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個網站是專門介紹德國歷史,要全面的,中文版的
德國簡史(ZT自中國歷史網)
光榮的開端
上個世紀中人們還確信,公元9年是德國歷史開始之時。這一年日耳曼族舍魯斯克部落的一位首領阿米紐斯在托伊托堡森林戰勝了3個羅馬軍團。阿米紐斯被認為是第一位民族英雄。關於他生平的更詳細情況,人們卻不得而知。1838-1875年間,人們在德特莫爾德附近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紀念碑。
今天人們不再這樣簡單地看待事情了。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德意志」一詞大約始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時僅表示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語言。這個在卡爾大帝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的帝國,包括許多部族,其語言或屬日爾曼語族,或屬羅馬語族。卡爾大帝死後(814),帝國未幾即分崩離析。在分配遺產過程中出現了西部帝國與東部帝國,兩者之間的政治界限大致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名稱從語言轉為講這種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謂他們的居住地區(「德意志國」)。
德國西部邊界較早就已確定並始終保持穩定,而東部邊界則相反,它在許多世紀中一直變化不定。公元900年前後,它大體上以易北河及薩勒河為界。在後來的幾百年中,德意志居民墾殖區向東方縱深擴張,直至14世紀中葉方告停止。當時形成的德意志民族和斯拉夫民族之間的國界一直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世紀全盛時期
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開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統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薩(1152-1190)在同教皇、義大利北部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國的主要對手-薩克森公爵雄獅亨利希的斗爭中重新振興了皇室。然而,在他統治期間,領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削弱了中央權力。巴巴洛薩的繼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時期盡管皇室權力強大,這一發展仍在繼續。宗教的和世俗諸侯成了擁有半主權的「邦君」。
隨著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無所不包的皇權實際上已然終結。德國內部各種紛爭的力量使它無法成為民族國家,而當時這一過程卻正在西歐其他國家中進行。這是德國人成為「後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個登上皇位的是魯道夫一世(1273-1291)。皇權的物質基礎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國財產,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財產;王族領地權政策成為每個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爾四世於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是一種帝國基本法,它賦予7位地位顯赫的侯爵(選帝侯)以選舉國王的特權以及其他大邦諸侯沒有的另外一些優先權。在那些小伯爵、領主和騎士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影響因其經濟力量而不斷擴大。城市同盟的締結使城市進一步強大。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漢薩同盟成為14世紀時波羅的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1438年開始,帝國雖然表面上仍為選舉制的君主國,而王權卻實際上由那時已成為最強大地區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紀時,要求帝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一個不經過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試圖實現這一改革,但無成效。由他創建或改組的帝國議會、帝國專區、帝國法院等機構雖然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1806),卻未能阻止其繼續分裂。出現了「皇帝與帝國」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國首腦,另一方面是選帝侯、各邦侯爵和諸城市。皇帝的權力由於他們在選舉時同各選帝侯達成的「屈從」協議而受到限制並越來越有名無實。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國權力來大張旗鼓地擴充自己的權力。然而帝國繼續存在:皇冠的光輝尚未消失,帝國的思想仍然生氣勃勃。帝國大聯合為中小各邦提供保護,使之免受強鄰的侵犯。
城市成為經濟力量的中心,它們首先從不斷發展的貿易中得到好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中出現了超越手工業者行會系統,和遠途貿易一樣帶有早期資本主義特色的經濟形式。與此同時,在思想方面發生了以文藝復興和和人文主義為標志的變化。這種新覺醒的批判精神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教會的諸種弊端。
宗教分裂的時代
1517年以來,主要在馬丁·路德的活動影響下,郁積的對教會的不滿在迅速展開的宗教改革中爆發了,其後果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整個社會結構陷於動盪之中。1522/23年爆發帝國騎士起義,1525年發生的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第一次較大的革命運動。兩次起義都遭到失敗或血腥鎮壓。宗教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各邦侯爵。經過曲折的斗爭,他們在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中獲得決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利。新教被承認為同天主教平等的教會。德國的宗教分裂從此成為定局。斯時在位的皇帝是卡爾五世(1519-1556),他通過繼承成為卡爾大帝以來最大的世界帝國的君主。他殫思極慮謀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卻在德國難酬壯志。他退位後帝國分裂,德意志各侯國和西歐各民族國家構成了新的歐洲國家體系。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時期,德國五分之四為新教勢力范圍,然而教會之爭並未就此結束。後來的幾十年中,天主教又奪回了許多地區(所謂的「反宗教改革」)。教派對立因而加劇,導致了宗教黨派的出現: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同盟(1609)。波希米亞的一次地方性沖突竟至引起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來擴大為政治矛盾和宗教對立迎頭撞擊的全歐性爭斗。1618-1648年間,德國的大片地區田野荒蕪,人煙斷絕。
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將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和瑞典,並確認瑞士和荷蘭退出帝國聯合。和約賦予帝國各階層在處理宗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權並允許它們與外國夥伴結盟。
專制主義時代
