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0年德國為何得以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的2個必備條件
二戰開打之前,時任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叫囂著用戰爭,為德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版圖。然而隨著1945年4月30日蘇聯的坦克碾壓進柏林城時,希特勒個人在絕望中舉槍自殺之後,德國不光失去了戰爭中搶奪的版圖,戰前的既有領土也陷入被「瓜分」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
首先是冷戰基本進入尾聲,出於國內民生的壓力,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不甘心的放棄了在冷戰中時刻保持「進攻」的姿態,全心全意的解決國內問題。
對於包括東德在內的衛星國,給予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不過多干涉他們的內政,如此一來東西德統一在蘇聯方面基本過了關。
再而是德國的民眾之間,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跟德國有一樣地緣屬性的「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統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和朝鮮曾在1950年殺的昏天黑地。
而東德、西德在整個冷戰期間並沒有全面戰爭,所以在沒有互相殺戮的前提之下,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的百姓,都沒有把對方認定是一定要幹掉的敵人,更多的是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留下的悲劇產物。
當蘇聯那邊已經基本鬆口,德國全體民眾不約而同的認為, 不要再把「悲劇」強加在德國民眾身上了。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系我們!立馬刪除
文章來源:網頁鏈接
⑵ 德國為何要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目的是什麼,真的只為擴大地盤嗎
德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真實目的,要說都是為了擴充地盤也並不為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目的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其主觀要求非常相似:國土、資源、勢力范圍。
早在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德意志統一戰爭時期,就與當時歐洲霸主法國發生了沖突,進而引發了「普法」戰爭。這場戰爭本是一次自衛戰爭,但後來轉化成為入侵戰,法國大敗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還賠償了50億法郎。正是經由這次戰爭,德國才真正轉變成為歐洲主要工業大國,更建立起了第二帝國,在國主與國民的雄心壯志和野心膨脹之下,終於在20世紀初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大戰前期,也就是1914年8月,整個德國人民都欣喜若狂,甚至包括當時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德國士兵們都極其興奮。德皇甚至驕傲的宣稱整個德國國內的各黨派斗爭已經結束,他說:「我不再認識黨派,我只認識德國人民」。
看得出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早就開始謀劃對世界的進攻了!而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在為討好希特勒而溜須拍馬,殊不知「養虎為患」的道理。因為但澤被英、法割給了波蘭當做出海口,德國把此事看成自己的一塊心病,也正是以此為由,德國首先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名義上就是奪取自己的但澤出海口。
德國的這一舉動才徹底驚醒了英、法等西方國家,這畢竟是武力奪取自己的既得利益,並威脅了這些傳統強國的地位,焉有不戰的道理。於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又一次從歐洲肆虐!
⑶ 二戰結束後的德日,為什麼不能再次重新武裝崛起,再打一次大戰,就像元首一戰後做的那樣
1.國際環境註定了德日不可能武裝崛起,二戰後美蘇形成兩大陣營,而其它國家為了自保都要選擇一個陣營,德日作為戰敗國自然更是如此,況且德國戰敗後被駐軍,日本同樣被駐軍,加上美蘇對他們的思想進行高壓控制,註定了這兩個國家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二戰那樣的民族主義情緒。
2 兩國戰後都轉為發展經濟為主,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武裝崛起了,我的觀點就是這樣的
⑷ 希特勒不先攻打蘇聯 希特勒為什麼能在德國執政 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希特勒為什麼能在德國執政?
德國一戰戰敗,第二帝國滅亡,凡爾賽和約強加給德國巨額賠款,割走德國大片土地,加重德國經濟負擔的同時,加深了德國人的民族仇恨(主要針對波蘭、法國、猶太人)。20年代末的大蕭條對德國打擊極為慘重,德國失業劇增,社會動盪不安,而魏瑪共和國軟弱無力,無法走出困境。希特勒許諾解決失業問題(這點最重要,先填飽肚子),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保證社會公平(國家社會主義,這是保障),向戰勝國復仇,奪取生存空間(醫治感情創傷)。德國人民本來就不信任魏瑪政府,認為那是個賣國政府,無能政府,再加上希特勒的主張符合各階層的胃口,其通過合法渠道上台就不奇怪了。
希特勒為什麼發動戰爭?
