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特里爾(Trier)是哪個國家的城市
USA代表的是美國。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其英文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即為其國名的英文名稱首字母組合。
② 去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斯的墓前獻花到哪國
德國特里爾是馬克思的誕生地,馬克思在此生活了17個年頭。馬克思的故居坐落在特里爾小鎮布呂肯大街10號。為了紀念馬克思,這條街已被命名為馬克思大街。
③ 馬克思出身在哪
馬克思出身在德國(後為無國籍人),普魯士王國萊茵省特里爾市。
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
(3)德國特里爾是在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馬克思對哲學的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將這個哲學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唯物史觀的產生。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蘇聯的傳播達到巔峰。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聯的勢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
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著名也是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其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
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意識形態,如中國共產黨、古巴共產黨、尼泊爾共產黨、塞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葡萄牙共產黨、希臘共產黨等。
④ 特里爾大學怎麼樣
特里爾大學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境內,成立於1473年。該校的重點學科有語言學、文化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數學/信息學和地理學,該校現有11000名學生。由於該校地處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四國交接地帶,所以它的教學和研究方向更多地著眼於歐洲研究、學科應用
⑤ 請問德國城市特里爾的英文怎麼寫在線等!!
Trier
特里爾 Trier
國 家 德國
人 口 10萬
面 積 4,923平方公里
時 差 +01:00
特里爾(馬克思故鄉)位於摩澤爾河畔的特里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因它保存了眾多當今難得的古羅馬遺跡,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特里爾亦以其優越地理位置吸引萬千遊客。這邊境城市距離法國、比利時及盧森堡均不超過三十分鍾車程,是游覽多國古城的熱門中途站。特里爾有「第二羅馬」美譽,由公元前十六年羅馬皇帝奧古士(Augustus)開始,至九世紀查理曼大帝均在此城設立大主教教區。更經歷中古時代多位選侯領導的盛極時代,它確實見證了德國悠久的歷史。漫遊特里爾舊城,遊客可欣賞到羅馬、哥德、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不同建築特式。特里爾區內種植了三百萬株葡萄樹,是該帶最大的釀酒中心。遊客可暢游摩澤爾河(Mosel)和薩爾河(Saar)沿岸風光之餘,更可探訪山谷酒園和淺嘗地道名釀。
德國萊-法州的特里爾(Trier)坐落在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中,是德國最古老的市鎮,已有2000年的歷史,現有人口十萬。特里爾還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甚至曾經是東羅馬帝國(康斯坦丁二世紀)的首都!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這里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里爾的開始。羅馬帝國時期是特里爾的黃金時代,至今遺跡尚存,特里爾也因此是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跡最多的城市,因此這里有不少羅馬帝國的古跡.羅馬時期的城門(特里爾人把它稱為大黑門)依然在那裡迎來送往,古樸的羅馬式大教堂在德國堪稱罕見(你在歐洲看見的多半是哥特式或巴洛克式教堂),可惜有一位公爵先生當初要表示自己的信仰堅定,把自己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宮殿跟這個教堂蓋在了一起,搞得不倫不類.古羅馬康斯坦丁大帝被人說成荒淫場的浴宮雖然只剩下了斷坦殘壁,但僅地下那迷宮般的當初奴隸們燒火燒浴湯的通道,就令人嘆為觀止。
特里爾往西30公里左右,便是盧森堡,你若前往盧森堡一游,不妨看看特里爾。 特里爾城外環繞著青山綠水,山坡上種滿了葡萄,自然風景優美。城內教堂林立,還有歷代羅馬皇帝下令修建的豪華宮殿、大浴池、氣勢恢弘的競技場和十幾里長的城垣。身處這些古跡之中,好象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值得一提的是,特里爾還是卡爾·馬克思的故鄉。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就誕生在這座千年古城裡。在特里爾諸多的博物館、紀念館中,以馬克思故居紀念館最為人所熟知。
⑥ 䝉特利爾是哪個國家的
特里爾,又譯堤雅(德語:Trier,法語:Trèves),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摩澤爾河岸,靠近盧森堡邊境。開埠於公元前16年,曾為羅馬帝國四帝共治制時期西部愷撒(副皇帝)君士坦丁提烏斯一世的駐節地。特里爾不是唯一一座聲稱歷史最古老的德國城市,但它作為「城市」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而不是作為殖民地或者軍隊駐扎地,在德國是最古老的。
特里爾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的摩澤爾河谷中,兩岸是低緩的紅砂岩山丘,布滿葡萄田,屬於著名的摩澤爾-薩爾-烏沃(Mosel-Saar-Ruwer)葡萄酒產區。
特里爾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爾卑斯山北側的主教教區。中世紀,特里爾大主教是一個重要的教會諸侯;他管轄的主教轄區控制從法國邊界到萊茵河的大片地區。特里爾大主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7個選帝侯之一。
