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主要戰役有哪些,經過是什麼
基輔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
克里木戰役
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第聶伯河會戰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柏林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
❷ 二戰中德國怎樣才能打贏蘇聯
當時的德國准備並不充分,怎麼打都是輸。如果真的要問怎麼才能打贏蘇聯的話,我個人認為,德國要重視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德國應該奪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納粹的政權)然後南方集團軍奪取巴庫油田。同時在41年時期應該選在四五月份進攻,這樣有半年的時間天氣不是那麼惡劣的。希特勒並沒有重視天氣的問題!中央和北方集團軍以及仆從國應該分別奪取明斯克和基輔,並且打幾次大的殲滅戰。然後中央集團軍應該往回打和南方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會合。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同時積極招募在烏克蘭的仆從軍。北方集團軍應在莫斯科附近進行大縱深防禦以抵禦蘇聯的反擊。德軍應當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脈等作為戰略後方。之後德軍應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繼而和芬蘭聯手攻下列寧格勒,這時日本看蘇聯支撐不住應該會進攻西伯利亞。這是戰略層面。在戰術方面德軍在戰爭初期應該集中相當力量的機動化部隊和裝甲部隊運用鉗形攻勢分割包圍殲滅敵軍,並積極的將戰術勝利發展至戰役勝利,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獲取戰略資源為目的,以充分發揮閃電戰為手段迅速摧毀敵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對蘇戰爭必須在42年冬天來臨前結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內奪取蘇聯重要的大城市。否則拉鋸戰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失敗!
以上只是個人依據歷史做的一個沙盤模擬。即使德軍真如以上方案進攻蘇聯,也很難擊敗蘇聯。勝率渺茫到德軍甚至無法承受一個戰役的失利
❸ 二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陷入膠著,德軍進攻受挫,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優勢。1943年8月,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詳細介紹: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並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而之前,蘇聯也正在積極准備對德的進攻計劃,即「大雷雨計劃」,因此,蘇聯紅軍的軍事部署是旨在進攻而非防守的。僅僅在開戰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百姓由於早就對蘇聯的統治有強烈不滿,因此在德軍入侵之時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為,進一步促使了蘇聯紅軍的敗退。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後,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於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禦,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役在歷經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南方戰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隨後,在攻擊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由於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德軍遭到了失敗。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開赴前線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完全無力佔領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定側翼,發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封鎖戰術。由於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線採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殲滅蘇聯紅軍60餘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後德軍迅速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准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羅斯雖大,背後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1]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轉折點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
蘇聯紅軍在包圍順利德軍第6集團軍後,士氣大振,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德軍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准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發動過戰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可謂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❹ 德軍是如何進攻蘇聯的
德軍以「閃擊」戰略,首先以航空兵猛烈轟炸蘇聯的重要城市。鐵路交通、通訊樞紐和海空軍基地等重要戰略目標。然後,以優勢的坦克兵團進行猛烈突擊,向蘇聯防禦縱深迅速發展進攻。其北方方面軍集群沿波羅的海沿岸攻取列寧格勒,中央方面軍集群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攻取莫斯科,南方方面軍集群攻取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德國企圖在1個半月到2個月之內打敗蘇聯。
當時,蘇聯對德國的背信棄義、突然進犯估計不足。戰前,蘇聯駐德武官和駐英使館都曾獲得德國准備進攻蘇聯的情報,特別是德軍入侵前夕,曾有一德國逃兵報告了德軍已經接到於6月22日進攻蘇聯的命令,但這些都未引起蘇軍最高統帥部的重視,對德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再加上蘇軍在西部邊境部署的兵力與德軍相比十分懸殊,所以,德軍很快突破蘇軍的防線,並取得了制空權和主動權。經過一場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持續進攻戰役,德軍已把罪惡的刺刀直插蘇維埃共和國的心臟。1941年12月2日,德軍的一個偵察營已突入莫斯科近郊,德軍士兵已能清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尖頂。蘇軍連連遭受嚴重失敗,蘇聯人民陷入戰爭災難之中。
