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h1>二戰期間德國潛艇有哪些類型和型號
德國潛艇的建造,因受其國家戰略及其總的作戰指導思想的影響,出現過多種類型和型號的潛艇,如大、中、小排水量的、遠洋的、佈雷的、運輸的及袖珍型的潛艇。在整個二戰期間,這些潛艇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創造了潛艇史上前所未有的業績。
小型潛艇有三級六型共17艘,排水量在250~300噸左右,潛深80米,3具魚雷發射管均在艇首,可帶6條魚雷,1門120毫米炮,彈葯850~1200發。在二戰中多次突入英設防的港灣錨地作戰。
中型潛艇有二級四型共711艘,排水量在626~769噸(水下745~871噸)之間,長65.5~67米,寬5.9~6.2米;水上航速為16~17節,水下為8節;水上續航力為4300~6100海里;潛深為100米;5具魚雷發射管(首4具,尾1具),可攜帶魚雷11~14條;88毫米和20毫米炮各1門;2台1050馬力柴油機和2台375馬力電機;艇員44人。中型潛艇比小型潛艇的排水量增加了約1倍,所攜帶的燃料多了,使續航力也大大增加,加之所載魚雷增多,因而可以深入到大西洋作戰。
大型潛艇有二級五型共169艘,是德潛艇戰中的主力,噸位已達1100多噸,水上航速提高到18節,續航力比中型潛艇增加了1/3~1/2,有6具發射管(前4後2),可攜帶14~22條魚雷,艇員48人。大型潛艇的這些性能,為德潛艇司令部組編「狼群」提供了條件。其自給力達60多天,在參加完一個群的戰斗後可以再參加另一個群的組成。
『貳』 二戰德軍的潛水艇都有哪些
2A型,是德軍30年代的潛艇,排水量只有200多噸,只能在沿海值勤.同系列的還有2B,2C,2D型,樣子差不多,只不過性能稍好點,這種潛艇1941年後改做訓練.
7型潛艇,有7A,7B,7C,7C/41 ,7D型號,是大西洋的絕對主力,性能比2型有了極大提高,共建造了700多艘.
9型系列潛艇,有9A,9B,9C,9C/40 ,9D25種型號,都是遠洋潛艇,排水量超過1500噸,其中9D2潛艇可以前往遠東或南美執行任務.
14型潛艇,專門為U艇提供補給的潛艇,沒有裝備魚雷管,所以成為盟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此潛艇共10艘,全被擊沉.
21型潛艇,它是二戰中最先進的潛艇,水下航速高達17節.
23型潛艇,是二戰末期德軍建造的潛艇,主要用於攻擊進攻港灣的艦艇.
『叄』 世界最強常規潛艇是哪國的
德國219,法國「鮋魚」級,俄制「基洛」級,中國S20,都在出口,話說哪個是王者,都比日本「蒼龍」要好得多得多,此前很是熱鬧了一陣子,有稱世上最強的,連AIP技術都不掌握,所謂的先進根本不靠譜,因此慘遭澳大利亞嫌棄。常諺一句,強中自有強中手,此三者哪個最強?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肆』 德國潛艇有什麼型號
http://ke..com/view/1739296.htm
『伍』 德國IX型常規潛艇有什麼特點
這種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為一種遠洋潛艇設計建造的,同時又是從IA級艇改進而來,其作戰下潛深度為100米,最大下潛深度為200米,並在吃水線以下安裝有6具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攜帶魚雷22枚。
該型艇具有與VIIC型艇類似的水上飛機和方向舵,艇內的控制室和指揮塔圍殼內則分別安裝有1部和2部潛望鏡,但從IXC型艇開始取消了上述設計。
IX型艇具有5個外部魚雷艙(其中2個位於艇首,3個位於艇尾),可額外存儲10枚魚雷。執行布雷任務時,該艇可攜帶TMA型水雷44枚或TMB型水雷66枚,但實際上多數IXC型艇並不適合執行布雷任務。該艇裝備一門105毫米甲板炮,備彈110發,其防空武器的配置在大戰期間則不盡相同。
IX型艇乘員48人,艇長76.8米,水上排水量1120噸,水下排水量1232噸;水面最高航速18節,水下最高航速7節;水上航程10節時13450海里,水下航程4節時63海里;設計下潛深度150米;魚雷發射管數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魚雷總數22枚;武備1~4挺20mm機槍。
『陸』 現代德國有多少潛艇
德國聯邦國防軍海軍現在有4艘212A型常規潛艇在役,還有2艘在建造中,編號分別為U31-U34,在建的兩艘為U35和U36.212型潛艇是一種很先進的常規潛艇,還出口義大利4艘,此外還有專供出口的「縮減版」214型,出口韓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國。
209型在德國海軍中已經全部退役,不過還有很多國家在使用出口型或者二手的209.
