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德國民族凝聚力會這樣強
惡劣環境打造民族性格
「德國人這種嚴謹的民族性格與自然條件有關。」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學家馬塞爾·哈森對《生命時報》記者表示,日耳曼人發源於德國中部地區。這里緯度較高,光熱不足,多的是森林平原。他們經常要抵抗寒冷和飢餓,於是形成了嚴肅、保守、自省、謹慎的性格特點。
雖然德國有歌德、貝多芬、黑格爾等眾多享譽世界的名人,但與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不同,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德國立足世界不足200年。德意志民族心靈深處一直打著深刻的悲觀烙印。當普魯士國王統一德意志帝國時,要求民眾拋棄「農民」形象,像英國人、法國人那樣「有尊嚴地生活」。所謂的「普魯士精神」在這時形成。近100年來,德國一直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從一戰和二戰的失敗,到長達40年的冷戰,造就了德國人內心深處潛移默化的不安和恐懼感,這使得他們堅定地認為,一切事物和人都必須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形式體現的,必須做得最好。
「嚴謹的民族性格也是法律規范出來的。」馬塞爾·哈森指出,從19世紀開始,德國遺留下來幾千部法律。德國有一個笑話:德國人是靠法律活著的,沒有法律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德國人對已頒布的法律法規、已簽訂的合同契約、已答允的約會和諾言,及已建立起來的友誼和關系,都會無條件和自覺地遵守執行。
「德意志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民族,一旦走上任何一條道路,就會堅忍不拔地把這條路走到底。」德國大詩人海因里希·海涅所言准確地表達了德意志民族的這一特點。
Ⅱ 我發現了為什麼中國人一點都沒有人家德國的那種德意志精神,團結力凝聚力
這得從一個國家的國情,教育,和國民素質來看。就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扶老人這件事。你說我們是真不願意去做嗎?不是。而是你不知道這一扶了之後會發生怎樣的後果。大多數人都是以自身利益為中心。不願意多管閑事。中國的教育只注重分數。忽略了素質教育。中國上下傳承5000年的文化。向國學,儒家學。這些祖先們傳承下來的思想品德。就應該列入教學范圍。從小教育,提升國民整體素質。而事實與其相反。現在的家庭,孩子都是寶。被寵得無法無天。縱觀上下。在這里提到的只是片面的,中國的問題還遠遠不止於此。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問題。中國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走。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問題。
Ⅲ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Ⅳ 相比於同盟國,二戰期間德國武器為什麼這么精良,設計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二戰前期,德國科學技術和工業水平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它不僅研發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箭(彈道導彈的前身),高水準和生化武器,而且原子武器的技術也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軍事技術上,也是德國最早提出了制空權和機械化作戰的概念,其以機械化突擊為核心的閃電戰術引發了一場軍事革命,使得戰後各國都相繼走上了摩托化、機械化的道路。美國在二戰後的很多技術都是在德國研製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比如它的曼哈頓工程。
第二,德國人向來有較為強大的凝聚力,非常執著於對技術的追求,它們嚴謹嚴格的工作態度在世界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德國工業製品向來以精良和精準著名。
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的,它太急於求成,導致國力在短時間內被虛耗一空,如果德國採取穩鍵的辦法,在橫掃西歐後不急著去打蘇聯,可能它現在早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Ⅳ 為什麼德意志民族有那麼強大的凝聚力
應該說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有著和其他歐洲國家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德意志的貿易主要是過境貿易,所以不能說德意志是對外貿易(除了漢薩同盟外)。從三十年戰爭後直到維也納體系建立,可以說德意志地區的割據更加嚴重,導致稅卡林立,開拓國內市場更加舉步維艱,這也是李斯特等人極力反對的! 德國當然是普魯士的擴大,這也是俾斯麥安排的結果! 我現在想問的是德國人到底有什麼精神支柱,能讓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仍能夠維持統一不動搖?一個分裂千年的國家,在世界大戰之後的苦難中,仍能夠自我保持統一,我認為這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 小德意志關稅同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經濟的統一和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再加上王朝戰爭掃清了障礙 20世紀末的兩德統一,注意是東德以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期間聯邦總理科爾的作用很大,但也是以經濟為基礎,而且,確實聯邦德國的經濟要比民主德國的發達,這樣,無論國內外的障礙都掃
Ⅵ 二戰中德軍真的特別團結沒有拋棄一名戰友
我說你連問了多少火星問題了?