然而,蘇聯人民沒有被嚇倒,蘇聯軍隊也沒有喪失元氣。德國法西斯的背信棄義,激起了蘇聯人民的無比憤慨,德軍在蘇聯領土上的瘋狂屠殺,千百倍地增強了蘇聯人民消滅法西斯的戰斗決心。「崇高的憤怒,像浪潮一樣翻滾——人民戰爭,神聖的戰爭到處奔騰!」
這激奮的戰歌,響遍蘇聯大地,蘇聯人民萬眾一心,奮起抗敵。全軍將土發出了鋼鐵誓言:「為保衛祖國,消滅法西斯,流盡最後一滴血!」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極大的凝聚力,把蘇聯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形成一股消滅法西斯的革命洪流。蘇聯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培養起來的紅色傘兵,也滿懷對法西斯的仇恨,投入了這場偉大的戰爭。
在德軍侵蘇戰爭初期,蘇軍曾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經過長期精心訓練的空降兵部隊。但是,由於蘇軍所處戰略態勢極為不利,許多戰線的缺口沒有兵力防守,為了保護蘇軍的整體實力,不得不把這支強大的空降兵部隊當作地面部隊,用在這些戰線的缺口上進行作戰,結果被強大的德軍所擊潰。這樣,犧牲了好幾個訓練有素的傘兵師和滑翔師,付出了重大的代價。當時,蘇軍除傘兵規模比德軍大以外,還有幾個受過機降訓練的步兵師,但是,由於缺乏運輸機,也無法將他們運送到急需的戰場上去投入戰斗。後來,蘇軍曾試圖用轟炸機空運傘兵,但由於轟炸機空勤人員都沒有受過空降作戰的專門訓練,再加上轟炸機的機艙容量、機身結構和艙門設計都不適合運載傘兵和實施空降作戰,因此難度很大,效率很低。盡管如此,在戰爭爆發一個月後,蘇軍仍連續使用空降兵對德軍實施空降突擊作戰。從此,一朵朵紅色傘花開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盛開怒放。
❺ 蘇聯與德國發動的幾場著名戰役的過程是怎樣的
分別有基輔戰役、列寧格勒、克里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會戰以及庫爾斯克、斯摩棱斯克、白俄羅斯和第聶伯河會戰以及維斯瓦河-奧得河、東普魯士戰役和柏林戰役。
1941年,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二戰由此進入新階段。德國企圖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實施迅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然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抵達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一線,用空軍打擊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第二階段:1942年~1943年底,蘇軍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轉折,蘇聯接連收復多個失地。
第三階段1944年~1945年,蘇軍全面戰略進攻,德國失敗。1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德國及盟國共607個師,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左右。
❻ 納粹德國二戰時為什麼打蘇聯
一,侵蘇聯是納粹黨長期的「即定國策」。這直接決定了攻蘇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奮斗》這本書里,就提出了一個不甚明確的計劃--進攻俄國!1928年還寫了另外一本秘密的書,這本書重申了《我的奮斗》中關於進攻俄國的觀點。即便那並不是一個詳盡的計劃,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會議上,記錄下了希特勒准備在德國開始失去其優勢前奪取東方領土的計劃。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國一定要抓住在東面出現的機會。「霍斯巴赫備忘錄」基本上預告了希特勒的行動。
二,目標:蘇聯還是英國!?
法國覆滅之後的兩個多月內,希特勒在東進(攻蘇)和西進(攻英)問題上猶豫不決。攻英計劃和攻蘇計劃差不多是同時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對英國狂轟濫炸,軟硬兼施,一方面又隱蔽地將陸軍大批東調。雖然希特勒很長時間以來就想向東進攻蘇聯,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國,避免兩線作戰。要是德國具有空中優勢,德軍一定會渡過海峽,入侵英國。可是希特勒的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遭受重創。由於德國不具備空中優勢,希特勒並未因此推遲執行進攻蘇聯的計劃。盡管德國無力擊敗英國,希特勒還是決定進攻蘇聯,希望迅速擊垮蘇聯,然後對付英國。希特勒計劃:德國武裝部隊應在對英國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聯,為此,德國必須動用一切可以調動的陸軍部隊,而海軍則仍以英國為主要作戰對象,這一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總的戰略企圖是以裝甲部隊縱深鍥入,大膽作戰,摧毀蘇聯西部的陸軍主力,爾後快速追擊,建立一道從伏爾加河到阿爾漢格爾的防線以對付蘇聯的亞洲部分。而且,他認為德國這樣做還可以阻止英國與蘇聯結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為何作出這樣的決定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條原因:
第一,西歐糧食恐慌,石油短缺,給希特勒擴大戰爭帶來很大困難,要拿下英掄三島反而會增加這種困難。因此他迫切需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給武裝部隊輸血。
第二,德國海軍較弱,渡海作戰困難較大。即使擊潰大英帝國,希特勒也認為「德國人流血犧牲得到的勝利,但獲得實惠的只是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何況,希特勒被勝利沖混了頭腦,過高的估計德國陸軍的實力。因而確定了先大陸,後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蘇聯是主要敵人,而英國則是可以妥協的不對象。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略態勢是蘇德兩雄對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蘇德當時的力量對比。
到1940年夏,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這些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是歐洲的心臟,也是歐洲工業集中的地區。另外,攻打蘇聯還將得到盟友義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西班牙,保加利亞等仆從國和蘇聯的死敵芬蘭方面的幫助。還有,法西斯盟國日本也將在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方向牽制大量蘇軍。
從蘇聯方面不但備戰的動員准備不夠,戰略戰術思想陳舊,而且在斯大林對蘇軍中高領導階層的「大清洗」之後,蘇軍的指揮隊伍在人才方面出現了巨大真空。這些都會告訴德軍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我們將有機可乘!!
