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告訴我世界各國最忌諱什麼
東南亞禮忌: 與東南亞商人洽談商務時,嚴忌翹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懸著顛來顛去。否則, 必引起對方反感,交易會當即告吹。
中東禮忌: 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館里洽談貿易。與他們會面時,宜喝咖啡、 茶或清涼飲料,嚴忌飲酒、吸煙、談女人、拍照,也不要談論中東政局和國際石油政策。
俄羅斯禮忌: 俄羅斯及東歐諸國,對西方商人的禮待是極其熱情的。在同俄羅斯人洽談貿 易時,切忌稱呼"俄國人"。
英國禮忌: 到英國洽談貿易時,要有三條忌諱: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 被認為是軍隊或學生校服領帶的仿製品;
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
3.不要把英國人稱呼為"英國人"。
法國禮忌: 到法國洽談貿易時,嚴忌過多地談論個人私事。因為法國人不喜歡大談家庭及 個人生活的隱私。
南美禮忌: 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為了入境隨俗,在洽談交易的過程中,宜穿深色服裝, 談話宜親熱並且距離靠近一些,忌穿淺色服裝,忌談當地政治問題。
德國禮忌: 德國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們洽談貿易時,嚴忌神聊或節外生枝地 閑談。德國北部地區的商人,均重視自己的頭銜,當對同他們一次次熱情握手,一次次稱呼其頭銜時,他必然格外高興。
瑞士禮忌: 若給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應寫公司的全稱,嚴忌寫公司工作人員的名字。 因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遠也不會被打開的。瑞士人崇拜老字型大小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於是1895年之前,那幺你應在工作證件上或名片上特別強調出來。
美國禮忌: 與美國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地握手與客套,貿易談判可直截了當地進入 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即可開始。
芬蘭禮忌: 與芬蘭商人洽談時,應重視行握手禮,應多呼其"經理"之類的職銜。談判地 點多在辦事處,一般不在宴會上。談判成功之後,芬蘭商人往往邀請你赴家宴與洗蒸汽浴。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禮節。如你應邀赴宴時,忌諱遲到,且不要忘記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雙數的)鮮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飲。在暢談時,應忌諱談當地的政治問題。
各國的忌諱太多了,這里分區域給你說一下,希望對你有用
歐洲人忌諱13,在德國,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
不宜選擇刀、劍、剪、餐刀和餐叉為禮品;
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裝紙和綵帶包裝、捆紮禮品也是不適合的。
㈡ 德國人有哪些禁忌
1、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
2、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禮品包裝紙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綵帶包紮。
3、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
4、忌諱核桃。
5、送花時禁止送菊花、玫瑰、薔薇,只數和花朵數不能是13或者雙數,鮮花不用紙包紮。
6、禁止送太個人化的物品。
聖誕節可以送的東西
1、聖誕卡(聖誕卡片)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聞,新聞一般包括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的優點特長等內容。
2、用燈燭和裝飾品把樅樹或洋松裝點起來的常青樹,作為聖誕節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聖誕樹起源於德國。
3、在南北美洲和少數歐洲地區,傳統上戶外以燈光裝飾,包括用燈火裝飾的雪橇、雪人和其他聖誕形象。
㈢ 關於各國風俗習慣和禁忌的知識
以飲食為例
一、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
