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的國家都是發達國家嗎印度東部沿海經常陰雨連綿 雨水多嗎
歐洲在地理上一般習慣分為東歐和西歐,西歐和北歐,西歐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的國家,北歐包括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等發達國家,而東歐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斯洛伐克等發展中國家,所以歐洲所有的國家並非都是發達國家。
而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降水量多,受西南季風影響大,印度半島東部和西部分別是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中間是乾旱的德干高原,所以東部沿海和西部沿海的降水都比較多。
2. 為什麼地中海在冬天的降雨量比夏天多
地中海氣候獨特,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德國氣象學家柯本在劃分全球氣候時,把它專門作為一類,叫地中海氣候。
1.氣候特徵的特殊性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2.氣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析可見,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學生對副熱帶高壓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20~40度)和西風帶(最大影響緯度范圍是南北緯30~60度)分布狀況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問題。可以說,如果學生能對地中海氣候的成因准確理解,理解其他氣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
3. 德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德國人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源於當地受氣候變化影響,造成乾旱,森林火災,暴雨等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這些極端天氣發生的概率往往要高於大家所關注新冠疫情帶給當地人們的影響。所以當地的人們對於環境氣候變化的關注要高於其他擔心的事情。在今年的7月,德國迎來了歷史性的洪澇災害,造成了百餘人死亡,這也使當地民眾越來越開始反思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而導致的自然環境氣候變化越來越惡劣的主要原因,加上近期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暴漲等因素,更加能夠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十分的嚴重。
4. 盛夏乾旱!德國萊茵河水位持續下降,對當地有何影響
今年的極端天氣在全球都有發生,如果說連日的大暴雨、連日的高溫天氣等等,都在各個方面影響著全球民眾的生活。今年的夏天高溫乾旱,最近受到影響的就有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本多夫的萊茵河。因為連日的大旱,萊茵河中部的水位持續下降。萊茵河水位的持續下降,對當地的影響可是不小。
最後,萊茵河水位下降,也會直接影響了當地的工業。萊茵河流域工業密集,這邊的水位下降,帶來影響的不僅僅是運輸業、大宗商品的通行,還有工業也會受到影響,這邊最大的工業區是德國與荷蘭邊境的魯爾工業區,炎熱酷暑也直接能影響當地的工業發展。在地區能源危機和高溫炎熱的極端天氣下,萊茵河水位還持續下降,真的是禍不單行!
5. 德國城市雨水收集為什麼會增加下滲
德國四季降雨比較均衡,空氣及道路非常干凈,所以降雨水源被污染的很少,可以直接入滲地下補充地下水。
(入滲地下亦是雨水利用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這個方式符合自然的初始水文循環形態,所以更加環保。)
德國建築的規劃考慮得非常充分,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水、雨水的遠距離傳輸會對環境造成的不可預見的影響,所以他們推崇--(最低限度影響開發)將項目建造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雨水收集就地利用,就地入滲作為最佳選擇。
雨水收集起來就得使用掉,這樣就需要使用能源或人工,『讓自然自己做工』的設計理念在這里就可以體現出來了。
6. 為啥有的地方雨水連連,有的地方乾旱成災
從氣象角度分析,北方的夏季比南方更炎熱也是不奇怪的。 一般來說,低緯度的南方地區臨近赤道,陽光近乎直射,太陽輻射強,投向地面的熱量多,溫度比較高。到了高緯度的北方地區,陽光多為斜射,太陽輻射弱,投向地面的熱量少,溫度自然要低一些。但是,太陽高度角小的時期(早晚和冬季),太陽高度角度只要有小的變化,太陽輻射強度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當太陽高度角大的時期(中午前後和夏季),太陽高度即使變化較大,太陽輻射的強度變化卻不會太大。因此,夏季太陽直射點北移,北方的太陽高度角也相對大了,北方的太陽輻射比南方弱不了多少,同時,北方的夏季,白天時間比南方要長,每天可能的日照時數比南方要多,如廣州7月每天的可能日照時數平均為13.3小時,而北京卻有14.6小時。日照時數多,陽光照射時間長,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相應增多,熱量多了,溫度自然會升得更高。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南方水田和河流湖泊很多,水分蒸發遠比北方多;南方森林多,植被厚,植物蒸騰量大;南方臨近溫度較高的海洋,海水蒸發相當驚人,大量的水汽又隨南風進入我國南方空中。這樣,南方空氣裡面含有很多水汽,很容易成雲致雨,使得天空常常是濃雲密布,天氣往往是陰雨連綿,致使實際日照時數大大減少,有時會連續三五天甚至十多天見不到陽光。即使天氣晴好,雲和空氣中的大量水汽,也會顯著地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致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大大減少。如7月,廣州每平方厘米地面每天平均接收到太陽輻射是1855焦耳,而北京卻是1930焦耳。 另外,也由於低緯度的南方地區,夏季多雷陣雨。雨水來自高空,溫度很低,低溫雨水會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也會吸收地面的熱量,使溫度下降。雨水蒸發,水面蒸發,植物蒸騰,又都會帶走地面的很多熱量,使溫度一再下降。因此,多雨、多植被的南方,夏季溫度不會升得太高。 有時,南方處在副熱帶高壓北緣,受靜止鋒控制,陰雨連綿,多日不見陽光。然而,北方卻受大陸高壓控制,天氣連晴,火辣辣的陽光終日追隨每一個人,分秒不停地送來令人不敢接受卻又無法拒絕的熱量。熱量多了,溫度自然更高,1999年北方高溫酷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比較強大的暖性高壓脊的影響。由此可見,我國北方的夏季,地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比南方還要多,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比南方要少,無疑會出現高溫炎熱天氣了,甚至會出現北方反而比南方更熱的似怪不怪現象。 受北方冷空氣阻擋,暖空氣大量堆積,溫度日漸升高,並且顯得悶熱。但是,物極必反,一旦泠空氣暴發南下,就會下雨降溫,給人們帶來一陣涼意。1984年8月6日,北京最高氣溫36.1℃,而8日下了207毫米的特大暴雨,附近大范圍都下了大暴雨。1999年6月下旬,華北連日高溫後,7月2日至4日,也出現大范圍較強降雨,氣溫隨之明顯降低,炎熱得到了暫時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