在1941年夏,蘇德之間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對比關系,從總體上是德國處在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蘇戰爭,在軍隊人數上占兩倍於蘇聯的優勢,而坦克和飛機都接近蘇聯的三倍(與此相對的是在火炮方面蘇聯在戰爭的各個階段都保持著絕對優勢,這也可能與蘇聯人「大縱深」和防守的戰略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綜上原因希特勒最終選擇了攻蘇的決策。
三,希特勒的失誤探討
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從而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在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希特勒又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向美國宣戰。或許希特勒是想讓日本深陷戰爭之中,因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邊,而且他也對美國的船隻發動潛艇戰。這樣一來,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場葬送第三帝國的全球大戰。
希特勒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他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宣稱雅里安人種是最優秀的。這大大削弱了德國的力量。比如,德國第一次進攻蘇聯的時候,許多烏克蘭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來反對斯大林的野蠻統治。但是,希特勒把他們視為斯拉夫人,認為德國不值得與他們合作以來對付斯大林。這使德國錯過了一個建立最廣泛反蘇同盟的機會,這種損失是無法預計的!也認為美國很弱,因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猶太人,卻殊不知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權利的源泉!
❼ 二戰的時候德國什麼進攻蘇聯的
1941年6月22日,德國代號為"巴巴羅薩"的進攻蘇聯行動開始.
❽ 二戰德國入侵蘇聯的主要路線以及戰爭過程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空軍率先對蘇聯西部空軍基地實施轟炸,然後德國陸軍攻下波羅的海三國,接著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包圍蘇軍43個師,拿下白俄羅斯,再攻克基輔,發動基輔合圍戰消滅蘇軍60萬,然後佔領莫斯科門戶斯模稜斯克,並開始進攻莫斯科,快要勝利時掉頭攻打列寧格勒,蘇軍拚死抵抗,德軍久攻不下,想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但仍遭失敗。這以後蘇軍開始與德軍進入相持階段並逐步反攻,發動哈爾科夫戰役(失敗)。德軍意圖反擊,希特勒盲目提早發動堡壘行動(庫爾斯克戰役)。蘇軍大勝德軍,從此蘇軍開始全面反攻
❾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9)二戰德國怎麼打的蘇聯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❿ 二戰中,德軍分幾路進攻蘇聯
德軍分三路進攻,北翼由北方集團軍群自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地域向陶格夫匹爾斯、普斯科夫、列寧格勒總方向實施進攻,企圖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集團,佔領那裡的港口和海軍基地,攻取列寧格勒,與芬軍會師。在波羅的海沿岸組織防禦的是蘇軍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改編為西北方面軍),轄第8、第11和第27集團軍,共44萬人。德軍順利突破蘇軍防禦,至6月22日黃昏,第4裝甲集群的先遣部隊已前出到杜比薩河一線。截至7月10日,蘇軍喪失了立陶宛、拉脫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的部分領土。德軍向前推進400~450公里,進逼蘇聯的西北重鎮列寧格勒。
德軍在中路的進攻由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負責,其任務是由東普魯士的蘇瓦烏基地域和波蘭的華沙地域向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明斯克方向實施鉗形突擊,圍殲蘇軍西方面軍主力,爾後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發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