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表示主人招待客人十分誠懇。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才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
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葯。
二、吃多吃少,隨你便。
這是汶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汶萊,家裡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三、「我吃飯,你付錢。」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客人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四、吃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家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杯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五、先訂「協議」後吃飯。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注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提議喝酒的人,通常需要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
六、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人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即使是湯也要用麵包蘸著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碟子的場面也是司空見慣。
㈣ 在德做客要注意的事項
(二)入境注意事項
1.簽證有效期。通常情況下,應注意德國短期簽證的有效期與停留期一致,即簽證到期日即為最後離境日期,停留期限並非自入境之日起計算。簡言之,持短期簽證來德者,必須在其簽證有效期內入、出境。否則,就是超期滯留。
2.簽證種類。簽證種類與實際入境目的必須一致。德國邊防在入境檢查時,對此審核較嚴。不少中國因公團組皆因簽證種類與實際入境目的不符而屢屢受阻。如某市一考察團組持商務考察簽證來德,因實際行程並無商務活動,純系旅遊,被德國邊防吊銷簽證,並遭拒絕入境及罰款處理。在此,德國使館特別提醒訪德團組,嚴格遵守德方「簽證種類與入境目的必須一致」的有關規定,以免對內對外造成不良影響。
(三)海關規定
來自歐盟國家的旅客,個人自用品可免稅帶進德國;非歐盟國家的旅客,其帶入德國的免稅品價值不得超逾58.8歐元。
入境免稅品數量不逾以下規定:
煙草產品方面:200支香煙或100支小雪茄;50支雪茄或250克煙草。
酒精產品方面:1公升含22度以上酒精的酒;或2公升含22度以下酒精的酒;或2公升有汽或加酒精的葡萄酒;或2公升普通葡萄酒。500克咖啡或200克濃縮咖啡精。100克茶或40克濃縮茶精。50克香水或0.25公升花露水(Eau de toilette)尤其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煙酒要分開攜帶,不然將被視為是其中一個人攜帶的物品。
註:年滿17歲人士方可攜帶免稅煙草及酒精飲品入境,咖啡亦須由年滿15歲人士攜帶。
貳、安全形勢與治安狀況
德國總體安全形勢較好,目前尚未發生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事件,但不排除遭受恐怖襲擊威脅的可能。 德國國內政局穩定,大部分地區治安狀況良好,是世界上安全系數較高的國家之一。
(一)常見案件
1.同歐洲多數國家一樣,盜竊犯罪也是德國治安中的一大頑症,盜竊類案件占各類案件總數的近一半,且呈上升趨勢。扒竊、拎包案件是對我短期來德公民構成較大危害的治安問題,通常發生在繁華的商業區、人員復雜的機場、火車站和旅館大堂。竊賊流動性較大,多為團伙作案,因此此類案件破案率非常低,失竊物品一般無法找回。
2.在德國,針對行人或遊客的搶劫案件的發案率較歐洲其他旅遊國家低,但近年來此類案件也常有發生。公共場所的暴力傷人案件數量雖不多,但需注意德國青少年暴力犯罪傾向。近來,德國東部地區屢次發生以「新納粹」為代表的仇外排外勢力襲擊外國人(包括中國公民)事件。
3.德國有大量合法和非法的外來移民,外國人犯罪問題較為突出。在賭博、盜竊、組織偷渡、非法走私毒品和有組織詐騙等案件中,外籍嫌疑犯占犯罪嫌疑人總數的半數以上,其中又以土耳其籍及原東歐國家移民為主。通常在外國移民的聚居區,治安問題相對較多。
(二)防範性措施:
1.加強防範。在外旅行要保管好隨身攜帶的證件和其他貴重物品,特別是在人員復雜、竊案高發場所,注意防盜。
2.勿帶現金。提倡攜帶支票或信用卡。如有現金,應盡量存入銀行或旅館保險櫃,以防被盜被搶。
3.注意安全。旅行時,避免到窄巷或昏暗的街道等偏僻處,晚上最好不要單獨外出,注意迴避不友善分子和喝醉的酒鬼,以防止人身傷害事件的發生。
4.增強法律意識。在德居住和學習的中國公民須遵守當地的法律和秩序,應主動了解和學習有關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和規定,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宜。當合法權宜受到損害時,應向專業律師咨詢,尋求通過法律途徑保護個人權益。
