斯拉夫語支的民族,主要分布於東歐,包括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屬於南斯拉夫語支的民族有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黑山人和馬其頓人,主要分布在東南歐地區。克爾特語各族,主要分布於西歐地區。其中,大多居住在不列顛群島。包括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和蓋爾人。目前,大部分愛爾蘭人和威爾士人已講英語。居住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現已兼用法語。此外,巴爾干半島阿爾巴尼亞人和希臘人的語言也屬於印歐語系。使用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的民族,在東歐有匈牙利人,在北歐有芬蘭人和拉普人,地中海上的馬爾他人,使用的是閃含語系阿拉伯語的一種方言。在西班牙和法國交界地區,居住著比利牛斯半島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他們的語言很特殊,至今系屬未定。此外,歐洲各地還散居著一定數量的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現多使用所在國的語言。蘇聯境內的民族主要分屬4大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高加索語系和烏拉爾語系。除斯拉夫語族外,蘇聯還有8%的居民屬於印歐語系其他語族(列托—立陶宛語族、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伊朗語族、亞美尼亞語族)。蘇聯民族成分最復雜的地區是高加索一帶。這里居住著50多個民族,主要屬於高加索語系各語族。其中,人數較多的有喬治亞人、卡巴爾達人、切爾克斯人、車臣人、印古什人和達格斯坦各族等。在中亞地區,分布著屬於突厥語族的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卡拉卡爾帕克人;屬於伊朗語族的塔吉克人。在西伯利亞地區,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已佔絕大多數。當地土著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庫特人、布里亞特人,以及北方少數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陸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4億多,約佔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尼格羅人約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衣索比亞高原以南。屬於歐羅巴人種和黑白混血人種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衣索比亞高原和索馬里半島。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居民則具有蒙古人種的血統。非洲民族的語言分屬4個語系:閃含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和科伊桑語系。閃含語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東北非,分屬4個語族:閃語族、柏柏爾語族、庫希特語族和查德語族。屬於閃語族的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廣泛分布於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境內。使用柏柏爾語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國山區和沙漠地帶的柏柏爾人。使用庫希特語的有加拉人、錫達莫人和索馬里人等,分布於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里境內。使用查德語的有豪薩人等,分布在奈及利亞、尼日等地。 在撒哈拉以南,廣泛分布著尼日—科爾多凡語系的各族居民,約佔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語言的特點,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們是幾內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和甘比亞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寧克人,主要居住在甘比亞、馬里和布吉納法索等國境內;③沃爾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魯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於西蘇丹內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維人、伊博人、約魯巴人,居住在迦納、貝南、奈及利亞、多哥等國;⑤貝努埃—剛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班圖各族,廣泛分布於東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⑥東阿達馬瓦各族,主要是班達人和阿贊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區。