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解放軍是德國人的走狗嗎
算是,就好像中國的偽軍,佛拉索夫想依靠德國扶持上位,而且蘇聯民族矛盾很尖銳,所以說蘇聯人是不會一條心的。不得不說德國軍隊確實牛啊,不過打不了消耗戰
❷ 假如志願軍和二戰的德軍交戰,誰能更勝一籌
志願軍為1950年為抗美援朝組建的部隊
納粹德軍分為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
如果從裝備看志願軍前期用的大多數為日制38式步槍裝備了百分之九十七的人一個軍沒有一輛坦克和飛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輛卡車。後期用的也只是蘇制ppsh41型彈匣式沖鋒槍從71發彈鼓改為35發彈匣,125毫米喀秋莎火箭炮只有一個連,蘇制T34坦克數量有限,此外火炮也只不過是美國援助國民黨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和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但155毫米炮很少又是美國不要的老舊型號所以我志願軍的武器比李乘晚的部隊武器還要差。
德軍武器波蘭時期武器較差坦克以3號4號短管為主還有1號2號坦克參戰像黨衛軍骷髏師甚至使用繳獲的坦克和機槍作戰但是飛機坦克火炮單兵武器裝備比前期志願軍還要好幾十倍。
戰爭後期像武裝黨衛軍第三裝甲擲彈兵師以一個師對抗火力為己方幾十倍人數為自己十倍的時候仍然可以重創蘇軍甚至在納粹德國快要滅亡時能把蘇軍近衛軍的進功打到蘇軍自己不打了為止精神上和我方部隊可以比較。武器裝備火箭炮蘇軍有幾千輛,坦克蘇軍有5萬輛而德國還是能把戰紀打出1比3可謂厲害了,裝備就不用說了如果從裝備上說德軍已經贏了但是在精神上和作戰部隊能力上還有待比較畢竟沒有真的打起來。
❸ 西方對志願軍這一說法有什麼評論
所謂的志願軍,或者國際縱隊,其實是一個國際上的潛規則,是有前例可尋的,並不是說就只有我們的解放軍連軍服都不換,換個名頭就跑進去。
往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班牙內戰,為了爭取西班牙這個南歐大國成為盟友,德國義大利和蘇聯都把本國的士兵派去了西班牙戰場,他們的名義也是志願軍,甚至世界上所有國家都知道,但是你兩邊沒宣戰,所以德國和蘇聯照樣簽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兩邊在打的時候,甚至連攻擊對方運輸船都不能,因為沒宣戰,你在西班牙打的是志願軍,但打我的運輸船那就是打我德國/義大利/蘇聯了。
說回中國人民志願軍也是這樣,西方也知道那根本就是解放軍,但他也不想跟中國宣戰,你沒宣戰,政客就可以跟民眾說:我們只是跟朝鮮和少量志願入朝作戰的中國人作戰,對民眾來說,他們不會去追究這個少量怎麼變成了一百萬兩百萬人,他們只看地圖,好嘛,跟我們交戰的只有朝鮮,中國這么大塊頭,不能跟他打,更何況,二戰才結束幾年,兩邊盟友馬上交手,民眾是不會支持的。
❹ 抗美援朝後,外軍對志願軍的評價怎樣
美軍對志願軍評架很高,很多戰例被收入西點的教材里,就戰略戰術而言,美軍覺得中國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
其他的國家,類似英軍等,保持以往習慣,贊揚對手,以減小國內對自己無能的批評。
朝鮮和韓國這兩個當事國 確實是評價最少的。韓國是不敢說實話,朝鮮是不願意說,朝鮮的言論是:朝鮮軍隊在偉大領袖金領導的指揮下,自己打退了聯合國軍。
但是客觀上講,美軍因為打敗了(沒打贏,他們就認為是失敗),所以對志願軍評價極高。
英軍不要說了,只要英國人打輸了任何一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檢討和總結,而是極力聲明對手的強大(不是兄弟無能,而是對手太強大了)
克拉克:「共產黨在朝鮮戰爭中的領導,是一種軍事與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體。它不僅能夠維持一個大家認為是『烏合之眾的農民軍隊』在戰場上對抗一個現代的軍事強權,而且它也能夠在面臨逆勢與退卻的時候,把部隊鍛煉成一個有訓練、有裝備和有團結力的戰斗體。」
❺ 二戰中德國外籍志願軍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悍
大部分是一群被德國宣傳及民族仇恨蒙蔽的人,例如烏克蘭軍團,殺蘇聯紅軍一點不比德國人手軟,因為他們覺得是德國解放了烏克蘭,蘇聯是對烏克蘭的入侵,他們是報仇,仇恨給予了他們力量。
❻ 1954年的志願軍來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會不會比德軍做的更好
我們先來看一下1954年中國國防軍事力量構成。
1954年,中國軍隊在裝備上學習蘇軍,共裝備了106個步兵師、18個地面炮兵師、8個高炮師、3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蘇聯當時援助中國項目156個,落實了150個,其中44個與軍工有關,這為我們三軍主戰裝備的工廠打下了基礎。
那麼當時希特勒部署的軍事力量有多少呢。
為了准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6000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署了680,000人。
包括三個集團軍群
北方集團軍群(由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
第16集團軍(由恩斯特·布施指揮)
第4裝甲集團軍(由艾里希·霍普納指揮)
第18集團軍(由格奧爾格·馮·屈希勒指揮)
第1航空艦隊(由阿爾弗雷德·凱勒指揮)
目標:在10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穿越蘇聯中西部(今白俄羅斯)地區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總兵力為29個師:
中央集團軍群(由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
第4集團軍(由京特·馮·克魯格指揮)