『柒』 德國212級常規潛艇的結構是怎樣的
總體設計要求
德國海軍對212級潛艇提出了如下設計要求:兩套混合動力系統,即燃料電池系統與柴-電動力系統同時配備。配備燃料電池AIP系統後,水下續航力比一般柴電潛艇的續航力至少提高4倍以上。裝備燃料電池AIP系統後,水下最大航速不低於6節。燃料電池AIP系統的主要設備均安裝在長度不超過6.5米的分段中。潛艇的作戰性能保持不變。潛艇的總航程保持不變。212A級均達到這些要求。
艇型結構
212A級潛艇的艇型是長寬比最佳的水滴形線型。首部略向下沉,使被動聲吶基陣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尾部呈尖錐形。艇體中部偏前部位有一小型指揮台圍殼,圍殼具有良好的流線型,其上裝有水平舵。尾操縱面為X型。
德國常規潛艇按傳統長期採用單殼體結構型式。但212A級潛艇則一反常規,採用了雙殼體結構。耐壓體由前後兩個直徑不同的圓筒組成。圓筒之間採用加厚板製成的耐壓錐體連接,耐壓殼體前後兩端均採用模壓球形封頭。前段直徑較大,其底部與非耐壓殼體合二為一,殼體內設雙層鋪板;後段直徑較小,只設一層鋪板。耐壓殼體用高強度低磁不銹鋼製造,殼體內未設高強度耐壓隔壁。
總體布置
212A級潛艇按照用途可劃分為4個艙室:I艙是居住艙與武器艙;Ⅱ艙是指揮艙;Ⅲ艙是燃料電池艙;Ⅳ艙是動力艙。除了動力艙外,其餘各艙均分三層布置。
I艙上層是艇員住艙;中層前部布置有6具魚雷發射管,後部左舷為備用魚雷存放區,右舷為住室,廚房和餐廳;下層為蓄電池室,其前方布置有縱傾平衡水艙。
Ⅱ艙上層是操縱控制和作戰指揮中心;中層前部布置有各類電子儀器室,後部為艇務操縱設備;下層布置有貯存室、液艙和其他設備。
Ⅲ艙位於耐壓圓錐分段內。氫氧貯存櫃布置在動力艙外的甲板下面,氫貯存櫃布置在動力艙外下部的舷間。燃料電池系統的主要設備亦分3層布置。
Ⅳ艙上層前部安裝有柴油發電機組及其配套的輔助設備,這部分設備裝在一個無需人操縱的專用密封艙內。後部安裝推進電機及其相應的附屬設備;下層布置有燃油艙、淡水艙、縱傾平衡水艙等多種液艙。
該級艇的首部非水密空間比較大,被動聲吶的圓柱形聲吶基陣布置在底部;探雷聲吶基陣布置在頂部。艇的尾部布置有軸系、螺旋槳及尾舵操縱桿等設備。指揮台圍殼內布置有攻擊潛望鏡、搜索潛望鏡、通氣管裝置、雷達天線、鞭狀天線桅桿等升降裝置,還有偵察聲吶基陣和拖曳線列聲吶的收放裝置等。壓載水艙分別布置在舷間、首部和尾部。
動力裝置
212A級潛艇的動力裝置是由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柴-電動力系統組成的混合動力系統。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由9組固態聚合物燃料電池、14噸液氧貯存櫃和1.7噸氣態氫貯存櫃等三部分組成。燃料電池裝置本身由熱交換器、排出泵、冷卻水泵、催化劑罐、燃料電池電子設備、開關板、斬波器、逆變器、冷卻水箱和廢水箱等設備組成。
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將氫燃料和氧化物放到特殊燃燒室內進行電化學反應,直接轉換成電能,輸出的直流電直接驅動電動機,電動機帶動槳軸,推進潛艇航行。該系統無需發電機及變壓器、電能轉換率達60%。
212A級潛艇採用的聚四氟乙烯燃料電池的輸出功率為每組34千瓦,總功率306千瓦。
柴電動力系統由柴油發電機組、蓄電池組和配電設備組成。柴油機是德國MTU公司生產的1台16V396型廢氣增壓高速柴油機,功率3120千瓦,轉速2000轉/分。發電機是帶串聯整流器的無電刷交流永磁同步電機;推進電機為低轉速直流電動機,額定功率2850千瓦,最高轉速200轉/分。
柴電動力系統中的蓄電池組能滿足潛艇高低速航行及全艇電網供電要求。
