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敦克爾克大撤退中希特勒為何突然命令坦克部隊停止追擊
西歐作戰打響後,法軍與英軍幾乎是一潰千里。德軍直撲布列塔尼半島,將幾十萬英法聯軍包圍在了敦刻爾克,除非出現奇跡,包圍圈內的盟軍就將全軍覆沒。然而,奇跡真的就發生了。
30萬英法聯軍死裡逃生
1940年5月23日,德軍古德里安上將的第19裝甲軍離敦刻爾克僅有16公里。5月24日,古德里安上將集結好進攻用的坦克群,准備給英法聯軍最後一擊,但是,中午12時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
當時,古德里安正在吃午飯。他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大吃一驚,馬上詢問總部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直到48小時之後,希特勒才下達了重新恢復前進的命令。
48小時的時間,讓幾十萬英法聯軍有了絕好的逃生機會,聯軍在敦刻爾克加強了防禦力量,擋住了德軍的進攻。而這時,英法聯軍的惟一生路就是敦刻爾克40公里長的海岸線。5月26日18時57分,拉姆齊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從而拉開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序幕。
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但由於德軍的炮火封鎖,惟一能夠使用的只有Y航線,全程近76海里,需要6小時到達英國。Y航線航程是原計劃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樣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隻。焦急的英國人顧不上保守秘密,在無線電廣播里大聲向全國呼籲,號召所有擁有船隻的人都來加入撤運聯軍的艦隊。數以千計的民眾駕駛著各式各樣的船隻聞訊趕來。
至6月4日14時23分大撤退結束,聯軍共從敦刻爾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就這樣,希特勒的一個奇怪的命令,讓英國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希特勒為什麼要下達這樣一個奇怪的命令
可能有三種因素促使希特勒下達了這個命令。
第一個是軍事上的因素。西線作戰開始後,德軍進攻速度快到不僅打亂了英法聯軍作戰指揮的時間表,而且打亂了德國人自己的作戰指揮的時間表。希特勒與A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擔心部隊大縱深推進後,後勤補給卻沒有跟上,部隊的兩翼可能遭到法國境內的英法聯軍的南北夾擊,腹背受敵。
希特勒對於龍德施泰特非常尊重,在德軍26個元帥中,龍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與希特勒握手的人。所以,希特勒很快與龍德施泰特交換了意見,最後下命令讓古德里安的部隊停止前進。
第二個因素出自戈林。赫爾曼·戈林在納粹德軍中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一個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號曾經頒布一個指示:「如果我不在的時候,由戈林承擔起我對國家的責任。」
西線戰役時,戈林擔任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這時,他提出要求,由他率領下的德國空軍解決敦刻爾克包圍圈的英法聯軍。而希特勒也願意讓戈林露一手以鞏固他在納粹黨的副領袖的地位,於是,命令陸軍停止前進,而指令戈林的空軍,向包圍圈內的英法聯軍實施強大的航空火力突襲。
戈林的空軍部隊整天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空盤旋俯沖,大批轟炸機不斷地騷擾。但是,德國空軍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將領說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制止了德國空軍。所以希特勒除了軍事目的之外一定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他發出停止前進的命令。
第三個因素來自政治方面。希特勒一直想誘降英國。在納粹的種族理論裡面,英國人是高等人種,不是希特勒征服消滅的對象。希特勒曾強烈批評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為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失敗。希特勒直言不諱地說:「英國人應該把黑暗與歐洲留給我。」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為只知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