近於獨立自主的各邦國效法法國的政體,選擇專制主義制度。它賦予君主以至高無上的權力,採用嚴格的行政管理制度,實行有條不紊的財政制度和建立常備軍。許多侯爵雄心勃勃地想使自己的國都成為文化中心。他們中間的「開明專制主義」代表人物促進科學和批判性的思考-當然是在他們的政權利益范圍之內。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使專制統治的國家在經濟上也強大起來,例如巴伐利亞、勃蘭登堡(後來的普魯士)、薩克森和漢諾威都成為獨立的權力中心。奧地利擊退了土耳其的進攻,取得了匈牙利和迄今為止的土耳其巴爾干國家的一部分,上升為強國。18世紀時,它遇到了對手-在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86)統治下成為頭等軍事強國的普魯士。兩國的部分領土均不屬於帝國,都推行歐洲大國政策。
法國大革命時代
沖塌德意志帝國大廈的力量來自西方。1789年法國爆發了革命。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從中世紀早期延續至今的封建社會制度被盪滌。三權分立和人權保證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魯士和奧地利企圖以武力對這個鄰國的事務進行干涉,結果慘遭失敗,引起了革命軍的反攻。在繼承了法國大革命遺產的拿破崙軍隊的沖擊下,德意志帝國最終土崩瓦解。法國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為了賠償這些地區前主人的損失,進行了犧牲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領地的大規模「土地重劃」:根據1803年的「帝國代表聯席會議」的決定,大約400萬臣民換了君主。中等邦國坐享其成。它們中間的大多數於1806年在法國的庇護下結成「萊茵邦聯」。同年,法蘭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壽終正寢。
法國大革命並未蔓延至德國。雖然在過去的年月里這里一再有個別人士試圖消除貴族和市民階層之間的界線,也有重要人物將西邊的變革當作新時代的開始來歡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卻無法躍至德國,因為同中央集權的法國相反,帝國的聯邦制結構阻礙著新思想的傳播。除此之外,革命的發源地法國對德國人來說,乃是敵人和佔領國。同拿破崙的斗爭實際上變成了一場新的民族運動,最後上升為解放戰爭。社會變革的力量對德國不無影響。首先在萊茵邦聯諸國,然後是普魯士開始進行改革(同施泰因、哈登貝格、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其目的是最終拆除封建障礙,建立一個自由的、擔負起責任的資產階級社會:廢除農奴制、實現營業自由、城市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普遍服役義務。但是,許多改革方興未艾就半途而廢。公民在大多數情況下仍不得參與立法;只有幾個主要在德國南部的邦君遲疑地制定了憲法。
德意志邦聯
對拿破崙的戰爭獲勝後,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了歐洲的新秩序。許多德國人想建立一個自由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希望落了空。取老帝國而代之的是各主權國家的鬆散聯合。法蘭克福的邦聯議會是唯一的機構,卻並非選舉產生的議會,而是一個使者會議。只有當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大國意見一致時,邦聯方能有所作為。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邦聯認為其主要任務是壓制一切爭取統一與自由的努力。新聞和出版受到嚴格的審查,大學被監視,政治活動幾乎無任何可能。
在此期間,與這種反動傾向相對抗的現代化經濟開始發展。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從而創造了統一的國內市場。1835年德國第一條鐵路通車。工業化開始了。隨著工廠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產業工人階級。開始時,他們在工廠中經濟境遇較好,但是人口的急劇增長很快導致勞動力過剩。此外由於無任何福利方面的立法,產業工人群眾飢寒交迫。社會緊張狀態引起了暴力行動,例如遭到普魯士軍隊鎮壓的1844年西里西亞織工起義。最初的工人運動只能緩慢地形成。
1848年革命
與1789年革命不同,1848年法國2月革命在德國立即引起了反響。3月,在邦聯的各國中都發生了人民起義,並強使驚慌失措的邦君們作出某些讓步。5月,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召開了國民大會。大會選舉奧地利公爵約翰為帝國攝政王,並設立了一個既無權力,也無威信的帝國部。在國民大會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爭取實現有限選舉權的君主立憲制的自由中間派。國民大會從保守派到激進民主派的分崩離析,已略具後來黨派紛爭的雛形,給立憲帶來了困難。即使自由中間派也無法解決在「大德意志」方案和「小德意志」方案的擁護者,即主張或反對德意志帝國包括奧地利在內的人們之間的涉及一切黨派的矛盾。經過堅韌不拔的斗爭制定了一部民主憲法,它試圖將新、舊事物結合起來並規定成立一個對國會負責的政府。但是,當奧地利堅持要將它的包括幾十個民族的全部國土並入未來的帝國時,小德意志方案獲勝。國民大會建議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繼承德國皇位。國王拒絕了這個建議,他不想以九五之尊向一場革命感恩戴德。1849年5月,想「自下而上」地強行實施憲法的人民起義在薩克森、法耳茨和巴登遭到失敗。這樣,德意志革命敗局已定。絕大多數成果得而復失,各國的憲法都作了反動的修改。1850年德意志邦聯重新建立。
普魯士的興起,俾斯麥
50年代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德國成為工業國家。它的生產規模雖然還遠遠落後於英國,但是在增長速度方面已超過了它。帶頭發展的是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普魯士也在德國的經濟中占優勢地位。經濟力量增強了自由資產階級的政治自信心。1861年成立的德國進步黨在普魯士成為議會中最強大的政黨。當政府打算使軍隊結構變得反動時,該黨拒絕向政府提供資金。新任命的宰相奧托·馮·俾斯麥(1862)接受這個較量,在執政的多年內預算均未按憲法規定經議會批准。進步黨的反對不敢超出議會反對黨的范圍。
俾斯麥通過外交方面的成功加強了他在內政方面的不利地位。在德-丹戰爭中(1864),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先由普奧兩國共管。然而,俾斯麥一開始就蓄意吞並這兩個公國,不惜同奧地利公開沖突。在德意志戰爭中(1866),奧地利敗北,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北德邦聯,俾斯麥任邦聯宰相。
俾斯麥帝國
俾斯麥這時按小德意志方案精神致力於完成德國的統一。在德-法戰爭中(1870/71),他粉碎了法國的抵抗。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的一場外交沖突。法國不得不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支付巨額賠款。在戰爭的愛國主義激奮下,南德各國同北德邦聯聯合成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加冕為德國皇帝。
德國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由人民決定,而是「自上而下」地通過侯爵條約實現的。普魯士權壓群邦,諸國皆有新帝國即「大普魯士」之感。帝國議會按普遍、平等的選舉法選舉產生。它對政府的組成雖無影響,卻可通過參與帝國立法以及審批預算的權利影響政府活動的進行。帝國宰相雖然只對皇帝而不對議會負責,但是他必須在議會中為自己的政策爭取多數。各邦國的人民代表機構的選舉還不統一。11個德意志邦國還在實行取決於稅收收入的等級選舉法,其他的4個邦國還存在著將人民代表機構按社會等級劃分的老一套做法。議會傳統較悠久的南德諸邦國於20世紀初改革了選舉法。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都在適應帝國議會選舉法。德國向現代化工業國的發展加強了經濟上卓有成效的資產階級的影響。盡管如此,貴族和主要由貴族階層人士組成的軍官團在社會上始終舉足輕重。