212A級潛艇安裝有新型的潛艇集中操縱控制系統。該系統由計算機、匯流排、感測器、指令裝置、顯控台和控制板組成。將船、機、舵的操縱控制綜合為一體,由1人在中央控制台操縱,可控制潛艇的深度、航向、航速、縱傾和補重等參數與狀態,操縱控制過程完全自動化。
電子設備
212A級潛艇裝備的聲吶系統主要有,DBQS-40聲吶系統,包括一個中頻探測柱面陣、一套TAS-3型拖曳線列陣和一套FAS-3中低頻舷側陣;主動高頻探雷使用MOA3070聲吶;艇上還裝有被動測距聲吶和偵聽聲吶。探雷避雷聲吶系統是一部高解析度的主動聲吶,它能對水雷進行精確定位,保證潛艇避開水雷安全航行。本艇的雜訊監測控制系統的水聽器布置在艇的各個重點部位,它能隨時監測該處的雜訊。
主要電子設備包括1台雷達偵察儀,1台FL1800U型電子對抗儀。雷達偵察儀的天線安裝在潛望鏡上,隨其一同升降。導航系統主要有1007型導航雷達,攻擊潛望鏡、搜索潛望鏡、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無線電綜合導航系統:電羅經、計程儀和測深測冰儀等。通信系統包括高頻單邊帶電台、超高頻和甚高頻收發信機、高頻接收機、中、低頻接收機和水聲通信機等。艇上還安裝有可伸縮的棒狀天線,主要用於收發信號。
武器系統
212A級潛艇首部裝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裝置採用水壓式,發射深度與該級艇的下潛深度一致。既可採用液壓方式發射,又可採用自航方式發射。裝載的魚雷是前聯邦德國研製的DM2A4重型魚雷,備雷12枚。該型魚雷是由STU型與SST-4型魚雷改型後重新設計的。魚雷的動力裝置是大功率熱動力推進系統,還裝有新研製的智能化電子系統和改進的聲學系統與引信系統。
艇上備有自動化魚雷快速裝填裝置。該級艇能攜載24枚水雷,這些水雷布置在位於非耐壓殼體內兩側的兩個特製的玻璃鋼水雷輸送布放裝置內。布雷是通過水雷投擲器進行的,由艇內操縱,可在淺海區有效地執行布雷使命。
該級艇裝有MS1-90U型火控系統,該系統可實現對多批目標運動要素解算和兩批目標的攻擊,並具有模擬訓練功能。它還能對武器系統實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技術特點
結構布置合理
212A級潛艇船體外形平滑光順,流體性能極佳,不僅阻力小,機動性好,在給定的功率下能獲得高航速和好的操縱性,而且濕表面積小,可減少被主動聲吶探測時的反射面積,從而增加了潛艇的隱身性。
前聯邦德國潛艇以往通常採用單殼結構形式,但212A級潛艇進行了新的嘗試,採用雙殼體結構。
艇體採用高強度低磁不銹鋼,結構之間焊接工藝高超。由於結構布局合理,艇體材料性能先進,所以該級艇的結構具有較好的抗沖擊能力。
隱身性設計卓有成效
為了降低212A級潛艇的目標特徵,設計時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降低本艇雜訊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除了採用流體雜訊極小的最佳流線型艇體外,在外殼幾乎未設突出附體,甚至艇體與指揮台圍殼上的開孔也減少到最少。對於指揮台圍殼大切口、升降裝置開口、主壓載水艙進排水口、魚雷發射管出口等較大的開孔,都裝設了活動蓋板。因蓋板能自動啟閉,並採取無縫連接,故使開孔處的渦流雜訊降低。
尾部裝有性能先進的大側斜低雜訊7葉螺旋槳,使潛艇的三大雜訊源之一的螺旋槳雜訊大幅度下降。
艇上的所有機械設備都經過嚴格的降噪設計。為了減少振動機械和結構向艇外傳遞振動能量,所有的設備均安裝在高效能的彈性減振基座上。與艇體相連的所有系統的管路都採用局部撓性連接。
對另一主要雜訊源(動力系統雜訊源)進行了重點設計,將主輔機集中布置在密封的動力室內,採用整體「浮筏」技術進行專門減振降噪。僅此一項措施,就使結構雜訊降低了40分貝,傳遞力減少了97%以上,大大地增加了潛艇的安靜性。
