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人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德國自1991年起建立家庭廢棄物回收制度以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公司在其產品消費完畢後收回外包裝等舉措在德國已深入人心,回收已經成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德國人去買東西一般會自備布制購物袋,他們家裡一般會放置數個不同垃圾箱,平常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塑料、玻璃、紙張等各種類別。德國主要的生活垃圾回收公司綠點公司的海克·席夫勒說,對德國人來說,垃圾分類已經變得「像刷牙一樣平常」。
德國人認為回收對環境保護很關鍵,並認為德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他們通過垃圾分類「正在日常生活中為環境保護做一些具體的事」。
(1)德國是如何污水處理擴展閱讀:
垃圾分類從鼓勵到強制 重拳出擊「中國式」垃圾處理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7年發布關於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要求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點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些城市一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這意味著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及大連、青島和深圳等都在其中;二是住建部等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包括河北邯鄲、江蘇蘇州、山東泰安、湖北宜昌等。
46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及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農貿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企業負責對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強制」分類。
㈡ 德國柏林水污染做得好的措施
上個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地表水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德國。德國及周邊的荷蘭、丹麥等國一直是畜牧業大國,牲畜的糞便和飼料給水資源帶來了嚴重污染。上世紀70年代,德國萊茵河由於重工業污水的排入,污染值達到頂峰。
2012年,歐盟就德國地表水污染問題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德國政府整改。自此,德國走上嚴控地表水質之路,如今已有顯著成效。嚴格管理農業用肥。德國敦促境內畜牧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嚴格記錄自己的肥料、飼料及牲畜糞便的利用回收過程。德國農業部會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精確計算出所需的肥料和飼料用量,並規定回收牲畜糞便的方式(製作糞肥或丟棄)。若有人過量使用肥料,將會面臨上千歐元的罰款。出台法律保護水源地。德國農業部建立了超過2萬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既包括人工蓄水池,也包括湖泊等自然水源地。德國政府先後出台《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和《水庫水水源保護區條例》等法規,根據實地情況劃定好水源保護區。當地水利局、環保局等聯合行動,清除周邊可能會造成污染的住宅區、工業區等,並給遷移的個人和企業適當補償。法規規定,若無文件證明,任何人不得靠近水源保護區范圍。據悉,德國境內所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每年都要接受最少10次的水質監測。
一旦發現污染超標,聯邦環保部和水利部的工作人員就會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嚴重者可能會坐牢。環保警察嚴管污水去向。德國的《廢水收費法》、《清潔劑和洗衣店法》等法規嚴格規定了污水的去向,《聯邦水法》更是在近年來做出7次大修改,對污水傾倒地、儲存方式和處理方法嚴格規定。早在1998年,德國污水處理率就已高達97%,是僅次於荷蘭的世界第二大污水處理國。德國內政部還專設了環保警察,一旦發現有污水泄漏問題,他們就會乘坐直升機,在2小時內到達事發地點進行處理。所有污水都不能直接排放。德國全部企業都不得直接傾倒工業污水,而是用《聯邦水法》等法律規定的容器將污水收集起來,運送到專門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廠還負責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為了保證污水處理效率及自來水質量,柏林水集團下設環境管理員,每季度都會對自己管轄的區域進行環保評估,確保萬無一失。
㈢ 國外環境污染治理怎麼做