希特勒上台之後解決失業,辦法就是利用國家力量強力干預經濟,國家發出大筆軍事訂單,軍事工業生產膨脹帶動各個產業。經濟就是生產加消費,生產力在那放著,有了消費經濟就可以轉動了,消滅失業同時,德國也可以重新武裝。走出危機並武裝起來的德國舉目四望,國際形勢一片大好,英法美等國深陷危機泥潭,英法因為一戰的慘重損失懼怕戰爭,蘇聯在斯大林統治下經濟失調,肚子都填不飽,正是敲詐勒索、發動戰爭的好時候,正好實現自己的也是德意志民族的野心,二戰就爆發了。
希特勒為什麼不先打蘇聯?
希特勒深知英法打的什麼算盤,自己懼怕戰爭是首位,還想禍水東引。蘇聯也是一樣,沒做好准備,想禍水西引,不想戰爭。自己無論先打哪邊另一邊都會袖手旁觀,當然是先打下西歐經濟發達的地區了,所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兩個獨裁者劃好勢力范圍後,希特勒打了西方個措手不及。
⑸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呢
希特勒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800萬之眾,納粹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武裝和擴軍歷程,其實是分波次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直到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總兵力才擴充至大約720餘萬人,但仍舊沒有達到800萬這個數字。
另有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此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5萬人。也就是說,從10萬人的陸軍擴充至7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時間。
⑹ 德國法西斯如何擴軍備戰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便喪失了全部殖民地,面積為300萬平方公里,同時交出約佔領土四分之一,人口約十分之一的領土,賠款1300億德國馬克,並不得進行戰爭動員,不得擁有空軍(註:1926年正式取消空軍),陸軍不準擁有重炮和坦克(實際上還有一樣東西,知道是什麼吧,對,沖鋒槍),不準成立軍校,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準擁有潛艇,艦只總數不得超過36(輕型戰艦6,輕巡洋艦6,驅逐艦12,魚雷艇12,萊茵河非軍事區不得駐軍。看起來而言,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對德國重新武裝是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和約中規定在國內製造重武器,則在荷蘭製造潛艇,瑞典製造飛機,國內秘密研製和坦克,甚到繼續生產化學武器,並利用發展民間體育組織等方法(註:主要是航空俱樂隊,幾乎保存下整個德國空軍),保存並繼續培養軍事骨幹。(個人意見:我認為一戰後沒有將原德軍解散,而是繼續任用那一批發動一戰的軍官是當時國聯各國的一大失誤)。
希特勒上台以後,實行法西斯專政,開始了德軍不休止的擴軍行動。首先於1933年10月以要求「軍備平等」的名義退出裁軍會議(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當年),緊接著1934年8月,秘密把陸軍限額從10萬擴充到30萬,1935年3月,正式宣布建立德國空軍(註:德國1934年生產飛機2000架,1938年達到了5200架,並因此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空軍)。同月,發布了重振軍備的宣言。與此同時,實行國防軍法,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將軍隊和軍隊中的警察擴編為12個軍,36個師,約50萬人。二年時間,將軍隊從10萬擴編為50萬之多,並且徹底違反了《凡爾賽和約》,但當時的英法為了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不惜姑息德國,而英國更是和德國海軍秘密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雖然德國承諾將德國海軍限制於英國海軍35%的實力內,但實際上已宣告英國承認了德國可以進行擴軍備戰,大大助長了德軍備戰的氣焰。
