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長城在哪裡

二戰德國長城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02 17:46:24

『壹』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同盟國佔領。建立了柏林牆

戰後德國都是被分區佔領,柏林作為首都被特殊照顧,也被分區佔領。由於柏林位於蘇占區,蘇聯佔領半個柏林,及東柏林,美英法佔林的部分都很小,加起來和蘇聯佔領的相當,組成西柏林。1961年東德政府在東德領土上建立柏林牆,對西柏林進行封鎖,柏林牆實際上是蘇聯向西方要假的一個砝碼,想借對西柏林的封鎖讓西方在某些問題上做出讓步,由此引發了柏林危機。對於為什麼東柏林人冒死逃往西柏林,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不光有政治問題,還有歷史文化等問題。政治上西方顯然比蘇聯要民主的多,大家都知道。歷史上,俄羅斯和德意志已經不止一次的交戰了,可以說俄德兩國是宿敵。而且戰後蘇聯實際上是以佔領軍的姿態對待東歐人民,對東歐實行高壓政策,不光是對東德。捷克,波蘭等地反抗蘇聯壓迫的運動都被紅軍鎮壓,捷克總統甚至被逮捕槍決。德國雖然與法國也是宿敵,但是這是法國顯然在西方只是個小角色,而且法德兩國已經啟動和解。大的政治背景不講,假設你是一個東柏林人,柏林危機期間你看著滿天的西方飛機往返於西方和西柏林之間,為西柏林人送來各種生活物資,在想想自己的生活水平還不如戰時,你會作何感想?想著西方花了那麼大的代價來保證西柏林人的生活,在看著自己的「盟友」對自己實行嚴密的控制,將會作何感想?

『貳』 二戰英軍有沒有退守到哈德良長城

沒有,
哈德良長城一般是指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分界線

二戰中,德軍沒有登陸英國,所以英軍沒有退守到哈德良長城

『叄』 二戰德軍造的防空塔是啥建築真能防得住飛機炸彈嗎

二戰德國造的防空塔是啥建築?真能防得住飛機炸彈嗎?

二戰時期德國建造的防空塔屬實厲害,是建造出來的空中長城,而且按照當時的防禦狀況,當時的飛機炸彈是根本到達不了的,所以真的能擋住飛機炸彈。筆者認為當時德國建造的防空塔可以說是戰爭藝術的完美展現,就像是戰爭裡面的藝術品,完美無瑕。

二戰期間造的防空塔,是針對於空中的攻擊建造的。所有的飛機只要到了他的攻擊范圍內,就休想逃離。簡直就是跑到了火海里,根本無路可走。當時的飛機炸彈根本打不到防空塔,而且當時的火箭根本指望不上。就沒有現在的武器裝備那麼先進,所以防空塔在當時是非常厲害的。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歡迎您評論補充。

『肆』 在世界遺產中,那些具有警示意義(舉三個例子即可,最好有簡介)

1.奧斯維辛集中營地處波蘭南部,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千餘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1947年7月,這個納粹最大的集中營舊址被辟為殉難者紀念館,並成為波蘭的國家博物館。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警示性世界文化遺產」。 2.美國珍珠港也已是文化遺產 3.日本廣島原子dan爆炸地也是文化遺產了。 然而,作為二戰中東方最大受害國的中國,作為遭受日本軍國主義暴行最深的國家,至今還沒有這樣一個可供紀念的警示性世界文化遺產地。對此,我們應該反思。

