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有誰知道德國3B是哪三位(三位開頭字母是B的鋼琴音樂家)
一般說起音樂界德國3B,並非專指鋼琴音樂家,而是3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當然,他們三位都寫過鍵盤音樂(至於之所以說鍵盤音樂而不說鋼琴音樂,是因為巴赫那個時代還不能算有現代意義上的鋼琴,而是羽管鍵琴、大鍵琴、擊弦古鋼琴、管風琴這些鍵盤樂器)
② 德國三B作曲家是哪三位
Johannes Brahms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家庭。父親約翰·雅克能夠演奏多種管弦樂器。勃拉姆斯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愛音樂,向父親學習小提琴、大提琴和圓號,在父親的教導下走上了音樂事業的道路。由於家庭貧困,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13歲時在酒店裡為人伴奏,幫助父親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於生計,這一時期他開始嘗試作曲,寫作了150多首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這鍛煉了他的寫作能力,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勃拉姆斯十四、五歲時已能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開始了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離開家鄉漢堡,同小提琴家雷門尼一起前往歐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間,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在魏瑪結識了李斯特,在杜塞爾多結識了舒曼。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從這些前輩音樂家那裡得到了許多幫助,舒曼發現了勃拉姆斯驚人的音樂天才,並向公眾熱情地介紹這位天才青年音樂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爾德城擔任合唱指揮,接觸到各個不同時代和風格的合唱作品,為他後來創作大型聲樂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礎。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在維也納的最初幾年,他主要忙於一些音樂演奏活動,曾指揮過巴赫《耶穌受難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後來專心從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幾乎涉及到音樂形式的各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幾首管弦樂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許多室內樂。基本可以劃分為以幾個階段:1848-1860年的早期創作,顯示出對德國民歌、北德敘事詩自然的密切聯系,其中包括鋼琴奏鳴曲在內的那些狂飆式的作品,樂觀、倔強、勇猛、有力。60年代起開始研究民歌,用室內樂、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發個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創作成熟和繁盛時期,從隔離狀態中走出來,投身於最能密切接觸聽眾的交響樂創作,他的四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和兩首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1889年之後的晚年又重新回歸自我,限於一些經文歌和室內樂作品的創作,反映出孤獨和失望的哀訴情調。
19世紀中期,新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已開始蓬勃發展,勃拉姆斯則傾向於古典主義,努力保持和繼承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傳統,同時在德奧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風格莊重嚴肅,和聲和配器手法豐富多彩,交響曲氣勢宏偉,抒情小品則優雅動聽。
� 由於他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德奧古典音樂,因而被認為是德國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後的一位作曲家。音樂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貝多芬並列,稱為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三B」。
③ 勃拉姆斯在德國古典主義音樂中的地位是什麼樣的
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主義音樂大師中的最後一人,他在歐洲音樂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漢斯·比羅在搞音樂評論時曾有一個「3B」的概念,其實它是指三人,一是巴赫(Bach),一是貝多芬(Beethoven),而另一個即是勃拉姆斯(Brahms)。事實上,巴赫和貝多芬也是勃拉姆斯名義上的老師和受崇者。由此可見,勃拉姆斯在德國、在歐洲,甚至在世界音樂史上都占據一席之地。
④ 西方音樂史3B
對。因為他們三個都是德國作曲家,雖然屬於三個不同的時期:巴羅克,古典,浪漫,但最重要的是都遵循古典創作傳統,因此被稱為3B作曲家: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
⑤ 西方音樂史上的3B是
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
西方音樂史德國3B。
⑥ 哪三位作曲家被稱為「德國3B」()A.貝多芬
分別是: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⑦ 《金色的琴弦》里所有的音樂