德國因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對英法的試探。首先於1936年3月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條約》,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但英法未做任何干涉。同年7月,夥同義大利干涉西班牙內戰,而英法各國還大量供給德國各種戰略物資。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了德國法西斯擴軍備戰中極為重要的一步,1938年德奧合並,德國領土增加了17%,人口增加了670萬人,同時5萬奧軍並入德國陸軍,英法並未做出任何強烈反應。於是接下去便是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之一,1938年9月,德國通過對英法的壓力,強迫捷克簽訂了《慕尼黑條約》,吞並蘇台德區。並於次年3月,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到此時德國的戰爭准備已幾乎全部完成。在這期間,德國製造了大量的戰斗機、俯沖轟炸機、中型坦克、強擊炮、自行火炮、高炮(在整個戰爭中德軍的八八毫米高炮是德軍的主要反坦克兵器)、戰列艦、潛艇,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德軍在軍事思想上較世界各國先行了一步,陸軍有了閃電戰的觀念,海軍比較重視潛艇作戰,空軍也較為強大。同時,希特勒通過建立黨衛軍等形式,完全控制了軍隊,軍隊不再是德國人民的軍隊,而是納粹的軍隊。
德國工業基礎較發達,為其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1940年德國有機床117.8萬,而當時的美國只有94。2萬台。同時德國本土資源較豐富,鐵、煤蓄藏量豐富,魯爾工業區又是重工業極其發達的工業區,同時在擴張又得到捷克的大量軍工廠。但德國本土石油較少,主要由羅馬尼亞進口,同時德國除了羅馬尼亞的石油外,還需要南斯拉夫的鋅,波蘭的銅、鉛,捷克、丹麥、挪威的木材,匈牙利的鋁礦沙,法國的煤鐵礦沙,義大利的汞,以及瑞典、西班牙和土耳其的各種原料,石油、橡膠、糧食尤其缺乏。
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法「禍水東引」的政策全面失敗。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共出動兵力62個師,60萬人,共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2000架飛機,分南北兩個集團攻入波蘭。波軍由於戰前戰備程度低,臨戰動員遲,軍事思想落後,兵力部署不當,武器落後等原因,在一月內全軍盡沒,波蘭滅亡。而德軍首次使用了閃電戰,使用了大量飛機坦克作戰,戰術運用靈活,指揮員敢進行遠程機動,僅戰死1.06萬人,3.03人,失蹤3400人。而波軍亡6.63萬人,傷13.37萬人,被俘近42萬人。
德國滅亡波蘭之後,全軍轉而秘密進攻西歐各國。德國進行了良好的戰前准備工作,並行欺騙和偽裝,竭力隱蔽戰爭意圖。作戰計劃多次改變,結果是四個小時內滅亡丹表,二月內全面佔領挪威,保證其資源供應線。
而在五月初,德國以空前的兵力共使用了162個師,坦克3000多輛,飛機4500架,以左翼佯攻,右翼主攻的方式,全面向法國推進。 而法軍戰爭准備不足,在德國向波蘭進攻的同時,竟沒有一兵一卒向德軍進攻,形成了極其奇怪的靜坐戰爭局面,同時其軍事思想落後,不能適應閃電戰的進攻速度,因此擁有兵力優勢和裝備優勢的英、法、盧、法、比五國聯軍慘遭失敗,先後受到毀滅性打擊。(當時五國聯軍擁有135個師,3000輛坦克,1300架飛機,同時英軍在本土還擁有飛機1000架可以做為支援,而當時聯軍所有的裝備並不亞於德軍)。
六月法國投降,西線戰事基本結束,德軍控制了整個西歐,此後德軍先後侵略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國,至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共生產鋼3180萬噸,生鐵14000噸,石油480萬噸(主要在羅馬尼亞生產,因此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對德軍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煤4.39億噸,其中本土生產鋼1900萬噸,生鐵1400萬噸,煤2.57億噸,但石油產量很少。
至此時德軍的戰爭准備達到最高點,德國已完成侵略蘇聯的所有準備,至1941年6月,蘇德邊境德軍共集結了152個師2個旅,連同芬蘭、羅馬尼亞的29個師又18個族,總兵力計181個師又20個族,約有4300輛坦克,4.7萬輛坦克,4980架飛機,192艘戰斗艦艇,總兵力為550萬人。而當時蘇軍在西部邊境只有268萬人,1540架新式飛機和一些老式飛機,1800輛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其中1475是老式坦克),34695門火炮和迫擊炮。
從德國的戰爭准備情況來看,首先是軍隊的極度擴張,德軍總兵力從10萬擴張到了700多萬,連同其仆從國軍隊達到了1100萬的兵力,在世界上是少見的,其次是軍隊的戰略思想的改變,德軍能迅速從一戰中的啃防禦思想轉變為使用了大量飛機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協同作戰,快速摧毀敵主要兵力,採用突破防禦後兩路進攻並在敵後方合圍敵軍的作戰思想,是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在現在來看,其還較高的價值,但是德軍在作戰中步兵和坦克有不能很好協同作戰的情況。同時重視集中使用航空兵和空降兵,並充分發揮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速閃擊作用。德國在作戰中比較重視主突方向的選擇,以確保首突的成功。
