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二戰的三大名將應該排哪三個
沙漠之狐—隆美爾
閃電利劍—曼施坦因
裝甲怪傑—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這三位將領以他們非凡的軍事指揮藝術幫助希特勒改寫了世界歷史,使德國在二戰初期戰無不勝.不論是曼施坦因的"閃擊戰略",還是隆美爾的"沙漠戰術",以及古德里安的"裝甲突擊理論和實踐",都對二戰的進程乃至世界軍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的軍事理論和戰例推動了現代作戰樣式的發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和研究. 然而,他們的"彪炳戰功"是建立在對外侵略的基礎上的.他們效忠希特勒,四處侵略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都是為了所謂的"日爾曼民族"的至高榮譽.而他們不會想到,正是他們的征戰才使希特勒建立了龐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國,使無數生靈塗炭,使一個個國家,城市,村莊遭到踐踏.他們也不會想到,他們的"慧"和"英勇"給他們的國家帶來的只是瞬間的"輝煌",最終是毀滅.這也註定了這三位"軍事天才"人生的悲劇. 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 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1944年6月6日,由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圖為美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時沿導繩前進,以避開德軍布下的水雷。新華社發 「閃電利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陸軍元帥。二戰期間曾任德國A集團軍群參謀長,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等職。 曼施坦因精通戰略戰術,聰明過人,反應機敏,有超人的軍事想像力,他被公認為德國陸軍中能力最強的指揮官,也有人把他評為二戰最出色的將領,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納粹身份也掩蓋不了他的軍事才能。他之所以在眾多德國陸軍將領乃至整個二戰將林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既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軍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軍官愛德華·萊溫斯基家添了第十個孩子,取名埃里希·萊溫斯基。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過繼給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將而改姓曼施坦因。這個小萊溫斯基就是以後成長為德國陸軍元帥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德蘇戰爭開始時,曼施坦因配屬於勒布元帥指揮下的北方集團軍群,預定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方向發起攻擊。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曼施坦因的裝甲軍一直打到伊爾門湖西南方的索爾齊,並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救出被圍的第16集團軍。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晉升曼施坦因為上將。此時,蘇軍在刻赤和費奧多西亞強行登陸成功,嚴重威脅著德軍後方。激戰之後,蘇軍終被擊退。第11集團軍總共使用了1個裝甲師、5個德國步兵師和2個羅馬尼亞師,就殲滅了共有26個師的兩個集團軍,俘敵17萬,繳獲敵炮約1200門、坦克250輛。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軍上將的第8航空軍的協同下,贏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勝利。 1943年2月,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各一部編成了一個新的南方集團軍群歸曼施坦因指揮。該集團軍群要在由亞速海到哈爾科夫的700公里長的正面上實施攻勢防禦,任務相當艱巨。3月14日,經過艱苦奮戰,德軍戰線恢復到9個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獲得櫟樹葉騎士十字勛章。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團軍總司令克萊斯特元帥被召到上薩爾茨堡。希特勒在給他們佩上雙劍櫟樹葉勛章的同時免去了他們的職務。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國人俘虜,四年後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監禁在韋爾監獄。1952年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擔任聯邦德國一個組織的顧問,同戰時德國的西方敵人一起對付蘇聯的威脅。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 總評:英國人認為:曼施坦因出身貴族,受過良好的軍事教育,早年是一個優秀的參謀軍官,對戰術,戰役,戰略都有自己比較成熟的觀念,由於參與制定了進攻法國等完善的作戰方案,他在德國享有「偉大戰略家」的聲譽是說得過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戰略和軍事思想上的貢獻並不引人注目。 在一戰時期,曼施坦因只獲得有限的作戰經驗,從本質上講,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一個軍事技術大發展的時期,他能夠提起的貢獻只有「突擊炮」。值得研究的是,從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進行了15個月的艱苦作戰,他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從頓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亞,仍能保持比較完整的戰鬥力,的確是一個奇跡,所以在德國所有的高級將領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戰指揮官,但是這個「最有成就」不能理解為唯一,因為他與古德里安,霍斯,李萊斯相比,大概處於同一個檔次。 《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認為:他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強調速戰速決,出奇制勝。 美國人認為:曼施坦因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優秀的野戰部隊司令。
2. 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第一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三大名將之首,被稱為「閃電伯爵」。1939年9月,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連續圍殲波軍主力,並包圍了波蘭首都華沙,在炮兵和空軍轟炸下,波蘭被逼迫投降,而德軍死傷人數才3萬餘人。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制訂了著名的入侵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曼施坦因的計劃充分展示了他自己的獨特創造力和閃電戰的理念。按照計劃,德軍將集中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迅速佔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這次戰役中德軍裝甲席捲而下,法國等聯軍全線崩潰,很快就淪陷了。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將軍,被授予騎士勛章。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里,攻佔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後,幾乎就沖進了列寧格勒,這為他贏得了「閃電伯爵」的稱號。
第二位:隆美爾