碰到哈德人士會跟你拚命的。。。而且又是一分不給
二樓純粹扯淡的,所謂怕拖後腿那是日本人乾的事情,德國人從來沒有說干這種事情的。
德軍國防軍前期由於訓練出色,所以戰鬥力和凝聚力都很強。但是隨著戰事逐漸吃緊,加上黨衛軍的惡行,使黨衛軍和國防軍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雖然沒有發生直接的沖突。德軍內部也是由於希特勒的獨裁統治,導致派系林立,一批有才能的中級指揮官長期得不到提拔。
不過總的來說,德軍團結是很真實的,出現過許多犧牲自己而換取戰友生還的例子。
Ⅶ 德國領土變化都與哪幾個德國人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德國在歐洲大陸是一個統一較晚的國家,原因是過去太能作妖了,所以被分割為最多幾百個、最少幾十個邦國,而且各自為政很難統一,但不管怎樣最終還統一了。而統一之後仍然沒改能作妖的毛病,先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又經過兩德合並才成了今天的樣子。
1989年柏林倒塌後,西德總理科爾敏銳地抓住了兩德合並統一的最佳窗口期,在他的積極斡旋下,美英法蘇四大國默許了兩德的合並。同時,為解除國際社會的疑慮,德國修改了基本法,把人們憂慮擔心的問題寫入了基本法,終於讓國際社會解除疑惑。1990年10月,東德並入西德,一個統一的德國正式出現在歐洲的版圖中,領土面積鎖定在35.7萬平方公里。
從以上與德國領土變化密切相關的人看,威廉一世和希特勒是兩個敗家子,讓德國損失了18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歐洲第二一下子跌落歐洲第七。而俾斯麥、勃蘭特、科爾是德國的有功之臣,他們為國家利益不遺餘力。
Ⅷ 德國人凝聚力為什麼高
應該說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有著和其他歐洲國家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德意志的貿易主要是過境貿易,所以不能說德意志是對外貿易(除了漢薩同盟外)。從三十年戰爭後直到維也納體系建立,可以說德意志地區的割據更加嚴重,導致稅卡林立,開拓國內市場更加舉步維艱,這也是李斯特等人極力反對的!
德國當然是普魯士的擴大,這也是俾斯麥安排的結果!
我現在想問的是德國人到底有什麼精神支柱,能讓他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仍能夠維持統一不動搖?一個分裂千年的國家,在世界大戰之後的苦難中,仍能夠自我保持統一,我認為這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
小德意志關稅同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經濟的統一和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再加上王朝戰爭掃清了障礙
20世紀末的兩德統一,注意是東德以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期間聯邦總理科爾的作用很大,但也是以經濟為基礎,而且,確實聯邦德國的經濟要比民主德國的發達,這樣,無論國內外的障礙都掃
Ⅸ 二戰德軍為什麼戰鬥力強
對於德國軍隊的強大,所有熟知二戰的人都深有體會,理解這支軍隊的建設工作,對於我國軍隊建設是很有借鑒的。 對於德軍的重建,兩個人功不可沒,一個是大名鼎鼎的西克特將軍。另一個就是希特勒。 西克特將軍對於德軍的建設主要是基於他對傳統普魯士精神的弘揚。西克特將軍善於領兵出了名的,在一戰中他曾率軍於土耳其人在地中海抗擊英國軍隊,後來土軍敗潰,英國軍史是這樣描述這場戰斗的:「少數德軍分遣隊紀律嚴明,在周圍滿是七零八落的部隊、難以辨認的臉孔和一大堆散兵游勇的災難洪流中,約有兩個團的德軍保持了他們的凝聚力和戰斗精神,像在閱兵場上那樣機動自如,停止間射擊,再向後方轉移。」 後來西克特將軍成為國防軍統帥,這當然是戰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應該是德軍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德軍開小差的很多,士兵士氣低落,「他制定了重新武裝和重振士氣的計劃,使德軍最大的優勢——軍官團得以保留,使新的戰術戰法得以醞釀而成。凡爾賽和約規定德軍人數不得超過十萬,所以西克特製定的標準是:士兵身體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經驗;軍官要有25年以上的從伍經驗。一旦成為國防軍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專門培訓,重點是領導才能。他極為重視士兵的個人技能和主觀能動性。合約禁止德國擁有軍事院校,他就聯合團一級的單位建立了一個建在部隊上的軍事教育體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為軍士的培訓,每一位軍士都受到成為軍官的培訓,每一位軍官都受到成為將軍的培訓。每半年進行一次演習,使專業技能得到精進,職業素養得到提高。沒有坦克、高炮,就用紙板、木料仿製,德軍也許是唯一用玩具飛機模擬真飛機演練對空射擊的軍隊!單兵在演習中要自稱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個8人機槍組。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馮·西克特的「十萬陸軍」!」 盡管西克特將軍功勛卓越,但他還是有很多認識誤區,和以往的老一代軍人一樣,他依然強調「步兵突擊」,其實馬克心機槍的發明運用早已使步兵的突破能力大為減弱,新一代攻擊兵種急待構建,而他比較輕視裝甲兵的作用,和當時的國防部長輕蔑的認為,「那些所謂的裝甲部隊只能用來拉麵粉。」 另外,作為出身貴族的將軍,他的某些舊觀念比較重,對於古德里安,他就很鄙視,而這僅僅是因為這位後來威名大震的將軍的姓「海茵次」,在德國是一個卑賤的姓。