(三)發生意外須知
1.如不幸遭竊,請務必馬上向案發地的警局報案,並請其出具一份較為詳細的遺失證明,以便在向我駐外使領館申請補發證件及出境時能說明情況;如短期來德人員確因護照遺失無法在簽證到期前離境,須憑警方的報失證明及時向當地移民或簽證主管部門說明,以免離境或再次申辦簽證時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2.如在居住國因涉嫌犯罪而被羈押或判刑,當事人有權要求與我駐德使領館取得聯系,以便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宜和獲得必要的法律咨詢;
3.如家人在德國失蹤或遭綁架,應盡快將詳情通知我駐德使、領館,包括失蹤或被綁架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相貌特徵和在國外住址等,以便尋找失蹤者或解救被綁架者;
4.當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傷害時,應立即向當地警方報案,要求警方緝拿罪犯或提供保護,如有必要可向我駐德使領館反映情況,請求協助。
叄、常見疾病與醫療狀況
(一)常見疾病
德國是世界上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空氣及水源污染較少,加之德國食品衛生措施嚴格,惡性傳染疾病較為少見。流感、花粉過敏(多發生在春天)是德國最為常見的疾病。德國對禽流感的防範非常嚴格,目前尚無發現人類患禽流感病例。
(二)醫療狀況
德國醫療設施非常健全,醫療條件及水平較高。各地分布有數量眾多的各類專科門診和私人診所,在德國看病通常去上述診所,看病需要事先預約(急診除外),大中型的綜合性醫院通常只接待重症患者或急診病人。德國的葯品管理較為規范,處方葯和非處方葯界定清楚。醫院和診所均不出售葯品,病人憑醫生開具的處方去葯店購葯。德國的診療費用和葯費價格昂貴,如無醫療保險,個人將很難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因此特別提醒短期赴德中國公民,出國前務必辦妥相關醫療保險手續。
肆、當地的風俗與法規
(一)宗教及節日
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約有5500多萬人教徒, 其中約2760萬人信福音新教,275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新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
德國的主要節日有:
1.元旦(1月1日)
2.耶穌受難日(周五,具體日期不固定)
3.復活節 (星期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天)
4.勞動節(5月1日)
5.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4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6.聖靈降臨節(升天節後10日,具體日期不固定)
7.德國統一日 (10月3日)
8.聖誕節(12月25日、26日)
(二)風俗及交往注意事項
1.守時。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應邀到德國人家中做客,應按時到達,早到或遲到都是不禮貌的。邀請客人,通常需提前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受邀請者不管接受與否,應盡早回復,以便主人做准備。如果不能赴約,應客氣地說明理由。既不赴約,又不說明理由是很不禮貌的。在德國,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請信,往往還註明衣著要求。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如因臨時原因,可能遲到10分鍾以上,則應電話通知主人。客人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忌參加音樂會遲到,如遲到最好等到一幕或一個樂章結束後再入座。
2.遵紀守法,注重整潔。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例如過馬路,即時路上沒有車輛,行人也很少會闖紅燈。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隨地亂扔紙屑或隨地吐痰都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整潔。
