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發動突出戰役

德國為什麼發動突出戰役

發布時間:2022-08-04 03:28:36

⑴ 突出部戰役德軍為何會失敗

阿登戰役歷史上也稱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為歷史的轉折
1944年諾曼底登陸成功後,由美、英等國軍隊組成的盟軍迅速向西線防禦的德軍發起了進攻。1944年深秋,戰線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面臨絕境,為扭轉這一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十分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阿登反擊戰計劃。

這個計劃被命名為「萊茵河衛兵」。該計劃的主要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在列日與那慕爾之間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切斷美軍第1集團軍和英軍第21集團軍群的後方交通線,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穩定西線形勢。然後再轉過頭來對付東線蘇聯。

西線總司令龍德斯泰特元帥和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雖然對元首野心勃勃的計劃大吃一驚,但勸說無效後也不敢再多言。最後計劃包括每一個細節甚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在大本營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約德爾上將趕到設在西線克雷菲爾松樹林的B集團軍司令部,將「萊茵河衛兵」的詳細作戰計劃交給龍德斯泰特和莫德爾,上面還有元首的親筆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選擇的反攻地點在德國、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交界處,就是4年半之前(1940年)德軍突破法軍防線的阿登山區。這個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喬治·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北側由第1集團軍負責,南翼有第3集團軍負責,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艾弗爾山到蒙紹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5、第8兩個軍共6個師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我們會發起突襲。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他甚至認為,「在西壁防線前面證明不可能的事(指打敗西線盟軍)通過從西壁防線內的進攻,將成為可能」。他的計劃不可謂不大膽,如果他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後盾,或許他能成功。但是他沒有。

為實施這個計劃,德國政府發布了關於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應征年齡從16歲到60歲,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經過6至8周的短期訓練後,調往西線,加入了攻擊部隊。12月初,德軍共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揮的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轄有4個黨衛軍裝甲師、5個步兵師。大約有640輛坦克。中路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大約有320輛坦克。左翼是布蘭登堡指揮的第 7集團軍,轄4個步兵師。其任務是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央進攻。

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然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6個師的兵力。而且盟軍高級指揮官們對德軍反攻的可能性預料不足,認為目前德軍的處境已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了。

德軍在進攻前實施了「格賴夫」的作戰計劃。「格賴夫」一詞在德語中指神化中那種鷹頭獅身長有翅膀的怪獸,如果就它在盟軍中造成的巨大而驚人的混亂而言,這個名子取得十分恰當。德軍組織了一支約2000名的會講英語的突擊隊,由黨衛軍中校斯爾策尼指揮。斯爾策尼擅長冒險,曾使用滑翔機從一個山頂監獄搭救出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斯爾策尼的突擊隊扮成美軍,乘坐美軍的吉普車深入盟軍防線內部,他們分成小隊到處切斷電話線,倒轉路標,使守軍的預備隊走錯方向,掛上紅布條表示路上埋有地雷,盡其所能地製造混亂。美軍被這少數德國兵的活動擾得驚恐不安。因為他們造成一種印象,好像不知道有多少這種單位在美軍後方活動。為搜索這些德國小分隊,美軍到處攔截車輛來實施檢查,50萬美軍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盤問,幾百名士兵在答復問題時因使人感到懷疑而被拘捕,連身為12集團軍群司令的布萊德雷也不例外。然而,這一計劃的第二步,即用一個完整的裝甲旅——第150裝甲旅,駕著美式坦克,穿著美軍制服,長驅直入並佔領馬斯河橋的設想卻未能實現。12月16日,德第66軍的一名軍官,在從軍部駕車去前線時被俘,隨身攜帶的幾份該計劃的作戰命令落入美軍手中,從而使美軍及時作出了反應。

12月16日拂曉,德軍分兵分三路突然出擊。密集的大炮對幾乎所有的美軍陣地猛轟,蜷縮在睡袋中的美軍士兵從睡夢中驚醒,連滾帶爬地鑽入掩體,驚恐中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緊隨著炮火,幾百架探照燈又罩住了美軍陣地,為在暗夜中發起進攻的德軍提供照明。在混亂中,德軍突擊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美軍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美軍陣腳大亂,損失慘重。

