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

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4 09:37:14

❶ 香港泛民派與建制派各是什麼意思

1、香港泛民主派簡稱「泛民」,或稱為「反對派」,泛指要求所謂「真普選」的政治及社會人物。香港泛民人士又分為溫和民主派和激進民主派。

特徵

泛民人士並非正式組織,亦無固定召集人,但在選舉、議會審議一些重要議題、或組織一些大型民間運動.例如遊行時,泛民人士有時會進行協調。泛民人士成員有代表藍領階級的政治人物、也有主要服務中產階層以及專業人員的人物。泛民主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

2、親建制派(英文:Pro-Beijing Camp、Pro-Establishment Camp),簡稱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愛國愛港的政治團體為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 建制派指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黨和愛國人士。

親建人士包括一些曾公開表態支持香港親建制派的公眾人士,惟本身並非政治人物或高度參與香港政治。



(1)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香港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親建制派如自由黨田北俊、民建聯曾鈺成、工聯會鄭耀棠等,皆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憑藉功能組別,縱使直選議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會控制權。2003年七一遊行,超過五十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以及各種市民認為的施政失誤。

時任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以反對立法,其後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在失去立法會多數支持下,政府最終撤回方案,而自由黨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成功取回直選議席。

七一遊行後,民建聯在200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慘敗,但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取得10席,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得117席大勝,民建聯從此坐大,成為建制派第一大黨。

❷ 什麼是美國共和黨中的「建制派」

共和黨中的建制派原意是指共和黨中比較傳統的、溫和的保守派,他們長期在共和黨中掌握著較大的權力。

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願意做出較多的妥協和讓步(和交易)來保持地位。被認為過多地丟失了保守派的政治理念。或者說就是那種政治老油條,永遠說著不過不失的話,但基本幹不成啥大事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的一員。現在,建制派已經成為了一個嘲諷和攻擊對手為了贏得選舉不擇手段、放棄本黨派的觀點和原則的標簽。

(2)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美國共和黨,是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另一個是民主黨。1856年創黨以來,共和黨在39屆總統選戰中贏得了23屆,包括了最近10屆中的6屆;自從那時開始29位美國總統有18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於1854年,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度擴張的政治勢力。在現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和經濟古典自由主義的政黨。前任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是共和黨籍。

奉行政策:

經濟政策

共和黨強調私人企業和個人決策對於促進經濟繁榮的重要性,他們支持一個對商業有利的自由市場政策、經濟自由主義、並且限制政府規模和政府管制。不過在近年來,一些人也指出2006年美國高昂的預算赤字,批評共和黨不再是財政保守的政黨了。

社會政策

大多數共和黨人都反對墮胎,反對合法化同性婚姻、並且支持「以信仰為基礎的行動」。他們支持減少福利制度補助、反對政府為了消除歧視而施加的僱傭種族配額,但在是否支持以積極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政策來避免婦女和少數族群遭到歧視的議題上則產生分歧。大多數共和黨的成員支持死刑以及其他較嚴格的懲罰措施,共和黨通常也強烈支持買賣和擁有槍械的權利。

外交政策

在九一一襲擊事件後,共和黨在反恐戰爭上支持新保守主義的政策,包括了2001年入侵阿富汗和2003年入侵伊拉克,並且試圖在中東和全世界散布民主。布希政府認為在伊拉克的「非法戰斗人員」(Unlawful combatant)不屬於日內瓦公約的保護范圍,主張日內瓦公約僅只保護主權國家的軍隊人員,並不適用於蓋達等恐怖組織的恐怖份子。

