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時德軍為何明知會敗也要死守柏林
1945年4月,蘇聯軍隊打到了柏林和布拉格外圍時,西線的英美盟軍也已打到了易北河。此時的納粹德國已經到了末路,但德軍依然在柏林做著拚死的抵抗。柏林戰役結束時,德軍共傷亡25萬士兵,曾經繁華的柏林市區也在戰火下變成了一片廢墟。德軍為何在註定的失敗下還要進行這種無意義的抵抗呢?這不是讓他們的士兵送死嗎?
在二戰結束後,歷史學家們將這種毫無意義的抵抗認為是希特勒妄想症的象徵,因為他到了戰爭最後時刻仍沒有認清楚形勢,還幻想能夠贏得戰爭。這種不看法並不是無稽之談,希特勒素來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他很有了能是想再柏林與蘇聯軍隊決一死戰。這種看法並不是希特勒一個人這么想,當時納粹的國防軍事精英們也堅決主張死守柏林,他們的理由才是最主要的。
柏林戰役之前的一位德軍將領曾這么評價防衛柏林的任務,他說:「我們只要堅持到聯軍從西面打過來,我們的歷史使命就算完成了。」這句話算是道出了真相,納粹德國當局出於與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敵視和差異,希望柏林落在英美的手裡,這樣還能盡可能的保障德國在戰後的利益。他們會這么想並不只是意識形態問題,曾經的俄國在漫長的歷史上與歐洲其他國家產生過很多摩擦,歷史上包括德國在內的很多西方國家並不認同和俄國,他們以為即使在這一刻,歐洲諸國也不會忘記歷史上的恩怨。
然而,德國最後只得面臨現實:英美聯軍與柏林尚遠,而且蘇聯集合的攻打柏林的軍隊實力遠超守城德軍。等到英美聯軍趕到柏林時,蘇軍早已迅速佔領了整個城市。雖然戰後的柏林還是被盟軍分區佔領了,但總歸比全部落入蘇聯手中的好,畢竟蘇聯人與德國人之間才是血海深仇。當時的德國人怎麼也不會料到世界局勢變化如此之快,英美根本就接受不了不同社會形態的蘇聯,德國被分裂成了東西兩德,冷戰爆發。
Ⅱ 為什麼德國要轟炸柏林
1944年春,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達到高潮。雖然1943年美國第八航空隊剛剛經歷了幾乎難以承受的損失,但德國戰斗機也在穿透重型轟炸機火力網的拚死攻擊中傷得很重。1944年初,隨著P-51戰斗機的成熟和第八航空隊的全力護航,德軍越來越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空,當地的空中優勢迅速喪失。此時B-17G已經開始全速生產,波音的工廠在高峰期達到了每天16架的驚人記錄。大量全新的B-17G裸機金屬蒙皮直接送到作戰部隊——迷彩顏色已經沒有意義。數千架轟炸機,伴隨著幾乎同樣數量的戰斗機,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箱型編隊撲向德國。那年夏天,作戰行動達到高潮,遮天蔽日的飛行堡壘在英德蘇德英之間來回穿梭,對納粹戰略目標實施穿梭轟炸,構成了歷史上空前壯觀的天空景象。
Ⅲ 為什麼攻打戰爭的最終目標是柏林
到1945年初,蘇軍已將德軍全部趕出蘇聯國土,並攻入東普魯士境內。已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希特勒妄想與節節進逼的蘇軍進行破釜沉舟的決戰,他在維斯瓦河與奧得河之間構築了縱深達500公里的7道防禦陣地。
蘇聯最高統帥部調集了龐大的部隊,配備了大量武器。准備在華沙——柏林方向上實施新一輪強勁攻勢。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領受的作戰任務是從崔可夫所部駐守的維斯瓦河馬格努舍夫登陸場向庫特諾、波茲南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後來,由於英美聯軍在阿登戰役中嚴重受挫,為了緩解西線盟軍的壓力,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將原定1月20日的進攻行動提前到1月14日進行。崔可夫在接到提前進攻的命令之後,立即組織集團軍司令部制訂了相應的進攻戰役計劃。
到2月22日,經過蘇軍30多個晝夜的浴血奮戰,蘇軍勝利攻佔波茲南。
當波茲南城激戰正酣時,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和卡圖科夫的近衛戰車第1集團軍的主力部隊也不斷向西挺進。1月28日,近衛第8集團軍攻入德國境內;方面軍司令官朱可夫元帥命令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及其友鄰部隊由奧得河向西繼續進攻。
此時,崔可夫將近衛第8集團軍的司令部西遷至普涅維,他本人則在普涅維與正在激戰的波茲南城兩地之間往返穿梭實施指揮。
1月31日,僅用一天時間,近衛第8集團軍幾乎就徹底攻克了梅塞里茨築壘地域。自2月1日起,近衛第8集團軍開始進入森林地帶,逼近了奧得河。奧得河可以說是德國首都柏林的大門。為守住這一生死之地,德軍在此調集了重兵進行防守,並出動航空兵對蘇軍實施了瘋狂的轟炸,使崔可夫的部隊遭受了較大損失。崔可夫親臨作戰第一線指揮部隊實施強攻,於2月3日攻佔了渡河的登陸場;近衛第8集團軍的攻擊部隊隨即強渡了奧得河。但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蘇軍攻擊部隊的彈葯補給出現了嚴重問題,使得部隊的攻擊力受到削弱。