尼羅—撒哈拉語系,包括桑海語族、撒哈拉語族和沙里—尼羅語族。這一語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閃含語系各族的東南地區,人口較少。使用科伊桑語系諸語言的是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帶。而馬達加斯加人的語言,則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近年來,歐洲移民人口明顯下降,已不足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二。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移民陸續遷入,使美洲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屬於蒙古人種的印第安人,還有屬於歐羅巴人種的歐洲移民,屬於尼格羅人種的非洲「黑奴」後裔,以及不同種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種類型。從16世紀開始,經過近500年的重新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歐語的新興民族。他們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區混入的種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烏拉圭人以白人血統為主;海地人和牙買加人以黑人血統為主;巴拉圭人和秘魯人以印第安人血統為主。美洲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國家。現在百萬以上的民族有40個,佔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堅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倫比亞人、阿根廷人、克丘亞人、委內瑞拉人、古巴人等。現代美洲民族的語言主要屬於印歐語系的兩個語族:羅曼語族(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和日耳曼語族(英語)。使用這些語言的居民佔美洲人口的90%。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現有3500多萬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克人、阿爾袞琴人、易洛魁人和納瓦霍人;在拉丁美洲,主要是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基切人、奇布查人、克丘亞人、艾馬拉人、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亞人和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語言比較復雜,尚無統一的分類法。美洲的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的語言構成一個特殊語系。
大洋洲民族
當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歐洲、美洲和亞洲的移民及其後裔,約占該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二強。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屬澳大利亞人種以及各種混合類型。其語言多屬南島語系的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3大語族,少數屬澳大利亞諸語和巴布亞諸語。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亞州、昆土蘭州和澳北區,部分居民被驅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內。他們的語言與世界上任何其他語言都沒有明顯的親屬關系。巴布亞各族分布在新幾內亞島及附近島嶼。波利尼西亞各族分布於太平洋東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湯加人、塔希提人和薩摩亞人,以及紐西蘭的毛刺人等。