俾斯麥任帝國宰相長達19年。他試圖通過堅持不懈的和平政策與聯盟政策在歐洲新的力量對比關系中為帝國創立一個穩固的地位。他的對內政策與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外交政策全然相悖。對於當時的民主傾向,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政治上的反對派被他一概斥之為「反帝國分子」。他執著地,最後終於一事無成地反對自由資產階級的左翼,反對政治天主教會並且特別反對由於「社會主義者法」而遭特別法迫害達12年之久(1878-1892)的有組織的工人運動。這樣,盡管有先進的福利法規,正在茁壯成長的工人階級同國家仍然離心離德。1890年俾斯麥被年輕的威廉二世皇帝罷黜,最終成為自己所定製度的犧牲品。
威廉二世想親自執政,但是缺乏為此所需的知識和毅力。他更多的是通過言論而不是通過行動給人以威脅和平的暴君的印象。在他的統治下進行了向「世界政治」的過渡;德國試圖趕上帝國主義列強的優勢地位,卻越來越陷於孤立。威廉二世試圖爭取工人階級支持他的「福利帝國」而未迅速獲得希冀的結果,於是在內政方面很快就採取反動的路線。他的輔佐們依靠的是保守派和資產階級營壘中變化無常的聯合。社會民主黨雖然是擁有百萬選民的最強大政黨之一,卻仍然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遇刺,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關於誰應該對這場戰爭承擔罪責的問題始終存在爭議。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以法國、俄國和英國為另一方,雙方肯定都無意打仗,但是都准備冒一定的風險。各交戰國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戰爭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即使動武也在所不惜。德國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征服法國的計劃並未奏效。實際上,德國在馬恩河一仗敗北後,西線戰勢就僵持不下,成為陣地戰,最後又以雙方損失慘重,軍事上毫無意義的消耗戰而達到頂點。戰爭伊始,德皇即退居次要地位,軟弱的帝國宰相們在戰爭過程中越來越屈從於以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為名義統帥,由埃里希·魯登道夫將軍掌握實權的陸軍最高司令部的壓力。1917年美國參戰,終於決定了端倪早現的戰局,即使俄國革命和東線的停戰也無法改變這個結局。雖然德國已元氣大傷,魯登道夫由於錯誤地估計形勢,直至1918年9月仍堅持「勝利的和平」,但卻出人意料地要求立即停火。隨著軍事上的失敗而來的是政治上的崩潰。1918年11月皇帝與各邦國君毫無抵抗就遜位了,無人再去為保衛這個靠不住的帝國出力。德國變成了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
政權落入社會民主黨人手中。他們中大多數人早已放棄了早年的革命觀點,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確保舊政體按部就班地向新政體過渡。工業和農業中的私有財產依然不可侵犯;思想上多半是反對共和國的舊官員和法官全被留用;帝國的軍官團保留了對軍隊的指揮權。左翼激進勢力企圖將革命繼續朝社會主義方向推進,遭到武力反對。1919年1月選舉產生的、在魏瑪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帝國新憲法的國民議會中擁有多數票的是社會民主黨、德國民主黨和中央黨這3個徹底共和主義的政黨。但是,在20年代時,對民主國家或多或少持保留態度的那些力量在人民和議會中越來越強大。魏瑪共和國是「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敵人必欲將其除之而後快,而擁護者卻只是三心二意地在捍衛它。特別是戰後的經濟困境以及德國在1919年被迫簽字的凡爾賽和約的苛刻條件引起了人們對共和國的重重懷疑,其結果是國內政局愈益不穩。
1923年戰後的混亂達到高潮(通貨膨脹、魯爾區被占、希特勒政變、共產黨的顛覆企圖);嗣後,隨著經濟的復甦,出現了政治上一定程度的平靜。古斯塔夫·施特雷塞曼的外交政策通過洛迦諾公約(1925)和加入國聯(1926)使戰敗的德國重獲政治上的平等權利。藝術和科學在「黃金的20年代」經歷了一個短暫而活躍的繁榮期。1925年,第一任帝國總統,社會民主黨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去世後,前陸軍元帥興登堡作為右翼候選人被選為國家元首。他雖然嚴守憲法,但內心裡對共和制國家卻從無好感。隨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魏瑪共和國開始每況愈下。左翼和右翼激進主義都利用了失業和普遍的貧困。議會中已無具有執政能力的多數;各屆內閣都仰仗總統的支持。迄今為止無足輕重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以貌似革命的宣傳將極端反民主的傾向和瘋狂的排猶主義結合起來,從1930年起扶搖直上,並於1932年成為最強的政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帝國總理。在內閣中,除了他的黨羽外還有幾名右翼營壘的政治家和無黨派專業部長,因此,存在著阻止國家社會主義分子獨裁的希望。
國家社會主義專政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果
然而,希特勒的野心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德國軍隊首先征服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在蘇聯境內幾乎兵臨莫斯科城下;在北非已危及蘇伊士運河。在被佔領國內建立了冷酷無情的佔領政權。然而,抵抗運動不斷發生。1942年納粹政權開始「最後解決猶太人問題」:凡是能被抓到的猶太人都被關進集中營並被殺害。被害者總數估計達600萬人。這一滔天罪行開始的那年,戰爭發生了轉折;從此德國在各個戰場上節節敗退。
納粹政權的恐怖統治以及軍事上失利加強了國內對希特勒的抵抗。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來自人民的各階層。1944年7月20日一場主要由軍官發動的起義失敗。希特勒在他的大本營逃過了一次定時炸彈的暗殺,於是進行血腥報復。參加反抗的社會各階層4000多人在後來的幾個月中被處決。抵抗運動的傑出人物,代表著所有的犧牲者的有路德維希·貝克上將、施陶芬貝格伯爵上校、前萊比錫市長卡爾·戈爾特勒和社會民主黨人尤利烏斯·勒伯爾。
戰爭在繼續。希特勒不顧巨大傷亡仍頑抗至全國被盟軍佔領。1945年4月30日,這個獨裁者自戕殞命,他在遺囑中指定的接班人海軍上將鄧尼茨8天後無條件投降。
『貳』 德國政治制度的政黨制度
《基本法》認識到,在議會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國家的政治意志,政黨是國家與人民之間不可或缺的「居間者」,公開承認政黨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黨憲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聯邦德國第一部試圖解決政黨政治的問題的法律——《政黨法》終於在聯邦議員獲得通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黨法,目的是貫徹《基本法》第21條對政黨規范的精神,對政黨的法律地位、組織結構、政黨使命以及黨員的義務作了規定,是所有政黨的行為准則。 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SPD)。主要政黨。社民黨是德國最大政黨之一,前身是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和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最初為純粹的工人階級政黨,後逐步發展成代表職工利益的全民黨。社民黨主張通過維護職工利益實現政治穩定和社會公正,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聯盟黨,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與其僅活躍於巴伐利亞州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該黨成立於1950年,黨員以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為主。聯盟黨是西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保守政黨,經濟上傾向於維護企業主的利益,主張通過鼓勵企業主不斷擴大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聯盟黨自成立以來已數次執政。