20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鋼鐵、煤炭、化工和其他行業的繁榮,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對於廢料處理和運營管理的疏失,也導致了化學廢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帶來非常嚴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問題。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相關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土壤改良劑和場地污染修復研究。英國土地修復技術非常規范,目前主要採取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修復三方面的技術。
對於泰晤士河的治理,英國成立了治理專門委員會和水務局(公司),對整個流域進行統一規劃與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1850-1949年,英國政府開始第一次泰晤士河治理,主要是建設城市污水排放系統和河壩築堤。1950年至今進行了第二次污染治理,不僅重建和延長了倫敦的下水道,還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加強工業污染治理,採取對河流直接充氧等措施治理水污染。目前,全流域建設污水處理廠470餘座,日處理能力為360萬噸,幾乎與給水量相等。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才能排放到河中,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
在泰晤士河的治理中,科學技術的作用同樣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泰晤士河的第二次治理。科學研究幫助水務局制定合理的、符合生態原理的治理目標,根據水環境容量分配排放指標及時跟蹤監測水質變化。經過100多年的綜合治理,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的高強度治理,泰晤士河已成為國際上治理效果最顯著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干凈的河系之一。1955-1980年間,泰晤士河總污染負荷減少了90%,河流水質已恢復到17世紀的原貌,100多種魚重返泰晤士河。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留下了許多污染場地,有15%-20%的土地被懷疑可能受到污染。調查結果表明,德國有30萬塊土地需要治理。在後工業化時代,土壤保護已經成為德國環保的一項重要工作。
德國的土壤保護工作做得比較深入細致,開展了污染場地調查,底數清楚,為開展土壤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首先,全面開展土壤監測。目前,德國各州都對土壤進行長期監測,全國共有800多個監測點,絕大部分是環保部門設立的,也有一些是農業部門設立的。聯邦與各州政府設立土壤污染調查小組,根據土地的用途,對土壤進行監測,隨時了解土壤特性的變化信息,同時觀察土壤發展趨勢,評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其次,對全國有污染嫌疑的地塊進行排查、篩選,對重點污染地塊進行詳細調查,然後,通過情景模擬,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制定技術方案並實施。
第三,建立污染場地資料庫。如薩克森州對全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個詳盡的資料庫,所有與土壤保護相關的州政府部門都可以使用這個資料庫,下一級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屬於本地區的污染場地情況。同時,建築公司也可利用這個資料庫。通過這個資料庫,可以對全州土壤保護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
德國還通過精密計算設計了一套指標來評估土壤風險:在綠色線上的,主要是預防土壤惡化;在黃色線上的,要發出警告;在紅色線上的,必須進行清理。
當然,土壤保護最好的手段是盡量少用土地。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農業用地轉為工業、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轉型導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著少污染。因此,現在德國對土地轉型利用實行總量控制,現在每年農業土地轉型利用的總量為50多公頃,到2020年年利用量不能超過30公頃;為滿足建設需要,重點向城市要土地,重視土地的重復使用,避免無節制地向周邊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逐漸將重度污染的工廠企業慢慢搬離城市中心和住宅區周邊。搬遷留下的空地會經環境署的嚴格評估並由開發商做出改造意見申請,獲得批准之後才允許將污染地塊修復和轉型為非工業用地。
澳大利亞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土地最終並沒有轉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園、湖濱公園,由於可以廣種樹木、使土壤自然修復,更適合污染土地的轉型。獲得過多項大獎的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場地改造後建成的。這座公園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並沒有被運走,而是和有機物相結合,重新加以使用,通過自然法則,慢慢把土地凈化。對於被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澳大利亞的標准和規格非常高,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奧林匹克公園地塊,已經被改造成了適合全家出遊的綠色天堂。
