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為何不支持德國入常,反而支持印度入常
俄羅斯不支持德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二戰時候德國打蘇聯的時候,德國可沒有手軟。就算是蘇聯解體了,俄羅斯還是很痛恨德國。讓德國入常簡直就算天方夜譚,除非德國能夠給俄羅斯足夠的利益,或者得到多個常任理事國的支持。想要俄羅斯支持德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是不可能的。俄羅斯支持印度只是覺得印度還有利可圖,畢竟印度是俄羅斯軍火的一大買家。
但印度以現在的實力想入常任理事國還為時尚早,至少美國是不會同意印度的。印度現在主要的門檻就在於人口基數大,GDP上不去。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說不定就有機會。
2.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德國宣布進行合並,為何此時蘇聯不出兵干涉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德國宣布進行合並,為何此時蘇聯不出兵干涉原因,這是由於蘇聯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問題,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干涉德國合並。
3. 蘇聯在二戰中事前已明知德國會入侵,為何不先下手為強
因為當時的蘇聯沒有盟友,所以不能先下手為強。
希特勒雄心勃勃,一旦他佔領了法國,德國肯定會進攻蘇聯。這時,斯大林為什麼不首先直接進攻德國?實際上,這與當時蘇聯的尷尬地位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幾乎沒有盟友,法國和英國對蘇聯非常敵視。是德國向蘇聯提供了橄欖枝。盡管德國遲早會成為蘇聯的對手,但英法兩國可能不會讓蘇聯通過。因此,當德國人進攻法國時,如果蘇聯幫助英法,不僅英法不勝感激,而且他們可能反手進攻蘇聯,因此蘇聯只能坐下來觀察。此外,蘇聯認為法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它必須與德國進行激烈的戰斗,但是沒有人期望法國會被德國殲滅,蘇聯也做出了反應,為時已晚。在蘇聯愛國戰爭初期,由於蘇聯軍隊的落後裝備,其准備不足,損失慘重。
4. 二戰蘇聯為什麼不能空襲德國
只能說在二戰中(尤其是在二戰後期),蘇軍對德國的空襲肯定是有的,但卻談不上「戰略轟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缺乏必要的資源。
戰略轟炸是一項非常耗費國力的行為,需要產能和技術的雙向支持。蘇聯因轟炸機和發動機技術的相對缺乏導致難以實施對德大規模轟炸。而德國也因為缺乏重型轟炸機生產能力,面臨同樣的尷尬。所以兩國都不約而同把空軍使用的重點投向了制空和對地支援,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至於戰略轟炸這種「奢侈的行為」,只能是知而不為。
二是「任務」分配的重點不同。
在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同盟國和軸心國的戰局發生了變化。漫長的戰線分布,決定了蘇德戰場必然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的地區。步、坦的重要性遠大於轟炸機。英、美等盟國對蘇聯的援助也說明這個「天然」的任務劃分,即:保障蘇聯的持續作戰能力是第一要務。至於對德實施戰略轟炸,則交給了英、美等西方盟軍。
三是難度大,戰果不明顯。
早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就對德國進行了報復,也就是初級戰略轟炸。蘇方甚至出了大本錢,調來了一批老牌的轟炸機飛行員對德展開轟炸。由於飛機太老舊、經驗嚴重缺乏、指揮控制更是幾乎沒有,所以導致戰果幾乎為零!再加上事故頻發,機械上的、導航上的、飛機起降上的,再加上受損報廢的,不久蘇軍的轟炸機及人員就損失得差不多了。另外,由於地面戰事的失利,對德轟炸的前進機場不久也全部喪失,所以蘇軍最後不得不放棄轟炸。
5. 蘇聯那麼強大,蘇聯為什麼擋不住德國的進攻呢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聯的確沒能阻止住德軍的凌厲攻勢,致使其遭受了慘重的人員和物質損失!僅在基輔會戰時,就有70餘萬蘇軍被德軍圍殲。此戰被希特勒得意的宣揚:「這是史無前例的殲滅戰!」為什麼二戰初期,蘇軍沒能阻止住德軍的進攻?其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時,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致使蘇聯西部防禦體系傾刻崩盤!蘇聯認為希特勒在1938年3月吞並了奧地利,在1938年9月吞並了捷克,又剛剛在1940年6月5日擊敗法國。
而在此後又忙於在1940年7至10月,派空軍轟炸英倫三島,正在為其登陸進攻英國作準備。因此,在西線還有後顧之憂,英國仍然不肯屈服的情況下,希特勒是無睱東顧的!而且希特勒為了掩飾侵蘇企圖,也一直在對斯大林進行戰略欺騙,誤導了斯大林對形勢的正確判斷!