鑒於形勢的變化,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暫緩對柏林的不間斷攻擊行動,命令各集團軍擴大奧得河的各個登陸場並使之連成一體,以便下一步對柏林實施大規模的進攻。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任務是與別爾扎林將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一同攻佔德軍的科斯欽要塞。經過一系列的聯合攻擊行動,近衛第8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於3月29日攻克了科斯欽要塞核心堡,使兩個集團軍的登陸場完全連成了一片,於是,圍攻德國柏林已是指日可待。
到1945年4月中旬,在德國東線戰場,蘇軍已在寬大正面上前出到奧得河和尼斯河並佔領了登陸場,攻佔了維也納,從東、南兩麵包圍了柏林(距柏林僅有60公里)。在西線戰場,盟軍合圍了魯爾德軍集團,進抵易北河,並向漢堡、萊比錫和布拉格方向發展攻勢,距柏林也只有百餘公里的距離。
但是,希特勒並不甘心失敗,他又糾集了大量德軍和國民突擊營精心設置了防務:在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了縱深達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禦地帶;在柏林地區,又精心構築了三層防禦陣地體系;在柏林城內還設置了大量的街壘防禦陣地,甚至在臨街的房屋的窗戶上都修築了堅固的射擊孔,使整個柏林城變成了一座巨型掩體和射擊陣地。為給守軍打氣,希特勒聲稱:「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戰斗下去,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說,要一直打到那該死的敵人中有一個精疲力竭不能再戰為止」。
為盡快攻克柏林以結束戰爭,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從1945年4月中旬對柏林德軍發起總攻。由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集團軍群承擔突擊並攻佔柏林的任務。朱可夫決定由崔可夫指揮的近衛第8集團軍和第47、第3集團軍及突擊第5集團軍從科斯欽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行動。
4月12日,朱可夫元帥向崔可夫發布作戰命令,要求近衛第8集團軍在霍爾措夫鐵路車站和薩克森多夫村之間實施突擊行動,突破德軍的防線。
4月16日莫斯科時間5時整(柏林時間3時整),崔可夫下達了攻擊命令。蘇軍的炮彈呼嘯著傾泄到德軍的防禦陣地上,整個大地都在可怕的顫抖之中,蘇軍進攻部隊隨即發起了強大的攻勢。但泥濘的道路和縱橫交錯的溝渠以及德軍的頑強抵抗,大大減緩了蘇軍的進攻速度,使崔可夫當天攻佔澤洛夫高地的計劃落了空。
針對戰場的不利情況,崔可夫當即決定利用夜色掩護來秘密轉移炮兵陣地,變更兵力部署,以便對德軍實施出其不意的突襲。此一戰術果然收到了奇效,近衛第8集團軍於4月17日就突破了德軍的第二道防線,奪取了澤洛夫高地;此後,蘇軍部隊就有了將所有戰車部隊投入攻擊行動的便利條件。
到20日晚,崔可夫的近衛第8集團軍已突破了德軍的第四道防線,前出到加爾岑、金巴姆、愛尼肯多夫一線;其友鄰進攻部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1日,近衛第8集團軍迅速向柏林的東南郊和南郊,從南面收住了對柏林的合圍圈,並於次日開辟了通向柏林東郊的進攻道路。
4月23日,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的進攻部隊開始在達米河以西的柏林城區與德軍守城部隊展開激戰;24日,近衛第8集團軍以強勁的攻勢向柏林市中心地帶發起了攻擊。此時,正視現實的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將軍心裡明白,柏林城的失陷已是幾天內無法避免的事情了。
但瘋狂的希特勒還不死心,他命令負責指揮作戰的約德爾上將將西線德軍全部撤回柏林,命令海軍總司令鄧尼茲元帥立即放棄海軍的戰斗任務而迅速調運部隊回柏林,仍然妄想戰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機。但此時強大的蘇軍部隊已開始對柏林德軍發起了勢不可擋的向心突擊,希特勒的幻想逃脫不了破滅的命運。
在強擊柏林的作戰中,親臨一線的崔可夫將軍命令戰車部隊改變過去單兵作戰的戰術,以步兵、戰車、炮兵和工兵的密切協同,全力彌補戰車在巷戰中容易暴露翼側的弱點;這樣一來,近衛第8集團軍減少了戰車的損失,大大加快了在巷戰中的推進速度。
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隊逼近希特勒的最後一個堡壘——集中了帝國辦公廳、國會大廈和希特勒大本營的蒂爾花園區;困守在此的德軍仍然在進行最後垂死的抵抗。