在減小本艇的反射強度方面,採取了多項措施,如:在外殼體與升降裝置外表面塗敷了新型的吸收聲波和雷達波等特種塗料,使敵方聲吶與雷達的探測距離明顯縮小;除了外殼體採用低磁鋼材料外,在艇上安裝了可靠的高性能消磁系統,它能隨時監測本艇的磁場強度,並發現磁異常現象,可及時為本艇消磁,從而能縮減敵方磁探測器和磁引信武器的作用距離。
212A級潛艇安裝了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後,相對向海水輻射的熱能很少,因此,其紅外特徵很小。該系統基本不向艇外排放廢物,尾流特徵亦很小;其聲信號特徵比柴·電推進裝置的聲信號低些,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能超安靜運行。
混合動力系統性能優越
212A級潛艇的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用於水下長時間巡航,水下續航力成倍增長;柴-電動力系統用於該艇作戰時高速航行。該級艇使用的燃料電池尺寸小、無腐蝕、功率密度大,使用壽命長。單靠燃料電池航行時,航速可達8節。當以4.5節航速潛航時,該電池還可提供11千瓦的生活用電。同時續航力可達1250海里。潛航時間達278小時。
柴電動力系統的發電機重量輕、體積小、功率高。推進電機配備有性能良好的無級調速裝置,可任意調節該艇的航速。僅使用柴-電動力系統的蓄電池組供電時,水下最大航速達21節,續航力提高8%,以4.5節巡航速度航行時,續航力只提高3%,表明這種改進的蓄電池組最適用於大電流放電。
上述兩種動力系統既可單獨使用,又可聯合使用,並能相互補充。同時工作時,使潛艇的水下持續航行時間增加到364小時以上,續航力達到1638海里,比209級1200型潛艇的水下續航力提高了4.4倍。使該級艇的生命力與戰鬥力有很大提高。
電子設備配置完善、功能齊全
212A級潛艇的綜合聲吶系統由三部聲吶組成。被動探測聲吶是一部全方位的中頻聲吶,主要用於對中、近距離目標進行探測和跟蹤,可同時跟蹤4批目標,顯示其真實方位、相對方位和方位/時間記錄;被動測距聲吶用於測量中遠距離目標的方位和距離,對目標實施精確定位。
在探測跟蹤4批目標的同時,將信號傳遞給火控系統;不過該聲吶只能在兩舷-60舷角范圍內工作。偵察聲吶是一部高頻聲吶,主要用於捕捉突然出現的魚雷等高頻脈沖信號。上述3部聲吶能覆蓋聲信號的大部分頻段,能接收除低頻和超低頻外的所有海上目標信息,對所收到信息進行分類處理和顯示。
低頻探測聲吶系統由2部聲吶組成:舷側陣聲吶是一部中、低頻被動探測聲吶,基陣長約28米,布置在兩舷的下部。它只能在兩舷方向探測和跟蹤目標,而探測距離較遠。
拖曳線列陣聲吶是一部低頻和超低頻的被動探測聲吶,陣長40多米,用拖纜拖於指揮台圍殼後面。該聲吶主要用於遠距離目標的探測,探測距離可達100千米以上。
本艇雜訊監測控制系統的水聽器,在發現雜訊超標和異常時,能對異常雜訊特性進行及時分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消除,以避免本艇雜訊超標而被敵人發現。
212A級潛艇上裝備的1007型雷達具有良好的探測能力,主要用於導航和對海搜索,兼有對空目標搜索和指示能力。該級艇的攻擊潛望鏡是209級潛艇潛望鏡的改進型。兩根新型潛望鏡改善了光學通道的性能,較大地提高了光傳輸能力和解析度。在搜索潛望鏡上加裝了紅外探測和微光夜視裝置,提高了潛望鏡的觀測精度和夜間觀測能力。
魚雷性能優良、發射方式靈活
212級潛艇裝備的DM2A4重型魚雷由水壓式發射裝置發射,發射深度可達200米,發射方式液壓與自航兩便。該型魚雷的性能有很大提高,具有航速快、射程遠、聲學性能好等特點,還具有「智能化」自導處理能力。
該型魚雷既能攻擊水面目標,又能攻擊水下潛艇,因此,212A級潛艇是一艘既能反潛,又能反艦,還能攻勢佈雷的最現代化的常規潛艇。
