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甲級戰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

甲級戰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

發布時間:2022-08-05 11:32:44

A. 二戰結束後數十年,為何日本人中還有人敢參拜靖國神社,而德國人卻沒有人敢參拜希特勒

靖國神社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軍國侵略主義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

這點與希特勒有很大不同,就好像在德國,紀念在二戰中戰死的德國士兵,也是不禁止的

靖國神社的真正問題在於,14名甲級戰犯也在其中祭祀,對於這14名甲級戰犯是否應該祭祀,即使在日本國內,也存在很大爭議。

但是,是否因靖國神社裡面有甲級戰犯,就連其他戰死者也不祭祀,也是一個爭議的話題。

畢竟日本並沒有一個希特勒這樣的靈魂人物存在,14名甲級戰犯更類似於希特勒手下的官員和將軍。這是日本和德國之間很大的不同。

也是造成目前國際社會對於靖國神社問題,沒有對日本施加壓力的原因。

靖國神社,二戰以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屬於民間組織。

德國與日本的另外一個不同在於,德國戰後組建了國防軍,擁有戰爭權,而日本只有自衛隊,沒有戰爭權,只有自衛權。

從這兩個事情看,國際社會在對待德國與日本上的差異。

在軍事上,對日本嚴格,對德國寬松,在精神上,對德國嚴格,對日本寬松。

應該說,是根據這兩個國家走向侵略戰爭原因不同採取的不同措施

B. 石原莞爾為什麼沒有被列為甲級戰犯···而和他一起策劃九一八事件的板垣征四郎卻是甲級戰犯···

石原莞爾逃脫了罪行,而且戰後美國明顯偏坦日本,所以只把參與對英美開戰的重要戰犯進行審判。

1945年日本投降後,石原莞爾認為自己是受東條英機迫害的和平主義者,發表了《我們的世界觀筆記》、《新日本的出路》,釋出了「放棄戰爭」的概念,並提出建設「不要戰爭的文明」等主張;

同時給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信中提出「超階級的政治」等觀念:「過去的政治是為階級利益的政治」,而「超階級政治」只是「為了理想」。

(2)甲級戰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擴展閱讀:

1941年12月8日,東條內閣開始了太平洋戰爭。石原莞爾的評論是:「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

在戰略上除了尋找敵方的弱點之外,還必須認識到我方所擁有的條件、戰法、戰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戰爭手段的優點。

只有依靠這些優點才能擴大敵人的弱點。軍當局在第一階段作戰計劃完成的現在提出下一階段的戰爭計劃,這個戰爭計劃必須包含必要的生產增強數量和實行的手段方法及其可能性。

但是這時候已經不可能有人聽得進石原的話了。戰爭的進程一步步印證著石原的說法,以致來監視他的很多憲兵都成了他的信徒。

由於石原莞爾在關東時曾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爾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終年60歲。

C. 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三個將軍為何沒有被判為戰犯

首先要明確一點,隆美爾在1944年就因為涉及刺殺希特勒的720事件,而被迫自殺了。沒有活到戰後,自然不可能被作為戰犯起訴。

第二,進一步討論之前,先要明確一點,什麼是戰犯?戰犯的起訴標準是什麼。
看一下當時的起訴書就能發現,戰犯分為三個大類。
第一類被起訴的罪名是:破壞和平罪、種族清洗罪。前者指發動對和平國家的戰爭,破壞和平;後者是奴役和殺害其他種族人民。
第二類被起訴的罪名是:組織、下令,奴役、屠殺別國居民和戰俘的中高級軍官。
第三類被起訴的罪名是:奴役、謀殺、屠殺他國居民和戰俘的中低級軍官。

明確了這個,就很清楚了,最後上絞刑架的那些人是以什麼標准被審判的。

然後再來看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在戰爭前,他們都無法對整個國家政策走向發表意見,他們是命令的執行者,因此他們排不上甲級戰犯的標准。
其次,在戰爭中,古德里安沒有什麼戰爭暴行。所以夠不上乙級戰犯的標准,但曼施坦因在從烏克蘭撤退的時候下達了焦土命令,摧毀了一切無法帶走的物資,實際上曼施坦因夠得上乙級戰犯的標准了。