3.喜歡清靜。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喜歡大聲喧鬧。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或周日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盡可能不大聲喧鬧,最好事先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4.注重禮儀。在德國,朋友見面以握手禮為主,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與人交談時應避免涉及如年齡、收入等私人問題。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應備鮮花、畫冊或書等禮物,所送禮物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德國人不習慣送重禮,所送禮物多為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以此來表示慰問、致賀或感謝之情。在收到禮後應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5.注意著裝。出席晚宴、舞會、音樂會等正式活動,應著正裝。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
伍、物價與供應
德國是世界上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現行貨幣為歐元,與人民幣匯率比價基本上為1:10。但與瑞士、英國、北歐各國相比,德國的總體物價水平還是相對較低的,吃穿等基本生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比重並不大。
德國商業發達,貨品種類齊全,物資供應充足。連鎖超市遍布各個居民區,生活方便。但需注意的是,德國的大多數商店周日和假日是不營業的,平時營業時間一般為10:00-20:00,周六營業至16:00,在聖誕節前的4個周六則營業至18點。銀行、郵局最遲於18點關門。商店內單樣貨品的上架量是有限的,如客人所購商品數量較大,需向商家預訂。
陸、交通與出行
(一)德國氣候特點及德國的旅遊淡、旺季
德國處於溫濕的西風帶,屬於西歐海洋性與東歐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西北部主要呈海洋性氣候,夏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溫和。東部和東南部的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冬冷夏熱,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超過30度,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德國一些城市也出現了罕見的高溫天氣,最高時可達40攝氏度。平穩溫和是德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冬季平均溫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區)之間,夏季平均溫度為18度(平原)至20度(南部谷地)左右。
通常4月份是德國氣候變化最無常的月份,暴雨、颶風、雪雹交替而至,因此在這個月出門最好攜帶雨具。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國人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好時節,各種活動一般都安排在這五個月內進行;7月、8月是德國人休假的季節,也是德國境內的旅遊高峰期;德國的冬季日落時間較早,多雨雪,夏季日落時間較晚,通常為21-22點。
(二)交通狀況及相關出行建議
德國的城市公共交通非常發達,特別是在一些主要城市如法蘭克福,由地鐵(U-Bahn)、輕軌(S-Bahn)、巴士(Bus)、有軌電車(Straßenbahn)及計程車(Taxi)構成一套高效的城市立體交通網,可以到達城市的各個角落。車站上都有行車的時刻表和交通線路圖表,而且可以到車站的咨詢處免費領取專為遊人准備的交通線路圖冊。所有公共交通的車票是通用的,而且車上沒有售票員,車票通常可在車站旁或車上的自動售票機上購買。大部分自動售票機只收硬幣,部分售票機也收取紙幣。上車後不要忘記將票插入打票機打票,不打票視同逃票。為防止逃票現象,德國的公交系統採用的是抽查做法,所以要保管好車票備查,逃票將會受到數倍的罰款。乘坐計程車通常須事先電話叫車,只有在飯店前、計程車站、機場、火車站才可能直接乘坐。
德國人近距離出行時,常選擇汽車。德國市內的行車速度較快,很多路段可達50公里每小時,路的兩邊通常都停有車輛,在超車和拐彎時須特別注意行人及自行車動向。德國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建議行車速度為130公里/小時,部分路段不限速,大部分德國人都有開快車的習慣,因此超車或在快車線行駛時一定要多加小心,為了安全乘車務必系好安全帶(無論是前排座位還是後排座位)。過馬路時一定要走人行道,切勿貪圖捷徑,以免發生危險。德國人一般較為遵守交通規則,很少有闖紅燈的情況。過路口時要看人行道的紅綠燈指示,即使在沒車時也不要闖紅燈。如發生車禍可播打110或112急救電話,或與距離最近的我駐外使領館取得聯系。
(三)與國內的直達航線以及通往國際機場的交通方式
1.柏林目前尚無直飛國內的航班。從國內前往柏林需從法蘭克福或慕尼黑轉機。