第一樂章: 柚木梓馬: 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之晨景》 火原和樹: Wagner瓦格納 《Under the Double Eagle雙鷹旗下進行曲》(小號版) 月森蓮: 維尼亞夫斯基 《D大調第一波蘭舞曲》 志水桂一: 博凱里尼 《降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冬海笙子: 雷格 《G大調浪漫曲》 第二樂章: 月森蓮&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聖母頌》也可譯作《萬福瑪利亞》 (第2話中兩個各演奏一遍,第7話中兩人合奏的也是這個曲子) 日野香穗子: Gossec戈賽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版] 火原和樹: 門德爾松 《乘著歌聲的翅膀》 第三樂章: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樹: Gossec戈賽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號版]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第四樂章: 土浦梁太郎: 肖邦 《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 肖邦練習曲作品的10號之3《離別曲》 (比賽時日野和土浦合奏的也是此曲) 王崎信武: 德沃夏克 E小調第九交響樂《自新大陸》中的第二章 第五樂章: 日野香穗子&土浦梁太郎: 肖邦練習曲作品的10號之3《離別曲》 第七樂章: 月森蓮&日野香穗子: Schubert舒伯特 《Ave Maria聖母頌》 第八樂章: 月森蓮: Tomaso Antonio Vitali維塔利 《G小調恰空》(Chaconne in G Minor) 日野香穗子: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第九樂章: 幾位不知名大叔的三重奏:舒伯特 - 鋼琴三重奏 第十樂章: 土浦梁太郎: Chopin肖邦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日野香穗子: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小提琴版] 火原和樹: 門德爾松 《乘著歌聲的翅膀》 冬海笙子: Saint-Saens 《Romance in D-flat major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志水桂一: 聖桑 《動物狂歡節之 天鵝 》 柚木梓馬: 馬斯奈 《泰伊思冥想曲》 第十一樂章: 柚木梓馬: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Tomaso Albinoni 《舒緩曲》 第十二樂章: 找日野要求提供意見的女生演奏的曲子:莫扎特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王崎信武: 德彪西 《美麗的夕陽 》 第十三樂章: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四樂章: 柚木梓馬: 托馬索·阿爾比諾尼Tomaso Albinoni 《舒緩曲》 第十五樂章: 火原和樹: 馬斯奈 《輓歌》 第十六樂章: 日野香穗子、月森蓮、王崎信武、志水桂一: 莫扎特 《G大調弦樂小夜曲》 第十七樂章: 火原和樹: 舒伯特 《小夜曲》(交響版) 志水桂一: 佛瑞 《西西里舞曲 》 冬海笙子: 舒曼 《浪漫曲》 月森蓮: 拉威爾 《茨岡狂想曲》 土浦梁太郎: 肖邦 《c小調第12號練習曲 革命 》 日野香穗子: 柴可夫斯基 《旋律》 第十八樂章: 柚木梓馬: 巴赫 《無伴奏長笛組曲》 第二十樂章: 志水桂一: 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第一曲 《前奏曲》 第二十四樂章: 金澤紘人: 福爾《夢醒之後》(演唱) 威爾第《弄臣》中的詠嘆調《女人善變》(演唱) 月森蓮&濱井美紗: 勃拉姆斯《G大調第一小提琴鳴奏曲》第一樂章《雨之曲》 第二十五樂章: 柚木梓馬: 拉赫瑪尼諾夫 《練聲曲》 火原和樹: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之木星》 冬海笙子: 波蘭民謠 《單簧管波爾卡》 志水桂一: 巴赫 《G大調第1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前奏曲》 月森蓮: 帕格尼尼 《 二十四首隨想曲之第24首》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鍾》 日野香穗子: 舒伯特 《聖母頌》 月森蓮、柚木梓馬、土浦梁太郎、火原和樹、志水桂一: 愛德華·艾爾加 《愛的禮贊》 SP夏的加演: 日野香穗子&火原和樹: Gossec戈賽克 《Gavotte加伏特舞曲》[小提琴加小號版] 柚木梓馬: 德里戈《小夜曲》 金澤紘人: 威爾第《弄臣》中的詠嘆調《女人善變》(哼唱) 志水桂一: 巴赫《G大調無伴奏第一號大提琴組曲 作品號1007》 月森蓮: 貝多芬《F大調浪漫曲第二首 作品號50》 土浦梁太郎: 李斯特《愛之夢第一首》 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 愛德華·艾爾加 《愛的禮贊》 附:四次比賽主題。1.傾心 2.信任 3.不可替代之物 4.重獲新生之物
小提琴:16世紀誕生在義大利。有四根弦,用弓演奏的樂器。因為昂貴並且美麗,別名「樂器之後」。小提琴除了靠弓來發生外,也有用右手在弦上撥彈,用弓在弦上擊打這兩個技巧。小提琴的弓是用馬尾做成的。 鋼琴:音域十分的寬,大部分的曲目都可以用鋼琴演奏,正式應該叫做鋼琴助演,鋼助是它的簡稱。有躺倒的卧式鋼琴,和站立的站式鋼琴兩個種類。鋼琴共有88個按鍵。被人稱為「樂器之王」。 加沃特:又叫嘉禾舞曲。起源於法國民間的中速、四拍子舞曲,是當時相當流行的宮廷舞曲,放在組曲中通常是緊接著薩拉邦德舞曲。 小號:是以右手按下活塞,左手推動管子,並通過管子推動的長短發出聲音進行演奏的樂器。在過去的歐洲,小號普遍用於演奏皇家軍樂隊的進行曲。小號是由黃銅(銅鋅合金)製造的。 肖邦:享有「鋼琴的詩人」的美譽,出生於波蘭,19世紀活躍於巴黎,他不僅僅是一位鋼琴家,同時也擅長作曲。 小品:是指那些篇幅較短且旋律明朗的作品,容易上口,又便於記憶。在小提琴界里,屬克萊斯勒的小品最為有名。 克萊斯勒:1875年出生於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時候就展露出驚人的音樂才能。據說他在識字之前就已經能看懂樂譜了。在7歲時被維也納音樂學院錄取。讓人聯想到謊言,他把過去知名作曲家的作品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發表,當時那些沒頭腦的評論家是不會去稱贊一個無名小卒的作品的。但是,如果他的作品能被後人接受的話,就表示他的謊言最終還是個不錯的謊言。這或許和克萊斯勒的為人有關,雖然喜歡惡作劇,卻不失為一個正人君子。不論是小提琴家還是作曲家,他竭盡全力想讓更多人享受小提琴所帶來的樂趣。 二重奏:兩個人共同演奏,亦稱Duet。三重奏,三人演奏,亦稱Trio。四重奏,四人演奏,亦稱Quartet。五重奏,五人演奏,亦稱Quintet。 