本次作戰中最重要的是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快速突破,因為它最接近馬斯河上的重要地段,因此空降部隊用在這里是最有價值的。但是自從1941年克里特島空降戰役之後,德國傘兵部隊都被當作地面部隊使用。僅僅在作戰前數周,德軍才勉強湊出編成一個傘兵營。由海德特中校率領。然而海德特卻發現,這些是有一半沒有空降作戰經驗的傘兵,而配合他們的運輸機也缺乏編隊飛行的經驗。只有三分之一的飛機勉強到達目標區——大部份因飛行員的失誤被投落在德軍自己的防線後方——而且到達目標區的傘兵空降的十分分散,所以海德特只能集中兩百人,無法完成原定的任務。數天之後,疲憊的海德特向美軍投降。

右翼狄特里希的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突破了美軍防禦後,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抵達昂布萊夫河上的一個渡口,挺進約30英里。其黨衛軍裝甲師先頭縱隊 「派佩爾戰斗隊」抵達並佔領了渡口。然而,這只縱隊迅速插向斯塔佛洛時,對近在咫尺的存有250萬加侖汽油的美軍的燃料庫及重要橋梁竟沒有能夠及時奪取,以致美軍增援部隊利用其設置障礙(燃燒汽油、炸毀橋梁),阻住了其前進的道路。差勁的路況,嚴重交通阻塞和缺乏油料妨礙他們的推進。臭名昭著的「派佩爾戰斗隊」,屠殺了幾批已經解除武裝的美軍戰俘和比利時平民(包括馬爾梅迪大屠殺)。第6黨衛隊軍裝甲集團軍在艾森伯恩山嶺進攻遇到美軍第2步兵師和第99步兵師的頑強抵抗,延緩了他們的推進。戰斗至12月18日,德軍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中部和右翼的進攻行動基本被阻止住。

美軍在戰鬥打響後的開始兩天里,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美軍第1集團軍仍推測德軍意圖是對北面戰線上美軍對魯爾水壩地區攻勢的反擊。直到 17日早上,盟軍主要司令官們才承認德軍全面進攻已經開始,美軍第7裝甲師南下聖維特進行增援,第3集團軍的第10裝甲師一部則北上進入受威脅的地區。盟國遠征司令艾森豪威爾急調第82和第101空降師火速趕往巴斯托尼——聖維特一線進行增援,阻止德軍西進。加文將軍指揮的美第82空降師被派往聖維特防線,而麥考利夫將軍指揮的第101空降師則馳援巴斯托尼。

在中路,曼特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並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損失。增援的美軍第7裝甲師趕到小鎮聖維特,一處極重要的道路匯集口,包括第106步兵師殘部,成功抵擋了德軍的進攻,德軍第58裝甲軍、第66軍在聖維特及其以南地區發動了新的強大攻勢,12月21日迫使美軍第7裝甲師後撤。德軍原計劃在12月17日佔領聖維特,德軍進攻的時間表遭到重大拖延。18日,曼特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第47裝甲軍進抵公路交通樞紐巴斯托尼,美軍被迫退守巴斯托尼和諾維爾一線。

左翼布蘭登堡指揮的第7集團軍所轄的4個師均渡過奧爾河,其中第5傘兵師突至12英里處的維爾茨,在南側為中路部隊建起了一道壁壘,小有進展。但第7集團軍在美軍的頑強阻擊下前進緩慢。

至12月20日,當面防守的美軍已基本制止了德軍在突破口南北兩個「肩角」的進攻,德軍的進攻部隊已形成一支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並繼續向前推進。

19日,艾森豪威爾在凡爾登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討對策。會議決定採取南攻北守的方針。具體部署是: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北上攻擊德軍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團軍向北靠攏保護巴頓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必須頂住從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區的德軍,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堅守陣地,並准備由北向南反攻,與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合圍德軍。

德軍曼陀菲爾指揮的第5裝甲集團軍在20日包圍了巴斯托尼的美軍第101空降師後,第47裝甲軍以兩個裝甲師又繼續向馬斯河沿岸進攻。德軍南面戰線上的第7集團軍右翼的第5傘兵師繼續向前推進,並構成了對美軍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圍。第5裝甲集團軍進展迅速而第6裝甲集團軍的攻勢遠遠落後。希特勒決定把原計劃由第6裝甲集團軍但任的主要進攻任務轉移到第5裝甲集團軍。

12月22日,巴頓率美第3集團軍從南面發起了攻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托尼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第101空降師代理師長麥考利夫一個詞的回答:「有病!」(英文原文:「Nuts」,也可譯為「該死!」)。這個美國俚語含意頗深,從此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巴斯托尼成為阻擋德軍推進的一個釘子。德軍只得饒過巴斯托尼向前推進。18000名美軍死守孤城,抗擊德軍的進攻。直到聖誕節德軍也沒能突破第101空降師的防線。由於作為交通樞紐的巴斯托尼被美軍占據,導致德軍的後勤供應大量被堵塞在道路上,使突出的德軍裝甲師腹背受敵,補給困難。巴斯托尼防禦戰成了盟軍整個防禦計劃取得勝利的決定性環節。第101空降師因此獲「優異集體嘉獎」,這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唯一的全師獲此榮譽的部隊。