2.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客貨運樞紐,也是德國最大的航空港。目前法蘭克福至中國(包括國航、漢莎)的航線已由10多年前的每周4班發展到現在的每周42班。其中,法蘭克福-北京每天客運3班(國航2班、漢莎1班);法蘭克福-上海客運每天2班(國航、漢莎各1班);廣州-法蘭克福每天客運1班(漢莎)。
法蘭克福機場位於法蘭克福市西南16公里,緊鄰3號和5號高速公路。整體建築呈恐龍形狀。機場的兩個候機摟由高架輕軌列車(Skyline)連接,旅客可藉助該列車免費往返於1、2號候機樓之間。在法蘭克福機場著陸後,無論您是在那裡轉機或轉乘火車,需要首先通過入境關卡(Passport Control)的檢查。持中國護照、香港特區護照旅客,請於非歐盟國(NON-EU Nations)的入境關卡排隊辦理手續,無須填寫入境表,但請准備好轉接航班的登機卡或機票。
旅客可藉助近程(Regionalzug)或遠程火車(Fernzug)從機場前往旅行目的地,在一號候機樓下建有火車站台。若乘S-Bahn(輕軌列車)從法蘭克福機場至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途中需11分鍾車程。此外在一號和二號候機樓下都設有計程車站,從機場到法蘭克福市中心需大約25分鍾車程。
3.慕尼黑機場與中國上海浦東機場與北京首都機場均有直飛航班。其中慕尼黑-上海客運每天一班(漢莎);慕尼黑-北京客運每周一、三、五、六各兩班(國航、漢莎),周二、四、日各一班(漢莎)。慕尼黑機場位於慕尼黑市東北,離市中心27公里,緊臨92號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從市區前往機場,可搭乘輕軌S1或S8(20分鍾一班)前往,40分鍾可抵達機場。
(四)領區內主要旅遊城市和景點
1.柏林 (Berlin) 主要景點: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菩提樹下大街、柏林牆、尼古拉小區、博物館島及夏洛騰堡宮等
2.波茨坦 (Potsdam) 主要景點:無憂宮、波茨坦公告紀念館(采齊琳宮)等
3.德累斯頓(Dresden)主要景點:塞姆帕爾歌劇院、茨溫格宮、女子教堂及薩克森小瑞士風景區等
4.萊比錫(Leipzig)主要景點:巴赫博物館、舊時政廳、托馬斯教堂
5.魏瑪(Weimar)主要景點:歌德故居、席勒故居、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6.呂根島(Rügen)著名度假聖地、海水浴場
九、駐德使領館聯系方式(國家號:0049)
1.中國駐德國使館
地址:Maerkisches Ufer 54, 10179 Berlin
電話:030-27588555
傳真:030-27588221
㈤ 瑞士禮儀常識有哪些
按照瑞士的商務禮俗,平時適合穿三件套的西裝,拜訪各大公司或政府機構,必須先預訂好時間,並且記住一定守時。一般公司或政府機構主管人員在早晨7—8點上班。
瑞士人作風嚴謹、保守並講究信譽。但有時也帶有頑固的一面,與他們洽談業務,必須要有耐心。一旦對方決定購買你的產品,幾乎就會無限期地一直買下去。相反,如果對方流露出了「不」字,你也就沒有必要繼續努力了。因為他們很少輕易改變主意。
瑞士的大宗出口商品有精密及光學儀器、鍾表、機械、化學製品、葯品、紡織品、玻璃製品、食品等。其中鍾表馳名全球,醫葯品出口居世界首位。瑞士主張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目前已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但其重點仍是西歐。德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
遵守契約,誠實不阿,瑞士人堪稱楷模。瑞士的大公司多半設在蘇黎世,它是全國最大城市,也是工商業、金融、文化和陸空交通樞紐。瑞士銀行業非常發達,全國共有大大小小銀行5000多家,其中有五分之三的總部設在蘇黎世。
給瑞士公司寫信,信封上只寫該公司的名字即可,不要寫主管人員的姓名。因為,如果該人不在,這封信別人是不會拆看的,那隻有放置一邊了,這樣很可能誤事。切記,瑞士商人對「名牌」產品很感興趣,如果你的產品牌子很硬,一定要在信封或信紙上註明該公司設立的年份,這樣,會大大提高該產品的身價。
按照瑞士的禮節習慣,千萬不要在見面的第一天就邀請對方共進午餐或晚宴。應待雙方接觸幾次,甚至相熟之後,再提出邀請。最好在離開瑞士之前邀請對方共進晚餐。萬一對方拒不赴約,也不要緊,生意照樣可以成功。瑞士商人一般不願主動邀請客人到家中吃飯,如果你接到邀請,切記:第一,帶上鮮花或糖果送給女主人;第二,准時赴約。如果送紅玫瑰,可送1枝或20枝,但不要送3枝,通常情況下3枝是意味著送給情人的。
到瑞士進行商務活動,最好安排在3、5、9至11月為佳。聖誕節前一周至後兩周,復活節前後各一周,一般不安排任何活動。6—8月以及2月多為休假時間。瑞士進出海關沒有嚴格的貨幣管制。近日美元與瑞朗的比價為1:1.6527左右。
瑞士位於中歐南部,面積約4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700萬,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均為官方語言。