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Die Grünen)。1993年5月由德東部聯盟90/綠黨和德西部綠黨合並組成。綠黨成立於1980年。1993年,綠黨與東德民權運動團體聯盟90(Buendnis 90)合並,組成聯盟90/綠黨,合並後仍簡稱綠黨。保護環境、反對修建核電站和反戰是該黨的基本政治主張。綠黨曾於1998年至2005年與社民黨聯合執政。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FDP)。自由民主黨成立於1949年,黨員多為企業主、高薪階層和高級知識分子。自民黨旗幟鮮明地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其政治綱領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自民黨歷史上曾分別與聯盟黨和社民黨聯合執政。
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簡稱左翼黨(Die Linke)。由前身為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左派黨和從社民黨左翼力量分裂出來的勞動與社會公平黨於2005年7月合並而成。左翼黨主張通過包括對大企業增稅在內的多種手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和採取最低工資制度。作為一個新興政黨,左翼黨沒有在聯邦執政的經驗,一直是反對黨。但自組建以來,左翼黨的支持率穩步上升,活動范圍也從傳統的東部向西部擴展。
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稱是「社會、愛國主義政黨」,政治上右傾激進,主要爭取工農選民,反對外來移民。1992年和1996年進入巴符州議會。
德國的選擇,2013年4月14日成立。該政黨以拋棄歐元為核心目標,主張有序地解散歐元區。領導人為漢堡經濟學家貝恩德·盧克 。 德國實行三級選舉制,即地方選舉、州議會選舉和聯邦議會選舉。按《基本法》39條規定,聯邦議院每四年選舉一次,一般在秋季舉行新的選舉最早在聯邦議院任期滿46個月之後,最遲滿48個月之後進行。發生聯邦議院被解散的情況時,新的選舉應在解散後60日內進行。選舉出新的聯邦議院後,最遲不得超過選舉後30日召集會議。
而《基本法》僅對選舉制度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選舉原則、選舉程序和選舉機構等實施細則則由《聯邦選舉法》具體規定。 德國選舉國家代表機關或公職人員的具體規則和次序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劃分選區。實施選舉的區域單位,一般按地區或人口數劃分。把選區跨分為若干個投票區,是為了選民投票的方便,每個選舉區的選民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500人。
(二)、選民資格。指法律規定的參加選舉所要具備的條件。
(三)、選民登記。指選舉機構依法辦理公民參加選舉的程序。
(四)、候選人。德國通常由政黨提出議員、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的候選人。
(五)、競選。德國政黨競選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制定競選綱領、推舉候選人、確定政治議題和競選口號、動員、爭取選民。
(六)、投票制度,指選舉代表或議員的規則和方法。
(七)、選票。是選民或選舉人用以表示自己贊成或反對候選人的法定選舉文件。
(八)、當選計票制。德國於二戰後開始採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選舉中分別採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方法計票,需選民進行兩次投票。
(九)、預測選舉結果。
『叄』 德意志民族人民黨是一個什麼樣的政黨
與魏瑪資產階級聯合政黨比較,德意志民族人民黨是反動的資產階級保守政黨,主要代表大地主、易北河地區的貴族和重工業集團的利益,在資產階級右翼勢力中影響較大。該黨始終站在魏瑪憲法的邊緣,反對凡爾賽條約,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
『肆』 求英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政黨制度介紹
英國是內閣制。它的中央行政機關就是內閣,行政首腦首相由議會提名和通過,其內閣成員則由首相提名,議會通過而由國王任命。但這只是一種形式,內閣都是由多數黨組織,首相一般是由多數黨領袖擔任。議會和內閣彼此制約。盡管議會是定期直接選舉,但內閣任期沒有限制。議會隨時對內閣有人事否決權--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罷免內閣。反之首相為避免不信任案也有權解散議會,要求提前大選。內閣成員通常都必須是國會議員。
美國是標準的總統制國家。美國的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腦,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有固定任,原來只是傳統,自從小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死在總統任上後,美國於1951年修正憲法,明文規定總統任期為二屆八年。總統制下的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盡管總統的閣員要通過議會任命,但除非候
選人有明顯的個人操守問題,既使是反對黨佔多數,議會通常也不會認真杯葛總統的內閣人事。這種尊重總統的行政人事權的態度是總統制的必要倫理。除非有嚴重犯罪行為,總統任期不受議會干涉。美國第三十六位總統、共和黨人尼古松因為竊聽競選對手被新聞記者揭露,料到一定會遭到國會彈劾,只得自動辭職以逃脫法律制裁,尼氏也成為第一位因政治丑聞而未完成任期的美國總統。相反,美國第四十位總統、民主黨人柯林頓因為涉嫌在法庭上做偽證而幾乎被國會彈劾,但他很幸運,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形勢大好,各種獨立的公眾調查機構的調查顯示,多數美國公眾並不支持彈劾總統。因此,盡管反對黨(共和黨)占據了國會的優勢地位,卻顧慮選民的意見,最終竟沒敢提出彈劾案,柯林頓才得以繼續其任期。總統制下總統代表的政黨是執政黨,而議會中的多數黨卻可以是在野黨。相反內閣制下議會中的多數黨卻總是執政黨。受美國影響較大的拉丁美洲國家,現在的東歐國家和多數亞非國家都採取總統制。
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眾、參兩院。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亦稱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天皇任命。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頒布實施。憲法規定: 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 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 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
日本國會
日本國會是日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佔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決定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間短暫被對手社民黨取得政權並短期執政。1996年,自民黨重新執政後就一直執政到今天。
除了社民黨之外,日本國會的主要在野政黨尚有日本民主黨、日本共產黨等,而今日本國會乃是由自民黨及公明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執政。
日本的政黨
戰後日本政權曾長期把持在自民黨這一資產階級保守政黨手中。從1955年到1993年38的年裡,自民黨控制著國會中眾參兩院的大多數席位,黨內派系間對總裁位子的角逐事實上取代了政黨間的奪權斗爭。與之相對的社會黨、共產黨等革新政黨則作為在野勢力,「保革對立」是為冷戰時期日本政治斗爭的主線。
自民黨、民主黨 、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新黨等.