同時德軍在戰爭前重視欺騙和偽裝,並竭力隱蔽戰爭意圖,並戰爭中搞突然襲擊,以達到快速解決戰斗的效果。同時德國提拔了一批在一戰中成長起來的中級軍官,這批軍官後來成為德軍的主力。同時德國利用英法的「禍水東引」政策,在一定程度實際使德國在初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非軍事擴張。
由於法西斯的本性,德軍極為重視戰略進攻,在戰爭准備中主要的兵器為進攻性兵器,如坦克、飛機、潛艇等,因為法西斯只有進攻才能存活。同時法西斯軍隊在戰略指導思想上也是以進攻為指導思想,和其它法西斯國家,德國不存在是不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問題,而是僅僅存在向什麼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問題。但是從德軍的戰爭准備來看,也有許多不足之外,首先是重視戰略進攻,而並不重視戰略防禦,停止進攻之日,也是法西斯開始走向徹底滅亡之日,庫爾斯克大會戰後,德軍無力在東線發動任何一次有威脅的進攻行動,而蘇軍的坦克洪流迅速將法西斯帶向毀滅的深淵。
同時,德國在武器上同樣是個問題,過於注重傷殺性武器,而電子戰力嚴重不足,而過於重視作戰能力以致於一些重型裝備不易於製造和修理,象德軍的坦克在作戰能力上極其強大,裝備了大口徑火炮,但機動性差,製造難度大,同時不易在戰場上進行修理。
而德國法西斯犯得最多的還是戰略性失誤,德軍對蘇軍的抵抗嚴重估計不足,認為能快速滅亡蘇聯,而當時的蘇軍是處於新舊交替階段,但已經裝備了一些新型裝備,戰略思想在德國侵略後迅速轉變,蘇聯人民全民動員起來,蘇軍中涌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部隊和一批百戰百勝的指揮員。同時德軍在進行戰爭准備時沒有考慮到一些特殊地區的作戰情況,如南斯拉夫、阿爾巴爾亞的山地戰(順便說一句,阿爾巴爾亞是當時整個歐洲唯一淪陷後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解放自己的國家,當時僅一百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面對的是十萬德軍和義大利軍隊),蘇聯冬天的嚴寒氣候等。當時在莫斯科戰役中,凍死、凍傷、受凍而失去戰鬥力的部隊比被蘇軍殲滅的還要多一些。同時未能摸清蘇軍當時在戰略縱深各部隊實施的「一個部隊番號,兩個指揮系統」的情況(這是指當時蘇軍採取一個隱蔽兵力的辦法,一個部隊番號,同時有兩套指揮系統,軍官配備完全,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別一套指揮系統可以很快實現建立起一個新的部隊),少估算了蘇軍兵力達二百多師的編制,進入蘇聯後才發現蘇軍是越打越多。
更大的失誤來源於當時德軍未能解決英國後便開始進攻蘇聯,由於是兩線作戰,德軍被迫在多個不同地區的戰場上面對不同的敵人。
自古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而德國不解決西線便急於進攻蘇聯,並不能廷長法西斯的壽命,反而進一步縮短法西斯的壽命。同時德國法西斯認為自己的工業水平較蘇聯高,但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很快就將工業生產超過德國,到1942年蘇聯生產飛機25436架,其中作戰飛機21681架,坦克24446輛,而德國只生產了飛機14700架,其中有轟炸機4228架,殲擊機4908架,坦克4278輛,而且還要用於多個戰線(德國同時在北非、巴爾干、西歐、蘇德、大西洋等多個戰場上進行戰斗。綜上所述,從總體上看,德國的戰爭准備是十分充分,但是由於其戰爭的非正義性,其戰爭准備存在在急功近利的一方面的等多方面原因,所以戰爭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
⑺ 德國如果重新被武裝起來,會有什麼樣的戰鬥力
現在德國國防軍的狀況的確不容直視,不僅武備鬆弛,而且戰斗人員的軍事素質嚴重下降,有觀點認為現在德國能用的軍艦、飛機以及坦克都不足以打一場局部戰爭,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德國已經廢了。如果從外表上看它的確如此,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戰爭的反應速度是非常快,沖突從爆發到結束很有可能像二戰德國閃擊戰那樣只維持幾個月,就算德國的底蘊再怎麼強,在幾個月的時間里,他根本沒有能力再重建一支,像二戰之前那樣強大的國防力量。所以如果德國想重新武裝起來,那麼它就得提前至少10年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