瑞士:扔錯垃圾要被罰款瑞士是一個以干凈著稱的國家,甚至有人說,在瑞士隨便什麼地方,往地上鋪張報紙就能野餐。日內瓦全市分為7個大的垃圾堆放站,實行站長負責制,每周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某站連續出現衛生問題,環衛所將通過市警察局出面進行罰款。居民清理垃圾時也有嚴格規定,比如食用油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廢油瓶不能直接投入回收瓶子的鐵櫃;日常垃圾最好使用統一的黑色垃圾袋,以方便裝運等。如果居民不按規定亂扔垃圾的話,一旦被查到,也將被處以罰款。
餐飲禮儀瑞士人以西餐為主,講究菜餚的色香味。但瑞士人舉辦宴會卻很簡單,按照習慣,僅有一道主菜,一道湯菜,冷盤和甜食。比較講究點的是飲酒,飯前有開胃酒,飯後有消化酒,席間吃魚飲白葡萄酒,吃肉飲紅葡萄酒。
喜喪禮儀瑞士人很重視婚禮,但儀式卻很簡朴,婚禮那天,新郎新娘分別由兩名證婚人陪同來到市政廳,先在等候廳驗明證件,然後進入婚禮廳舉行儀式。在瑞士,不論是參加宗教葬禮還是非宗教葬禮,人們都習慣著黑色衣服。
主要禁忌瑞士人忌諱13和星期五,他們不喜歡飾有貓頭鷹圖案的物品,也不喜歡黑色,他們不在陽台上曬衣服,認為這會影響市容。
儀態禮儀瑞士人不喜歡隨意觸碰他人的身體,一旦碰到他人的身體,馬上就會說對不起。他們不僅有禮讓婦女和老的習慣,而且彼此都是男性,也會給有急事的人讓路。他們喜歡安靜,在房內行走總是盡可能避免發出過大響聲。
相見禮儀瑞士人習慣行握手禮,握手時兩眼注視對方。親朋好友見面,有時也施擁抱禮,女子則施吻面禮。對於陌生人,他們也總是彬彬有禮,樂於助人,無論是你問路或打聽某個人,都有人熱情地為你指點。
商務禮儀在瑞士進行商業會晤最好事先安排,並要嚴守約會時間,受到邀請到瑞士商人家中作客,通常送的禮物是鮮花,但不要送紅玫瑰,因為它是浪漫的象徵。接受禮品時,應當場打開包裝觀看禮品。發商業信函給一個瑞士公司,信封上應寫該公司的有關部門,而不要寫主管個人的姓名,否則景管不在的話,這封信將無人拆啟。
旅遊禮儀到瑞士旅遊,要記住不要隨手亂扔雜物,瑞士人有愛整潔的良好風尚,在街上每隔不距離就擺放有垃圾筒,在旅遊風景區也有果皮箱,人們從不隨地亂扔果皮。
㈥ 在德國的忌諱
1、忌諱數字13。視13日星期五為不祥。
2、不喜歡紅色,紅黑相間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綠色。
3、法律禁用納粹或其軍團的符號圖案,不可使用。
4、討厭菊花、薔薇(只用於悼亡)圖案和蝙蝠圖案。
5、忌諱核桃。
6、送花時禁止送菊花、玫瑰、薔薇,只數和花朵數不能是13或者雙數,鮮花不用紙包紮。
7、禁止送太個人化的物品。禮品包裝紙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綵帶包紮。
(6)德國和瑞士最忌諱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的文化:
1、音樂
德國是全歐洲第二大及世界第四大音樂市場。20世紀及21世紀德國流行音樂形式與運動包括新德國浪潮、流行、東方搖滾、重金屬/搖滾里最有影響力的樂隊是德國戰車(Rammstein)、朋克、流行搖滾、獨立及施拉格流行等。德國電子音樂在發電廠樂團和橘夢樂團引領之下產生國際范圍內的影響力。德國鐵克諾和浩室領域的DJ和音樂家亦獲得廣泛的聲望(如羅賓·舒爾茨、保羅·范迪克、保羅·卡爾布雷納和Scooter等)。
2、哲學
德國哲學可以說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進入21世紀,德國與法國、奧地利、瑞士及斯堪地那維亞各國持續發展當代分析主義。
4、建築
德國在建築方面作出的貢獻包括卡洛林和奧托風格,這二者為羅曼式建築的先導。中世紀磚砌哥特式風格亦發源於德國。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德國亦發展出相應的地方性風格(如威悉文藝復興和德累斯頓巴洛克)。巴洛克時期的著名建築師包括馬特烏斯·丹尼爾·珀佩爾曼、巴塔薩·紐曼、格奧爾格·溫策斯勞斯·馮·克諾珀斯多夫和阿薩姆兄弟。
韋索布倫派主導18世紀南德的灰泥建築風格。上施瓦本巴洛克之路途中,雕塑家約翰·米夏埃爾·費希特梅耶、灰泥匠兄弟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和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的貢獻一覽無遺。德國民居建築以其木骨架(Fachwerk)傳統聞名,不同地區風格各有不同。
歐洲工業化時期,古典主義和歷史主義風格在德國發展起來,因19世紀的經濟繁榮而時被稱作「繁榮時期」(Gründerzeit)風格。區域性歷史主義風格包括漢諾威派、紐倫堡風格及德累斯頓森佩爾-尼柯萊派。新天鵝堡為最著名的德國建築之一和羅曼復興式建築的代表。18世紀一些亞風格在德國的礦泉療養地及海水浴場中發展起來。德國藝術家、作家和畫廊家如西格弗萊德·賓、格奧爾格·希爾特和布魯諾·穆赫林亦為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的發展作出貢獻
㈦ 德國人的風俗習慣及禁忌
在德國和荷蘭的一線城市之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這2個國家英語普及還是很高的。德國的電壓220V/50Hz,插座和插頭形式和中國不一樣,用的是兩項圓柱項插頭,需要轉換插頭。