卡農:亦稱卡農曲,是指一首樂曲或樂段其中相同的旋律被一個或多個聲部重復,同一調或相關調彼此在時間上重合,亦是指同一旋律在一定時間間隔內依次重復,然後再匯總回到起點進行演奏的一種音樂形式,也被稱為輪奏曲。現在沃恩所說的輪唱,也是卡農的一種。 協奏曲:稱為Concerto。即由某種樂器獨奏,樂隊協同演奏。由小提琴獨奏的則稱為小提琴協奏曲,以次類推。 練習曲:與卡農及協奏曲演奏形式截然不同的曲子。 舒伯特:是19世紀上半葉活躍於維也納的作曲家,留下了600首以上的歌曲,被譽為「歌曲之王」。然而,由於疾病的緣故31歲就英年早逝了。舒伯特的墳墓在一座有著大片鮮花的墳墓旁邊,這個墳墓的主人是貝多芬。 演奏名家:Vertuoso,是義大利語,不僅有「名人」,也有「大家」的意思。因此有相當多的演奏家都朝著超絕技巧之路邁進。 帕格尼尼:活躍於19世紀上半葉的小提琴家,以其特技般的超絕技巧成為了「觀眾王」,是當之無愧的演奏名家。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 Maestro:義大利語,藝術大師,尤指作曲家、指揮或音樂教師。有著「巨匠」的意思,相對於指揮者而言使用的較多。 Adagio:義大利語,柔版、慢板,特指使用慢板作為指揮方式的舒緩的樂節、樂章或樂曲。 長笛:是在樂器的出音口吹氣,利用空氣的震動發出聲音的,和吹瓶子發出聲音的原理是相同。原來用樹木製作而成,所以才分入了木製樂器。 短笛:只有長笛一半長度,聲調高出很多的笛子。 交響樂團:是從16世紀作為歌劇的伴奏起始。進入19世紀,由於不斷有雄壯的交響曲等被譜寫而成,因而發展成像現在這樣大規模的編制。 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9世紀末葉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第八號交響曲》由於編制龐大,被稱為1000人的交響曲。 大提琴:是小提琴一族的樂器,立式的並靠雙腳夾住樂器來演奏。為此,附帶一根被成為腳棒的棒頭也是大提琴的特徵。大提琴從低音鍵到高音鍵所覆蓋的音域很廣,又被稱為是最接近人的聲音的樂器。 Capriccio:義大利語,意為隨想曲,一種形式自由的賦格式的幻想曲。19世紀後是一種富於幻想的即興性器樂曲。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有許多羅曼史,而且總是把自己所作的曲子獻給他所愛戀的人。例如,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在他31歲時,獻給一位比他小14歲的名叫朱麗葉(Juliet)的少女。他為一位名叫特蕾莎(Teresa)的女子所作的一首有名的曲子叫《致愛麗絲》。《致愛麗絲》原為《致特蕾莎》,是貝多芬40歲時為他鍾愛的17歲女學生特蕾莎·瑪法蒂所作,但由於出版時的校對錯誤而一直錯用至今。 Aria:義大利語,意為詠嘆調,即西洋歌劇、清唱劇或康塔塔中獨唱曲。 偉大的作曲家們喜歡用音樂來表現夫妻之愛的摯熱情感。舒曼(Robert Schumann)的《第1鋼琴奏鳴曲》(《Sonata No.1 in F-sharp minor Op.11》),艾爾加(Edward Elgar)的《愛的禮贊》(《Salut D』amour,Op.12》)都是寫來獻給他們摯愛的妻子。瓦格納在妻子生日時集合一支弦樂隊,首度演奏了《齊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 ldyll》)獻給他的妻子。瓦格納的妻子是著名作曲家李斯特的女兒。李斯特的二女兒科西瑪曾嫁於李斯特的學生漢斯·馮·彪羅,但之後與年長其25歲的瓦格納忘年相戀,終成眷屬。 莫扎特:從小就巡演於歐洲各地,並在宮廷和公開的演奏會上大獲成功。尤其是他在6歲那年,應邀前往維也納的美泉宮(Schloss Schonbrunn,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的夏宮,亦稱「申布倫宮」,位於維也納西南部),在瑪利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ia,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哈布斯堡王朝最傑出的女政治家)女皇跟前演奏並博得了滿堂喝彩。在當時曾流傳一段他向當時年方七歲的女孩求婚的小插曲,這個女孩是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 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1世的女兒,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皇後。在爆發法國大革命和推翻君主制運動期間,被送上了斷頭台。 Crescendo:義大利語,意為漸強,尤指在一個樂段中音量或聲音強度的逐漸增強。舞台上往往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例如,據說,曾有位指揮正在指揮的時候,過於興奮,一不小心掉下了舞台。但是他又馬上爬上台,若無其事繼續指揮。不知謠傳是真是假。如果獨奏者的小提琴琴弦突然斷了,就該向首席小提琴手借借小提琴。 巴赫:18世紀的大作曲家,除歌劇外,還在其他音樂領域留下了頗多數量的作品。雖然巴赫一族總共出了50位音樂家,不過,其中最有名的要數人稱「大巴赫」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被後人譽為「音樂之父」。巴赫因其擁有眾多子女而出名,他共有20個子女。巴赫第一任妻子瑪利亞·巴爾巴拉為他生育了七個孩子,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琳娜又為他生了是三個孩子。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古今中外名典的命名都有著各自的由來。舒伯特寫了一半的曲子就命名為《未完成交響曲》(Symphony No.8 in B minor 《Unfinished》)。海頓寫來嚇唬聽眾的曲子就命名為《驚愕交響曲》(Symphony in G major 《Surprise》)。貝多芬的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中,由貝多芬親自命名的是《田園》(Symphony No.6 《Pastoral》in F major,Op.68)。 Rondo:義大利語,迴旋曲,即指由一種相同的主部和幾個不同的差部交替出現而構成的樂曲。 單簧管:屬於木管樂器一族,誕生於18世紀。雖說是用於演奏古典樂的樂器,然而其構造卻相當新穎。在吹口處安置一個被稱為「哨頭」的單簧片,並通過吹起使簧片產生震動,從而發出聲音。說到單簧管就會讓人聯想到那首《我弄壞了單簧管》,這首曲子最早是法國的名謠。《我弄壞了單簧管》在祖國法國作為郊遊之歌和進行曲而廣為人知。在阿根廷和西班牙以《我們的農場》之歌名被演唱。它是孩子們喜愛的滑稽好笑的法國式法國小曲的其中一首。 Andante:義大利語,稍慢的、舒緩的,像步行一樣的速度。它是最常用的速度,與Adagio一樣。Andante常被用來作為樂章的名稱。 