212A級常規潛艇以其潛航時間長(2~3周),隱蔽性好,作戰能力強而著稱於世。這是其他常規潛艇所不具備的優勢,將倍受各國海軍青睞。
該級潛艇不僅將成為21世紀德國海軍的主力,而且將是未來國際軍貿市場繼209級潛艇之後德國推出的又一個出口型「拳頭」產品。該級潛艇必將成為世界潛艇發展史的新里程碑。
此外德國在212級基礎上還設計了一級改進型AIP潛艇,命名為214級。該級潛艇也面向國際市場,並於1998年取得希臘海軍3艘的訂單,首艇由德國建造,將於2006年交付,後續艇交由希臘船廠建造。
212A級潛艇長55.9米,寬7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1450噸,水下排水量1830噸;水面航速12節,水下最大航速20節,AIP推進時,最大潛航速度8節;續航力為1250海里;下潛深度200米;自持力49天;艇員編制27人。德國214級常規潛艇
214型設計的許多初始數據是在分析德國海軍和其他國家潛艇的性能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的,外形是對流體動力和目標強度參數進行優化處理之後加以確定的,在此基礎亡確定了指揮台圍殼的最佳幾何形狀。
當214型以2-6節航速進行水下巡邏時,燃料電池系統能使其在水下連續潛航3個多星期。在通氣管狀態以6節速度航行時,燃油儲備可使其具有12000海里續航力及12個星期的海上續航時間。
214型的長時間水下自持力依靠混合推進系統來完成,包括燃料電池AIP系統、主推進電機/柴油發電機組和兩組大功率鉛酸蓄電池等。主推進電機是永磁電機,其功率比212型的功率增加了20-30%。
214型潛艇配備西門子研發的第二代BZM—120型質子膜燃料電池系統,它由兩組功率各120千瓦的燃料電池模塊構成。由於它比德國首艘212型(U—31)的第一代PEM燃料電池更為先進,因此持續航行時間達到U—31號的三倍。
214型布置了8具533毫米首魚雷發射管,可發射STN阿特拉斯魚雷和反艦導彈,魚雷與反艦導彈裝載總數為16枚。裝備的ISUS90型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可利用高性能的數據匯流排把聲吶、攻擊潛望鏡等感測器、魚雷和反艦導彈發射系統以及艇上的導航系統與中心計算機聯系起來,接收並分析所有輸入數據信息,並把各種數據信息經處理後自動形成作戰指令。
該系統的基本感測器是聲吶系統,它由探測目標距離和方位的主動聲吶、中頻圓柱狀被動聲吶、中低頻的舷側陣被動聲吶、DTA50數字式低頻拖曳陣聲吶以及計算目標數據的被動測距聲吶等幾部分組成。
艇上的探雷聲吶系統可為潛艇提供近距離的導航數據。另外,還裝備了一個帶有光學測距儀、熱成像感測器和綜合ESM或GPS設備的光電桅桿,以及一個帶有光學測距儀的攻擊潛望鏡。作為自衛手段,則是魚雷對抗系統。
214型的減振降噪特性十分突出,艇上採用低雜訊機械和設備,保證了安靜運行。此外,裝備的西門子公司研製的永磁型主推進電機具有穩定性能,在調整航速過程中,不會產生瞬態的轉換雜訊,從而降低水下聲信號的特徵強度。
另外,機艙內的所有機械設備都被安裝在一個在聲學方面與耐壓艇體絕緣的整體浮筏式減振基座上,艇上的管系和電纜也採取了相應的減振措施。外部艇體表面上的開口,採用擋板結構以便盡可能地減少海水流動雜訊。這些有效措施使214型自身形成了一個安靜的水下平台。
此外,最佳的外形及塗在艇體外表面的專用聲波能量吸收塗層材料也對大幅度降低水下目標強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而減少了被敵人探測的幾率,增加了自身的聲吶探測范圍。
在總布置方面,對人機環境給與了格外重視,前部配備供30名艇員居住的標准艙室,每個艇員都有自己的固定床位。艇員居住艙室的後面則是位於中部的指揮與作戰情報中心,聲吶顯示屏、武器以及潛艇控制系統的控制台都設置在指揮與作戰情報中心內。在該中心與艇員住艙之間設置了耐壓艙壁。尾部沒有布置艇員艙室,在那裡實行的是無人操作,主要布置的是與推進裝置和潛艇操縱有關的系統和設備。
