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得這么有趣
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但是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德國人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文/沈佳慧
在小K的學校里,每個學期都會舉辦一次讓孩子既期待且喜愛的活動「讀書之夜」(Lesen Nacht)。
讀書之夜?這可不是我們曾經上的「晚自習」,晚上辛苦地留在學校里念書,有什麼好期待的?一開始,我真的以為「讀書之夜」應該就是「晚自習」,結果不然。孩子們之所以會期待,是因為這一天晚上會在學校過夜。孩子們想的,並不是在學校「徹夜閱讀」這件事,而是大家可以一起在學校過夜,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個讀書之夜的活動,通常會安排在星期五。
這一天,孩子下午放學回家之後,傍晚五點半,就必須再返回學校,帶著睡墊、睡袋、小台燈、枕頭、棉被等,到教室里找好自己想要睡的位置,鋪好自己的睡墊,放好自己的寢具,接著所有人帶著自己的借書證,跟著老師到附近社區的圖書館,去找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帶回學校。
晚餐後就開始進行「讀書之夜」的活動:大家必須先看一遍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然後每個孩子輪流分享自己選讀這本書的理由和故事大綱。分享之後,開自己的小燈繼續享受閱讀的時光,直到就寢。
孩子們對於這一天的活動往往會感到特別興奮,不管是不是愛讀書的孩子,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新鮮、有趣的事。學校通過這樣的活動拋磚引玉,鼓勵孩子們閱讀,引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並創造這樣的閱讀氛圍,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學校老師們真的是非常的用心。
在台灣,很多人告訴我,小朋友不喜歡寫作文。我會反問:「那麼他喜歡閱讀嗎?」所得到的答案不一。台灣的父母親都太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在線上,因此會要求很快地「看到成果」。然而多數父母都忘了,其實寫好作文的基礎是閱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可能會有所成果。
舉我們家的例子來說,小K雖然接受的是德國教育,三年級時他的英文閱讀能力,已經可以達到七八年級的水平。主要的原因是:小K認字,是從英文開始的,而他的閱讀能力,也自然從英文開始。
我們並沒有要求小K花很多時間在英文上,只是希望他可以不要荒廢了在英國時好不容易練起來的英文。在德累斯頓這個英語並不通行的城市裡,我們為小K找了一位家教老師,這個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個星期來家裡陪小K「玩耍」,讓他之前在英國累積的英文能力能夠持續。畢竟,英文在國際上仍是重要的溝通語言。
家教老師是美國人,是我德文課的同班同學,住處離我們家近,因此請她來幫小K學英文。當時,由於她是嫁到了德國,每年還要外出渡假兩、三次,每次為期兩周,偶爾還要回美國一個月見見家人,所以小K的英文學習進度並不是很快。
除了在英文學習時的「聽和說」,我們還另外搜尋著提升小K的英文閱讀能力、培養他對英文的閱讀興趣最有效的方法。我們想起了在英國時購買的一套小書,每一本書只有短短的文章,我們決定讓他用朗讀的方式,去熟悉英文。如果只是讓小K自己朗讀,他可能很快會失去興趣,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即使他朗讀完書中所有的句子,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意義,因此,我們用讓他朗讀一次、爸爸朗讀一次的方式,像游戲般的進行著英文閱讀這件事。
朗讀完畢之後,便用講故事的方式將小書的內容講一次給他聽。漸漸地,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小K可以開始獨立讀這些小書,在他無聊的時間里,就會隨手拿起一本,看看書的內容。看得懂之後,有時上英文課,還可以跟老師聊一聊書這本書,讀錯了的單詞,英文老師也會加以糾正,慢慢地小K建立起了對英文閱讀的能力和信心。
我注意到在德國,以及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學校和老師對於培養學齡孩子的閱讀習慣,皆不遺餘力。因此對於孩子的閱讀和寫作,除了父母親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之外,最首要的任務便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常去的地方。
在德國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僅是老師或父母其中一方的責任,而是兩方一起進行的。用鼓勵卻不強迫、引導卻不硬性規定的方式,讓孩子多接觸閱讀,人人這樣徹底執行的方式,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記得在小K一年級時,學校的午休時間,輔導老師還每天不間斷地為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讀格林童話故事呢!這些都是未來認識文字、讀書和寫字的重要基礎。如果閱讀這件事已經變成自然而然,就沒有所謂需要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的這些煩惱了,因為孩子會在書的世界中,找到他閱讀的樂趣。
除了學校的圖書館,城市中的每一小區域都有圖書館,可以免費借閱各類童書、繪本、DVD等。很多學齡前孩子也會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圖書館里消磨時光,念故事給孩子聽、或者和孩子一起看繪本,引導孩子進入書的海洋。
圖書館是很多德國孩子喜歡去的地方,在我們居住的地區性圖書館里,還有為孩子布置的座椅和空間,讓孩子對這里的閱讀環境充滿興趣和嚮往。在台灣,雖然可以在圖書館中找到各種各類的書籍、各式各樣最新的信息,但圖書的使用率卻沒有歐洲圖書館的高。
我們常會不自覺的、有目的地去要求孩子看書,卻反倒破壞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其實,看書除了獲得知識,也可以just for fun!(僅僅為了好玩)怎樣讓閱讀變得有趣,怎樣讓孩子對書產生興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
沈佳慧