第三,為什麼沒有被起訴
這就是意識形態在裡面起作用了。蘇聯一再要求起訴他們,把他們列入戰犯名單。

但西方盟國沒有接受。古德里安被關押了3年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是戰爭的執行者,而沒有虐待戰俘和屠殺無辜平民的罪行,使其未列入戰爭罪犯,於1948年將其釋放。

曼施坦因則於1949年12月在漢堡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不過在1953年5月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

D. 請問:二戰日本7名甲級戰犯,各在中國犯什麼罪和指導過那些較大的戰役!

傷亡最慘重的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作戰」,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國的前沿陣地已經基本穩固。然而,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放棄了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部分德軍統帥希望攻擊蘇聯意想不到的戰略方向以求獲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這個目標過於明顯。因此,德國開始籌劃在北部或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攻勢。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盡可能削弱蘇聯。由於蘇聯南部地區有支撐蘇聯戰爭機器的高加索油田,聯系中亞地區的伏爾加河以及大片農田,因此德國希望能夠挺進這個區域,盡可能地削弱蘇聯的經濟和戰爭潛力。

藍色行動

德國計劃調遣南方集團軍群全速進攻,迅速穿越俄羅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這場夏季攻勢被命名為「藍色行動」(德語:Fall Blau)。參加行動的部隊包括第六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以及第一、第四裝甲集團軍。在1941年,南部集團軍已經佔領了烏克蘭地區,並被調往計劃發動進攻的地區。
然而,在戰略計劃中,希特勒進行了介入,並命令該集團軍分成兩個集團軍群。南部集團軍A軍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並按原計劃向南推進至嘸鈾鰲D喜考�啪麭軍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率領的第六集團軍和赫曼·霍特指揮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其目標是東渡伏爾加河並佔領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視佔領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幾個原因:這是伏爾加沿岸的主要工業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將保障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德軍的左翼;另外,該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敵斯大林,如能攻佔這個城市,將對對手造成極大的壓力。當然,斯大林也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座城市的防衛非常重視。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的戰爭密令:第41號指令。企圖一俟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最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盡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面的敵人,接著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戰役初期

藍色行動原定於1942年5月開始。但是參與該行動的部分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隊正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包圍塞瓦斯托波爾的戰役。直到當年6月,這座城市仍未被佔領,因此這也迫使德國不得不數次推遲藍色行動。與此同時,蘇聯鐵木辛哥元帥領導 南方面軍主力發動了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1942年6月28日,作為藍色行動的序幕,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發起了攻擊。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科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的進攻起初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幾乎未進行有效的抵抗,便向東迅速撤退。雖然蘇聯曾試圖鞏固防線,但由於另一部分德軍從側翼進攻,導致了防線的崩潰。德軍將蘇軍兩次包圍,並殲滅大部份蘇軍。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爾科夫的東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後米里洛夫的羅斯托夫-奧比拉斯地區。同時,匈牙利第二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也對 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由於第六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希特勒便直接參與指揮,命令第四裝甲軍團南下加入南方集團軍A軍群。由於當地公路狹窄並且數量不多,導致了第四裝甲軍團與第六集團軍陷入了交通的阻塞。兩個軍團為了疏導路面數以千計的車輛,不得不陷入停滯。這次遲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進攻至少推遲了1個星期,未能一舉突入斯大林格勒。由於第四裝甲軍團沒有達到配合A軍群合圍蘇軍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變了主意,命令第四裝甲軍團重新加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