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級、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目前參加國會活動的主要政黨有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日本共產黨、社民黨、保守黨等。
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 LDP):1955年11月由原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並而成,1955年起連續執政38年。1993年8月淪為在野黨,1994年6月底參加三黨聯合政權,重返執政地位。1996年11月恢復單獨組閣。1999年1月與自由黨組成聯合政權,10月與自由黨和公明黨組成三黨聯合政權。2000年4月與公明黨、保守黨建立聯合政權。自民黨是歷史較長的傳統保守政黨,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勢力較強。黨首為總裁,任期2年,原則上只能連任1次,可酌情適當延長。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僅次於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1998年4月27日成立,由原民主黨、民政黨、新黨友愛和民主改革聯合四黨組建而成。1998年7月參議院選舉和2000年6月眾議院選舉後實力大增。該黨主張推行民主、穩健的政治路線,構築新自由社會。2003年9月,民主黨和自由黨在東京簽署合並協議書,正式將兩黨合並為一個新的民主黨。根據合並協議,自由黨解散。合並後的民主黨在國會佔有204席。
公明黨(Komei Party):1964年11月成立,其母體為宗教團體創價學會。1970年6月實行政教分離,93年8月參加非自民聯合政權。但自94年底以後,為參與日政界分化改組,公明黨分出一部分力量參加新進黨,新進黨解散後,組成「和平新黨」。未分出去的部分則重組為「公明」。1998年11月7日,「和平新黨」和「公明」宣布合並,並恢復原黨名。1999年10月,公明黨加入自民黨和自由黨的聯合政權,成為執政黨,2000年4月,公明黨與自民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權。該黨基本政策主張總體上仍沿襲了過去公明黨「中道路線」的傳統,堅持穩健的政治路線,提倡和平主義。
日本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Japan -- Nippon Kyosanto):1922年7月15日成立的左翼政黨。戰後獲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出現發展的高峰期。進入九十年代,日共根據冷戰後新形勢,對政策主張再次進行調整。2000年11月,日共召開第二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改黨章,把黨的性質由「工人階級的先鋒政黨」改為「工人階級政黨」和「全體日本國民的政黨」。該黨支持階層比較穩固,基層組織健全。
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簡稱「社民黨」,1945年11月成立,1996年4月由社會黨易名為社會民主黨。該黨主要成分是工會和農協的活動家、中小企業主和知識分子。冷戰期間,該黨作為革新派政黨與保守的自民黨長年對峙。93年日本政局劇變,社會黨先是加入多黨聯合政權,後又與自民黨聯合執政。該黨委員長村山富市出任首相。98年5月,該黨退出聯合政權。近年來實力大減。
保守黨:2000年4月由自由黨26名成員脫黨組成。成立伊始即與自民、公明兩黨組成新的聯合政權。6月眾議院大選後席位減少。該黨主張要體現「保守主義」的真正含義,維護國家、社會的安定及和諧。
政府
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由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廳(部委)的大臣組成。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天皇認證。日本政府實施行政改革後政府機構為1府12省廳。
日本實行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制。日本的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天皇的許可權只在形式上。天皇雖有任命總理大臣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權力,但前者須經國會提名,後者由內閣總理大臣提名。天皇的有關國事活動必須由內閣建議和承認。天皇只能按內閣的決定,作禮儀上或形式上的活動。
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兩院議員均由國民選舉產生。眾議院有議員511名,任期4年;參議院有議員252名,任期6年,其中參議員每3年改選一半。憲法規定,國會職權有立法權、對政府的監督權以及外交、財政和司法的監督權。1994年1月,日本國會通過了政治改革方案,據此眾議院實行「小選區制與比例代表制並立」,改變中選區制度,小選區選300名議員,比例代表區選200名議員,公費資助得票率超過2%的政治家才能得到眾議院議席。投票方法是記號式的兩票制,總理府設為劃定參議院選區的第三者機構。
內閣是日本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內閣由國會中議席佔半數以上的多數黨進行組閣。根據慣例,議會中多數黨首腦一般是內閣總理的當然候選人。如果沒有一個政黨議席在國會中佔多數,就由國會中議席占最多的兩個以上政黨組閣,由席位最多的政黨領袖任內閣總理大臣。
法院是日本的司法機構,行使司法權,所有法官「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日本憲法及法律約束」。
日本是多黨制國家,參加日本政治活動的政黨有自民黨、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共產黨、新生黨、新黨等。自1955年以來,日本內閣一直由自民黨執政,總理大臣也一直由自民黨總裁擔任。1993年7月,日本自民黨在大選中失利。執政38年後下台,轉向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新黨等7黨組成的聯合內閣,細川護熙任內閣總理大臣。自民黨氏期執政,卻在瞬息之間垮台,其原因是由於「金權政治」的作用。用金錢換地位和用地位換金錢的「金權政治」導致自民黨內部腐敗,直至垮台。要成為自民黨總裁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籌措資金的能力」,只有得到財界的「政治捐款」,才能在國會大選中獲勝,才能執掌政權,才能給財界回報。這使金錢與政治緊密結合,貪污受賄案件層出不窮。70年代的洛克希德賄賂案使田中角榮下台;80年代的里庫路特賄賂案斷送了中曾根和竹下登;90年代的佐川快件公司行賄案又使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被捕。這些丑聞,使日本對自民黨失去了信任,黨內也發生分裂,最終導致1993年7月大選的敗北。
民主德國政黨制度 在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下實行多黨合作制或多
黨參政制度是民德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徵。這一制度在所有國家機構中都
得到體現。1986年6月8日產生的第九屆人民議院的500個議席是這樣
分配的:德國統一社會黨佔127席,4個民主黨派各佔52席,其餘分配給
各群眾組織。各個政黨在人民議院中均組成獨立的議會黨團,以便參與國
家的立法和管理。在國務委員會的8位副主席中,4個民主黨派各佔1
位;部長會議的11名副主席中4個民主黨派也各佔1名。在民德,各民主
黨派參與立法和管理的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各級地方代表機構和行政管理
機構。到80年代初,4個民主黨派在各級代表機構中的代表共有44348
人。按照1989年12月修改後的憲法民主德國的政黨制度發生了根本變
化,開始實行多黨議會制。1990年3月18日選舉產生的人民議院其席位
分配如下:在400個議席中基民盟佔163席,德國社民黨佔88席,民主社
會主義黨佔66席,德國社會聯盟佔25席,自民黨21席,其他小黨派共35
席。各人民團體不再佔有議席。
韓國實行的是多黨執政的資產階級政權。
『伍』 德國的政黨制度
此答案由投票選出 揪錯 ┆ 評論 ┆ 舉報
孤星_zgcf
[新手] 兩票制:選民可以在大選中投兩張票: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的代表,獲得簡單多數的候選人獲勝。第二票投給某個政黨,這一政黨將從黨內比例代表名單中選擇人選擔任議會議員。
德國有16個州,選區代表議席和政黨議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聯邦議會的組成能夠反映各政黨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黨在單一選區獲勝數少於其應得席次,則以該黨在比例代表