5月1日凌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將軍打著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來談判;崔可夫在此接見了他。克萊勃斯故作神秘地對崔可夫說∶「我想告訴您一件絕對機密的事,您是我通報此事的第一位外國人:希特勒已於4月30日上午自殺了。」
聽到這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擁有豐富外交經驗的崔可夫以一付早已知情的模樣,淡淡地回答說:「這消息我們已經知道了。」崔可夫立即到另一間房子里,用電話將情況向朱可夫做了報告。根據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指示,崔可夫立即向克萊勃斯將軍嚴正指出:「我要直接了當地問你,你們的抵抗有什麼意義呢?你們的軍隊已經在投降,你們的官兵成千上萬地作了俘虜,而此時此刻你還在提什麼停戰和談判?」
5月1日9時45分,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將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的猛烈炮擊。在未得到回應的情況下,蘇軍按時發起了最後的強攻行動。
5月2日早晨,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將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守軍全部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為歷史見證人,參加了德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
曠日持久的蘇德戰爭終於落下了龐大的戰幕。崔可夫以自己出色的指揮才能,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寶貴的貢獻;為此,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授予崔可夫「蘇聯英雄」稱號,向他頒發「金星勛章」,使他成為在此次戰爭中98名兩獲此項殊榮的功臣之一。而崔可夫所統率的近衛第8集團軍也一同成為一支偉大的英雄部隊,有233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十餘萬人次獲得各種勛章和獎章,145個作戰單位獲得集體勛章。
Ⅳ 柏林戰役為什麼要堅持到英美攻擊
本來蘇聯和西方就有矛盾,這個時候德國要是不想徹底淪為哪一方的附屬國就要努力使自己有價值。
柏林已經守不住了是肯定的,這個時候作為首都而言其在誰手裡意味著在政治上誰就在二戰中獲得更大的勝利,這個時候的柏林的價值就顯現出來,而如何讓馬上就要成為敵對雙方的勢力都盡量保住自己,那就是讓蘇美都盡量爭搶柏林,最好在爭搶過程中還能打起來。所以,希特勒為了保住德國的存在感就下令西線能撤回柏林的軍隊立刻撤回參與東線防禦,使西線抵抗盟軍的部隊消極作戰(因為蘇聯已經兵臨城下了而盟軍離柏林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最後才會出現盟軍將領和蘇聯將領在易北河會師,否則,按照後期德國在西線的打法(打了好幾次漂亮的反撲),盟軍怎麼都占不到柏林的邊
Ⅳ 柏林戰役的意義是什麼
(1)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都是非同小可的,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就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勝利果實,鞏固自己的已得的勝利果實。[/U]
(2)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是一次決定生死之戰。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更為巨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有條件投降,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第三帝國的無條件投降。
(3)柏林戰役的攻守分析:
雙方都有非常重要的理由重視這場戰役,一方有乘勝攻擊,報仇雪狠之意,另一方有頑抗到底,拚死保命之心,戰役在進行前的准備階段就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一切保密的行動都是徒勞的,戰爭雙方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對手下一步到底想要做什麼,因此想藉助戰爭的突然性來減輕自己損失的蘇軍,在此方面幾乎是無所作為的,柏林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無條件地投降。