在音樂世界裡,樂曲的速度有著很多的指示符號。Andante,行板,即指想走路一般的速度。Allegro,快板,即指快速。Presto,急板,即指極其快速的意思。此外,還有很多諸如Adagio(柔板),Largo(廣板)等之類的速度指示符。Moderato(中板)、Vivo(活潑的)、Grave(庄板板)、Allegretto(稍快板)、Vivace(活躍的)。說起樂曲的速度,就會聯想起節拍器(Metronome),作曲家貝多芬最先使用它。 Fanfare:意指喇叭或號角嘹亮的吹奏聲。 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是19世紀德國的具代表意義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和管風琴家。他留下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管弦樂、鋼琴曲以及宗教樂曲。不過他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 in E minor,Op.64)也相當有名,在日語中,這首協奏曲便被簡稱為《門協》。與門德爾松交情深厚且人稱德國文豪的是歌德(Goethe)。門德爾松12歲時,因與德國文學泰斗歌德結為「忘年之交」而使其獲益匪淺。此後,他的進步堪稱日新月異。 Cadenza:義大利語,意為華彩樂段,即指樂曲中由獨奏者自由發揮其表演技術的段落,通常樂隊暫停演奏。 Tuning fork:音叉,是一種呈Y型的鋼制或鋁合金發生器。它在樂器中的作用就是用來調音的。適用范圍很廣,小提琴也能用。 李斯特:被譽為19世紀最偉大鋼琴家的作曲家,曾經創作了為數不少的以炫技著稱的鋼琴曲。由於他是一位超級美男子,因而雖然身為鋼琴家卻成為大眾偶像。據說,當時還流傳著一段插曲,女性崇拜者只要一聽他演奏就會當場暈倒。由於李斯特那炫技般的演奏,人們又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鋼琴魔術師」。 勃拉姆斯:由於名字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為B,因而他與首字母同為B的巴赫和貝多芬並稱為德國音樂的3B。他的《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C minor,Op.68》)美妙動聽,聲勢浩大。該作品竟然花了長達21年的時間才譜寫而成。他在作曲家舒曼去世後,曾盡心盡力地照顧他的妻兒。勃拉姆斯和舒曼都對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深情愛了一輩子,在舒曼死後,勃拉姆斯經過了一番掙扎,決定將這份深情轉化為友誼,在之後的四十年盡心盡力地照顧這對孤兒寡婦。 中提琴:中提琴的弓比小提琴略長一些,是提琴類樂器中最長的弓。從中提琴的演奏藝術發展來說,在室內樂作品中,特別是弦樂四重奏中,才充分發揮了它的藝術表現力。中提琴的弦通常比小提琴粗一些,因此音色更柔和低沉。同時,更粗的弦也意味著發音更慢一些。實際上,如果一個小提琴手和一個中提琴手一起演奏,中提琴手必須比小提琴手提前一點拉弦,這樣中提琴和小提琴聲音才能同時發出。更粗的弦還意味著拉動中提琴需要更多的力量。中提琴更多地要求演奏著運用指尖內側弦。
⑧ 被後人稱為德國3B音樂家的是貝多芬、比才、巴赫嗎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最有成就的藝術家之一,其音樂作品的分析或演繹至今仍然是各種器樂演奏家、作曲家、音樂研究者的重要課題~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在其後期,真正開創——注意,是開創——浪漫主義音樂。誠然,說貝多芬是哪個音樂時期的並不重要,他是貝多芬,這本身就足夠了。
勃拉姆斯是音樂家舒曼的學生。在貝多芬開創浪漫主義音樂之後,音樂開始分化為兩派:一派更為的自由、浪漫;一派則是追求在古典的音樂體系中舒展浪漫的元素,勃拉姆斯就是後者中的最為傑出的代表。「to make your flame in the classical frame」是最為精確地概括他的音樂的。他對自己的苛刻也十分著名,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寫了整整10年,首演時被譏諷為「鋼琴和交響樂」,然而現在,這部巨著的魅力依舊令人折服;他曾經在創作音樂時感慨,貝多芬之後不會再有古典音樂,是因為他對貝多芬交響樂的崇敬與仰望,這卻羈絆了他交響樂的創作——但在克拉拉(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師母與知己,傑出的女性鋼琴演奏家、音樂家)的鼓勵下,他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交響。這部再次受到奚落的作品,在音樂史上被盛贊為「貝多芬第10交響曲」。
三位都是在音樂縱橫交織的歷史與未來上,不會被替代,也不會被忘記的,永恆的音樂大師。具體的更多的資料,建議你買些音樂史的書籍讀來看看。
當然,如果想知道他們有多麼偉大,聆聽,學習,演奏他們的音樂,才是唯一的方式。彈Bach寫給鋼琴的Fuga,拉Brahms可愛的小提琴奏鳴曲,和樂團一起演奏Beethoven的《艾戈蒙特》的序曲,生命的音響會在你眼前留下斑斕色彩的。
⑨ 7月28日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
1750年7月28日德國作曲家巴赫逝世。
1794年7月28日羅伯斯庇爾被處死。
1804年7月28日,費爾巴哈誕生。
1817年7月28日,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去世。
1878年7月28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美續增條約》。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1984年7月28日,第23屆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
(9)德國3b是什麼音樂擴展閱讀:
巴赫,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盡管他的音樂並沒有開創新風格,但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
巴赫的復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扎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赫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門德爾頌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門德爾頌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樂史上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稱為德國「3B」。