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依託。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全力解救陷入德軍重圍的巴斯托尼。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裝甲師的戰斗群突破了德軍對巴斯托尼的包圍。次日,大部隊沿打通的道路駛入城內,加強了該城的防禦力量。25日以後,德軍又重新開始了對巴斯托尼的爭奪戰,許多師陸續被調到這一地區投入攻城戰。

24日開始,天氣逐漸轉晴,盟軍的飛機大批出動,對敵人運輸道路進行地毯式轟炸,使德軍後勤供應機構幾乎癱瘓。與此同時,盟軍的空軍對已前出到塞勒斯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猛烈轟炸。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5英里。於是中部戰線形成了一個凸出部(阿登戰役因此又稱為凸出部戰役或凸角之戰)。在聖誕節那一天,德軍第2裝甲師與剛趕到的美第1集團軍之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 2500人,1050人被俘,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的稱號。26日,德軍遂開始後退。德軍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了。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盟軍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盟軍的260架飛機被毀。接著,德軍地面部隊向巴斯托尼發起了圍攻。
1945年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托尼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巴斯托尼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了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重鎮。雖然德軍停止進攻,但仍然控制著在盟軍防線上的突出部,盟軍在攻勢剛開始時,在嚴寒天氣以及德軍抵抗之下進度受到限制進度十分緩慢,多數德軍以邊戰邊撤的方式成功的撤離戰斗區域,因為油料的缺乏使德軍大多數的裝甲車輛被放棄。
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迅速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德軍被徹底趕回到原來的陣地。
阿登戰役是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從戰略上來看,希特勒使用了西線主要的機動兵力,並受到了極大的損耗,阿登戰役之後,德軍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
地圖http://ke..com/pic/14/11836843630129127.jpg

⑵ 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是如何發動突出部戰役的

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里爾和布魯塞爾。艾森豪威爾決定盟軍採取「寬大正面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威爾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佔領安特衛普,突破各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各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衛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佔列日和安特衛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劃」,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制服,突入陣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威爾對形勢正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盟軍先取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側應盡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於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

1945年1月,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佔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占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制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合圍。

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1945後3月,艾林豪威爾與蒙可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艾森豪威爾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和德累斯頓(考慮到蘇軍呀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占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經受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治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⑶ 德國為什麼發動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⑷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時期,德軍1943年夏的軍事行動為什麼會要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開始進攻並做了哪些准備

德軍統帥部考慮到其軍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決定把庫爾斯克突出部作為進攻出發地段。為准備在庫爾斯克附近實施代號為「堡壘」的進攻戰役,希特勒於1943年4月15日簽署了第6號作戰命令。

⑸ 突出部戰役是什麼意思

阿登戰役又名突出部戰役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盟軍損失約8萬餘人(包括1萬人死亡,4.7萬人受傷,2.3萬人失蹤),其中7.7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為歷史的轉折。

名稱: 阿登戰役(又名突出部戰役)
地點: 比利時東南、盧森堡北部和法國東北部阿登森林
時間: 1944年
參戰方: 德軍 盟軍 第3集團軍
結果: 德軍戰敗,盟軍勝利
傷亡情況: 德國 六萬八千人 盟軍 8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 巴頓,海特,倫德施泰特,希特勒

詳細請見:http://ke..com/view/409132.htm

⑹ 從經濟方面解釋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戰火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主要國家,最終結果慘烈,9000餘萬人傷亡,主戰場歐洲被打成一片廢墟。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的說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野心,有的說是嚴苛的《凡爾賽和約》留下的怨恨,但從經濟角度考慮,當納粹黨掌握德國權力,希特勒執行新的經濟復甦政策開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是有極限的,首先德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造成了巨額的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不可能無限的擴大下去;其次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出口,而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德國商品很難打入英美等國勢力范圍和殖民地,市場有限;最後為了解決失業人口,刺激經濟發展,德國軍工生產擴大了7倍,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佔用了大量資源。說白了到1939年,德國經濟缺乏支持繼續發展的市場和資源,當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橡皮筋,越扯越長,但沒有新的橡皮筋加入,最終總有拉斷的時候。而市場和資源沒人會免費給你,只能去搶,戰爭機器一開啟就停不下來了,搶到資源就繼續擴軍,擴軍後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維持還得接著搶。