生於台灣新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曾任環宇電台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台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喜歡旅行,是個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生完孩子後才開始寫作,無論在哪裡,皆樂於與孩子一同成長,探索新事物。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歐洲近六年,在旅歐期間,近距離觀察了中西方教育觀念差異、教育現況,並在體驗、思考中從容面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讓孩子在正統的德國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發現更多,學到更多。出版著作《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⑵ 德國人不重視讀書中國人重視讀書
書籍是人類智慧和想像力的載體,讓我們看看,在這個世界上,人們都是怎樣熱愛讀書的。「世界讀書日」就起源於西班牙,靈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聖喬治節」。節日期間,這個地區的居民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
俄羅斯:家庭藏書總量超過圖書館藏書量10倍
讀書是俄羅斯民族的悠久傳統和民族習慣。在他們看來,書籍與麵包同等重要。
在各類圖書中,俄羅斯讀者最愛讀的是文學作品。俄羅斯城鄉密布著圖書館網,莫斯科國立列寧圖書館是世界五大圖書館之一。
俄羅斯人把家庭藏書多少看成是一個人文化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其居民家庭藏書總量超過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的10倍,平均每人每天用於閱讀報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時間近1個小時,居世界之首。
法國:圖書館遍布各地 擁有家庭「圖書館」是種時尚
法國人愛讀書在歐洲比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書攤、書店,塞納河邊還有一條專門賣舊書的長廊,成為巴黎一處特有的人文景觀。如果你到法國人家裡做客,可以看到幾乎家家都有藏書,擁有家庭「圖書館」是巴黎人一種經久不衰的時尚。
法國著名民意調查機構IFOP發布的一項統計指出,55%以上接受調查的法國人說他們去年閱讀了1到12本書,24%的人閱讀了12本書以上,其中許多人達到了20本。法國人人均讀的書多於人均買的書,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法國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它們向讀者提供免費的借書服務。
日本:推廣青少年閱讀 手機可提供20類文學作品
日本是公認嗜讀書的國家,這是其重視教育的結果。
現在,日本已達到100%的初中教育,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
隨著科技的發展,日本人的讀書習慣也有所改變。
手機閱讀普及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青少年讀者,他們的需求已由傳統的紙書轉變為現代的手機讀書。
只要擁有一部手機,手機用戶就可以閱讀出版商提供的多達20類的文學作品。
以色列:愛讀書是傳統 平均每人每年買10到15本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居世界各國之首。
以色列有句老話:「人不能只靠麵包活著。」平均每個以色列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新書,他們的閱讀量更是大大超過了這個數字。
這種愛讀書的習慣漸漸從上一代人身上傳到了下一代。有的以色列人剛開始教孩子讀書時,會在旁邊放一罐蜂蜜,每讀一句,就讓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讓他們明白讀書是一件甜美和快樂的事。
德國:1/3的人幾乎每天讀書 讀書像喝啤酒一樣平常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說過: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德國人對這種「談話」有著巨大的熱情。
不管是地鐵、公園還是醫院的候診室,你都能看到很多手捧書本埋頭閱讀的人。
調查顯示,70%的德國人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1/3的人幾乎每天讀書。在所有年齡段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書熱情最高。書籍已融進了德國人的日常生活,對他們來說,讀書簡直就像喝啤酒一樣平常。
在德國買書很方便,一座一萬多人的小城鎮起碼會有一兩家規模較大的書店。
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而韓國人均年閱讀量約為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8.4~8.5本,美國8.7本。
歷史上的中國人信奉「腹有詩書氣自華」,如今的中國卻被國民的低閱讀現狀所困擾。各種比較讓「不閱讀」成為「中國人」今年的又一個定語。先是有數據稱,猶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讀書64本,中國人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連1本都不到。接著有新數據指出,北歐國家人均年閱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再接著,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的文章《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在網上引起熱議。
其實,差距沒有這么大。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介紹,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在8.4~8.5
本,美國8.7本,但他們也有大概四成以上人不讀書。
不過,這些數據仍然明顯高於我國的國民人均閱讀量,也的確是事實。
⑶ 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
德國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音樂節和科學家。至今,德國這片沃土上也還是人才濟濟,那為什麼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呢?