⑩ 音樂家中的"三B」指什麼
分別是
Johannes Brahms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Ludwig Beethoven路德維希·貝多芬
J.S.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遊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賞識與支持,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 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 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享有「偉大的樂聖」之稱 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祖籍佛蘭德。
其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候。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
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習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
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扎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
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里求教於海頓(享有「交響樂之父」之稱的德國作曲家)——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音樂神童」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餘生。
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 樹,
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 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 來拉琴,
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 年生活,
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 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 劇都曾有過貢獻。
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
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症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症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像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像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 家說來,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
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而長期隱 居在維也納鄉村。
從1800年起,貝多芬在創作上很自然地逐漸 脫開海頓和莫 扎特的影響,力求創造自己的藝術風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於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了他在創作 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熟時期。
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力極 為旺盛,表現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現出許多傑出的作品。貝 多芬成熟時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邏輯——「通過斗爭,得到勝利", 貝多芬最傑出 的作品,幾乎都是在他後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聾狀態中創作的。
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於維也納。
據說在他臨終的一刻,暴雨雷電交加, 貝多芬舉起乾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後的奮擊。這種生命不息戰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貫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貝多芬是人類藝術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 越的音樂天斌、熾熱的叛逆氣質和巨人般的堅強性格;
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對社會的責任感而產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為一個音樂家的特殊品質。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公元1685~公元1750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於1685年出生在德國愛森納赫。