對於英法聯軍來說,這次大撤退是一次敗而不敗的會戰。希特勒的一個命令讓33萬8千多人在絕境中撤回了英倫三島,進而為後來的盟軍大反攻准備了有生力量。
2.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有多少人被圍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國軍隊33萬人被殲滅,被俘和傷亡人數總計達到了150萬,蘇聯紅軍方面傷亡120萬以上,因糧食供給無法獲得保證而餓死的斯大林格勒市民至少有15萬人。德國損失3000多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和1.2萬門火炮,而蘇聯方面在軍火上損失更大,但斯大林政府從未公布官方數據。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該市郊區某小型火車站曾在24小時內7度被兩軍輪流佔領,斯市眾多鍛鐵廠、農機廠都改裝生產小型裝甲車等軍工,交戰雙方在戰場上都整軍團整軍團地投入進去,整師整師地被對方殲滅成為雙方司空見慣的戰報。
3. 什麼戰役是德國軍隊所曾遭到的最大的一次失敗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軍隊所曾遭到的最大的一次失敗。敵人在頓河、伏爾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域總共損失了約150萬人,占其當時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14,還有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架飛機及大量的其他技術兵器。這些實力兵器的損失對法西斯德國的整個戰略地位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並徹底動搖了它的整個戰爭機器。
4.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為什麼會失敗
寒冬是否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答案是否定的。毋庸置疑,寒冬確實對德軍的影響很大,但還不是決定性的,客觀地說,惡劣的天氣對雙方的影響是一致的。蘇聯紅軍也同樣受到了嚴寒的侵襲(雖然蘇軍更加適應冬季作戰),但最終德軍戰敗,更多的還是戰略上的失誤。
首先,由於對敵軍實力嚴重低估,希特勒原以為在夏季就能攻下斯大林格勒,因此士兵的整體著裝仍是以夏服為主。即使後來冬季來臨,德軍配備了禦寒衣物,但之前疏於這方面的准備,還是讓德軍吃了很大的苦頭。
其次,就是德國的補給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彈葯和給養的不足上。在隨後戰略大反攻時,保盧斯的軍隊被圍困在了城內,補給線被全部切斷。此時撤退應是明智之舉。希特勒固執的堅持使得德軍彈盡糧絕,食不果腹。很多德軍士兵因此餓死。飢餓與彈葯不足,加上極度的嚴寒,這些因素不斷地摧殘著德軍的意志,使德軍作戰能力迅速下降,於是戰爭的優勢轉到蘇聯一方。
5. 為什麼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喪失了進攻能力,從而轉入了防禦他為什麼沒有能力進攻了希特勒不是
這個觀點本身是不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消耗了德軍在東線近四分之一(100萬人左右)的兵力,但在斯大林格勒之後之後德軍完全沒有喪失進攻能力。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全軍覆沒對德軍的戰鬥力雖然沒有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卻導致了南部戰線的嚴重不穩。此時德軍的撤退和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時一樣,是為了穩固戰線進行的,而不是沒有進攻能力的表現。恰恰相反,德軍在之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取得勝利成功奪回哈爾科夫,消滅蘇軍52個師共8萬人。足以說明德軍在斯大林保衛戰之後的反擊能力。
與之相對的是德軍的北方集團軍群,它在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就受阻於由朱可夫指揮的列寧格勒城外,之後一直沒能在北路取得任何進展。在1942年希特勒發動藍色作戰方案後,其兵力更是大部分被抽調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所以它在蘇聯北部就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德軍於1943年7~8月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進攻中受挫,被蘇聯紅軍擊敗,最終喪失了在整個東線戰場的主動權,此時德軍才算是徹底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望採納,謝謝