214型潛艇長65米,寬6.3米,吃水6米;排水量水上1700噸,水下1980噸;潛深超過400米;航速水下最高。動力裝置,裝備2台MTUl6V396柴油機主機,其功率為6.24兆瓦,此外,還裝備1台西門子電機;武器8具533毫米首魚雷發射管,可發射STN阿特拉斯魚雷和反艦導彈,魚雷與反艦導彈裝載總數為16枚;編制30人;自持力50天。
『捌』 德國XXI級常規潛艇的武器設備有哪些
二次大戰中,於1939年開始的大西洋海戰,德國使用的主力潛艇—VII級潛艇在戰場上已逐漸顯得過時,因此海軍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茲將VIIC型和IX級潛艇的建造計劃變更,全力將資源投入於高速新式潛艇的建造。
XXI級潛艇改進了德軍舊有的電池容量,約有VIIC型的3倍,大大增加了它的水下航程,並縮短所需要浮出水面的時間。XXI級能用了不到5小時的通氣管充電,就能擁有水下以5節速度連續潛航2到3天而不用重新充電的能力。
XXI級也比VIIC型還要安靜,使其在潛航時較不被發現。XXI級的艦體也設計的簡單化、流線型,提高潛航速度和減少潛航阻力使它較難被加以追蹤後摧毀。
XXI級的艦內空間與設備也比以往來的更大更好,大型的艦體搭載了多組蓄電池後仍有空間,同時艦上的冷凍設備和其他艦上沒有的淋浴間。另外XXI級也有特別的液壓魚雷系統,能讓裝配魚雷時間變得很短(能在20分鍾里發射18枚魚雷),魚雷射速也更快。
XXI級同時還有更先進的聲納系統,可以瞄準發射魚雷時不需要藉由潛望鏡來加以瞄準,增加其隱蔽性。XXI級潛艇內共存有23枚魚雷,或17枚魚雷和12枚水雷,艇首有6座魚雷發射管;以往潛艇配置的甲板炮和多門高射炮也只剩下一門20毫米高射炮。
XXI級的生產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方法,鄧尼茲將它模組化生產,將整艘潛艇分為8個部份生產,於32家造船廠的零件所製造,再集中到11間造船廠里進行組裝,生產速度大幅提升,每6個月就能下水一艘,也減少了盟軍轟炸的效果。然而此作法卻使得多數零件有著整合或質量不一的問題,事後還需要另做調整。1943年到1945年之間,德國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不來梅的威瑟公司造船廠和但澤的希肖造船廠共組裝了118艘XXI級潛艇,但因為質量問題,僅有4艘通過試驗能夠在戰爭結束前接戰。1944年5月,第一艘的XXI級潛艇下水,而德軍有經驗的潛艇水手極為缺乏,出戰的XXI級非常少,其量產時間過晚,盟軍壓倒性的海空兵力,XXI級潛艇對戰況影響不大。
只有U-2511和U-3008這2艘是進行過戰斗巡弋的XXI級潛艇,且它們的出擊頗為失敗。由艾伯特·施尼上校所指揮的U-2511在躲過了護衛艦諾福克號重巡洋艦的搜索後,正要准備對其船發動攻擊時,就傳來了德國投降的命令,於是施尼潛航返回德國港口。
大部分的XXI級潛艇都直接報廢或鑿沉處理,但有8艘被盟國瓜分研究,美國得到了U-2513和U-3008,並服役於美國海軍;U-3017則交給了英國皇家海軍,並改名為「HMS N41」;U-2518給了法國海軍,改名為「羅蘭德·末里羅特號」,並持續服役到1967年。
因為波茨坦協定,蘇聯得到了4艘XXI級潛艇,U-3515、U-2529、U-3035和U-3041,並服役於蘇聯海軍,分別改為B-27、B-28、B-29和B-30(後改稱為B-100)。
然而西方盟國認為蘇聯已獲得更多的XXI潛艇,美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估計1948年1月時蘇聯擁有15艘XXI級潛艇,並能在2個月里建造6艘,一年半里建造39艘,並使用但澤的潛艇製造廠,進行與德國相同作法的分節製造。