特里爾也以馬克思誕生地而聞名。
⑦ 馬克思生在哪死在哪他的簡歷
馬克思出生於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在英國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2018年5月,親筆手稿在北京拍賣。
(7)德國特里爾是在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復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1882年的馬克思學說的范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任何其他主義所不能及的,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達拉普(Hal Draper)所講「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樣,被不一般的人為嚴重扭曲」。
除了馬列主義以外,許多派別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其中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陣營包括: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等。
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貢獻是將實踐概念引入哲學,使哲學同現代無產階級(工人階級)的解放聯系起來了,將這個哲學徹底運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導致了唯物史觀的產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從而發現了剩餘價值,指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又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建立資本主義式的福利國家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派分成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
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准。而革命派學說則以激進的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不可迴避的必要性。
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歷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創立的蘇聯的大力傳播達到了巔峰。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聯的勢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
而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和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黨的意識形態,如古巴、尼泊爾共產黨、塞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法國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葡萄牙共產黨、希臘共產黨等等。
⑧ 特里爾韋勒屬於德國哪個州
特里爾魏萊爾(德語:Trierweiler)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一個市鎮。總面積18.42平方公里,總人口3655人,其中男性1759人,女性1896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98人/平方公里。
⑨ 請介紹一下德國薩爾堡,地理環境,方位,環境 7月份天氣
德文:http://www.saarburg.eu/ 內涵大量圖片以及信息!
中文:http://ke..com/view/3322835.html
特里爾-薩爾堡縣
目錄
地理
縣徽
特里爾-薩爾堡縣(Landkreis Trier-Saarburg)是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部的一個縣,與盧森堡大公國接壤,首府特里爾。
[縣徽]
縣徽
基本數據
所屬聯邦州: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
首府: 特里爾
面積: 1091平方千米
人口: 140,265
(2006年12月31日)
人口密度: 129人/平方千米
汽車牌號: TR
下設城鎮: 4個市、99個鎮
編輯本段地理
特里爾-薩爾堡縣北面與比特堡-普呂姆埃菲爾縣,東北面與伯恩卡斯特爾-維特利希縣,東面與比肯費爾德縣,南面與薩爾州的聖文德爾縣和梅爾齊希-瓦登縣相鄰,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直轄市特里爾被特里爾-薩爾堡縣包圍在內。
編輯本段縣徽
該縣徽1970年獲得縣議會批准,縣徽的主體取自薩爾堡縣縣徽,中心的盾形取自盧森堡的徽章,因為該區的大部在歷史上屬於盧森堡管轄。
⑩ 聖瑪利亞教堂的特里爾聖瑪利亞大教堂
特里爾的羅馬式建築、大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
英文名稱: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and Liebfrauen-Church
編號:516-007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Ⅲ)(Ⅳ)(Ⅵ)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一世紀時是羅馬的殖民地,二世紀成為貿易中心。在摩澤爾河畔,特里爾在三世紀成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並被稱作「第二羅馬」。眾多的受保護的歷史古跡成為羅馬文明史的有力證據。
簡介:
特里爾的羅馬式建築、大教堂、聖瑪利亞大教堂位於德國西部的特里爾。特里爾城約建於公元前15年(另一資料為公元前16年)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統治時期,地處具有戰略意義的交叉點(距離最初的凱爾特人聖所不遠)。因此,古時它被作為軍事要地。羅馬帝國時代的統治者把這里作為抗擊游牧民族的重要據點。公元2世紀中葉,這里修建了長6500米的城牆以及 47座碉堡。公元3世紀末,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因此又有「北方的羅馬」和「第二羅馬」之美譽。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這里的建築具有濃厚的羅馬式風格,極富古樸典雅的氣息。這些教堂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