美拉尼西亞各族主要分布於西自新幾內亞東南至斐濟的廣大地區,主要有斐濟人、所羅門人、萬那杜人和新喀里多尼亞人等。密克羅尼西亞各族分布於大洋洲北部,包括諾魯人、查英羅人、加羅林人、馬紹爾人和吉爾伯特人等。現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絕大多數居民,是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移民及其後裔。夏威夷群島的居民以美國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後裔居多。斐濟島上幾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在新喀里多尼亞則有許多法蘭西人以及他們與當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後代。此外,在大洋洲還居住著一些華人、菲律賓人、爪哇人亞洲移民及其後裔。
就給5分啊,找了好久
❼ 德國的日耳曼人喜生食新鮮什麼肉
因人而異
量最大的肯定是豬肉,有Schweinemett,就是碎肉,但加入了芥末籽、胡椒和鹽,可以拌在麵包上吃。
牛肉,可以做成Tatar,即韃靼牛肉,但價格高,好多人消費不起。
生吃魚肉的人較少。本身冷鮮魚肉少,都是冰凍後解凍的,口感不佳。
❽ 德國人平常吃什麼
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德國人平常的飲食跟我們中國人平常的飲食其實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中國吃東西一般都需要加熱,做熟了之後吃。在德國相對來說比較喜歡吃冷餐。而且德國人特別喜歡吃肉,他們的食物幾乎以肉食為主。
而且德國人特別喜歡吃香腸,這種加工過的肉類,還有罐頭肉凍這些一般都是需要用豬肉製成,也有一部分是牛肉製成的。香腸一般通過煎或者是烤的方式。還有就是直接使用不需要加工,比如說罐頭和肉凍都是直接吃的冷食。
德國人晚上的用餐習慣和早上差不多,一般都是吃一些麵包配牛肉湯。或者是配燕麥片牛奶之類的。晚上和早上一般都會喜歡吃涼的東西,因為這種東西做起來比較方便,而且麵包相對來說熱量也比較高,可以滿足他們的營養需求。所以德國人跟我們中國人生活習慣語言文化和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
❾ 德國人早餐吃什麼
香腸,乳酪?漢堡,可樂,蔬菜沙拉。。。水果汁,蔬菜汁
❿ 德國日耳曼民族衣食住行
日耳曼諸民族
又稱條頓諸民族。指任何使用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言的民族。
日耳曼諸民族的族源尚無確說。據信青銅器時代晚期,這些人居住在現今瑞典的南部、丹麥半島以及德國北部介於埃姆斯河、奧得河與哈爾茨山脈之間的地方。公元前最後幾個世紀中,汪達爾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自瑞典南部外遷,占據大體上相當於奧得河與維斯杜拉河之間的波羅的海南岸地區。早期的遷徙行動,也有向南和向西發展的,結果是把居住在現今德國西部大部地方的凱爾特諸民族擠走;例如,赫爾維蒂人在公元前1世紀時其活動范圍僅限於今瑞士境內,後來卻曾一度擴展疆域,遠至美因河。
到凱撒時代,日耳曼人已在萊茵河以西定居,向南已達到多瑙河。他們與羅馬人之間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沖突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之末,當時辛布里人與條頓人聯合入侵高盧南部和義大利北部,在公元前102及前101年兩年中,全部為馬略所殲滅。自皮西亞斯生活的那一時代起,盡管有些旅行家曾到過地處北方的條頓人各國,但是直到進入公元前1世紀很久之後,羅馬人才知道如何確切區分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這應該歸功於凱撒,他弄清了這兩個民族的不同之處。正是凱撒,把進入萊茵河以西的那些日耳曼人納入羅馬帝國的疆界之內;也正是凱撒,對日耳曼文化提供了現存最早的記錄。公元前9年,羅馬人自萊茵河拓展其疆域東至易北河,但到公元9年時,其臣民中的日耳曼人在阿米尼烏斯的領導下發起叛亂,迫使羅馬人撤回至萊茵河一帶。在日耳曼人佔領這一地區的期間和公元1世紀羅馬人與日耳曼人頻繁的戰爭中,大量有關日耳曼人的見聞傳到羅馬。到公元98年塔西佗發表其著作(即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那部《日耳曼尼亞志》)的時侯,他曾獲得十分可靠的信息資料供其徵引。此書為現存最有價值的民族志著作之一。後世的考古論著曾在多方面補充了塔西佗的敘述內容;不過總的看來,這些論著要麼只是論證塔西佗書中引用材料之精確,要麼便是說明塔西佗對於這一課題的見解如何精闢等等。