綜上: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失敗原因,既有斯大林對戰爭爆發時間的誤判,也有受希特勒蒙蔽的原因。更是因「大清洗」給蘇軍造成了嚴重內傷,大大的削弱了蘇軍的戰鬥力!並且蘇軍也缺乏應對「閃擊戰」的手段,導致其指揮體系的混亂,從而才會出現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的局面!6. 二戰末期明顯是蘇聯占優勢了,當年為什麼蘇聯人不氣得把德國佬全都殺光,以至於今天的我們見不到德國呢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二戰歐洲戰場最後佔領區上來是英美等與蘇聯平分德國(後來修了柏林牆)。蘇聯後期是存在一定優勢的,到不足以侵吞德國,因為這是英美法等國家不允許的,而且二戰歷經數年,全世界人民渴望結束戰爭,民心私定,而且德國已經投降,反法西斯聯盟已經沒有敵人,如果此時對德國人開始屠殺滅族,必引起世界嘩然,給美英法等國,出兵的理由。
屠殺一個戰敗的德國,手無寸鐵的士兵婦孺,沒有好處,只會落人口舌,得不償失。
此時蘇聯占據優勢,足夠的優勢,在戰後世界秩序建立鍾充當重要角色,有分戰後這塊蛋糕的權利,自然不會做出損己利人之舉。
況且德國與蘇聯中間還隔著波蘭,蘇聯不能佔領統治一塊飛地,屠了劉便宜了英法美。
師出有名加之利益不夠巨大,與己無益還有害,所以才沒有出現德國沒有的情況。
7. 蘇聯那麼強大,蘇聯為什麼擋不住德國的進攻
答案是:如下
評價坦克的強度,主要依據坦克的三個指標: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我們用這個標准來觀察二戰初期蘇聯和德國的坦克。二戰初期,蘇聯主要裝備T-34和KV-1,德國主要裝備3、4號坦克。
在保護方面,德國除了二戰初期失敗的nbfz重型多炮塔坦克外,沒有任何重型坦克。因此,3號和4號坦克在保護方面都遠遠不如KV-1重型坦克。那麼讓我們看看中型坦克。蘇德戰爭初期,德軍4號坦克主要為4型C/D/e型,該系列坦克前部最厚部分為50毫米,側面為15-20毫米。3號坦克在防護方面與4號坦克相似,其前裝甲厚度大於50毫米。不過,蘇聯的T-34坦克四面都有45毫米裝甲,但使用不同的傾斜角度來分配不同的防禦重量。前傾角為60度,相當於水平90毫米裝甲。在保護方面,無疑是蘇聯坦克佔主導地位。
然後我們看看火力。在二戰初
第四,蘇軍對德軍的進攻沒有做太多准備。雖然斯大林等蘇聯高級領導人通過情報分析早就知道德國有針對蘇聯的陰謀,但在《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後,蘇聯對德國的備戰意識暫時被打壓了,也沒想到德國會這么快發動對蘇聯的侵略戰爭。
雖然武器裝備的質量對戰爭的最終勝負有一定的影響,但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仍然在於操作武器的人。
8. 二戰德國失敗後美國英國俄羅斯為什麼不一直佔領德國
如果沒有美國,蘇聯人就會佔領整個德國。
而美國,他需要的根本不是殖民地,人家玩的是資本輸出的高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