蘇聯指揮層開始逐漸明確德軍的意圖。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7月,蘇聯制定了保衛斯大林格勒的計劃。斯大林格勒的東面是寬闊的伏爾加河,在河對面布置了剛剛組建的第62集團軍,其指揮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戰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華西列夫斯基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到7月底,德國軍隊已經將自己的陣地推進到頓河對岸。德國人利用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盟友的軍隊來鞏固防線。第六集團軍已經距離斯大林格勒僅數十公里,而位於其南面的第四裝甲軍團也開始北上協助對這座城市的攻擊。在南面,A軍群已經深入高加索地區。也無法再對北面的B軍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軍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次日,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 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發布的第227號令規定,凡是不服從命令而離開戰斗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將被槍斃。其口號就是「決不後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面和西南面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實施反突擊,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突破了蘇軍防禦,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減輕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慘重。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斯大林格勒城內的激烈巷戰

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雙方展開巷戰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瓦礫場,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盡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德軍把這種看不到敵人的城市防禦戰稱為「鼠戰」(德語:Rattenkrieg),甚至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斗。」

在城中的制高點,一座名為馬馬耶夫岡的小山丘上,發生了最為殘酷的戰斗。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佔領這片高地。蘇軍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內犧牲了1萬名士兵。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里,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經過數個星期的苦戰,德軍不得不從這個倉庫撤走。在城中的另一個部分,由揚科夫·巴甫洛夫指揮的一個小分隊占據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樓,並頑強地進行抵抗。士兵們在大樓附近埋設了大量地雷,並在窗口安設了機槍,還將地下室的隔牆打通以便通訊。這座頑強的堡壘後來被蘇聯人驕傲地稱為「巴甫洛夫大樓」。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斗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格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斗。由於城內布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夠前進,也會遭遇在樓頂的蘇軍反坦克武器。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到11月20日為止已經擊斃了224個敵人。而日後成為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蘇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兩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經過3個月血腥的戰斗,德軍終於在11月份緩慢地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並且佔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將留守的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此外,伏爾加河開始結冰,導致蘇聯不能再通過船運送補給品給城中守軍。盡管如此,馬馬耶夫高地附近的戰斗和北部城區的工廠地帶的戰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紅色十月工廠、 拖拉機廠和街壘工廠的戰斗為全世界所知曉。當蘇聯士兵與德軍進行槍戰的同時,工廠內的工人就在側旁修復損壞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時候甚至就直接在戰場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廠的工人志願兵駕駛。這些坦克往往直接從兵工廠的生產線上開到了戰斗前線,甚至來不及塗上油漆和安裝射擊瞄準鏡。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11月11日,德軍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

蘇軍紅軍反攻的「鐵鉗攻勢」

在圍城期間,協助防衛B軍群側翼的德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部隊都要求其指揮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軍團(裝備和訓練都很落後)負責防護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長的地帶。這使得其戰線拉得非常狹長,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個野戰排來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線。而蘇軍在伏爾加河南岸保留了幾個攻擊點,這對B軍群構成了潛在的威脅。然而,希特勒過於關注攻城本身,拒絕了側翼部隊提出的增援要求。為此,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弗朗茲·哈爾德表示了憂慮和異議,結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將其撤職,任命庫爾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為新一任參謀總長。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到了秋天,負責斯大林格勒地區總體戰略的紅軍統帥朱可夫開始在城外的南北兩側大規模集結兵力。德軍的北側是由裝備落後並且鬥志不強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將德軍繼續牽制在城內,然後通過打擊德軍虛弱的外側來將德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市區。這次戰略的暗號是「天王星行動」,這與針對德軍中央軍群的「火星行動」相呼應。

1942年11月1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由瓦圖京大將(Nikolai Vatutin)指揮的主攻部隊包括整整3個軍團(第1近衛軍團,第5坦克軍團和第21軍團),一共由18個步兵師,8個坦克旅,2個摩托旅,6個騎兵師和1個反坦克旅組成。在進攻的前夕,羅馬尼亞部隊似乎已有所察覺,不斷向總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軍總部拒絕。負責防衛德軍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第3軍團,由於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並且缺乏精良裝備,僅僅在戰斗發起一天之內便被蘇軍粉碎。