天賜良機,他生在一個音樂天賦受到重視、音樂成就受到鼓勵的環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1750年,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僱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朴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例如法蘭西、義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到,「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佔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志一樣,德意志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託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國的圖林根州「巴赫們」曾成為音樂家的代名詞,這是因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幾代人,其職業都是一種組成行會的音樂職業,世家相傳,他們屬於音樂藝人這樣一種特殊社會階層。在領主的宮廷中,巴赫的社會地位是僕役性質的,與廚子列在同一個名冊上。他不具有自由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其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直接成為其經濟收入的來源,而是歸於領主所有。即使成為托馬斯的宮廷樂長,他也很難維持在萊比錫的生活,死後也無遺產,不似貝多芬死後還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當時演出也很少,死後長期默默無聞。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為統治者寫並對其歌功頌德的,但是他不滿足於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現狀,所以不斷地轉換他的恩主,尋求能更好發揮自己藝術才能的棲身之處。他甚至說過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厭惡忌妒的環境中,並且也曾和宮廷、教會中的恩主發生沖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強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從那時起,他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創作的d小調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種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語言在說話。在中間轉調處,他傑出地運用了許多減七和弦,似狂風一般有力。過去一度有人認為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為他帶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婦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議會列為罪狀後,就自動辭職了。
1708年他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手。這時,雖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為一個風琴師,他的地位和名聲卻逐漸提高。在德累斯頓,巴赫應邀與法國演奏家作即興演奏的比較競爭,雖然那位法國人跑了,而他卻成為德國音樂家和外國人競爭獲得第一次勝利的好榜樣。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擔任奎登宮廷樂長。由於奎登公爵非常愛好音樂,他甚至在國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為經費組成18個人的樂隊。巴赫在奎登宮廷服務了六年,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他獻給勃蘭登堡侯爵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此外,他還寫了《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寫了C大調、d小調的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上集,1723年寫了兩部和三部創意曲等等。這一時期的創作,被認為具有廣闊和大膽的思想和技術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萊比錫這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在當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裡的薩克森公爵的統轄。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飲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此外,他還作其他三個教會的音樂指導。這期間,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如有名的《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此外,為了謀得宮廷作曲家的職位,他曾寫了一部偉大的作品《b小調彌撒》。這部作品與《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一樣,雖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樂精神的如此廣闊,就像是在面向全人類說話,已經遠遠超過了宗教的局限。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巴赫的成名有賴於他的受難樂。受難樂所表現的耶穌的悲劇性經歷,不僅具有某種史詩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情感的表現。這種宗教音樂,所表現的悲哀、沉重、壓抑的感情,應當說是只有當時的德國人才是具有感情。這種感情,從我們能夠聽到的,也只有德國人寫的最深。當然,由於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顯然是他的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這種情感的表現,就很難與某種宗教感情分開來。只是巴赫在受難樂中創造的宗教氣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能夠體驗到當時某種社會情感和心態的宗教氣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經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時而抒情的刻畫耶穌悲劇性經歷中的細節,時而展開史詩般的廣闊和宏大。以至於當時萊比錫的聽眾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劇一樣的作品。