在悉尼西區一個工廠變住宅區的地塊改造中,市政廳要求改造者必須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裝進密封的卡車中,沿特定路線運出後,傾倒在專用的屏蔽空間內,最終用水泥板封存。光這種土壤修復就耗資500萬澳幣,約為2500萬人民幣。
㈣ 德國怎麼樣防止污水處理廠直排污水
從總體上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尚處在起步階段,城市污水處理率還很低。
德國1898年便開始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現有規模大小不等的城鎮污水處理廠10390個,廢水處理能力達1.506億居民當量,相當於日處理廢水3000萬噸,是其全部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1.92倍。其中,大中型污水處理廠雖僅占總數的13.1%,但其廢水處理能力卻達到1.24億居民當量,佔全部廢水處理能力的82.1%。1995年聯邦德國居民生活污水處理率已達89.0%,其中,原東、西德地區分別為70.0%和93.5%,即佔全國人口總數89.0%的7269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在各類污水處理廠得到凈化處理。
從總體上看,我國現有城市污水處理廠廢水處理效果較好,但脫氮脫磷處理的比例低,剩餘污泥的處置不夠安全。
1995年,德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所排放的廢水中,COD濃度小於50mg/l的占廢水總量的80.1%,BOD濃度小於10mg/l的佔87.5%;處理後廢水均勻濃度為COD41mg/l、BOD7mg/l,耗氧等級為1.9;營養物質濃度也很低,總氮、總磷均勻濃度分別為18mg/l和1mg/l,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排放對水體的影響已很稍微。
㈤ ab法污水處理工藝原理優缺點
把ab法污水處理工藝的原理,主要的優點就是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雜質。缺點就是相對來說比較浪費資源。
㈥ 國外發達國家農村下水是怎麼處理的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進入河流和湖泊的每一滴水都經過處理。具體做法是:
首先,企業必須出資對污水進行初步處理,達到要求才能排入通往污水處理廠的公共管道。環境監測部門則會隨時派人對工廠或商業項目排出的水樣進行化學分析,一旦發現超標排放將進行追溯,即推算出以前的排污量進行處罰。征來的排污費,全額由污水、廢物處理單位管理和使用,除排污設施設備的前期投入外,政府無需為處理污水和垃圾再投入一分錢。
然後,經過企業初步處理的污染才可以流向污水處理廠。瑞士全國有近千個大大小小污水處理廠,所有的企業和98%的家庭下水管道與之相連接。蘇黎世城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每時每刻都在被多種程序(污水處理廠由電腦控制,包括機械、生物、化學、滲透四個處理過程)凈化著。只有當整個凈化程序完成後,水才能重新流入連通蘇黎世湖的利馬特河。
瑞士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從源頭上來解決污染問題,並且,責任主體非常明確,任何人不能超越於制度之外,保護環境成為至高無上的原則。我們目前的問題在於,目前連誰污染誰治理這一原則都沒有能夠做到,這一原則被誰污染誰付費所取代,而有關部門卻只管收污水處理費,根本不去治污。建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年底,全國有278個城市沒有建成污水處理廠;有30多個城市50多座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不足30%,還有150多個城市未開征污水處理費,三分之二的城市未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已經收費的,大部分標准偏低,難以滿足設施建設和運營需要。
保持環保部門的獨立執法權,提高其運作效率也非常重要。歐洲萊茵河流域內幾乎全是工業發達國家:瑞士的巴塞爾是世界上著名的化工區,化工、制葯全在那個地方。德國的科隆、魯爾都是煤炭區和鋼鐵區……但是萊茵河水卻出人意料地清澈見底。原因就在於管理部門的認真負責和高效率運轉。管理部門對萊茵河水的水質、水中各種物質的含量了如指掌,任何一種物質增加(哪怕含量很微小)都無法逃過監測機構的眼睛。而我們的有些環保部門甚至被派去招商引資,引來重污染企業。這種監管職能的錯位和懸空成為污染愈演愈烈的一大因素。
㈦ 先看國外如何處理印染廢水
國外紡織印染行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如韓國釜山,日本大阪,義大利米蘭和墨西哥等地,染整企業較為集中,印染廢水相對較大,同時在這些地區自然地形成產業鏈,即本地區和周圍地區形成上游配套的原料生產、供應;紡織服裝、服飾等下游產品生產、市場銷售;三者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這種生產相對集中、產量大、市場規模大、銷量在國內、國際有相當影響的「板塊「經濟對染整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與國內也很相似。
1、關於處理方式,主要有二類。
義大利、日本等對印染廢水處理採用工廠處理和城市污水綜合處理相結合的方法。在對印染廢水初步處理後達到一定標准後和城市污水混合一起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這樣可以提高後續處理效果,如果印染廠多,則集中處理達到排放標准。
