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賣小哥送餐無人回應,發現老人倒在家中,獨居老人的生活究竟有多孤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醫療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高齡老人的佔比越來越多。隨著我國的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重,老年人的生活狀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而獨居老人是這幾年出現的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獨居老人是指自己一個人居住,沒有老伴和子女的陪伴,而不得不自己一個人面對生活的現象。獨居老人的現象也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反思和重視。
子女家人多一份關懷,讓獨居老人不再孤獨獨居老人已經不止一次因為獨居而發生危及生命的事件了,這些事件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作為年輕人,作為老人的家人,我們應該在生活中,盡可能的抽時間去陪伴老人、照顧老人,最好不要讓老人一個人長時間一人居住,這不僅僅能夠降低老人一個人居住時引發的安全隱患,而且還能夠讓老人不再感到孤獨,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可以更加幸福。
Ⅱ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及作息是怎樣的
德國民俗風情習慣、婚慶葬禮、民族節慶、社交禮儀
走近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 "。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 ",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Ⅲ 德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吃的什麼喝的什麼
歐洲人吃什麼穿什麼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濟發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濟斷層太大了。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紮一紮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餚,義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於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願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綉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量平平。工業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綉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麼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麼?
Ⅳ 德國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鄉下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因為在德國的鄉下,和城市基本設施沒多大區別,但是卻多了許多城市沒有的內容。
德國的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埃佩爾斯海姆和弗隆姆博恩的居民習慣稱自己住的地方為村,稱市鎮委員會為村民委員會。
據介紹,村民委員會承擔著諸多地方公共服務職能,如道路維護、幼兒園、養老、消防甚至土地規劃和地方稅收等。上級政府會對村民委員會制訂的發展計劃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村民團體舉辦的活動對豐富村民生活非常重要。至於具體採用怎樣的形式,村莊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弗隆姆博恩沒有專門的活動場所,但搭建了官方網站用於發布活動信息。村裡有合唱團、足球隊、婦女協會、老年人俱樂部……甚至還有關於無線通信技術的討論小組,每月組織一次交流活動。
所以說,德國超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不僅是因為鄉下的環境好,很大程度上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整也有很大關系。
Ⅳ 大家退休的生活是怎麼過的
都是去鄉下生活的,偶爾種點蔬菜。
蔬菜種植是國內外許多人的最愛,不僅可以吃綠色食品,還可以放鬆身心,享受播種,澆水,施肥,除草和收獲的樂趣。在某種程度上,你的工作很輕松。老年人最大的愛好之一通常是健身。加拿大幅員遼闊,首都渥太華是一座花園城市,為人們跑步,騎自行車和運動提供了專用的車道。冬季,在大雪覆蓋的加拿大,人們對室內冰球,戶外滑雪和滑冰更加感興趣。老年人對運動也很講究,例如特殊的跑步服,慢跑鞋和特殊的運動水壺。
Ⅵ 歐洲的老人們都是怎樣生活的
歐洲的老人退休後,去公立醫院就診基本免費,重大疾病也不需要子女掏錢。養老方面,每個人都會有養老金,哪怕從來沒有工作過,到了退休年齡,也會拿到一定的生活補助金,雖然可能金額不會很高,但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要。所以歐洲的年輕人無需為退休後的父母擔負太多的養老負擔。
獨立生活的法國老人
這些生活安逸、會享受的法國老人不會被養老的問題所困擾,他們多半有自己的房產,兒女會定期來家裡探望。因為在歐洲,人們把經濟自主權看得很重,許多年輕人過了18歲後就不再與父母住在一起,而是自己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難得開口跟父母要錢。而父母退休之後,也不向子女索取贍養費,兩代人保持著親近,但是不涉及金錢的關系。
養尊處優的老人村
由於法國老人更加青睞養老院,為了讓老人生活得快樂,活得更有尊嚴,進入養老院平均年齡在84歲左右。為方便老年人的生活,村內郵局、雜貨店、圖書館、美容美發店、健身中心、游泳池、酒吧、餐廳、音樂廳、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各類文化、娛樂活動,如橋牌、舞會、音樂會、森林野餐、戲劇課、雕塑課、繪畫課及水中體操,更是老人們的精神食糧。
精神矍鑠、耳聰目明的老人,可以在村裡享受快樂而充實的生活。病痛纏身、行動不便的老者,也可以安心住進特別設計的屋內,由一批專業醫務人員照料。這些老人的生活與地方社區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節假日時從各地來的家屬,與老人們歡聚一堂陪他們吃飯,有的還會住上幾天。
Ⅶ 德國人平均壽命高出世界水平10歲,哪些生活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8世界衛生統計》的報告顯示,德國人均壽命為81歲,與之對比的是全球人均壽命為71.4歲,他們是如何做到比全球人均壽命高出近10歲的?