11月20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南部發動第二輪攻勢。負責防衛該地區的羅馬尼亞第4軍便首當其沖遭到了攻擊。主要由騎兵隊組成的羅馬尼亞人迅速被殲滅。此後蘇軍迅速向西推進,並於2日後在卡拉赫城區會合,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約25萬德國、羅馬尼亞和義大利的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埃西亞軍隊陷入了這個包圍圈中,同時也包括城中尚在戰斗的數萬蘇軍士兵。德軍第六集團軍只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蘇軍投入開發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綽號[斯大林的管風琴],外觀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風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機動車輛上同時發射多達48枚的火箭彈,這種武器在摧毀敵軍的坦克方面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德軍指揮部急於讓德軍在包圍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卻聲稱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六集團軍提供補給。一年前在迭揚斯克包圍圈中的成功空運紀錄使得德軍將領依然幻想通過強大的空軍運輸力量來維持第六集團軍的戰鬥力。然而兩次空投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規模的不同。第六集團軍幾乎相當於普通德國集團軍的兩倍,另外,同時被包圍的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事實證明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德國空軍的實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復,而且其每天300噸的運輸上限也無法滿足每天500噸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計劃,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

空投計劃很快就遭受失敗。嚴酷的天氣條件和蘇軍強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軍的空中橋梁無法得以維系。據統計,德軍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資,而且這些運輸飛機還要從包圍圈中運送傷病員回到後方。第六集團軍漸漸感受到飢餓的威脅。

而在另一面,蘇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而且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12月份,德軍第57裝甲軍組織的企圖從南部解救被圍部隊的「冬季風暴行動」遭到了蘇軍的成功阻擊。赫爾曼•霍特指揮的援軍,離斯大林格勒僅距廿五公里即無法再推近。蘇軍發動反擊將其擊退150~200公里。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俄羅斯嚴酷的冬季開始展現其恐怖的威力。伏爾加河面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國人卻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醫療用品,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飢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義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余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離。事實上,第六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軍第六集團軍覆滅

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Pitomni機場和古姆拉克機場(Gumrak)的陷落意味著德軍的空中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結束。德軍的食物和彈葯都極度匱乏。盡管如此,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的稱號。鑒於以往從來沒有如此級別的德國將領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斗到底或自殺殉國。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第六集團軍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佔!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向柏林發出最後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從此斷訊並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餘德軍宣布投降。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獲。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

投降的91000名戰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制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級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 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級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盡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消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斗到底。

會戰結果

無論從什麼角度評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整個戰役持續199天。由於戰役規模太大,傷亡者人數始終無法得到准確統計。在戰役最後階段,德軍仍然對蘇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同時,蘇軍也幾乎消滅了德軍的精銳之師第六軍團的全部和第四裝甲軍團部分。許多學者估計軸心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共傷亡60萬人,其中包括: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德軍傷亡人數中陣亡和俘獲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時,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傷亡總數達到約30萬人。在德軍攻入城區的短短1星期內,超過4萬蘇聯市民被殺,而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平民人數沒有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說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紀念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城」。60年代,蘇聯在城外的山丘馬馬耶夫崗,樹起了高達52的「俄羅斯母親紀念碑」。塑像中就包括當時戰斗時被炸毀的廢墟。大穀物倉庫和巴甫洛夫大樓等見證了非常激烈的戰斗的場所,至今仍接待後人的參觀。

E. 二戰時日本德國義大利的甲級戰犯,後代過得怎麼樣有錢沒錢甲級戰犯的遺產還是自己掙的。

當然是過的很好 在別國看來是戰犯 自己國家可是英雄 所以後代也會得到尊重

F. 二戰甲級戰犯為什麼沒有岡村寧次

沒有,二戰後岡村寧次被無罪釋放了。
岡村寧次,侵華戰犯,日本陸軍大將,抗日戰爭末期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昭和軍閥的三羽烏的第三位。岡村寧次1904年畢業於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4月參加日俄戰爭,其後駐扎在日本侵佔的朝鮮。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全面抗戰爆發後參加侵華日軍,1944年升任侵華日軍總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侵華日軍在南京簽署投降書。1949年2月因蔣介石庇護被國民黨軍事法庭戲劇性地審判為「無罪釋放」,後被蔣介石聘為台灣高級教官,日本右翼勢力任其為「日本戰友會」副會長。1966年病死於東京。