塔西佗認為,根據日耳曼族古代民歌來分析,日耳曼人的祖先是大神曼努斯的三個兒子,而曼努斯是圖伊斯托之子,圖伊斯托則是地球之神厄爾恩的兒子。這樣,日耳曼族便分為三個支派——因加旺人、赫米儂人和伊斯塔旺人,但這種劃分的根據尚不清楚。塔西佗在其著作中還敘述了日耳曼人系譜的另一種形式,根據這種形式的系譜,曼努斯的兒子更多,他們被看做是斯維比人、汪達爾人以及其他各支裔的祖先。無論如何,這些民歌的流行都反映出在塔西佗的時代,各日耳曼民族都意識到彼此之間存在親屬關系。
在塔西佗時代,各主要的日耳曼民族分布情況如下:卡蒂人居住在現在的黑森地區;弗里斯人分布於萊茵河與埃姆斯河之間的沿海地帶;卡烏基人生活於威悉河的河口附近地區;而聚集於其南面的則是阿米尼烏斯的所屬部族切魯西人。斯維比人的名字曾是施瓦本這一地名的來源,而這個民族集團則分散在梅克倫堡、勃蘭登堡、薩克森和圖林根各地;居住哈弗爾河及施普雷河流域的塞姆依人屬於斯維比民族集團,生活在塞姆儂人地區西北的朗戈巴第人也是一個斯維比民族。另有7個民族信奉大地女神奈爾圖絲,其中盎格魯人集中居住在石勒蘇益格東部的昂格爾恩半島。在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邊界地帶,赫門杜里人自雷根斯堡附近地區向北擴張,經法蘭克尼亞而到達圖林根。原先居住在美因河流域的馬科曼尼人,在公元前1世紀的最後10年間遷往波希米亞,而那裡一直是由一個名為博伊人的凱爾特民族所佔據的地方。馬科曼尼人的東鄰是住在摩拉維亞的誇迪人。在多瑙河下游有個民族稱為巴斯塔奈人,人們常把他們看做日耳曼人。哥特人、格庇德人及汪達爾人都散處波羅的海南岸地區。塔西佗還談到了居住在現今瑞典境內的蘇伊昂人和錫唐人。他也提到幾個在歷史上無足輕重的民族,但他卻對撒克遜人和勃艮第人隻字末提。至於其他一些突起於他那個時代之後的重要民族,當然他就無法預知其名稱了。
到公元3世紀之末,就產生了重大變化。在萊茵河以東出現了三個強大的民族聯盟而這些是塔西佗所無法知道的。羅馬帝國在萊茵河下游的邊疆地區,面臨著法蘭克人的威脅。美因河流域在公元260年前後為勃艮第人所佔據,而位於黑森林地區的什—稅區則為阿勒曼尼人所據有。這些勃艮第人顯然是從德國東部區域遷來的。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也許是兩個民族聯盟,他們在塔西佗時代曾各據一方,盡管可能有些來自東部的移民雜居在他們中間。塔西佗所談到的那些生活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各民族在公元2世紀的後半期內曾向東南方遷移。因之,哥特人在此時期控制了烏克蘭和今羅馬尼亞的大部地區;格庇德人佔有特蘭西瓦尼亞以北約山地;汪達爾人則成為他們西部的鄰居了。
到公元500年之際,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已進入英格蘭,法蘭克人則擁有高盧的北部。勃艮第人占據羅訥河流域一帶,西哥特人生活在他們的西邊。東哥特人定居於義大利而汪達爾人到達了非洲。公元507年,法蘭克人把西哥特人從其所佔高盧地區的大部地方驅逐出去。西哥特人在高盧的領土當時已由比利牛斯山一帶擴展到盧瓦爾河流域,他們被法蘭克人逐出以後,便進入西班牙,直到711年才被穆斯林全部消滅。568年倫巴第人進入義大利,建立了獨立的王國,到774年,此王國被查理曼滅掉。德國東部一些地區自從哥特人和一些別的民族離開之後,便被斯拉夫人佔領。斯拉夫人還向西擴張,遠達波希米亞和易北河流域。8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從斯拉夫人手中收復了德國東部地區、下奧地利地區以及施蒂里亞和卡林西亞的大部分土地。
物質文化 按照凱撒的記載,日耳曼人從事畜牧,大部食物如奶、酪、肉等均取自他們所放牧的牛羊。日耳曼人也從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穀物、塊根植物、蔬菜等。不過,日耳曼人所飼養的牛、馬,若以羅馬人的標准來衡量,則均非良種。
鐵器時代在德國境內(即日耳曼諸民族活動、聚居的主要地區之內)開始的時間,大約要比凱撒時代早4個世紀左右。但即便是在凱撒時代,金屬材料對於日耳曼人的家用器皿來說,也顯然是一種奢侈品,因為那些器皿絕大多數為木製、革制或陶制的。盡管他們的武器不是銅制的,他們使用的較大的金屬器件大多還是青銅製品。陶器大部分為手工製作,用陶輪製作的盆罐之類的容器比較罕見。
早期日耳曼民族地區商業發展水平如何,人們知之甚少。當時肯定有奴隸貿易,並有許多奴隸被賣給羅馬人。用陶輪製作陶器的陶工(為數很少)同鐵匠、礦工一樣無疑都出售其產品。不過,總的說來,一般日耳曼村落中所使用的器具,似乎無一不是自造的。在凱撒時代,不少外國商人在日耳曼人地區兜售義大利人和凱爾特人的製品,十分活躍。商人們向富有的武士們供應諸如葡萄酒及青銅器之類的商品。然而自從奧古斯都當政之後,日耳曼人自羅馬帝國進口商品的數量大有增長。當時日耳曼民族領袖們得以購買各式各樣的貨物,像料器、紅色餐具、羅馬制武器、胸針、小雕像、各類裝飾品以及其他物件,而在此之前這些都是無法買到的。這些羅馬製品為買主們提高不少身分,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麼樣的支付方式來換取這些貨品的,這點還不十分清楚。