❸ 艾倫·約翰·珀西瓦爾·泰勒的思想觀點

公眾知識份子
泰勒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有達廿多本著作,以及數百篇文章和書評。自1931年,他開始為《曼徹斯特衛報》撰寫書評。而自1957年開始,他又成為了《觀察家報》的專欄作家。另外在1963年起,泰勒亦曾在他的朋友兼贊助人,畢佛布魯克勛爵的《每日快報》擔任專欄作家,可是這在畢佛布魯克勛爵於1964年逝世後便宣告終止。在《每日快報》時期,泰勒的第一篇專欄文章就以《為何我們要善待德國人》為標題,大力評擊戰後大部份德國人的骨子裡仍然支持納粹主義,他又指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立,實際上只是讓德國人取回他們在一戰和二戰所爭不到的貿易利益。
從他的著作中,我們發現泰勒常常以「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來形容英國的精英階層,也使這個詞語漸漸流行起來。據稱,「建制派」一詞是他最先在1953年8月29日,於《新政治家周刊》使用的,當時他就一本關於威廉·柯貝特的傳記作評論。他寫到:
沒有事比起與建制派建立和平更令人愉快——也沒有事比這樣更為腐敗。
作為一位小英格蘭主義者,泰勒亦對大英帝國表示反感,並反對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北約。此外他更主張英國須撤離北愛爾蘭。他曾經在1976年於都柏林發表一篇言論,表示愛爾蘭共和軍(他視之為自由鬥士)應該驅逐北愛爾蘭境內的全數新教聯合主義者,就正如捷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出蘇台德區的全數日耳曼人一樣。
歷史哲學
泰勒之治史方法近於民粹主義,覺得歷史是開放給所有人的,正因如此,他常因為人們稱呼他為「眾人的歷史學家」(People's Historian)和「每一人的歷史學家」(Everyman's Historian)而感到欣慰。泰勒支持反偉人論,並不相信「英雄造時勢」,反而相信歷史是由一大群愚人所建構而成的。他的著述之描述手法充滿諷刺和幽默之餘,而具備資料性。特別的是,他更時常從特別的角度出發研究歷史,反駁其他人認為是至關重要的論點,所以有人以「泰勒主義」來稱呼之,以形容他機智、簡練精闢,甚至於神秘的特點。泰勒又常指出當代人們所談及的國際關系,其實都只是一些悖論和荒謬之說。例如他曾在1970年的一個電視節目上評論到墨索里尼,認為他「一直也緊守自己的崗位——就是甚麼也沒有造」。他為了要把歷史帶給所有人,使他常常出現在電台和電視,從而為公眾所認識。
泰勒是少有早期常在電視節目出現的歷史學家。他最先於1950年在BBC的電視節目《In The News》擔任講者,以善於辯駁而見稱。但後來由於他在節目上拒絕答謝獲邀的講者,而被傳媒稱為「綳著臉的大學教師」(sulky don),復在1954年被解僱。自1955年至1961年,泰勒獲ITV邀請在節目《Free Speech》中擔任講者,與其他講者進行辯論。另外,他亦曾自1957年、1958年和1961年在ITV的半小時節目中講授歷史,他在節目上不需講稿,仍能侃侃而談,精彩地講授1917年俄國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課題,結果為電視台帶來了很高的收視。雖然泰勒早年和BBC的關系很差,但他仍分別在1961年、1963年、1976年、1977年和1978年主持歷史節目,另外又在1964年、1966年和1967年為ITV主持節目。後來在1980年,他曾在《Edge of Britain》節目中,介紹英格蘭北部的旅遊名勝。泰勒最後一次主持電視節目是在1985年,節目名叫《How Wars End》,但當時他已被帕金森綜合症困擾,嚴重影響他的演出。
在他的電視生涯中,泰勒曾經有不少的對手,如馬爾科姆·馬格里奇等等。當中,與右翼歷史學家休·特雷弗-羅珀(Hugh Trevor-Roper)的長期論戰最為有名。其中在1961年,特雷弗-羅珀曾說:「我恐怕你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會損害你的名聲」,泰勒則反駁到:「你的批評會損害你作為歷史學家的名聲——如果你有的話。」
其實泰勒和特雷弗-羅珀早在1957年因為爭奪牛津大學的皇家教席而出現分歧。兩人雖然一直對歷史哲學持有不同的觀點,但兩人在1950年代初期曾經是朋友來的,但在皇家教席一事上,時任首相麥美倫最終把教席給予特雷弗-羅珀,而非傾向工黨的泰勒,此外當時不少牛津的教授認為泰勒時常現身電視節目,有「貶低」歷史學家地位之嫌,因而游說不讓他取得教席。經此事以後,兩人關系變得疏淡。
在公眾場合上,泰勒指自己不會從「手上沾滿蘇伊士的鮮血」的英國政府,接受任何榮譽。不過在私人場合上,泰勒則對特雷弗-羅珀取得他認為是自己的皇家教席,而感到十分失望,因為泰勒比特雷弗-羅珀要早10年就已經來到牛津大學執教。從那時開始,泰勒就借所有機會向他個人和他的學術成就作出評擊,而特雷弗-羅珀亦作出了反駁。兩人的論戰經電視的播放而廣為流傳,而公眾對他們的論戰亦感到趣味性多於學術性,結果他們倆的長期不和遂為廣大民眾所知。同樣地,他們之間亦展開過不少筆戰,而且也是極富趣味性的。有不少人把泰勒和特雷弗-羅珀的不和形容為兩代人的不和,泰勒本人富有民粹和不恭不敬的色彩,要比特雷弗-羅珀年長10歲,但卻被傳媒形容為較年輕創新的一代。相反,特雷弗-羅珀的作風保守(當時是少有仍然穿著教袍授課的牛津教授),為人較泰勒自負,結果被傳媒形容為較年長守舊的一代。從兩人的論戰的小處,亦不難發現這種分別,正如特雷弗-羅珀會以「泰勒先生」或「泰勒」來稱呼對方,但泰勒卻以「休」來直呼特雷弗-羅珀。
在1954年,泰勒印行了他的巨著,《爭奪歐洲霸權的斗爭:1848年—1918年》(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接著又在1957年發行《麻煩製造者》(The Trouble Makers)。《麻煩製造者》一書品評英國的外交政策,原本在1955年的一個學術座談會上發表。到了1961年,泰勒發行了他一生之中最具爭議性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該書為他贏得「修正主義者」的稱號。
作為一位社會主義者,泰勒視資本主義在道德原則上是錯誤的。他認為西方的現況難以帶來一套公平和道德的國際系統。相反,他認為現狀非常不穩,容易造成意外。他的著作亦不時重申意外決定歷史。以他看來,領袖不會製造歷史,他們只是就不同的事件作出反應。歷史之發生是錯誤和失敗所造成,而且這是非人所能控制的。所以每人只是在透過犯錯來形成歷史。因此,他在其暢銷書之一,俾斯麥的傳記中評論到,「鐵血宰相」之所以統一德國,是意外多於計劃。
在國際事務上,泰勒反對西德的存在,認為那裡是危險的新納粹國家。雖然他曾在1956年反對英、法介入蘇伊士危機,但他又認同蘇聯鎮壓1956年匈牙利革命,指出介入成功避免匈牙利重歸霍爾西的統治。另外,泰勒又對以色列表示支持,認為以色列是社會民主國家的楷模,對抗阿拉伯的獨裁政權。至於韓戰和越戰方面,泰勒對兩者都予以譴責。在1950年的時候,他曾希望在BBC發表英國不應加入韓戰的言論,結果他曾再次被BBC禁制。但由於社會的輿論表示不滿,結果BBC最後還是播出了他的言論。
泰勒時常不囿於時局,對備受非議的人物加以維護。例如美術史學家安東尼·布倫特(Anthony Blunt)在1979年被戴卓爾夫人揭露曾充當蘇聯間諜後,泰勒就指出這樣形同麥卡錫主義,憤而在1980年退出了英國學院(British Academy)。至於在歷史學界方面,泰勒主張提高政府透明度外,又根據他以往遭BBC禁播的經驗,爭取政府讓更多私營電視台存在。
泰勒亦曾多次游說英國政府,把政府機密檔案的保密期由100年減至20年,最終成功爭取政府檔案在保密30年後,向公眾解密。他認為保密期減至30年,已經算是一大進步。