『伍』 二戰前線的戰役地圖

一、列寧格勒戰役: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18、1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群共23個師,以及芬蘭東南集團軍和卡累利阿集團軍共15個師3個旅,由德軍第5航空隊及芬蘭空軍共1600多架飛機進行支援,企圖從南面和北面向列寧格勒進攻,迅速殲滅列寧格勒方向的蘇軍,攻佔列寧格勒。長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拉開了序幕。但是,列寧格勒軍民不畏困難,每天仍有45000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工人們在德軍的炮火下堅持生產。全城軍民步步為營,鑄成了一條攻不破、打不爛的鋼鐵長城。1943年夏秋,蘇軍又打破了德軍再度封鎖列寧格勒的企圖,並且肅清了沃爾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陸場的德軍,1944年夏,蘇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拉多加湖區艦隊和奧涅加湖區艦隊的配合下,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的德軍戰略集團。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尖兵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斯大林格勒戰役戰是蘇聯軍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對德**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歐洲東線戰場的轉折。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斯大林格勒,企圖侵佔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斯大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德軍9月抵達斯大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斗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斯大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斯大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陸』 二戰德國有什麼防線

1.齊格菲防線(納粹德國)
齊格菲防線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防線工程是1936
年德國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葯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千米至數十千米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mm要塞化遠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後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群島的要塞)。
與馬其諾防線相比,齊格菲防線的特點是大部分工事較小,結構較簡單,但數量多達11860個,遠超馬其諾防線。該防線使用混凝土931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4倍;使用鋼鐵35萬噸,是馬其諾防線的2.3倍。
該防線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於防禦重型炮彈的裝甲鋼板,這主要是由於德國當時鋼的緊缺造成的。同時,很多戰爭後期的大型火炮無法安裝在較小的炮座上(只能適應戰爭初期的小口徑火炮),無疑進一步削弱了該防線的防禦作用。
1939年9月德軍在東面閃擊波蘭時,共有46個步兵師(包含預備隊)依託該防線防禦法軍,但法軍沒有進攻。該防線與對面的馬其諾防線,共同促成了德法雙方開戰後長達8個月時間的著名「靜坐戰」。
1940年西線戰役獲勝後,齊格菲防線上的許多火炮和可移動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壘上,使這條防線變得有些有名無實,到了1944年,才由部隊充實起來。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達了改造防線的命令,以便應對更強的火力打擊,主要工程預計由德國國家勞工組織(RAD)的14到16歲的孩子進行,一些當地人也被拉來參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於盟軍巨大的空軍優勢,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齊格菲防線的宣傳意義幾乎和它的戰略意義一樣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被宣稱為一條堅固的防線,一直影響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對它的時候,無論是德國人還是盟軍,都發現這條防線的大部分設計已經不符合當時的戰場形勢了,盡管它起到了阻滯盟軍的作用,但顯然不像德國人聲稱的那樣堅不可摧。
2.大西洋壁壘:(納粹德國)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此防線的前身自1940年7月開始建造,當時德國並未想過建設規模如此巨大的防禦工事,僅在法國沿海的加萊—濱海布洛涅一帶製造4座重型海軍炮台,該建設工程由托特組織負責。在法國戰役打敗盟軍後,為防止英國突擊隊的騷擾和登陸,逐第建造。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為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必須降低西線守軍兵力,而有了後來的大西洋壁壘。在1942年3月23日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周圍的防禦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負責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隆美爾便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
一開始時有不錯表現,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但後來由美國、英國、自由法國、加拿大和荷蘭流亡政府聯合策劃的大型登陸行動—諾曼地登陸時卻失敗,間接令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現在各地多處仍保留當年的德軍反登陸障礙物。
德國在大西洋長城中的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還有許多偽裝成海邊別墅的炮台)、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著名的人員殺傷雷S型地雷與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緩登陸速度的障礙物:如鐵絲網、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以及專對裝甲車輛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灘上的木樁上有些具備地雷和能劃破登陸艇的刀片,隆美爾認為盟軍在進行登陸作戰時會以大量傘兵空降輔助,因此在海岸灘頭距離稍遠的林地與草地垂直插上木樁與鐵軌,此工事被稱為「隆美爾蘆荀」,其他還有將低窪地區引進水以形成人工沼澤,用以溺斃敵軍。除了基本的反登陸外,大西洋壁壘也要為鄧尼茲的潛艇港口提供防禦力量。