G. 靖國神社是供奉甲級戰犯的地方,為什麼他們都是罪人,還要供奉他們呢

這些供奉的戰犯在其他國家的人看來是十惡不赦的,但是在日本右翼勢力眼中卻是英雄。

現在的日本政府很多也在向右翼勢力示好,為的就是得到政治上的支持。雖然其他國家一直在抗議這件事,但是日本政客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還是執迷不悟。幾乎大多數日本政客都參拜過靖國神社,倒不是說他們多麼崇拜這些戰犯,這只是他們執政的需要而已。

靖國神社這種存在本身就是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危險,日本軍國主義一直沒有徹底滅絕,這眼看著就是死灰復燃的趨勢。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繼續蔓延,對於其他的國家來說就是一種危險,我們不得不警惕。

H. 二戰時期日本主要將領都成了戰犯,那麼德國的為什麼就不一樣呢

戰爭犯罪的組織者、教唆者、領導者和共犯者稱為戰爭罪犯或戰爭犯罪分子,簡稱戰犯。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阿道夫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等,都是首要戰犯。參與策劃、准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或犯有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違反人道原則等嚴重罪行,被認為是戰爭犯罪。

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懲治日本戰爭罪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由中、美、英、蘇等11國的法官組成。1945年9月2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三國外長於同年12月16~26日舉行了莫斯科會議,議定並徵得中國同意:"設立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依據《波茨坦公告》、莫斯科英、美、蘇外長會議決定,1946年1月19日,盟軍最高統帥D.麥克阿瑟公布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1946年4月26日修正)。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於1946年4月29日接受了盟軍最高統帥部國際檢察處對東條英機、廣田弘毅等28名被告的起訴,並於同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東京對這批日本主要戰犯進行了審判。

事實上,二戰兩國的主要組織者也就是甲級戰犯基本都被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而乙級和丙級戰犯的審判歷經近10年,大多服刑基本到期,或被減刑,並不是一點事都沒有的。

德國政府以及相關德國企業當中,參與策劃戰爭、為戰爭服務的人也成為戰犯。而成為戰爭罪犯的的德軍將領,他們被捕策劃者和納粹黨人,或者所屬部隊犯有戰爭罪行的人如格林、約德爾、鄧尼茨、曼施坦因等。

國際軍事法庭是指專門打擊和懲治戰爭犯罪行為的國際司法機構。二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建立的審判戰爭犯罪的國際軍事法庭主要有: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又稱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審判德國戰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該法庭由英、美、蘇、法四國法官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專門懲治日本戰爭罪犯的國際刑事特別法庭,由中、美、英、法、蘇等11國的法官組成。

日本則不同,日本的軍隊直接聽命於軍部,軍部聽命於天皇。軍部在天皇的授意下,策劃發動戰爭,很多軍官是戰爭的直接策劃者,後期甚至由軍方將領出任首相,直接領導整個政府。

所謂政治結構就是指國家權力執行以及既定戰略的真正策劃者。對於日本而言這個執行和策劃者都是軍方。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政治結構已經不是表面上的「君主立憲」,隸屬軍方的大本營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當時的日本軍隊內部沒有政黨之分,所有軍人即便是政見不一(南進、北上以及陸海軍的分歧)也不影響軍隊領導國家的真實現狀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一點,那就是戰犯的定義。戰犯是指在戰爭中犯下罪行的人,並不是說只要參與戰爭就會成為戰犯。二戰中的戰犯主要是兩部分人,一部分是策劃發動戰爭的人,一部分是在戰爭中做出違反人道主義事情的人。

日本在二戰中,為了打贏戰爭無所不用其極,犯下累累罪行,什麼屠殺搶掠都是小兒科,日軍甚至策劃細菌戰,拿佔領區人民做細菌實驗,這樣的事情簡直是天人公憤。所以,二戰後日軍將領被送上斷頭台一點都不冤枉,因為他們的確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閱讀全文

與甲級戰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