戰爭 在羅馬帝國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論是進攻型的還是防禦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屬材料為特徵。他們的主要武器是長矛,很少人佩戴刀劍。他們對頭盔及胸甲幾乎毫不知曉。他們使用一種輕型盾牌,是木製或柳條編織的,有時鑲以鐵邊,有時用皮革加固,這就是他們唯一的防禦武器。這種缺少足夠裝備的狀態,說明為什麼日耳曼人同武裝精良的羅馬軍隊交鋒時總是採取猛攻猛打、速戰速決戰術的原因。如果他們捲入一種拖延時間的肉搏戰,他們的輕型盾牌和長矛便會遇到羅馬人的長劍和鐵甲,毫無取勝的希望。甚至到6世紀時,日耳曼諸民族也很少擁有足夠的軍事裝備。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民族曾建起一支武裝足以與查士丁尼一世的重型裝備的騎兵射手相抗衡。
政權形式 按照凱撒所描述的,日耳曼諸民族未曾有過專制統治的跡象。各宗族集團的領袖們只是在出現族人之間的糾紛時才負責進行調解,而且這種排難解紛的職能也只限於在同一宗族之內行使,不能超越范圍。當時似乎並不存在仲裁團體之類的組織。事實上,在和平時期,他們並沒有集中統一的權威部門,可以發號施令、行使職權來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務。在戰爭時期,據凱撒著作中的記載,日耳曼各民族要選出若干名酋長,實行聯合,共同對敵;但這些酋長只能集體指揮作戰,而且這種指揮權也僅限於戰時才賦予他們使用。
到塔西佗時代,日耳曼民族中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軍事首領制。這一職位只有那些公認的所謂皇族的成員才有資格充任。這些皇族曾存在於諸如公元1世紀的切魯西人和巴塔維人之中,也曾出現於6世紀的赫魯利人之中。這些皇族中的任何成員都具備當選為軍事首領的資格,但此職不能世襲。這種從皇族中遴選出來的領袖人物負責掌管宗教事務與軍事指揮,任職終身。但他可被耆宿會議予以廢黜,他對武士大會提出的建議也可能遭到否決。這種領袖人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說來要憑其個人才幹來決定。
到塔西佗時代,日耳曼各民族中也產生了一種原始形式的司法機構。由武士大會選舉若干頭面人物充任法官,法官們負責巡迴各襯在,審理私人訴訟案件。每名法官都帶有100名隨員,以貫徹實施其判決。如果法官們裁定某人有罪,此人就必須拿出一定數量的馬或牛抵償罪責,牲畜的數量要視其罪責的輕重而定。但有許多案件,如殺人、傷害、盜竊等,則要延期由當事者所屬的宗族中的權威人士予以裁決;而那些宗族間所引起的血仇,也許會代代相傳,無法解決。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後,他們的統治者也仍發現,要徹底平息宗族間的血仇是十分困難的。
據後世所知,只有一位日耳曼酋長曾建立起個人對人民大眾的專制統治。此人名叫馬羅博杜斯。約在公元前9年前後,他曾率領馬科曼尼人離開他們在美因河流域的家園,遷往波希米亞定居下來。他以波希米亞為基地,征服了散處於易北河與維斯杜拉河之間的許多日耳曼人,如塞姆農人、倫巴第人和盧基人。但在公元17年時,切魯西人與一些馬科曼尼人里應外合,對馬羅博杜斯發動進攻,推翻其統治,並把他驅逐到羅馬帝國境內。據記載,所有其他各族的首領,在此期間,凡企圖建立君主統治者,無不以失敗而告終。
君主制在日耳曼世界的正式建立,是在他們成為羅馬帝國的盟友並在帝國邊界之內定居下來的時候。在義大利建立政權的東哥特人領袖、在高盧和西班牙建立政權的西哥特人領袖、在非洲建立政權的汪達爾人領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首領們,成為最早的日耳曼民族的國王。在這段時期里,其他一些著名的日耳曼酋長如阿塔納里克和阿拉里克,或因居住在羅馬帝國邊境之外,或因該民族未同羅馬締結盟約答應負責守衛帝國的邊陲,從而不能以盟友身分定居於各個行省之中;他們的個人權威,似乎比塔西佗所說的那些領袖的個人權威大不了多少。
皈依基督教 有些材料表明,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之前,居住在羅馬帝國邊境以外的、勢力強大的日耳曼諸民族沒有信奉基督教的;但在476年以前已進入帝國各行省的日耳曼人,則在三四十年之內就皈依了基督教。汪達爾人大概是在400~429年之間在西班牙境內改宗基督教的,勃艮第人是在412~436年間在高盧東部接受基督教的,東哥特人約在456~472年間在潘諾尼亞省成為基督徒的。所有這些日耳曼人都信奉基督教阿里烏派的教義。496年,法蘭克人在克洛維的領導下,正式宣布接受天主教教義,後來勃艮第人又在西吉斯蒙德的號召下,改宗天主教。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主要的日耳曼民族信奉天主教。他們之所以選擇阿里烏派而不接受天主教,原因不明。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改信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是古撒克遜人,他們是在8世紀後半葉內成為基督教徒的,而斯堪的納維亞諸民族到10世紀才接受基督教。英格蘭是在7世紀成為基督教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