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軍糧為什麼沒有火腿

德國軍糧為什麼沒有火腿

發布時間:2022-08-04 00:28:14

⑴ 世界上第一個漢堡包,居然是蒙古人的軍糧,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當時的蒙古人作戰的區域是非常的廣闊的,為了更方便的攜帶自己的食物,很多蒙古人會把肉直接剁碎,然後和面混在一起。他們把製作成的這種肉餅就放在自己的馬鞍下面,由於有人騎在馬上面,所以摩擦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熱度,這就導致這些肉餅一直都是有一定溫度的,所以說這些肉餅也是非常的可口,也算是一種美食,這個其實就是最早的漢堡包。

而且現在我們吃的這個漢堡包,其實是把三明治以及肉餅結合起來的。現在的漢堡包在全世界的知名度都是比較高的,每個國家都是有漢堡包的店面,而且現在的漢堡包已經成了很多人都喜歡吃的美食了。

⑵ 為什麼歐洲的火腿都是純肉腸呢

歐洲的火腿腸好多都是純肉腸,或者說基本都是純肉腸,他們很少加澱粉,因為歐洲那邊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畜牧業比較發達,也就是他們像養牛養羊這類的產業非常多,所以牛羊肉的價格遠沒有我們想像那麼貴。

像現在的俄羅斯,他們跟歐洲那邊的火腿腸的製作方式非常像,好多火腿腸基本也都是肉的,很少有澱粉,澱粉的含量都非常低,但是這個成本比較高,這個製作方法不是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這邊做這種工藝的火腿腸價格會比較貴,現在市面上好多豬肉含量比較高的火腿腸,一斤都能賣到20塊錢甚至30塊錢,那你想純肉腸灌水得賣多少錢?價格太貴的話,市場接受度是有問題的。

⑶ 為什麼說午餐肉是二戰後勤最高水平的體現

古人雲“糧草未動,兵馬先行”,正是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們知道了軍隊口糧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雖然在打仗的時候,士兵是主體,但是士兵是人,他們每天會消耗一定的能量,為了一場戰役的勝利,為了達到戰略和戰術的雙重勝利,保證軍隊士兵的單兵口糧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士兵們在戰爭時期吃不上飯,吃不飽、吃不好,就相當於是一台重要的機器卻沒有油,即使它的功能再強大,也是沒有用的。

小結

在二戰時的美軍後勤中,午餐肉其實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大家要是知道韓國“部隊火鍋”的由來便明白了。因為當時韓軍的物資匱乏,他們為了讓部隊吃上熱乎飯菜,便將美軍遺棄的大量午餐肉撿回來,配上泡菜、泡麵以及年糕等東西燴在一起煮。

⑷ 古代有沒有火腿腸啊

來源於網路

的《格物粗談·飲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 一雲谷糠。」

金華火腿,據考證金華民間腌制火腿,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2)陳藏器撰寫的《本草拾遺》載:「火腿,產金華者佳」。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相傳,宋代義烏籍抗金名將宗澤,曾把家鄉「腌腿」獻給朝廷,康王趙構見其肉色鮮紅似火,贊不絕口,賜名「火腿」,故又稱「貢腿」。因火腿集中產於金華一帶,俗稱「金華火腿」。後輩為了紀念宗澤,把他奉為火腿業的祖師爺。至本世紀30年代,義烏人在杭州開設「同順昌腿行」和「太陽公火腿店」,堂前仍懸掛著宗澤畫像,顯示正宗,譽滿杭城。

金華火腿興於宋,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

火腿是浙江金華的著名特產,抗金名將宗澤是浙江金華義烏人,他一次帶著家鄉腌制的豬腿進獻給宋欽宗,咸豬腿肉色、香、味俱全,因為色澤鮮紅如火,宋欽宗就賜名「火腿」,從此火腿成了貢品。火腿都是豬後腿。金華火腿本來應該使用金華兩頭烏的後腿製作的,可是由於金華兩頭烏幾乎絕種,所以現代標準的火腿應該是一般咸腿作為原料(也就是在冷庫里用鹽腌制的腿)。火腿的製作需要多個工藝流程,火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蛋白質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還是強身的補品。盛產火腿的有金華、東陽、蘭溪、義烏、武義、浦江、永康,這些地方都屬於金華,統稱金華火腿。曾經有一段時間是蘭溪最多,但現在最多的是東陽。