U-3538到U-3557里的XXI級潛艇(分別為蘇聯編號TS-5、TS-19、TS-32和TS-38)由於沒有完成而報廢,並在1947年於但澤港里鑿沉。這4艘獲得的XXI級潛艇被派往波茨坦進行試驗,直到1955年鑿沉或用於1958年至1973年之間的核武試驗。蘇聯也以XXI級潛艇為基礎,研製了W級潛艇。
原本在戰後被鑿沉的U-2540,又在1957年被打撈上岸,作為西德海軍的威廉·鮑爾號調查船,後來成為了德國不來梅港海事博物館。1985年,有人於德國漢堡發現了部份報廢的「易北河II」潛艇洞庫里的U-2505、U-3004和U-3506,後將它填補。德國201級常規潛艇
201級是德國海軍二戰後建造的第一種軍用潛艇,它們採用了防磁鋼板來抵消磁性水雷的危害,但在服役中卻發現這種材料並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由於材料的缺陷,艇身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強後會在內部出現微小裂紋。這一致命因素迫使海軍取消原定訂購的9-10艘潛艇,並提前退役現有的3艘。201級隨後被採用普通鋼板建造的205級所取代。
201級潛艇長42米,寬4.6米;排水量450噸;推進系統895千瓦柴油機及電動機;航速水面10.7節,水下17.5節;續航力水面3800海里、水下3節航行270海里;乘員21人;武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或16枚水雷。德國205級常規潛艇
205級是德國研製的一種柴電潛艇,是在201級潛艇基礎上加長艇身、換裝新型機械與聲納系統的進化型。它採用單層殼體結構以便能在波羅的海淺灘處航行,另一個重大改進是用ST-52鋼板替代了原先201級上使用的防磁鋼板,後者在服役中出現了嚴重的裂紋缺陷。
到2004年為止,有一部分205級在丹麥皇家海軍中服役,這些潛艇為迎合丹麥的需求而進行了改裝,外觀上與德國的型號有很大區別。
205級潛艇服役時間1967~2005年,完工13艘;長43.9米,寬4.6米,吃水4.3米;排水量水面457噸,水下508噸;動力2座447千瓦的賓士4沖程V12柴油機,1座969千瓦的SSW電動機;航速水面10節,水下17節;續航力水面5節航行4200海里,水下4節航行228海里;理論潛深100米;艇員22人;武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枚魚雷或16枚水雷。德國206級常規潛艇
206級是由德國HDW公司設計的一種柴電潛艇,在之前205級基礎上改進而來。這些冷戰時期建造的小型、靈活的潛艇被部署在波羅的海淺水處,以便在戰爭爆發後能攻擊華約國家艦船。它的艇身採用防磁鋼板以抵消磁性水雷的威脅,並削弱敵方磁場探測器的搜索能力。
1962~1968年間建造的205級潛艇改用了一種新型防磁鋼板,由於早期的201級潛艇的相關無磁技術尚未成熟,其材料在遭受水壓侵蝕時會產生裂紋,從而被敵艦探聽到。
因此盡快研製一種能解決上述問題的新型高張力、無磁性、不銹鋼材料便成為關注的重點,這種鋼具有極好的彈力和動力強度,服役中收到的效果也相當令人滿意,完全克服了早期潛艇的諸多問題。盡管這種鋼板從未被HDW子公司的多數外國客戶選中、幾乎只在德國海軍潛艇上所使用,但是206級潛艇仍然收到了一筆很大的訂單,共建造18艘。
從1990年開始,有12艘206級潛艇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它們被重定名為206A級,其餘的6艘則直接退役。目前德國海軍正逐步以更先進的212級取代206A級,國防部在2010年6月宣布所有剩餘的六艘潛艇將在今年底全部退出現役以減少成本。