❹ 美國建制派什麼意思

共和黨中的建制派原意是指共和黨中比較傳統的、溫和的保守派,他們長期在共和黨中掌握著較大的權力,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願意做出較多的妥協和讓步(和交易)來保持地位,被認為過多地丟失了保守派的政治理念。

現代,建制派已經成為了一個嘲諷和攻擊對手為了贏得選舉不擇手段、放棄本黨派的觀點和原則的標簽。



美國的政黨

1、美國共和黨

共和黨是美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之一,前身為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黨,1825年,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其中一派組成國民共和黨,1834年改稱輝格黨,1854年7月,輝格黨與北部民主黨和其他反對奴隸制的派別聯合組建共和黨。

2、美國民主黨

民主黨是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雖然「民主黨」這個名稱是在安德魯·傑克遜(1829-1837)總統任期間所採用的,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馬斯·傑斐遜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

3、美國綠黨

美國綠黨是美國兩黨政治以外的主要在野黨,自1980年代開始活躍,1996年和2000年綠黨成員參予美國總統大選後令該黨備受注目。

4、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產黨建立於1919年,在二戰前曾利用國內外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廣泛的人民陣線,把國內的反戰和平運動推向高潮,黨員人數曾一度達到10萬之眾,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左翼力量,在國內的政治生活中發揮重大的影響。