(7)德國和瑞士最忌諱什麼擴展閱讀——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㈧ 法國,奧地利,德國,瑞士,義大利,文化風俗有什麼要注意的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錶、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乳酪;在肉食方面,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臟之外的動物內臟、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餚;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菊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系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在奧地利,綠色最令人喜愛,包括許多服飾品也都使用綠色。比如,有灰色的法蘭絨西裝,特意用綠色邊兒。狩獵裝多半使用綠色。
奧地利人熱情、和藹可親。在公共場所,奧地利人即使是和陌生人相見,也打招呼。和主人交談時,不要主動議論錢、宗教或政治之類的話題(除非主人先談起)。73%的奧地利公民信仰基督教,到奧地利旅遊及參加相關的節日活動請尊重當地的宗教習慣和風俗。奧地利人喜歡別國人知道自己民族的特性和談論自己的成就。
奧地利的商務禮俗,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奧地利商人相當正規、嚴肅,尤其是首都維也納,令人覺到一種莫扎特、貝多芬、斯特勞斯等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在此活動過的、王朝風格的氣氛。
奧地利人的姓名一般由兩個片語成,第一個是名,第二個是姓。姓名另有三個片語成,一般為雙名或雙姓。平輩之間稱呼時,一般相互稱姓,只有在家庭內部和好朋友之間才稱呼名字。
如果奧地利人的名片上印著好幾個頭銜,則務必問清楚那一個是最重要的,因為一旦稱呼有誤會洋相出。與奧地利人通信更是要小心,必須正確無誤地冠上他們的真正頭銜,有的人的姓名中夾有「VON」,表明他的家庭歷史上曾經有貴族。
奧地利婦女結婚後改姓夫姓,即使是離婚或改嫁後也保持著原來丈夫的姓氏,因而切莫以姓氏來推斷婦女的夫姓,枉加稱呼。奧地利人,不喜歡在新年期間食用蝦類。因為蝦會倒著行走,象徵不吉利,若吃了蝦,新的一年生意就難以進取。
守紀律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守時間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樓主,我好辛苦呢,採納吧啊~~
㈨ 各個國家忌諱的東西是什麼
日本人忌諱頗多。到日本人家裡作客要有約在先,非請莫入,非請莫坐。忌諱窺視卧室;忌翻閱除書報以外的其他物品;寄信忌倒貼郵票,因為這意味著絕交;吃飯時用筷子有八忌:忌舔筷、忌迷筷、忌移筷、忌扭筷、忌掏筷、忌插筷、忌跨筷、忌剔筷;忌三人並排合影,中間一人被夾著預示不祥或死亡之兆;忌諱數字「4」(日語中「4」發音與「死」相似)和「9」(日語中「9」發音與「苦」相似)。
印度人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象徵內心的悲哀;忌諱彎月的圖案;忌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把1,3,7視作不吉利的數字。
阿富汗人忌食豬肉、海味和魚蝦;忌豬、狗圖案;禁忌郵寄煙灰缸、通心粉、明信片、日歷、香口膠等;忌諱數字13和39。
韓國人忌諱宴請中吃東西發出聲音,忌數字「4」。新加坡人忌黑、白、黃色,交談時忌翹二郎腿。
緬甸人忌外出時碰見蛇;忌公雞在天未亮啼叫和母雞在布面上下蛋;忌星期天送禮物;忌不脫鞋進入廟宇、佛塔。
巴基斯坦人忌酒,忌拍打人肩背,忌諱郵寄手帕給親人。
沙烏地阿拉伯人忌諱吸煙、喝酒、舞蹈、賭博。
蒙古人忌諱黑色,忌吃魚蝦、海味、肥豬肉。
英國人忌諱用人像作裝璜,交談時忌諱談個人私事、家事、婚事、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站著交談切不可背手或手插口袋,坐著交談時切忌兩腿叉開,忌數字「13」和星期五。
德國人忌諱郵寄可可粉和「對國家安寧有害」的文學作品,忌用白色、黑色、咖啡色的包裝紙包紮禮品,切忌用絲帶作外包裝,忌諱直呼其名。
法國人忌黃色花朵,忌擺菊花、牡丹花及紙花,忌諱核桃,忌郵避孕葯物用品,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
義大利人忌紫色、仕女像、十字花圖案;保加利亞人忌郵寄毛氈、床單和蚊香;瑞士人忌諱貓頭鷹圖案;羅馬尼亞人忌諱過堂風;捷克人忌諱包裝紙上出現紅三色。
美國人忌諱在交往時互相攀肩搭臂,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加拿大人忌諱鏟雪。巴西人忌諱棕黃色。
埃及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忌用左手,忌飲酒,忌吃豬肉、狗肉,忌諱黑色、黃色,忌穿有星星圖案的衣服,忌諱數字「13」。衣索比亞人忌諱出門作客穿淡黃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