6. 被稱為 "史上最大坦克戰" 的是哪個戰役
"史上最大坦克戰"指的是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
德軍在會戰中投入2928輛坦克;蘇軍在此會戰中投入坦克數量是5128輛。
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戰役之前德軍還有一定程度上的戰略主動權,能夠自主選擇發動進攻戰役和進攻方向;戰役之後,德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聯戰線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堅挺的戰線,紅軍從這里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7. 請介紹一下二戰時蘇聯和德國的坦克大戰
(和坦克大戰關系不大,簡單講一下蘇德坦克)
大部分人都有一個誤區(包括我以前也是),認為德軍裝甲軍從蘇德戰爭初年就遠勝蘇軍
其實,蘇德戰爭剛打響時,蘇軍的坦克數量,裝甲厚度,行駛速度,炮管口徑,炮彈威力,基本都要遠遠勝於德軍。但德軍的素質要比蘇軍好,因為蘇軍不僅較德軍而已缺乏訓練,而且蘇聯剛經歷過大清洗。縱觀整個二戰,德軍的戰鬥力主要靠戰術,技術。
蘇德戰爭後期,德軍的坦克實力才超過蘇軍,主要有虎式,豹式,象式等。但最強的虎式坦克月產量僅為20輛左右!而蘇聯的T34產量和產率超級大。並且,德軍的裝甲軍的補給十分復雜,每種坦克的補給都不一樣。戰後,有西方軍事家認為德軍應該只造豹式。
8.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戰敗的原因
1,人員素質下降,裝甲兵在戰爭期間的傷亡比率是很高的。比較有名的第三裝甲師在參加完莫斯科戰役後,原參加波蘭戰役的老兵已不到全師人員編制的30%,而且該師從未遭受整建制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裝甲部隊人員損失的驚人。而德國的兵員十分有限,到戰爭後期已經無法支撐如此巨大的專業人員損失了。即便如此,德國裝甲兵的素質在戰爭後期依然可觀。有著米切爾.魏特曼,奧托.卡爾尤斯等裝甲王牌。
2,裝備優勢減小,德國裝甲兵在戰爭初期坦克性能雖不能與盟國相比,但是其在坦克間,步坦,炮坦協同的能力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戰爭中期其又裝備了諸如IV-G,IV-J,豹式,虎式,等一批性能優良的中,重型坦克,具備了在正面較量中與以T-34為代表的盟軍主力坦克抗衡的能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對稱的優勢。但隨著戰爭後期T-34/85,IS-2,M-26等一批優秀坦克的出現,原來虎式等所創造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3,後勤供給不足,德軍的後勤供給不足在戰爭初期就已顯露端倪,對俄作戰打到斯摩棱斯克就已出現油料補給困難的局面。由於德國自身的產能不足,實際上在補給上根本無法與美俄等國抗衡,不僅是汽油,彈葯,配件都始終無法完全滿足部隊的需要。戰爭後期由於盟軍的戰略轟炸,這些補給品的產量更是直線下降。坦克的生產更是不足,大多數裝甲師都長期以正常坦克數量的一半堅持戰斗,並且還經常發生全師無坦克可用的情況。
4,喪失制空權,從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德軍就開始逐漸喪失制空權,至庫爾斯克戰役後,基本上蘇軍已經具有明顯優勢,這種情況在1944年後的西線更為明顯,德軍在西線就從未掌握過作戰一線的制空權。在這種情況下,部隊的調動,作戰,補給都受到了極大影響。裝甲教導師在聖洛遭到盟軍的重點轟炸,全師60%的裝甲車輛在這次轟炸中損失,全師僅剩7輛坦克,並被迫在兩個月後退出戰場整編。
5,整體戰略態勢不利,這一點自不必多說,戰爭的失敗必不是一點的失敗,整體實力的巨大差距造成了這場戰爭的結果,即使是素質優良的德國裝甲兵也無法挽救。
9. 德國「堡壘」戰役的詳細過程拜託了各位 謝謝
7月5日清晨6時左右,德軍終於開始發起進攻。在北面奧廖爾方向上,莫德爾投入了第9集團軍的3個裝甲師及4個步兵師,共約500百輛坦克及自行強擊炮,以25英里寬的正面,向蘇中央方面軍第13集團軍的左翼進攻。德軍坦克梯隊大都排成一個楔形,沖在前端是10—15輛裝甲最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強擊炮。斐迪南式自行強擊炮是當時德軍裝甲最厚的突擊炮,88毫米炮可以在1800米的的距離擊毀T-34坦克。雖然它靠著厚重的裝甲突破了蘇軍陣地,但由於在設計上沒有配備機關槍,不能摧毀蘇軍火力點,因而使步兵無法跟進,結果在失去步兵掩護的情況下,很快就被蘇軍擊毀。第9集團軍整個白天的5次突擊進攻都被擊退。只是到了傍晚,莫德爾再次投入兵力,才勉強楔入蘇第13集團軍的陣地。