名單的人選遞補。相反,如果某黨單一選區勝選人數超過政黨比例席次,則必須以增加國會總席次的方式來解決。因此,德國聯邦議會的實際議員數量通常略多於法律規定的598個席位。
2002年德國聯邦議會共有603名議員,其中總理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擁有4個所謂「懸掛議席」,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擁有1個「懸掛議席」。
5%條款:只有在政黨投票(即第二票)中獲得至少5%選票,獲至少3個選區議席的政黨才能正式進入議會。如果某個政黨獲得了2個選區議席,則該黨可獲得2個議會議席,但該黨代表只能以獨立人士身份出任議員。
這一規定是為了防止一些小黨進入議會,保證大黨執政。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希特勒正是在這個混亂時期獲得權力上台。
執政聯盟組成:德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德國政壇聯合執政幾乎不可避免。通常,執政聯盟由一個大黨和一個小黨組成。通常,執政聯盟於10月中旬經議會通過後組成。
『陸』 德國政黨的社民黨
德文: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寫為SPD;簡稱社民黨。是德國現存的最古老政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黨之一。始建於1863年,是德國兩大社會政黨之一。社民黨來源於工人運動, 起初更加明確社會主義性質 (現在依然是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最近,在格哈特·施羅德的領導下,在保持致力於社會福利的前提下,它接受了一些新自由主義的思想。社民黨現在(2006年)仍然佔有8個聯邦部長席位及梅科爾內閣副總理的席位。
黨內35歲以下成員組織到社會民主黨青年團(Jusos:Arbeitsgemeinschaft der Jungsozialistinnen und Jungsozialisten in der SPD)。
社會民主黨
主席西格瑪爾·加布里爾
建立年期 1863年5月23日
總部 Willy-Brandt-Haus D-10911 Berlin
政治思想 中間路線,社會民主主義
國際組織 社會黨國際 SPD在歷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國哲學家馬克思的協助,SPD至今仍奉馬克思為精神領袖,以馬克思的思想主張作為政黨政策的藍本。
在1989年,因為SPD已經從一個工人黨派(德文:Arbeiterpartei)轉向人民黨派(德文:Volkspartei),SPD告別了從1959年一直延用的古特斯貝格宣言(Godersberger Programm),取而代之為柏林宣言。入今,SPD為了能更好的強調黨派觀點,清晰黨派政見(特別是和CDU),將於2007年新發布的黨派宣言。
至2006年,SPD是德國大聯合政府(SPD,CDU,CSU)的一員,三個政黨根據聯合組閣協議,社民黨旗取得8個內閣席。總理施羅德的辦公廳主任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將出任外交部長,財政部長一職則屬於頗受愛戴的前州長皮爾·施泰因布呂克。
SPD把社會正義作為它的一個主要政見。經濟應該發展,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因此公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社會福利。同時,SPD認為一個強大而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才能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一個充分滿足下一代需要的財政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標,為了不同的人群能夠獲利,SPD提出了新改革議題,如新的富人稅政策等。
在社會政治上,SPD致力於民法,開放式社會和公民參政上,它們是自由,正義和團結的基石。
國際政策上,SPD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歐洲一體化和對外政策。 反社會主義法建立
1863-1914:建立,反社會主義法,SPD沒有準確的建黨時間,一般認為全德工人聯合會(ADAV:德語: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建立於1863年5月23日,萊比錫)的建立是SPD成立的標志。有時,1875年5月22日到27日,全德工人協會(ADAV)和社會民主工黨(SDAP,Sozialdemokratischen Arbeiterpartei,由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愛森納赫派)於1869年建立於愛森納赫)合並成德國社會工人黨(SAP,Sozialistischen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也被認為是SPD成立的標志。由於1890年秋天開始實施的反社會主義法,德國社會工人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SPD)。一年後,在艾爾福特通過了艾爾福特宣言(德文:Parteitag in Erfurt)。由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和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撰寫的黨綱拒絕了改革主義,並且向馬克思主義傾斜。
早期的SDP經常站在工會一邊,並且和19世紀歐洲大多數社會主義黨派和社會主義民主黨派一樣,墨守成規的引導著馬克思主義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德華·伯恩斯坦發表了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以反對SPD內部佔主流的革命理論。他的修正主義理論一直在SPD內部貫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本質上,他的理論認為:在德國可以通過一次民主的,合法的選舉,進行一次政府更替,從而實現德國的社會主義變革。
這個歷史性的社會民主主義變革(遭到帝國總理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s)強烈反對和鎮壓,見反社會主義法(德文: Sozialistengesetze))導致的了SPD黨派結構的高速發展,並擁有極高的工作效率。在此期間,被認為是國家力量帶言人的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Alfred Graf von Waldersee)多次要求對社會民主人士進行暴力鎮壓。但是,龐大的工人階級在最緊要的關頭覺醒,並且使SPD很快成為了德國最大的黨派。
雖然在俾斯麥時代SPD被殘酷鎮壓,由於工會的支持,SPD總是能夠在帝國議會(德文:Reichstag)內外擴大它們在工人中的影響。1890年,SPD已經占據了27.2%的席位,1912年,提高到了34.8%。1913年倍倍爾死後,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和胡戈·哈澤(Hugo Haase)共同領導SDP。 1914-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十一月革命,SPD的分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SPD支持 戰爭公債(德文:Kriegskrediten)的發行。只有卡爾·利布克那西特(Karl Liebknecht,威廉·利布克那西特之子)和奧托·魯爾(Otto Rühle)兩位SPD議員反對1915年的戰爭公債。在一次反戰遊行之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6年被捕,並判處監禁。但出於不明原因,他在戰爭結束前被釋放。在戰爭中,很多議員不贊同SPD越來越低賤的姿態,他們在SPD之外另外組建了一個和SPD沒有關系的黨派USPD。
1916年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出獄後,他和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一同組織了左派的斯巴達克同盟,他們又稱為「國際派「。由於對戰爭的不安,他們又停止的USPD的活動,建立了SPD左翼。
加入USPD的不但有左派的反修正主義者羅薩·盧森堡,還有《新時代》(Die Neue Zeit)的發行人,卡爾·考茨基,以及修正主義之父,理論家愛德華·伯恩斯坦。從1915年起,一個叫Lensch-Cunow-Hänisch-Gruppe的,和德國-俄國政治評論家亞歷山大·巴伏斯(Alexander Parvus)很親近的組織,取代卡爾·考茨基和愛德華·伯恩斯坦,開始影響反修正主義聯盟。他們期待德國能在一戰獲勝,能夠在歐洲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在沙皇統治下的人民。海恩里希·庫諾(Heinrich Cunow,人種學家,SPD黨校講師)在1917年取代了卡爾·考茨基,成為《新時代》的發行人,也成為了後來的《Gölitzer宣言》 和《Heidelberger宣言》的撰寫人之一。從1917年開始,當大多社會民主黨人開始覺得,戰爭將以失敗告終,該組織的影響力也開始隨之開始衰退。