『柒』 二戰長城防線守住沒有

二戰長城防線肯定是沒有守住。

長城是我國農耕外面為了抵禦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建造的軍事建築。

長城是東西方向建造的,而二戰的時候,日軍侵佔中國的時候,是自東向西侵佔。

此時長城的一小部分已經完全被二戰時的日軍佔領了,主要就是華北那一塊的長城。

因此綜上所述,二戰的時候長城防線是沒有守住。

『捌』 有關柏林牆

(引自網路)
柏林牆
Berlin Wall/Berliner Mauer

環繞西柏林的一道圍牆。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牆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沖擊下,於同年 11 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西德(含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柏林牆的建立,是德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傷疤,這個民族那是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再次分裂。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通電的)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東德青年在翻越柏林牆時,被東德軍隊殘忍打死,年僅十七歲!!!!他成為柏林牆下第一位罹難者也是最年輕的一位犧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玖』 "柏林牆"存在的歷史以及歷史意義或者是後果是什麼地鐵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1735年至1788年 1734年起柏林建造城牆,1735年在如今勃蘭登堡門的位置上豎立起了一座城門,城門外的道路通往柏林西面的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因此得名「勃蘭登堡門」。哈弗爾河畔的勃蘭登堡現在是德國勃蘭登堡州的小城市,但它曾經是勃蘭登堡王國和普魯士王國的發源地。1735年建造的勃蘭登堡門僅為一座用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的簡陋石門。它的設計者是菲利普·格拉赫。 2、1788年至20世紀初 在柏林城牆1786年至1802年間的擴建工程中,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重新建造勃蘭登堡門,用以紀念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這場戰爭使得普魯士崛起,成為英、法、奧、俄外的歐洲列強之一。而領導普魯士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腓特烈二世不僅贏得了「腓特烈大帝」和「軍事天才」的稱號,也為繼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三世留下了一個穩定的普魯士。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並於1791年竣工。重建後的城門高20米,寬65.6米,進深11米,門內有5條通道,中間的通道最寬。門內各通道之間用巨大的砂岩條石隔開,條石的兩端各飾6根高達14米、底部直徑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1793年,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她一手執杖一手提轡,一隻展翅欲飛的普魯士飛鷹鷲立在女神手執的飾有月桂花環的權杖上。這尊勝利女神鵰像曾被誤傳為是和平女神厄瑞涅,但厄瑞涅從來都沒有以帶翅膀的形象出現過,在歷史檔案中,1789年3月13日勃蘭登堡門設計者朗漢斯和雕像作者沙多夫的草案也證實了雕像為勝利女神而非和平女神。 180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同年10月23日法國軍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後拿破崙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歐洲同盟軍在滑鐵盧大敗拿破崙後,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門頂上,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德語:Retourkutsche)。在進行修復的同時,雕像上的橡樹花環中還被添加了象徵權力的鐵十字勛章,這枚普魯士鐵十字勛章是申克爾在1813年根據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建議設計的,如今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志。直至德意志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皇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門孔出入。 19世紀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牆,柏林城幾乎所有的城門也在當時被拆除,勃蘭登堡門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門。 3、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沖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台掌權,開始了納粹的統治。