即使這樣,最大縱深也只有6公里,更多的是2—3公里。 同日,南方集團軍群從南面的別爾哥羅德發起進攻,曼施泰因在不足50公里的正面展開了3個裝甲軍,由左至右分別是第48裝甲軍、第2SS黨衛裝甲軍(屬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及第3裝甲軍(屬肯夫兵團),進攻兵力共8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及5個步兵師,坦克共約700百輛。當天,霍特的楔形坦克隊在空軍及炮兵的強力支援下,順利的突破蘇軍近衛第6集團軍的陣地。傍晚的一場雨使得攻勢暫時停了下來,肯夫的部隊也在近衛第7集團軍的陣地前受挫。 7月6日清晨,德軍再次發起進攻,所有各部隊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戰。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傷亡慘重及彈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棄了前進。2天以來,第9集團軍僅僅前進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卻付出了死傷25000人、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飛機的代價。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軍在損失了近200輛坦克後,繼續向奧博揚方向緩慢逼進。 7月7日,莫德爾投入了預備隊,但他發起的5次攻勢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進展。南面霍特的攻勢則比較順利,第48裝甲軍順利的突破了幾個據點,擊退了蘇軍第3機械化集團軍。 在前3天的戰斗中,中央集團軍群擊毀了379輛蘇軍坦克,南方集團軍群則擊毀了483輛。這總共862輛的坦克,德國空軍即包辦了291輛,而德國空軍本身只損失了54架飛機而已。 7月8日,莫德爾集結了300輛坦克再度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首當其沖的是蘇軍第3反坦克旅。蘇軍炮兵直到650—750碼的距離才開火,並且大都能堅守炮位。其中一個營在摧毀17輛坦克後,全營只剩3人存活。第3反坦克旅也幾乎全軍覆沒。在南面,蘇第3機械化集團軍以40輛T-34對德軍第48裝甲軍展開反擊,結果以大敗收場。 戰至7月10日,莫德爾已經用完了所有的預備隊,並且損失了全軍將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漸漸對德第9集團軍展開反擊,莫德爾只得轉攻為守。在南面,霍特前進到了戰略要地奧博揚附近,嚴重威脅到庫爾斯克的南面。其間主力「大德意志」師的豹式坦克頻頻產生機械故障,但是該師仍然能夠發揮相當的戰力。位於攻擊正面中央的第2SS黨衛裝甲軍,與第48裝甲軍聯手擊退了蘇軍第1坦克集團軍及近衛第2、第5坦克軍,迫使蘇軍後退並重整防線。同時肯夫兵團也打通一條進路,鞏固了第4裝甲集團軍的右側翼。 到7月11日為止,北面中央集團軍群的第9集團軍大約突破了20公里,不過似乎已經無法再前進了。南面南方集團軍則前進了30多公里,3個裝甲軍都突進到了奧博揚以及交通要地普羅霍羅夫卡的前方。但蘇軍在炮兵及空軍的強力支援下,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面軍擋住了南面德軍進一步佔領奧博揚的企圖,同時也向朱可夫請求增援。朱可夫於是下令可涅夫的草原方面軍向普羅霍羅夫卡增援。德軍在11日的攻勢里擊毀了220輛蘇軍坦克和70架戰機。自「堡壘作戰」發動以來,蘇軍已經損失了1640輛坦克、1400門火炮以及被俘虜了28000人。 7月12日,防守北面奧略爾突出部的德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裝甲集團軍遭到蘇西方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及中央方面軍的攻擊,中央集團軍群總部不得不把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的4個師抽回防守,德軍北面攻勢因此停頓下來。 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軍繼續向奧博揚和普羅霍羅夫卡實施猛烈突擊,擔任主攻的是豪瑟指揮的第2SS黨衛裝甲軍,轄有近700輛坦克,其中約100輛是虎式坦克。其左側是第48裝甲軍,右側還有肯夫兵團的300輛坦克支援。當日上午9點,在普羅霍羅夫卡城的南郊,第2SS黨衛裝甲軍遭遇到草原方面軍派來增援的部隊,主要是羅托米斯托夫指揮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該集團軍擁有850輛坦克,大部份是T-34。另外還有近衛第5集團軍。這兩個部隊自7月初即被保留做為預備隊,兵員及裝備都經過充份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