影響長壽的因素眾多,以上也只是眾多影響因素的其中一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以及飲食習慣,健康生活,假以時日,長壽指日可待。
Ⅷ 歐洲的老人是怎樣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的
1、法國:完全型社會養老
法國成為老年型國家已有136年的歷史。相對其他西歐國家法國老年人口比重高,總供養系數大,人口預期壽命長,法定領取退體金年齡低。
法國由於人口老齡化帶來退休人員增加,公共退休金支出加大。法國政府採取以下措施:
1、增加用於老年人的支出;
2、鼓勵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
3、鼓勵生育減緩人口老齡化速度;
4、吸收外籍年輕工人入境,彌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
5、建立和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
在養老設施上,法國人忌稱養老院,而稱公共機構.這種為老年提供居住方便的福利設施,大體上可分為四類,即收容所、老年公寓,護理院和中、長期醫療醫院.
對低收入的老年人國家還給予福利費用予以補貼.收容所設在社區,使老年人不脫離社會.
2、瑞典:福利型養老
瑞典是「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的國家,又稱「北歐福利模式」的創始者。該模式有六原則:
1、普遍性的福利原則;
2、有一個強大的公共執行部門;
3、以國家稅收作福利基金的來源;
4、公民和居民享受福利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5、待遇人人平等;
6、有較高的社會津貼水平。
養老保障是瑞典福利政策的重點之一.瑞典老年福利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使老年人有可靠的經濟收入來源、良好的住房條件和必要的社會服務,並有機會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3、愛爾蘭:各種津貼領不停,養老福利超健全
愛爾蘭的養老排名位列全球前列,這也跟愛爾蘭不斷提升的養老福利有莫大的關系。在愛爾蘭退休後,老人就有資格領取各種各樣的養老金。
不僅如此,還有各種交通補貼、水電費生活費減免、租金補助和獨居津貼等等超多福利,加上全年舒適的宜人氣候、全國高達90%綠色覆蓋率、有保障的食物安全和熱情友好的當地人,這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老天堂」。
(8)德國老年人是怎麼生活的擴展閱讀
歐洲老年人不乏退休後再就業的。德國柏林泰格爾機場出站口,71歲的計程車司機米勒略顯費力地把旅客手中的行李箱放到後備箱內。「我是退休後才做這一行的,五六年前開始開計程車。」米勒曾是一名公司出納,退休後原本想過段清閑日子。
無奈子女不在身邊,老伴兒去世得早,公立養老院遲遲排不上隊,私立養老院又去不起,只得重新上崗。「工作了大半輩子,還是沒有閑錢能滿足周遊世界的夢想。因為年紀大,退休後再上崗遇到了各種'閉門羹',開計程車是我最後的機會。」
在德國,像米勒這類高齡從業人員並不鮮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5年8月公布的退休老人生活現狀報告,需要領取救濟金度日的退休老人是10年前的兩倍。
總體來說,歐洲的老人退休後,去公立醫院就診基本免費,重大疾病也不需要子女掏錢。養老方面,每個人都會有養老金,哪怕從來沒有工作過,到了退休年齡。
也會拿到一定的生活補助金,雖然可能金額不會很高,但基本可以滿足生活需要。所以歐洲的年輕人無需為退休後的父母擔負太多的養老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