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中,當蘇聯士兵在勃蘭登堡門上撐起紅色旗幟的時候,德國士兵用大炮轟擊,雕像受到嚴重損毀,僅剩的一隻馬頭如今保存在柏林市博物館的展覽廳內,而現今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重新鑄造的。 4、冷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1956年9月21日,柏林市自治政府決定重建勃蘭登堡門,雖然東柏林和西柏林當時仍相互敵對,但是在勃蘭登堡門的重建工程中卻合作很好,東、西柏林的文物修復專家根據在二戰中搶拓下來的石膏模型和檔案照片重新鑄造了一套駟馬戰車及女神鵰像,1957年12月14日重建完工,而東柏林市政大會決定將雕像上的鐵十字勛章和鷹鷲撤下,因為他們代表著普魯士的軍國主義。 1961年8月13日柏林牆開始建造,勃蘭登堡門正好處於隔離區中央,無論從西側還是東側都無法通過,只有東德邊境士兵才能夠登上勃蘭登堡門。柏林牆在勃蘭登堡門後劃了一道弧形並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作為德意志統一象徵的勃蘭登堡門成了軍事禁區,也成了德國分裂的標志。 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西柏林市市長魏茨澤克曾說過:「只要勃蘭登堡門還關著,德國統一問題就沒有解決」(德語:Solange das Brandenburger Tor geschlossen ist, ist die Deutsche Frage offen)。1984年起魏茨澤克擔任德國聯邦總統,5年後又連任一屆,勃蘭登堡門在他的第二個任期內最終得以重新開放。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訪問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前說:「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牆!」(英語: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1989年12月31日,兩德重新統一前夕,勃蘭登堡門重新開放。1992年,經過徹底維修後的銅車馬及女神像又重新安放在勃蘭登堡門上。 5、德國統一 1989年是柏林牆建造後的第28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2月22日,在東德和平轉變的框架下,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的赫爾穆特·科爾走過勃蘭登堡門,東德的最後一任總理漢斯·莫德羅在門的另一端迎接科爾,標志著勃蘭登堡門再次開放。隨後隔離區被完全拆除,德國人民在勃蘭登堡門前的柏林牆上跳舞慶祝。 重新開放後的勃蘭登堡門1991年整修完畢,鐵十字勛章和鷹鷲也回到了勝利女神鵰像上。由於勃蘭登堡門的砂岩構造長年缺乏保養和受到環境損壞,其後又經歷了長達22個月的修繕,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該日是德國統一12周年紀念日。 勃蘭登堡門的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積破壞,勃蘭登堡門周圍的建築均被炸毀。戰後柏林分裂,東西柏林由於屬於分屬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設規劃進行了重建,而勃蘭登堡門地處東西柏林的交界處,因此兩側的新建築風格迥然不同。柏林牆建造以後,勃蘭登堡門雖屬於柏林市的市中心區,但被隔絕在柏林牆的隔離區內,兩側的廣場因此淪為一片荒地。柏林牆被拆除後,勃蘭登堡門因為其特殊的象徵意義,一躍從柏林分裂的標志成為了城市統一的象徵,從而成為城市建設的中心和重點。 修復過程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廣場周圍的重建建築遵守了嚴格的城市建設規定: 新建築的形狀、大小和風格必須同以前的廣場風格相一致,現代建築與傳統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13]。緊貼勃蘭登堡門左右兩側的李伯曼大樓(德語: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樓(德語: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築繼承了原建築的風格,但又比原建築略高,以便拉近同勃蘭登堡門的距離,從而更加烘托出了勃蘭登堡門和巴黎廣場的結構。勃蘭登堡門東南方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阿德隆飯店(德語:Hotel Adlon),它重建後一部分為歷史風格,一部分則為現代建築風格。法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美國大使館和藝術學院等也紛紛搬回了它們在巴黎廣場的原址,都是按二戰前的圖紙重建的。 勃蘭登堡門西側建造以柏林動物園為代表的大規模城市綠化帶,是普魯士皇家園林總監林奈先前對柏林城市綠化作出的出色規劃,加上勃蘭登堡門右側華麗的菩提樹下大街,由此構成了柏林的「東西軸線」,軸線從勃蘭登堡門下經過,連接起了柏林東部政府區與西部商業和園林區。 20世紀90年代,柏林市政府曾經討論勃蘭登堡門是否應允許汽車通行,反對者認為汽車廢氣將導致砂岩構造的勃蘭登堡門損壞,而且汽車通行將破壞勃蘭登堡門前巴黎廣場上的安靜和秩序。如今勃蘭登堡門不允許機動車通行。勃蘭登堡門周邊地下則有城市軌道交通和地鐵通過。 象徵意義 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徵著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之間的分界線,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 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長城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