隆美爾全名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1891年-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被稱為「沙漠之狐」,更是德國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5~6月間,在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德國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盟友義大利軍隊。他以「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結論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使得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
第三位: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德國陸軍一級上將,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著名陸軍戰術「閃電戰」創始人,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閃電戰和裝甲集群,僅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便佔領波蘭全境,更在一個月余令法國戰敗。德國最高統帥部包括希特勒在內都對裝甲部隊高速進攻獲得的巨大戰果感到驚疑,為防止法軍發動翼側反擊,急令各坦克部隊停止前進。若非如此,33萬英法聯軍也許會被他完全
3. 德國十大名將
第十位:愛德華·迪特爾,德國山地步兵大將,和南方驕陽將軍隆美爾並稱的北國雪之將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供職。1938年晉升為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入侵波蘭的作戰。1940年4月10日起率領山地師在挪威納爾維克作戰,首獲騎士十字勛章,晉升中將。蘇德戰爭初期率部隊從芬蘭侵入蘇聯北極地區。
第九位:阿爾貝特·凱塞林(德語: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躋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獲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第八位: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Otto Moritz 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德國陸軍元帥。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參謀本部技術司司長。他當時的長官曼斯坦因將軍誇他是群人中的強者,並喻之為「鯉魚池中的梭魚」。
第七位:倫德施泰特(1875-1953),納粹德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能乾的指揮官。曾指揮第2集團軍入侵捷克,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入侵波蘭。對蘇聯的入侵期間,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圍殲了當面蘇聯元帥布瓊尼部隊的主力。」1945年5月1日,倫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後來又被引渡給英國人。1949年因身體虛弱,他在一所養老院里度過餘生,1953年2月24日死於心臟病。
第六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國「陸軍大將」,軍事家、理論家、戰術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稱為「德軍裝甲兵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大將。
第五位: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馮·萊溫斯基(Erich Von Lewinski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名將,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並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第四位: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第三位: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Moltke, Helmuth von, 1907-1945),德國名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的侄孫,從1940年開始結合中產、軍方、教會、社會主義及工會人氏,意圖推翻納粹政權以重整德國秩序。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失敗後被捕,於1945年1月在柏林被處決。
第二位: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瓦爾施塔特侯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魯士元帥,在數次重大戰役中名聲遠揚。他積極進攻的指揮風格為他贏得了「前進元帥」的稱號。布呂歇爾在1816年被評為柏林和羅斯托克的名譽市民。德意志名人紀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第一位:克勞塞維茨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4. 納粹三大名將
第一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三大名將之首,被稱為「閃電伯爵」。1939年9月,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連續圍殲波軍主力,並包圍了波蘭首都華沙,在炮兵和空軍轟炸下,波蘭被逼迫投降,而德軍死傷人數才3萬餘人。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制訂了著名的入侵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曼施坦因的計劃充分展示了他自己的獨特創造力和閃電戰的理念。按照計劃,德軍將集中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迅速佔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這次戰役中德軍裝甲席捲而下,法國等聯軍全線崩潰,很快就淪陷了。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將軍,被授予騎士勛章。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里,攻佔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後,幾乎就沖進了列寧格勒,這為他贏得了「閃電伯爵」的稱號。
第二位:隆美爾
隆美爾全名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1891年-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被稱為「沙漠之狐」,更是德國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5~6月間,在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德國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盟友義大利軍隊。他以「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結論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使得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
第三位: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德國陸軍一級上將,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著名陸軍戰術「閃電戰」創始人,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閃電戰和裝甲集群,僅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便佔領波蘭全境,更在一個月余令法國戰敗。德國最高統帥部包括希特勒在內都對裝甲部隊高速進攻獲得的巨大戰果感到驚疑,為防止法軍發動翼側反擊,急令各坦克部隊停止前進。若非如此,33萬英法聯軍也許會被他完全消滅。進攻法國時,他曾說「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放下武器從道路上讓開,免得擋路」。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著德國陸軍前進,創造了現代史上空前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