第2裝甲集團軍(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揮)
第3裝甲集團軍(由赫爾曼·霍特指揮)
第9集團軍(由阿道夫·斯特勞斯指揮)
第2航空艦隊(由阿爾貝特·凱塞林指揮)
目標:在16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由華沙以東出發,經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進攻莫斯科,總兵力為51個師:
南方集團軍群(由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
第17集團軍(由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指揮)
第1裝甲集團軍(由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
第11集團軍(由歐根·里特爾·馮·朔貝特指揮)
第6集團軍(由瓦爾特·馮·賴歇瑙指揮)
第4航空艦隊(由亞歷山大·羅爾指揮)
目標:在140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攻往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攻下基輔,再向頓巴斯進攻,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區,總兵力為63個師:
那麼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呢
1940年代初期的蘇聯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
蘇聯在193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使得工業生產量提升至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與德國並駕齊驅。軍事配備的生產同樣快速增加,在戰爭爆發前經濟已經轉向軍事生產的方向。
總人數5373000,火炮 117,600,坦克25,700飛機18,700
那麼結論顯而易見,1941年,我們僅僅說軍事實力,不分析綜合國力。哪怕蘇聯在軍事裝備數量上占優,但由於多種原因,包括裝備落後,兵員多但作戰經驗不足,戰略失誤等等等,所以結果是蘇聯慘敗,我覺得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抵擋得住德國三個集團軍群這樣的全面聯合進攻。
當然戰役後期紅軍的力量逐漸增強、然而德軍的戰力卻因為某些因素而逐漸減弱。這主要是因為部署區域的過度延伸、運輸的困難影響了補給和調度、惡劣的氣候、以及各部隊經過半年征戰後的磨損造成的。步兵部隊的兵員短缺現象從1941年9月出現後便一直未獲改善,反而隨著時間越加惡化。氣候的不適,食物的短缺,過長的戰線註定著德軍走向失敗。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德國陸軍都處於步兵短缺和補給支援缺乏的窘境。
這些都是後面分析的原因了,志願軍的話,可能前期都支撐不過去,機械化程度與空軍實力相差太多。
特別是其實這相差了13年,如果德國人打下了蘇聯發展到了54年,你可以想像一下
❼ 志願軍和德軍哪個戰鬥力強
德國人更厲害
志願軍在前期能占上風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美國人當時多為駐日軍,二戰老兵大多退伍了,戰斗素質下降得很厲害,而志願軍這邊都是百戰精兵
其二,美國人的步兵戰斗素養不高,遇上近戰以後有些不知所措
反過來,德國人就不一樣,火力雖然不如美國人,但也足以壓制志願軍
在步兵戰術和火力配置方面,同樣和志願軍不相上下,甚至略高
遇上他們,志願軍的強項無法發揮,而弱項照樣受壓制,一點勝算也沒有
❽ 柏林陷落時的帝國保衛戰,為何都是外籍志願軍在做抵抗
在二戰時期打的最艱難的戰役,估計就是蘇聯紅軍攻陷柏林時的柏林保衛戰了,當時希特勒糾集了差不多200萬的軍隊在柏林打算做最後的抵抗,而這200萬軍隊大部分都不是德國人,而是外國的軍隊,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外國的軍隊會幫助德國做抵抗呢?
其實當時的德國是有機會贏得第2次世界大戰的,但是由於戰線拉得太長,並且沒有及時進攻英國,導致德國受到了兩面夾擊,最終失敗,如果不是這樣,希特勒手下的精兵強將們就有可能改變歷史了。
❾ 志願軍放在二戰的歐洲戰場是什麼水平
志願軍在亞洲軍隊中是能征善戰之旅,但和歐洲軍隊相比還差一大截,首先在裝備上志願軍遠遠落後於歐洲,志願軍的武器主要以三八大蓋步槍和波波沙沖鋒槍為主,而歐洲軍隊大多數使用連發火器,德軍還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突擊步槍;其次是裝甲力量,歐洲軍隊每個裝甲師都有上百輛坦克和幾十輛戰車,而志願軍只有300多輛坦克,在蘇德戰爭時期,蘇德兩軍在庫爾斯克地區舉行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蘇軍共投入8000多輛坦克,德軍共投入6700多輛坦克,不論志願軍面對的是德軍還是蘇軍,最終都不能抵擋這些鋼鐵洪流;在單兵作戰能力方面,歐洲士兵都接受過職業軍人訓練,德軍是其中的代表,德國大部分青少年都接受過軍事訓練,素質極高,而志願軍士兵沒有接受過訓練,但多年的戰斗經驗可以彌補一部分。總體上,志願軍戰鬥力遠低於歐洲軍隊,如果志願軍在歐洲與德軍作戰,就算志願軍都不怕死,將領善於指揮,可德軍的鋼鐵洪流對志願軍是壓倒性優勢,再加上德軍士兵強悍的單兵戰鬥力,而且德軍士兵的戰斗意志也不比志願軍士兵差多少,德軍的將領和戰術也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恐怕志願軍連半天也擋不住。
❿ 現在的德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所發動的一戰和二戰的他們的教科書又是怎麼教的
怎麼看待我不知道,畢竟每個人都不同,但至少教科書是真實的,沒象小RB那麼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