對於軍官士兵之間的關系,他依然強調高低之分,強調鞭撻和階層,「他沒有意識到這是導致1918年德軍大批士兵厭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李德 哈特語) 對於另一位德軍最重要的重建者,希特勒,人們認識並不清晰,大多數只是停留在他撕毀《凡爾賽和約》上的功勛,這里我們且不說希魔在重建德軍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眼光和外交權謀,因為大家都對這些已是耳熟能詳了。 因為現代武器不同於以往,需要專業化的訓練才能真正得到掌握,所以如何在戰時能夠動員一支大規模的精銳武裝,且在和平時期保持低的人數和維持費,這就成了一個困惑很多人問題,在這點希特勒眼光非凡,超出任何當時的軍事學家。「他將德軍僅僅維持在五十萬,而對於軍人的待遇確實極高,買東西無須排隊,坐車無須掏錢,享受任何階層(除了科研專家)都根本想都不敢想的各種優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他又給了他們在國家中獨一無二的榮譽和地位,當然著一切都是建立在殘酷的競爭和無條件的忠誠上的。」士兵必須進行重復考核,每次成績靠後的將被無情剔除,而在全國的准軍事訓練組織(戰前德國有很多這種組織)選出來的有優秀軍事素養的人將替代之。這樣為了進入能享受一切特權的國防軍,幾乎所有適齡人都在爭先恐後的加強自己的軍事能力,希望在某次考核後被軍隊錄取,國家不需費力,就可以培養一大批優秀的後備軍人,而正規軍士兵們因為怕被淘汰,不得不加強訓練,結果正規軍的戰鬥力愈來愈強,真可謂一箭雙雕。到了1938年,希特勒就說:「只要披上軍裝,德國馬上就有700萬世界上最棒的士兵。」 空軍的重建要歸於惡魔能夠用人得當 ,他選用戈林作為他的空軍重建者,戈林是一戰空戰英雄,他熟悉空軍的結構,並空軍重建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我相信,戈林在空軍的建設中,作用是無庸質疑的,沒有他,德國不可能在戰前擁有歐洲最強大的空軍力量。」(古德里安《前進坦克》)當然其中在希魔外交努力上的欺騙手段上大家都知道的。 希特勒在裝甲兵上的功勞也是大家知道的。 我所要說的是他對德國軍隊一些新的改革,消除了古老的普魯士軍隊軍官士兵嚴蠻的對立關系,並使他煥發了全新的生機。給大家看一當時外國記者的描述:
Ⅹ 什麼是德國精神
德國民族精神:一是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二是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大國崛起,軟實力至關重要。在德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對德國的崛起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其成功的經驗對當代中國有何啟示?日前,本刊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前駐德大使、前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梅兆榮先生。
《人民論壇》:德國二戰失敗後,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歐洲經濟第一強國。在德國崛起過程中,教育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梅兆榮:德國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國民教育,著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國民素質,從而為國家的振興提供強大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對此,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早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頒布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為它的公民提供免費教育,通過教育,灌輸民族統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當有些大臣勸威廉一世考慮辦學經費問題時,國王斬釘截鐵地說:「這些錢相對於我的長遠收益來說,算得了什麼?我推廣教育,改善的將是我整個國民的素質啊!」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
德國在發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主張公民受教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在將來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機結合。三是建立靈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職業技術教育十分發達。
德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19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柏林大學的活力與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全世界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
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國民素質的大幅提高使德國終於在1871年實現了統一,並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強國。19世紀中期後,德國的科學家所做的貢獻,比英國、美國、法國的總和還多得多。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