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兩組合唱,兩組管弦樂,戲劇性地對立起來,而讓聖詠的主題在它們之上自由飄盪。這部作品也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作品的結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兩個合唱隊、八個聲部,描寫耶穌下葬時人們的感情。寬厚的低聲部,恰似廣闊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著復調音樂的感覺,而龐大的合唱自由寬廣地歌唱著,充滿著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樂作品,例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d小調托卡塔賦格》,也能感受到一種沖破束縛、有沖擊力的情感表現。其中如《d小調托卡塔賦格》曲調的自由豪放,旋律線的幅度大,音域寬,似朗誦性調的起伏,動盪不安,充滿激奮情感。而《半音階幻想曲賦格》更傾向於內心,不求表面的壯麗,而是富於內心的刻畫,有較強烈的表現。
由於德國宗教是德國音樂的土壤,歷史上德國宗教管風琴音樂也很發展,所以在巴赫的創作中,仍然保持著復調音樂的典型性,並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是,這種復調音樂思維方式,恰恰是在主調和聲音樂發展到相當水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調音樂思維方式,它並不同於過去帶有教會調式痕跡的復調音樂。仔細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聲結構與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復調音樂領域集大成的做法,終將其發展到完美的地步。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上講,由於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後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從和聲的發展來看,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是巴赫最後確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紀中葉為止,在當時和聲所能達到的基礎上,其成果是要歸功於巴赫,他甚至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的創造者」。
直到1892年,當年輕的門德爾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將近一百年的《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的藝術價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納曾說,巴赫是德國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慘世紀中內在精神生活的記載。從德國的歷史上看,新教聖詠(Chorale)在德國民歌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樂就是通過新教聖詠將他的作品與德國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寫過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農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採用了民間舞曲及流行的民歌。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巴赫的音樂中,跳動著的正是德國人民的脈搏,這也正是巴赫音樂的靈魂所在。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巴赫是近代歐洲最偉大的音樂家,原因有幾個:
第一,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
沒有巴赫,現代音樂的發展將可能遲緩很多年。
巴赫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對後來將近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巴赫」(Bach)在德語中卻是「小溪」或「涓涓細流」的意思。為此,貝多芬說:「他的名字不應叫小溪(Bach),而應叫大海(Meer)。」是的,正如貝多芬所說的,巴赫的音樂就像是氣勢磅礴的大海,將德國古典旋律、和聲和節奏匯成了音樂的海洋。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因此,人們尊稱巴赫為「德國音樂之父」。
巴赫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雖然大部分已散佚,但留下 的也不少,約有五百多部。音樂史上作品多產的作曲家也不 乏其人,但一直到今天,在樂壇上能與之相比的人卻是寥寥 無幾。除歌劇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作裁。其 中以聲樂作品最多,作有三百來首宗教大合唱、二十來首世 俗大合唱、三部受難曲(取材於《聖經》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難的記述的聲樂曲。)以及清唱劇(內容富於戲劇性和史詩性的大型聲樂套曲)、彌撒曲(這是一種天主教里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會曲。)(其中以《b小 調彌撒曲》最著名)、眾贊歌(一種教會眾人合唱的贊美詩,為混聲四部合唱曲.十六世紀以後,被改偏為器樂曲或清唱劇。)等。器樂作品有管風琴音樂、 古鋼琴音樂、六部《勃蘭登堡協奏曲》、四部管弦樂組曲, 以及為一架或數架鋼琴而作的鋼琴協奏曲、由樂隊伴奏的小 提琴協奏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 笛奏鳴曲等。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疊民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樂》(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