德國由於行業不集中,一般採用單廠處理的模式進行處理。在印染廠建造污水處理廠,對廠內產生的廢水進行處理,由於清潔生產和水資源回收做得相對較好,水處理效果處理後的水可以達到排放標准。另外德國的印染廢水排放量也較少,而且處理技術比較成熟,個別廠甚至做到「零排放「。
2、關於處理技術,印染廢水主要是有機污染,所以處理方法以生化法為主,國外禁用硫化染料,對於廢水量少,採用設備為主,大水量當然還是以構築物為主,但從處理技術的原理上分析,似乎差別不大,但從技術深度、自動化程度、設備質量高於國內水平。
㈧ 水污染治理現狀
一、水污染源治理現狀
70年代,我國的工業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點源上,以治理工業「三廢」為主;80年代,通過調整不合理的工業布局、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結合技術改造,強化環境管理等措施,對工業污染進行了綜合防治,並在小范圍內開展了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進入90年代以來,在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的同時,大規模開展了重點城市、流域的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爭使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國家確定的「三河」、「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全面展開。
1998年度我國廢水排放總量為395億t,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為1499萬t。分別比上年下降了5.0%和1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01億t,化學需氧量排放量806萬t,分別比上年降低了11.5%和24.9%;生活污水排放量194億t,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693萬t,分別比上年增加了2.6%和1.3%(表7-3)。
表7-31998年與1997年廢水及化學需氧量排放對比
縣及縣以上工業和重點鄉鎮工業廢水處理率和排放達標率分別為87.4%和65.3%,比上年分別提高了8.5%和10.9%。全國已建成並運行的城市污水廠266座,日處理能力1136萬t,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超過20%。
二、水污染治理技術現狀
1.污水常規處理技術
污水處理技術,按其作用原理大體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使污染物在不改變其化學性質條件下從污水中分離的方法,如沉澱、過濾、氣浮、吸附、蒸發等方法,多用於污水的預處理和後處理;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使其轉化成無害物質的方法,如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電解法等,多用於污染物濃度較高、毒性較大或微生物難以降解的工業污水處理;生物法則是利用微生物新陳代謝功能使污水中呈溶解和膠體狀態的有機污染物降解並轉化為無害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可生化性較好的有機污水的治理。生物法根據微生物對氧的需求可分為厭氧法和好氧法兩大類,同時又根據生物絮體在反應器中的存在方式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種。厭氧法多用於處理高濃度污水,好氧法則多用於處理較低濃度污水。
國內外污水處理工藝主要以生物法技術為主,原因在於生物法具有微生物來源廣、種類多、繁殖力強、容易馴化和發生變異的特點,處理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對微生物凈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認識的深入,生物法技術也更加成熟和完善,不僅凈化效率和出水效果有了很大提高,運行成本也有了大幅度降低。我國污水處理雖然起步較晚,但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基礎上,通過積極的研究與開發,也已形成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新技術、新工藝。
目前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工藝包括:好氧法中的傳統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A-B法、生物接觸氧化法;厭氧法中的厭氧污泥床法、兩相厭氧消化法;厭氧、好氧相結合的A-O法、A-A-O法等。
(1)傳統活性污泥法。傳統活性污泥法自191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建成第一座試驗廠以來已有80多年歷史,通過多年生產實踐中的不斷完善,現已十分成熟,並在許多國家的大中型污水廠應用。其凈化機理重點利用了微生物對數增長期的高活性,因此具有凈化效率高的特點。
該工藝的優點是凈化效率高,出水效果好;缺點是污泥產量大、脫氮除磷能力差,操作管理技術要求嚴,一旦疏與管理將引起活性污泥的異常現象(如生物中毒、污泥膨脹等),重新恢復需較長時間;因此該工藝目前已逐步被其它工藝取代。
土耳其安長拉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水量76.5萬t,運行參數如表7-4。我國北京(高碑店)城市污水廠、天津(紀莊子)城市污水廠也屬此類。
表7-4土耳其安卡拉污水處理廠效果