綜上所述,德國的民族性格、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都是德國盛產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原因。
⑷ 愛讀書的德國人講了哪四件事
德國是個盛產哲學家、思想家和詩人的國度,德國人酷愛讀書、而且推廣全民讀書。德國社會沒有應酬文化,讀書是休閑、打發時間最好的方式之一,公交里、地鐵上、聚會、度假甚至洗澡時,德國人都會充分利用時間來讀書,逐漸養成了全民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氛圍,呈現出一種德國特有的讀書文化,這種讀書文化也是國富民強的德國具備的軟實力之一。
每天晚上,試著在睡覺前一個小時把所有噪音、視覺的刺激都隔絕,靜靜地捧起一本書讀起來,得到的不僅僅是身心上的休息、也會盡快地入睡、得到好的睡眠,這是一天里最好的放鬆儀式,會讓人第二天早上神清氣爽。
⑸ 書是德國人的什麼
書是德國人送禮的首選,是德國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
⑹ 德國人古騰堡製成了歐洲第一本書是什麼書
德國人古騰堡製成了歐洲第一本書是《聖經》
關於古騰堡的生平中只有很少是確切可知的。他發明印刷術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他將當時已知的許多不同的技術有效地組合。此外他在斯特拉斯堡鑄鏡子的經驗也為他的發明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研究出了特別的作為字母的合金和鑄造法。用這個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庫,用此他印刷了他著名的《古騰堡聖經》和其他一些書記和文件。
約翰·古騰堡常被稱為印刷發明家。實際上他的貢獻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從而使多種多樣的文字材料得到迅速准確的印刷。哪一項完全成功的發明都不是出自一個人的智慧,印刷當然也是如此。人們從古代以來就使用與刻板印刷工作原理相同的章印和圖章戒指。在古騰堡以前許多世紀,中國人就懂得刻板印刷術,在該國發現了注有868年印刷的書。在古騰堡以前,西方人也懂得刻板印刷術,刻板印刷可使一本書印成許多冊。但是這種方法有一項很大的缺陷,就是印刷每一種新書都需要一套嶄新的木刻或印板,因而出版種類繁多的書是不切合實際的。
⑺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餐館可以歇,書店不能關,德國人為何愛看書
疫情封鎖下的德國,除了超市、加油站、葯店、圖書館等生活必須場所營業外,絕大多數商店、娛樂休閑場所等禁止營業。書店之所以並未關門,是因為書籍已經成為德國人生活的必需品,他們將讀書視作每天都要堅持的“任務”,因此書店也就會繼續營業。
“全面封鎖”的德國
疫情愈發嚴重,德國啟動“全面封鎖”,封鎖令已經施行半年光景,書店仍在營業。不過與之前不同的地方在於,店內廣播不斷提醒大家要做好疫情的防護工作,提倡人們少在圖書室逗留,建議人們將書帶回家中閱讀。
德國人為何愛讀書
絕大多數德國人都是喜歡讀書的,因此德國有著濃厚的閱讀氛圍。平時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也會捧書閱讀;在大型書業博覽會上,淘書的讀者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民眾愛讀書雖然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 一定難度,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國人已經把讀書看做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同於吃飯、睡覺,所以德國人喜歡看書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