事實上,出於有強烈的共同反共的目的,只要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對西方做出足夠的退讓---退讓夠多的有條件投降,就可能在第三帝國與西方之間,簽署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可以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這樣的假設的成功實施,在第三帝國與美歐盟軍之間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宣告了納粹第三帝國的灰飛煙滅,納粹主義成為非法理論,納粹黨被取消,而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首---希特勒,從此成為歷史的罪人,作為一個肆意斥諸威力的戰爭狂人這樣的反面教員而被人類經常地進行廢物利用。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給重建一個全新的德國建立了基礎。
Ⅵ 為什麼要發起柏林戰役
蘇聯人視柏林為德國法西斯的大本營,攻佔這里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此外,柏林附近鐵道彌補,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控制了這里就可以將波蘭、捷克等區域連成一體
擴大蘇聯的影響和控制力
1945年4月16日 蘇軍發起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系蘇軍最後擊敗德軍三個階段的總稱。1945年,蘇軍為了盡快結束戰爭,於4月16日開始發起空前規模的柏林戰役。蘇軍投入兵力250萬人。火炮4.2萬門,坦克6250多輛和作戰飛機75700架。由朱可夫元帥、羅科索夫元帥、科涅夫元帥等指揮。德軍投入兵力約100萬人、火炮萬余門、坦克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蘇軍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後繼續向柏林市郊前進。20日下午4時,蘇軍炮擊柏林,開始強攻,合圍分割德軍集團。4月26日蘇軍分割殲滅德軍法蘭克福――吉本集團,27日攻入市區。30日,蘇軍奪取國會大廈;5月2日,德軍停止抵抗,柏林城防司令赫·魏德林投降。8日,德軍統帥部代表威廉·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的卡爾斯霍斯特簽署投降書。
Ⅶ 為什麼蘇聯不顧一切佔領柏林呢這場柏林會戰有什麼意義呢
當時,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大國。盡管它現在已經解體,但它的影響力仍然存在。蘇聯在世界上的強大地位是在戰爭中逐漸確立的。在這些戰爭中,我們不得不提到柏林戰役。這場戰斗異常激烈,蘇聯的傷亡人數高達30萬。而蘇聯不顧一切的佔領柏林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二戰前蘇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經濟危機背景下大量人才的引進。盡管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可以確保對科學技術的持續投資,但閉門造車的國內和國際環境限制蘇聯科技進步的步伐。因此,從德國掠奪科技人才是蘇聯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
這次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將戰爭拖延下去的圖謀,標志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歐洲戰事的結束。
Ⅷ 柏林戰役的歷史意義
1,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 請採納,呵呵。
[U](1)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都是非同小可的,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就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勝利果實,鞏固自己的已得的勝利果實。[/U]
(2)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是一次決定生死之戰。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更為巨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有條件投降,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第三帝國的無條件投降。
(3)柏林戰役的攻守分析