1918年,戰爭的失敗的結局已經註定,在維爾赫爾姆斯哈芬和基爾的水兵開始起義,也就是歷史上的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革命使德國皇帝退位,最後逃到了荷蘭。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領導下的MSPD( Mehrheits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為政府更替做好了准備,同時馬克思·馮·巴登王子也將政權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斯巴達克聯盟和部分USPD支持仿照年前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在德國建立一個蘇維埃政權(德語:Räterepublik)。但是革命的士兵和工人並沒有過多把俄國的十月革命做為榜樣,他們大多都在為結束戰爭和推翻軍政奔走。在此目標下MSPD和USPD再度合並。這個在艾伯特和哈擇領導下的,由MSPD和USPD平等組成的革命政府只是一個過渡性的政府,它只是作為不久後舉行全民大選最終產生國民議會做准備。
在1918年末,多數社會明主黨人和少數時候民主黨人開始在聯合政府中為軍事鎮壓起義的水兵爭論不休。MSPD覺得沒有授權的行動是違背工人運動民主原則的,他們嘗試建立義務警察系統(德語:Volkswehr)和多數社會民主的自由團體。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
由古斯塔夫·諾斯克(Gustav Noske)徵召的右派民族主義自由軍團在多數社會民主黨的支持下,對斯巴達克同盟起義(德文:Spartakusaufstand)和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德文:Münchner Räterepublik)進行了血腥的鎮壓。由此,古斯塔夫·諾斯克也成了魏瑪共和的第一任國防部長,同時他也被冠以了「血手「的稱號。他應該為眾多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自由軍團對革命者的謀殺負責。羅薩·盧森堡和卡爾·利布克那西特在1919年1月15日也未倖免於難。 艾伯特和諾斯克在十一月革命,以及對其的鎮壓中的覺色,被當時的議會內外的左翼團體和政黨的攻擊,被職責未「革命的叛徒「。斯巴達克聯盟和其他左派革命者聯盟在1919年1月1日建立了德國共產黨(德語: 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這也是革命社會民主和改革社會民主分道揚鑣的標志。 從1919年到1925年,SPD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一直擔任年輕的魏瑪共和國總理,SPD也主導政府的各個部門。1922年,左派開始崛起,SPD和殘余的USPD再一次合並,從那以後,SPD和他們分擔了政府部門的主導權,最後在1928年到1930年組成了以海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為首的米勒II內閣大聯合政府。奧托·布朗(Otto Braun)在普魯士從1920到1932也一直擔任普魯士總理。
由於一些工人階級選民投向了德國共產黨,SPD一直試圖作為反對黨來保持在帝國內部政治的影響以減少選票的流失。SPD的社會基礎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以工會組織的專業工人隊伍為主。
雖然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納粹黨,NSDAP)開始逐漸崛起,SPD還是保持了它的選民群體。納粹黨依靠年輕選民甚至非選民贏得了選舉,但是SPD並沒有太多的反對。由於SPD結構上的症結,它不願意和被SPD稱為社會法西斯的德國共產黨(KPD)合作,同時其他邊緣化的公民黨也不是對抗納粹的好夥伴。
SPD議會議員採取的妥協政策導致了在布呂寧政府(Regierung Brüning 1930-1932)中一部分年輕黨員和SPD左派越來越多的責備。1931年一部分SPD左派再度組成了SAP(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 在一場被稱為普魯士政變(Preußenschlag)的運動,SPD最後的堡壘也被攻破。SPD在其他所有黨派對授權法投了贊成票的的情況下,毅然投出了反對票,捍衛了它作為一個強調民主的黨派的榮譽。
在SPD的所有黨產被沒收以後,相當一部分的黨派領袖移居它國。在1933年5月17日SPD的一些SPD議會主要成員在生命威脅下通過了希特勒的外交解釋。同年6月21日,SPD收到了希特勒的禁令,7月14日,SPD被禁止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社民黨和新成立的德國共產黨(由大部分SPD脫離者組成)成了新的激烈競爭對手, 相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德國革命 (參看魏瑪共和國)的余熱。柏林的普魯士政府領導人,社會主義者布勞恩,1932年7月20日在軍事政變中被驅逐,1933年納粹黨禁止了社民黨。社民黨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是1933年唯一一個在投票中反對授權法的政黨。
二戰以後社民黨重建。在西德, 社民黨起初處於在野位置, 但是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從1969年直到1982年領導了聯邦政府。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計劃中社民黨摒棄了階級政黨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念,繼續推行社會福利計劃。雖然起初社民黨反對西德於1955年加入北約, 不過現在十分強烈的支持德國加強與聯盟的關系。
在蘇軍佔領區也就是後來的東德,社民黨強迫與德國共產黨合並成德國統一社會黨。1989年東歐巨變以後,東德的社民黨重新回到獨立政黨狀態,兩德統一後與西德社民黨合並。 在格哈特·施羅德領導下社民黨宣稱建立一個更好的平台減少失業。SPD以40.9%的支持率成為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最有力的政黨。社民黨獲勝至關重要的力量在於大城市和擁有傳統產業的聯邦州。通過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SPD在1982年選舉失利之後16年重新回到執政位置。
1995年11月奧斯卡·拉方丹經過選舉成為社民黨主席,同時他也是政府內閣成員出任財政部長,1999年3月因與總理理念不合,辭去黨內和政府職務。施羅德繼拉方丹之後成為黨主席。
在2002年9月選舉,SPD得到了全國選票的38.5%,以很小的優勢戰勝CDU/CSU,在綠黨的幫助下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2004年歐洲選舉對社民黨是一場災難,在全國范圍的選舉中取得了最壞的成績:二戰以後的最低點21.5%。這一年早期,社民黨領導權從總理格哈特·施羅德移交給了弗朗茨·明特菲林,這被廣泛認為是要解決黨內對聯邦政府推行的經濟改革的反對。
SPD的成員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減少。1976年SPD擁有一百萬成員,到1998年選舉勝利只有77萬5千,2003年9月降到了66萬3千, 2005年11月只剩下59萬1千人。
2005年4月,黨主席明特菲林公開反對在德國自由市場經濟中的過於牟利,並且要求聯邦政府在推進經濟正義方面更多干涉。這引起了一場主導全國新聞幾個禮拜的辯論,成為了幾乎所有主要期刊頭版文章的主題,也得到了主要電視新聞幾乎每天報道。明特菲林的建議已遭到一些雇員組織和經濟學家批評,但是仍然得到公眾支持(某些民意測驗有75%支持)。
2005年1月,一些SPD成員離開該黨成立了勞動和社會公平黨 (WASG) 反對SPD的新自由主義傾向。2005年5月,前SPD主席奧斯卡·拉方丹 加入新黨。
2005年,一向有「社民黨家鄉」之稱的北威州舉行大選,5月22日公布的第一輪選舉結果顯示,SPD落後主要對手CDU/CSU 7個百分點,失去了長達39年的執政黨地位。從而導致施羅德政府建議2005年秋季提前舉行聯邦國會大選。
2006年4月10日,社民黨主席馬蒂亞斯·普拉策克因聽力嚴重下降辭職。[1]五月起由臨時黨大會選出的前副主席庫特·貝克繼任。 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
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
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
愛德華·伯恩斯坦(Eard Bernstein)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
[編輯] 兩次大戰間的社民黨領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謝德曼
Gustav Bauer
赫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