回顧納粹德國的侵略過程,對於市場和資源的爭奪一直伴隨其中。1939年波蘭戰役,德國奪回了重要的農業產區;1940年4月挪威戰役,德國是為了保護瑞典的鐵礦石運輸線;1941年4月南斯拉夫、希臘戰役,德國為了保護重要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1940年5月法國戰役,德國奪回了礦產資源地阿爾薩斯和洛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在進攻莫斯科的關鍵時刻,希特勒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給南方集團軍群,用以進攻蘇聯的主要糧食、石油和煤炭產區。而每攻佔一個國家,德國的產品自然隨之充斥該國市場。


經濟發展沒有捷徑可走,所謂的捷徑帶來的都是災難!二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幾乎都是走的相同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軍工製造畸形的經濟繁榮,然後在危機爆發前對外侵略掠奪滿足自身發展。二戰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經濟損失到今天依然觸目驚心,這個代價過於慘痛了!

⑺ 阿登戰役為何叫突出部戰役

我認為可能是因為當時阿登山脈中的盟軍處於攻勢,納粹處於守勢,盟軍正在推進至柏林的途中。可以說當時的阿登戰區局勢是盟軍建立的以柏林為圓心的包圍圈,希特勒不甘心失敗,負隅頑抗,由於受到蠱惑和對地理熟悉的優勢,前期的德軍處於勝利狀態,加上被安插在盟軍內部的納粹間諜的成功破壞,使得盟軍的計劃和士氣下跌。這更使希特勒被自戀所埋葬,他下達的阿登反擊的命令,想變守為攻,突出包圍,殺進盟軍,所以才這么叫吧!