[U]雙方都有非常重要的理由重視這場戰役,一方有乘勝攻擊,報仇雪狠之意,另一方有頑抗到底,拚死保命之心,戰役在進行前的准備階段就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一切保密的行動都是徒勞的,戰爭雙方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對手下一步到底想要做什麼,因此想藉助戰爭的突然性來減輕自己損失的蘇軍,在此方面幾乎是無所作為的
1,柏林戰役對德國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無條件地投降。
事實上,出於有強烈的共同反共的目的,只要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對西方做出足夠的退讓---退讓夠多的有條件投降,就可能在第三帝國與西方之間,簽署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可以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這樣的假設的成功實施,在第三帝國與美歐盟軍之間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宣告了納粹第三帝國的灰飛煙滅,納粹主義成為非法理論,納粹黨被取消,而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首---希特勒,從此成為歷史的罪人,作為一個肆意斥諸威力的戰爭狂人這樣的反面教員而被人類經常地進行廢物利用。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給重建一個全新的德國建立了基礎。
2,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意義是極其巨大的,因為柏林的被占意味著第三帝國的崩潰,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勝利,同時戰後的蘇聯在西方劃分勢力范圍時更有籌碼,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從而可以二戰後在與西方的討價還價中,給自己劃分到更多的勢力范圍。把更多的東歐地盤,特別是把東部德國劃歸於自己管理之下。
柏林戰役以蘇軍輝煌的勝利而告結束,在為時16個晝夜的柏林戰役中,蘇軍共消滅和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坦 克1500餘輛,飛機4500架以及大量技術兵器。,而蘇軍自己也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代價。
柏林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和蘇德戰爭及二戰歐洲戰爭的結束。
攻克柏林還意味著蘇聯東歐霸主地位的形成,在可以預見將來,歐洲沒有國家敢於挑戰蘇聯的國家利益,正因為沒有了西顧之憂,在攻克柏林後不久蘇聯就發動了對佔領中國東北領土,長期地威脅蘇聯遠東地區安全的日本關東軍的大規模全面打擊.
請採納,呵呵。
Ⅸ 當時德國打柏林戰役有意義么
1,柏林戰役對德國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無條件地投降。
事實上,出於有強烈的共同反共的目的,只要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對西方做出足夠的退讓---退讓夠多的有條件投降,就可能在第三帝國與西方之間,簽署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可以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這樣的假設的成功實施,在第三帝國與美歐盟軍之間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宣告了納粹第三帝國的灰飛煙滅,納粹主義成為非法理論,納粹黨被取消,而曾經不可一世的元首---希特勒,從此成為歷史的罪人,作為一個肆意斥諸威力的戰爭狂人這樣的反面教員而被人類經常地進行廢物利用。
柏林保衛戰的失敗,給重建一個全新的德國建立了基礎。
Ⅹ 柏林戰役意義
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
(1)柏林戰役對於蘇聯的意義
柏林戰役對交戰雙方的意義都是非同小可的,柏林戰役對於蘇聯人來說就是能夠得到更多的勝利果實,鞏固自己的已得的勝利果實。
(2)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是一次決定生死之戰。
柏林戰役對於德國來說,意義更為巨大,因為這場戰役也是第三帝國最後的希望,只要能將蘇聯人在這場戰役中擊敗,第三帝國就有可能和西方盟國達成一個,能夠使第三帝國及其重要領導人改頭換面繼續生存的協議---有條件投降,而不是一定要接受被打倒與被消滅的命運---第三帝國的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