[編輯] 社民黨主席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Paul Singer 1892-1911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Hugo Haase 1911-191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Hugo Haase 1913-1916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6-1917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謝德曼1917-1919
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1919-1922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赫爾曼·米勒 1922-1928
Arthur Crispien和歐托·維爾斯 1928-1931
Arthur Crispien,歐托·維爾斯和漢斯·福格爾1931-1933
歐托·維爾斯和Hans Vogel流亡 1933-1939
漢斯·福格爾(Hans Vogel) 流亡 1939-1945
庫爾特·舒馬赫(Kurt Schumacher) 1946-1952
Erich Ollenhauer 1952-1963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 1964-1987
Hans-Jochen Vogel 1987-1991
Björn Engholm 1991-1993
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 (代理) 1993
魯道夫·沙爾平(Rudolf Scharping) 1993-1995
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 1995-1999
格哈特·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 1999-2004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4.3.21-2005.11.15
馬蒂亞斯·普拉策克(Matthias Platzeck) 2005.11.15-2006.4.10
庫特·貝克(Kurt Beck) 2006.4.10-2008.9.7
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 2008.10.18-(現任)
西格瑪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2009.11.13-至今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8
Philipp Scheidemann 1919
Gustav Bauer 1919-1920
赫爾曼·米勒1920 og 1928-1930
維利·勃蘭特1969-1974
赫爾莫特·施密特1974-1982
格哈特·施羅德開始199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1919-1925
古斯塔夫·海涅曼 1969-1974
約翰內斯·勞 1999-2004
『柒』 德國政黨的介紹
德國政黨,德國政治黨派的簡稱,德國屬於多黨制,聯邦議院中的兩大政黨為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民主聯盟(與姐妹黨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屬於同一個議會黨團)。其他政黨有自由民主黨、左黨和聯盟90/綠黨。一般都由兩大政黨之一與其他三個政黨之一黨共同合組執政聯盟。
『捌』 簡述德國政黨與國家結構形式
德國實行多黨制,主要有以下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聯盟90/綠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德國的共產黨、共和黨。
德國國家結構形式為聯邦制,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玖』 德國國家民主黨的指導思想
國家民主黨的指導思想來自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即介於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選擇。國家民主黨也是「人種論」的鼓吹者。該黨的領導人烏多·弗伊格特(Udo Voigt)聲稱,人是周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不平等的產物,這種不平等由所謂的「自然律」所決定。他還表示國家民主黨的這些觀點來自社會學家的研究成果。國家民主黨自稱是一個「爺爺和孫子」(指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政黨,因為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參加過左派學生運動的人很少支持國家民主黨的理論。
在經濟領域,該黨派支持推行社會保障計劃,反對「富人統治」,但是他們並不反對私有制。福格特聲稱需要「肢解自由資本主義體系」。
福格特認為目前德國的政治體系是「不合邏輯」的,他表示:「我們希望重新調整聯邦德國,就像15年前人們對東德所做的那樣。」
國家民主黨還認為北約沒有反映出歐洲民眾的利益和訴求。他們認為歐盟僅僅是在金融領域對歐洲進行了重整。盡管對歐盟有諸多不滿,國家民主黨還是反對土耳其等國家加入歐盟。弗伊格特希望與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者和民族主義政黨結成聯盟。
該黨還認為,德國的領土應該大於目前疆界內的聯邦德國,他們要求修訂戰後邊界。在該黨網站上的一幅德國地圖中,德國與奧地利的邊界線被刻意忽略,而1990年確定的分割德國與波蘭的「奧德—尼斯邊界」也沒有畫在圖上 。
『拾』 德國政黨的聯盟90
Bündnis 90/Die Grünen,縮寫:GRÜNE,中文常簡稱為德國綠黨。是德國的一個政黨,其前身是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新社會運動的一部分。1980年,綠黨(Die Grünen)正式在西德成立。這是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綠黨組織。而在1989年至1990年間,東德的一些民權運動團體聯合組成了聯盟90(Bündnis 90)。1993年,聯盟90並入德國綠黨。從1998年開始,德國綠黨成為了執政聯盟的一部分。
歷史
1970年代: 創立
1970年代末期,環境保護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組建了名為「綠色」(Die Grünen)的政治組織,中文稱之為綠黨其政治綱領是反對環境污染、核能的過分利用、北約的戰略以及其他各種過度的工業化行為。其早期的重要人物包括:魯迪·多茨克(Rudi Dutschke)、海因里希·波爾(Heinrich Böll),佩特拉·凱利(Petra Kelly)以及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80年代: 進入聯邦議會
1982年,一部分成員離開綠黨,另行組建了生態民族黨。而繼續留在綠黨的成員則更加旗幟鮮明地支持以下觀點:反戰、反對限制移民和墮胎、支持吸食大麻的合法化、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同時鼓吹他們稱之為「反獨裁」的教育觀念。他們更傾向於採取溫和的抗議行為,但也會在為諸如反對核武器、核能或者是在法蘭克福機場修建一條新的跑道而進行的示威活動中與警方發生沖突。這些行為似乎與那些離開綠黨的人士很相似,但那些離開綠黨的人士是不會採取溫和的抗議行動的。
1990年代:兩德統一, 放棄議會
在1990年12月競選, 發生在被重新統一的德國, 綠黨在西方沒有通過5%選票門檻。它只歸結於德國競選法律的臨時修改, 分開地運用5%障礙 在東德和西德, 綠黨獲取了所有議會席位根本。這是因為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的領土, 綠黨與B5undnis 90 (聯盟90)共同努力 (一寬松編組民權活動家以不同的政見), 終於獲取超過表決的百分之5 。某些人民歸因於這惡劣的表現競選的勉強迎合民族主義和愛國心流行心情, 反而集中於主題譬如氣候變化(競選海報驕傲地當時陳述: 大家談論德國; 我們談論天氣!, 釋義德國全國鐵路公司的一個普遍的口號) 。在1994年競選, 然而, 黨的西部分支回到了Bundestag 當綠色得到了7.3% 表決全國性和49 個位子。
1998-2002: 綠黨作為執政黨, 第一屆
攝於2001黨會1998年,即使得票率輕微下降(6.7%), 綠黨獲得了聯邦議院47個席位並且與德國社民黨組成了聯合政府。約施卡·菲舍爾成為新政度的副總理和外交部長,除此之外綠黨還在其他倆個綠黨成員在政府中擔任大臣(安德亞·菲舍爾, 後來是雷娜特·庫埃納斯特和於爾根·特里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