⑻ 二戰中希特勒發動突出部戰役為什麼會加速德國的滅亡請從:戰略 戰術 後勤保障上各各方面分析

突出部戰役

1944年深秋,戰爭已從東西南三面向德國本土逼近,德國面臨絕境。為扭轉局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在西線發動一場使盟軍猝不及防的攻勢,奪回主動權。為此,從9月底,希特勒就和他的最高統帥部秘密地著手制定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計劃,這個計劃命名為「監視萊茵」(wacht am Rhein) !該計劃主要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主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一分為二,並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然後再轉過頭來對付蘇聯。計劃的每一個細節直至炮轟時間都是希特勒親自製定的。由於在諾曼底登陸後進展順利,一路打到德國邊境,盟軍高級指揮官們認為德軍已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准備在冬季休養,以便來年開春再戰,可希特勒卻偏偏在聖誕前的惡劣天氣里發起了進攻。反攻地點定在比利時的阿登森林。盟軍在西線共計有87個師,其中25個裝甲師,而在阿登一線卻只有6個師。阿登地區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兩個集團軍之間大約85英里寬的防區由第1集團軍所屬6個師防守。希特勒認為該地區防線單薄,敵人毫無防備,在敵機不能起飛的天氣里發起突然襲擊,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 _
12月初,德軍在西線集結了20個師,由B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元帥指揮。北翼是狄特里希一級上將的第6 SS裝甲集團軍(SS就是黨衛軍的縮寫),下轄4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約640輛坦克。這4個滿編裝甲師都是大有來頭的部隊,分別是第1 SS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師),第12 SS裝甲師(「希特勒青少年」師),第2 SS裝甲師(「帝國」師)和第9 SS裝甲師(「霍亨許陶芬」師),黨衛軍最精銳的部隊幾乎都在這里了,希特勒已是孤注一擲!這些部隊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青少年」師,士兵平均年齡只有17、18歲,都穿著潛艇乘員的黑皮製服,並且別具一格地將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他們年紀雖輕,作戰時的狂熱勇猛卻勝過了其他的黨衛軍。中路是曼特菲爾上將的第5裝甲集團軍,轄有3個裝甲師(其中包括「裝甲教導師」)、4個步兵師。由於德國已處於窮途末路,希特勒雖然下了血本,竭力拚湊,第5裝甲集團軍的坦克還是只有編制的三分之二,約320輛。最南翼是布蘭登堡將軍指揮的第7集團軍,共4個步兵師,負責掩護第5裝甲軍團的側背,保障中路進攻。
1944年12月16日拂曉,德軍在西線的最後攻勢—阿登反擊戰以令人窒息的炮火准備開場了。5時30分,德國B集團軍群25萬德軍從曼蕭至艾希特納赫九十英里的正面沖出,向盟軍防線突擊!
當日上午,第五裝甲集團軍的第66軍,迅速突破美軍第106步兵師和第14騎兵群防守的艾菲爾山地,切斷了到聖維特的交通要道。17日,第66軍成功地用一個鉗形攻勢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兩個團,迫使七千美軍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直到17日早上,盟軍司令部才確認德軍的全面進攻已經開始。面對德軍的攻勢,艾森豪威爾急調李奇威第18空降軍的第82和第101空降師增援巴斯通—聖維特一線。在遠離戰場的另一端,巴頓從自己集團軍中抽調出六個半師,親自指揮,於12月19日馳援巴斯通。美軍必須堅守通往安特衛普的戰略要沖—巴斯通(Bastogne),直到巴頓許諾的12月23日。對德軍而言,在天放晴之前必須盡快拿下元首指名的巴斯通!
由於美軍頑強抵抗,戰役並不如德國人想像的那樣順利。只有第1 SS裝甲師由一級突擊隊大隊長約阿希姆.派佩爾(Jochen Peiper)率領的先頭縱隊「派佩爾戰斗團」取得重大進展,突入盟軍腹地,抵達並佔領了馬斯河渡口。第五裝甲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最遠突破到塞勒斯。塞勒斯是德軍推進的頂點,距馬斯河只有五英里。自16日發動攻擊至12月20日,德軍在盟軍防線內形成一個寬約100公里,縱深30至50公里的楔形突出。阿登戰役因此也被稱為「突出部戰役」-The battle of the bulge!
12月22日,巴頓率援軍從南面發起了攻擊,德軍也在當天要求被圍在巴斯通的美軍投降,但只得到兩個字的回答:「苯蛋!」這在二戰史上傳為美談。巴斯通成為阻擋德軍推進的堡壘,18000名美軍死守孤城。德軍只得繞過巴斯通向前推進。12月24日,巴頓的第3集團軍摧毀了德第7集團軍建起的保障中央進攻的屏障。緊接著,巴頓命令加菲將軍的第4裝甲師「拚命狂奔」,去解救巴斯通。26日凌晨,第4裝甲師的第2戰斗群殺開一條血路,突破德軍對巴斯通的包圍。與此同時,盟軍的空軍對前出到塞勒斯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的第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猛烈轟炸。聖誕節那一天,德軍第2裝甲師與剛趕到的美第1集團軍的第7軍第2裝甲師爆發激戰,到該天結束,德軍第2裝甲師陣亡2500 人,被俘1050人,損失81輛坦克(原有88輛),還有全部74門大炮以及405輛其他車輛。是役美軍第2裝甲師獲得了「活動地獄」Hell on Wheels的稱號。26日,德軍開始後退,強渡馬斯河的希望落空。
1945年1月1日,德軍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盟軍機場進行了幾個月以來最猛烈的轟炸。接著,德軍地面部隊重新向巴斯通發起了圍攻。1月3日,盟軍轉入反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由巴斯通向東北出擊,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北向東南出擊。德軍也在這一天對巴斯通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從而展開了阿登戰役中最激烈的戰斗。雙方血戰5天,最終德軍仍未能拿下這個重鎮。1月8日,希特勒終於下令德軍撤退。1月12日,蘇軍在東線提前發動進攻配合作戰,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作戰,盟軍乘機推進。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美第3集團軍勝利會師,到1月28日,德軍被趕回到原來的陣地。
阿登戰役是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8萬餘人,損失坦克324輛,飛機320架。美軍傷亡7.7萬,損失戰車733輛,飛機592架。看上去是平手,但美軍能輕易地補充損失,而希特勒已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進攻,迫使美英政府拒絕同蘇聯進行軍事政治合作的計劃也完全落空了。

⑼ 為什麼在二戰末期,德國要發動阿登戰役呢

根據希特勒分析的形勢,他認為同盟國中美英之間、美英與蘇聯之間存在分歧,各有打算。如果分化瓦解加以利用,就能從中撈到好處。希特勒認為現在的英美也有同樣的心思,與其向蘇聯投降,不如與美英和談,然後集中兵力對抗蘇聯,說不定還能保住德國和納粹政權,這對希特勒的誘惑太大了。

這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幾乎完全處於無線電靜默的情況下完成。美第三軍的情報人員顯示有跡象表明德軍會發動進攻,盟軍仍忽視了此次突襲的可能性。此外,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劃、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相對缺乏戰斗經驗,進一步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發動突出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