1987年至1992年2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總共將12艘潛艇改為206A級,具體改進事項包括:安裝新的DBQS-21D型聲納、潛望鏡、武器控制系統、GPS導航設備,以及新型魚雷、推進系統、船員居住設施。
206級潛艇建造於1968~1975年,服役時間1971-現在;長度48.6米,寬度4.6米,吃水4.5米;排水量水面450噸,水下498噸;動力:2座MTU V12型4沖程447千瓦柴油引擎,1座1100千瓦的SSW型電動機;航速水面10節,水下17節;續航力水面5節航行4500海里,水下4節航行228海里;理論潛深200米以上;艇員23人;武備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8枚DM2A1或DM2A3型魚雷、24枚水雷。德國209級常規潛艇
209型常規動力潛艇是德國專為出口設計的。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已生產五十餘艘,但德國海軍並未裝備這種潛艇。由於209型潛艇性能先進,大小和價錢適中,迄今為止,已有歐、亞、美洲的十幾個國家購買了209型潛艇。
209型潛艇根據進口國的要求,有多種變型艇,包括l100、1200、1300、1400、1500五種型號。這些潛艇因型號不同,排水量和艇體的主尺度也有所不同。排水量最大的是1850噸,最小的為1210噸。但這些潛艇的艇體結構和布置以及大部分性能都基本相同。
以出口印度的1500型為例,其長64.4米,寬6.5米,吃水6.0米;水下排水量1850噸;水上航速ll節,水下為22節;水上續航力8000海里/8節;潛深260米。動力裝置為4台柴油機、4台發電機和l台主推進電機,總功率3430千瓦,水下航行則使用蓄電池。
209型潛艇的主要武器是位於艇首的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包括線導魚雷在內的各型魚雷,原來使用DM-2A1反艦魚雷和DM—l反潛魚雷,後全部換為更先進的SST-4和SUT反艦/反潛兩用魚雷。除此之外,部分209型潛艇還裝了「魚叉」潛射反艦導彈。
209型潛艇的聲納設備也頗為先進,主要有CSU-3和CSU-83兩種,包括艏被動聲納、舯部主動聲納和測距聲納;CSU-83在此基礎上還包括舷側被動陣列和拖曳陣列聲納。
209型潛艇可靠性高,操控自動化水平高,使配備的艇員大大減小,只需31人~40人,比相同噸位的其他常規潛艇減少了1/3以上。
『玖』 什麼是德國209型潛艇
209型潛艇是德國專為出口而設計建造的一種中型常規潛艇(德國至今沒有配備這種潛艇),其出口數量已達50多艘。世界各地總共有十幾個國家購買和使用這種潛艇。其中,土耳其、印度、巴西、韓國獲准生產該級原型艇。
該級艇雖然是20世紀70年代設計建造的,但經過不斷的改進,迄今仍屬世界上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之一。該級艇有 1100、1200、1300、1400和1500等變型艇,這些變型艇中排水量最大的達1850噸(1500型),最小的僅1000噸(1100型)。採用單殼體結構,艇體採用優質HY-80鋼製成,安全潛深可達300米。水下最大航速可達23節。
209型潛艇的主要武器是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具有在大深度下發射包括線導魚雷在內的各型魚雷的能力,通常攜有魚雷14枚,其中6枚備用。最先進的魚雷是DM-2AI反潛魚雷和DM-1反潛魚雷,後全部更換為更先進的 SST-4和SUT型反艦/反潛兩用魚雷。除魚雷外,部分209型潛艇還裝備有「魚叉」潛射反艦導彈。
該艇編制僅30多人,配備有先進的救生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