明朝,金華火腿已成為金華乃至浙江著名的特產,並列為貢品

清朝,1905年雪舫蔣腿代表金華火腿參加德國萊比錫萬國博覽會獲金獎

1915年雪舫蔣腿代表金華火腿參加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獲金獎

近代,1929年雪舫蔣腿代表金華火腿參加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獲特等獎

金華火腿的形成,是金華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淵源流長,金華是金華火腿的原產地,有其特定的區域和條件,金華是金華火腿的主產地,金華是發展金華火腿的主體。

從此,金華火腿即以色、香、味、形「四絕」馳名中外,早在清朝就已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曾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上榮獲商品質量特別獎。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金華火腿又進而暢銷英國和美洲等地。火腿銷售地局限於香港、東南亞、新加坡,日本只有假貨銷售,走私偷渡的。歐美早餐吃的那種火腿是機械化全年生產的帕爾瑪火腿,價格大概是一百元一斤。歐洲的標准相當苛刻,要求豬腿原料來自畜牧場,而且周圍兩百公里內不能發生瘟疫,所以金華火腿暫時還沒有進入歐美市場。經過金華幾代人不懈的發展至今金華的火腿,中國浙江地區的金華火腿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歐美。它依然散發著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誘人魅力。]

還有一種說法「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腌制起來。由於腌制的豬腿又濕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天,掛在風中晾乾,日子一久,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⑸ 古代西方軍隊的軍糧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古代應該也有類似「炊事班」的編制,負責供應一定規模連隊(古代稱「營、哨、隊」)的吃飯問題,屬於後勤雜役,平時只操瓢把,不操練,但遇戰斗緊張時,扔下鍋碗,接過刀槍,也能填補幾個戰位。這是大軍不緊不慢行軍時的情況。如果是急行軍,或戰斗任務緊急,飯不能不吃,則直接摘下頭盔,拿過金角,扣過來就是一口小鍋,隨便煮點吃。差不多一個小隊(四五人),各自自主「造飯」。《史記》記載,戰國時,齊軍在孫臏率領下,初入魏國時,「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而魏軍統帥龐涓通過齊軍的灶數,即能初步判斷齊軍的人數(不過我懷疑「十萬灶」的數字有虛誇的成分,不至於齊軍每人一灶吧!如三人一灶,則「十萬灶」齊軍將達三十萬人,似不可能)

image.png
如果軍情特別緊急,熱飯熱菜就進不了嘴了,從懷里(干糧帶)掏出干糧——如我們熟知的紅軍的炒麵——往嘴裡一塞,再猛灌幾口涼水,就聊以糊口了。軍隊往往會額定每個單兵所能負載的重量,除了兵器彈葯,就是干糧和水壺水袋了。

大軍行進處,往往會跟隨大量的隨軍小販,他們和軍隊做生意,軍隊需要什麼,他們賣什麼。當然軍隊不會找他們買兵器火葯,他們售賣的,主要就是生活物資,比如蔬菜啊、瓜果啊,以及牛羊肉禽蛋等等。這些小販趕著大車,隨大軍流動,我記得一個典型例子,是《悲慘世界》里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的隊伍,不比軍隊短多少。這些人一邊和軍隊做交易,一邊等軍人戰死發死人財。

羅馬帝國失去對西歐的控制之後,西歐地區陷入蠻族王國割據的狀態,而士兵作戰時所能吃到的食物類型有所減少。9世紀初時,查理大帝開始在法蘭克帝國建立後勤保障體制。在《查理大帝庄園敕令》中,查理大帝要求統治下的庄園應該提供豬油、魚肉、腌肉等食品,肉類之外的其他食品,比如蔬菜、乾酪、黃油等等,應當「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繳納給我,以便應用」,並將剩餘數量一並上報。

除了軍隊的戰前儲備之外,中世紀軍隊出征作戰的時候,士兵還會自己隨身攜帶一定的糧食。比如早期的基輔羅斯人就會自備糧秣。而俄羅斯人的軍隊伙食較為簡單,根據拉津《軍事藝術史》的記載,14-15世紀時的俄羅斯士兵主要食物是「燕麥粉、干魚、少量火腿,經常會以一些蔥頭代替主食」。

image.png
相較而言,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糧食補給狀況要更好一些。在都鐸王朝時代,英格蘭士兵每天的伙食定量是:24盎司(約750克)小麥麵包、三分之二加侖啤酒,2磅牛肉或羊肉,以及0.5磅黃油。如果因宗教節日不能吃肉的話,則用1磅乳酪和四分之一條鱈魚、或者7-8條鯡魚代替牛羊肉。