❺ 美國的建制派、茶黨、傳統保守派有什麼分別

1、所屬黨派是醫院火鍋的。美國的建制派,茶黨和傳統保守派是右翼共和黨內部的三個主要派別。

2、政治立場不同。

建制派原來跟傳統保守派並無分別,都是溫和但保守,但目前建制派主要用來指為了保住總統職位和國會席位,出賣傳統的右派准則,與左翼實力派勾勾搭搭眉來眼去的那些成員的一個貶稱。它的立場偏中,在整個右派中偏左。

傳統保守派則是堅持傳統的右派政治立場,包括市場自由主義,對外擴張主義,反福利,反移民等等,特別在市場自由,市場高於政府的立場上特別的堅持。它的立場算是右派中間派。

茶黨它的主張要比傳統的右派激進而且更加關注政府規模和福利方面的問題,他們不希望政府權力的無限擴張,不希望政府和金融寡頭聯手把持國家命脈,同時在反移民,反墮胎,天主教思想復興等方面也都有比較激進的想法。它的立場算是右派里的右派。

3、政治態度不同。建制黨態度溫和,傳統保守黨態度中立,茶黨態度激進。

(5)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美國共和黨執政代表:

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至2001年間,共和黨人艾森豪威爾(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1969年1月至1974年8月)、福特(1974年8月至1977年1月)。

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喬治·H·W·布希(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喬治·W·布希(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至今)先後當選總統執政。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現為龍納·麥克丹尼爾(Ronna McDaniel,女)。

共和黨的國會: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於1992年的選舉中輸給了民主黨的比爾·柯林頓。在1994年的國會選舉中,共和黨一舉奪回了參議和眾議兩院的多數派地位。

這是自從1952年來共和黨首次支配兩院,在接下來十餘年中,共和黨的多數派地位只有在2001-2002年的參議院會期中被短暫打破,並一直維持到2006年為止。

這次奪回國會的選舉使共和黨在立法機構上終於占據優勢,因為民主黨在1995年前已經牢牢控制兩院長達四十年了,只有1981-1987年間參議院由共和黨控制除外。

在1994年的選舉中,共和黨的國會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包括了一系列對政府的主要改革,例如預算平衡法案和福利制度改革。共和黨將這一系列政見命名為「與美國有約」(Contract With America)運動,以此作為當年選舉的文宣主軸。

在選舉勝利後,共和黨成功通過了其中一些法案,但在其他一些如國會議員任期限制的法案上遭到挫敗。民主黨總統比爾·柯林頓反對共和黨的一些社會議題政策,但接受了福利制度改革以及平衡聯邦預算的法案。

在1995年,共和黨與柯林頓政府之間的一場預算斗爭導致聯邦政府暫時陷入癱瘓。但事件的負面效果使柯林頓得以在1996年的總統選舉中順利當選連任,擊敗共和黨提名的參議院領導人鮑勃·多爾(Bob Dole)。

❻ 建制派和溫和派分別是什麼意思

建制派和溫派別分別是什麼意思?就是兩個不同的派別的意思吧。

❼ 美國的建制派是指什麼

「美國的建制派」指的就是那些比較傳統的、溫和的保守派。
他們長期在美國兩黨中掌握著較大的權力。出於政治上的考量,願意做出較多的妥協和讓步(交易)來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者換言之,所謂「美國的建制派」就是那些美國官場的政治「老油條」。他們永遠說著不溫不火的話,所以基本上幹不成啥大事,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美國既得利益階層中的一員。

❽ 建制派是什麼 意思

親建制派簡稱建制派。建制派指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黨和愛國人士。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愛國愛港的政治團體為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

香港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親建制派如自由黨田北俊、民建聯曾鈺成、工聯會鄭耀棠等,皆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憑藉功能組別,縱使直選議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會控制權。



(8)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泛民人士並非正式組織,亦無固定召集人,但在選舉、議會審議一些重要議題、或組織一些大型民間運動.例如遊行時,泛民人士有時會進行協調。泛民人士成員有代表藍領階級的政治人物、也有主要服務中產階層以及專業人員的人物。泛民主派包括多個政黨、政治組織及一些獨立人士。

❾ 建制派什麼意思 建制派介紹

1、親建制派簡稱建制派。建制派指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黨和愛國人士。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主要以愛國愛港的政治團體為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

2、香港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親建制派如自由黨田北俊、民建聯曾鈺成、工聯會鄭耀棠等,皆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憑藉功能組別,縱使直選議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會控制權。

閱讀全文

與德國建制派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