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1525年,弗勞恩貝格地區的守將塞巴斯蒂安·馮·羅騰漢為准備防禦,為城內守軍購入了麵粉、肥肉、雞蛋、黃油、干肉等糧食,並安裝了風力磨坊用於製作麵包。

1588年准備遠征英格蘭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也為遠征軍准備了足夠的糧食。數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的伙食是:14.7萬大桶(1大桶=105加侖)的酒、6500公擔(1公擔=100公斤)熏豬肉、3000公擔乳酪和大量的魚、大米、大豆、豌豆、醋,此外還有1.2萬大桶的淡水。

⑹ 中國火腿和歐美火腿有什麼區別

要說相同點那就是,每個剛出爐的火腿都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不過他們也是有一些本質上的區別的。

不同的生活環境,導致了不同的飲食風俗,就像在我國普遍的,南方人喜歡吃大米,而北方人呢,更傾向於選擇面條,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國十里地方之內的風俗都會有所不同,選擇吃什麼,也就全憑自己個人的喜好了。

⑺ 世界歷史上軍糧一般都是哪些東西呢

一,斯巴達士兵喝用血和豬腿製成的黑肉。在古希臘,斯巴達人建立了一種致力於戰斗的文化。小男孩在7歲時搬進軍營接受訓練。正如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所解釋的那樣,「他們的訓練旨在讓他們很好地服從命令,忍受艱辛,並征服......」在一個致力於戰斗的社會中,斯巴達人沒想到會有奢華的美食。事實上,斯巴達士兵吃的是用血製成的黑湯、煮豬腿和醋。傳說這湯太惡心了,以至於斯巴達人願意在戰斗中摔倒以避免吃它。

四,奧斯曼帝國吃新鮮出爐的麵包和蜂蜜。公元1683年,奧斯曼人圍攻維也納,幾乎佔領了這座城市。在被稱為禁衛軍的步兵的帶領下,奧斯曼人受益於豐富的軍糧。奧斯曼士兵食用新鮮出爐的麵包、每日定量的羊肉和羊肉,以及蜂蜜和咖啡等奢侈品。當沒有新鮮麵包時,士兵們會吃在伊斯坦布爾煮熟的餅干,然後運往戰場。在17世紀,一位觀察家記錄說,首都有105個烤箱為軍隊烹制餅干。事實上,奧斯曼軍隊非常需要餅干,以至於不誠實的麵包師有時會用泥土代替麵粉,結果奪走了幾名士兵的生命。

⑻ 關於軍糧

古時候的糧食產量很低的,遠比不上現在這么高產。而且,很多的兵是從農夫轉變的,農夫不種地了,誰給種糧?
當兵每天操練,很累的,飯量遠比一般人大的多,軍糧消耗很大。
特別是打戰的時候,就地征糧是征不來多少的,只能靠根據地往過送,路途遙遠,而且為了防止敵方和亂民搶糧還得派重兵護糧,護糧的兵也得吃啊。往往是到了目的地了,糧食被護送兵吃了一半。

舉個例子(粘貼的):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准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進軍方略。他說:「匈奴單於採納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達到我們的目的。」於是挑選了十萬匹精壯的戰馬,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五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為解決糧草供應問題,漢武帝又動員了私人馬匹四萬多,步兵十餘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緊跟在大軍之後。

⑼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隊伙食被人稱道,德軍吃得到底有多好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他們的伙食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軍隊後勤保障。因為他們會給予半斤的餅干,一罐午餐肉,一罐蔬菜,25克的咖啡還有主食,麵包以及肉類。這也是德國人的身體以及營養,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和保障,這比當時的德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德國軍隊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也給很多國家的老百姓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但是隨著第2次世界大戰時間的發展,也使得德國軍隊慢慢的衰落,所以後勤保障也漸漸的變得非常糟糕,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軍隊的伙食供給根本保證不了。

閱讀全文

與德國軍糧為什麼沒有火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