(2)氧化溝法。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或氧化渠,50年代由荷蘭衛生工程研究所開發,屬活性污泥法的變種,凈化機理也稍有不同。開發的目的在於滿足污水處理要求的同時,使剩餘污泥量進一步減少,從而降低污泥處理成本。原理是通過延長曝氣反應時間,並採用環形循環曝氣池,使污水在池內有一個較長的循環期,在距曝氣器較近的區段溶解氧濃度高,微生物處於高活性期,有利於有機物的降解;在遠離曝氣區,溶解氧濃度偏低,微生物處於缺氧環境,有利於提高系統中污泥的自身消化和脫氮、磷能力。氧化溝法就其結構形式而言,又有許多變種,其中較典型的有奧拜爾式(orbal)、卡魯塞爾式(cor-rousel)和交替式。
該工藝的優點是工藝流程簡單,出水水質好,氮、磷去除率高,污泥產量少。缺點是污水停留時間長、基建投資大,同時由於該法採用表面轉蝶曝氣,水渠較淺,不僅曝氣效率低,對環境溫度要求也較高。
工程實例:河北省邯鄲市橋東污水廠引進丹麥技術建成了一套三溝交替式氧化溝系統,水處理規模10萬m3/d,各項運行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表7-5)。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石油化工污水廠(6萬m3/d)、昆明市蘭花溝污水廠(5.5萬m3/d)則分別採用的是奧拜爾式和卡魯塞爾式氧化溝,運行效果也十分理想。
表7-5邯鄲市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
(3)A-B活性污泥法。A-B活性污泥法又稱吸附-生物氧化法,是德國亞琛大學賓克教授於70年代中期,為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難降解有機物而設計的。該法按微生物反應原理將污水處理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A)為高負荷吸附合成段,第二段(B)為低負荷生物氧化再生段。通過分段,使每段中的生態系相對獨立,避免生物間的相互干擾,可充分發揮不同生物群體自身的凈化作用,提高系統的總體凈化能力。在A段,由於微生物較強的吸附作用和自身合成能力,不僅能較高程度地去除可生物降解污染物,還可大量去除難降解污染物;在B段,由於在低負荷環境下運行,有利於消化菌和聚磷菌的繁殖,因此還可提高系統的脫氮、除磷能力。
該工藝的特點是:凈化效率高、基建投資省、耐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好。缺點是工藝較復雜,運行管理不便。
工程實例:德國Krefeld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4萬m3/d,進水水質BOD5400mg/L、COD800mg/L、TKN45mg/L、TP10mg/L,其處理結果見表7-6。
表7-6德國Krefeld污水處理廠運行結果
(4)生物接觸氧化法。生物接觸氧化法屬生物膜法的一種,70年代由日本初創。原理是在生物反應器中裝載填料(或稱載體),利用微生物自身的附著作用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使污水在與生物膜接觸過程中得到凈化。該方法由於填料的存在,一方面增大了反應池內的生物量,提高了系統的凈化能力;另一方面還由於生物膜是由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和較高等的水生動物共同組成的高密集生態系,因此具有良好的凈化效果。
生物接觸氧化法的供氧多採用底部鼓風曝氣方式,空氣氣泡在填料間迂迴上浮過程中,一方面可與生物膜充分接觸,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鼓風動力消耗。另一方面由於氣泡的攪動作用,還可促進生物膜的更新,提高生物活性。
該法的優點是凈化效率高,抗沖擊能力強,污泥產率低,操作管理方便,動力消耗低,脫氮除磷能力強。缺點是對於較大型污水廠需要填料量過大,不便於運輸和裝填。近幾年我國又在普通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基礎上根據生物吸附原理,開發出了二段生物接觸氧化工藝,進一步提高了該技術的凈化效率和脫氮除磷能力,拓寬了應用范圍。
工程實例: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星城生活污水處理廠(2萬m3/d)、內蒙古東勝市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3萬m3/d)、河北邯鄲叢台酒廠(2000m3/d)、河北晉州市印染廠(2000m3/d)等均採用了二段生物接觸氧化工藝,運行效果良好。
(5)上流式厭氧污泥床法。厭氧法也稱厭氧消化法,是在無氧條件下,借兼性菌及專性厭氧菌對有機物的消化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的方法。消化降解過程可分為酸性水解和鹼性消化(鹼性發酵或甲烷消化)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通過酸性腐化菌或產酸菌的作用,最終產物是包括丁酸、丙酸、乙酸和甲酸在內的有機酸以及醇、氨、CO2、硫化氫、氫以及生物能量,為下一階段的甲烷消化作準備;第二階段中,在甲烷菌的作用下,第一階段的產物進一步分解成消化氣,主要產物是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
上流式厭氧污泥床法就是在厭氧反應原理下產生的。所謂污泥床,是指在人工培養或馴化條件下,厭氧污泥以顆粒狀絮體形式沉積於反應器的底部所形成的高濃度污泥層。當污水向上流動、首先穿過污泥層時,就會使大部分有機物轉化為消化氣。因此,上流式厭氧污泥床法成功的關鍵是要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顆粒狀高活性污泥。
該方法的優點是有機負荷高,凈化能力強,能夠直接處理較高濃度的有機廢水,並能產生新的能源。缺點是對反應溫度要求嚴,當污水中含硫化合物濃度較高時會對反應產生抑製作用。
目前,該方法已廣泛應用於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如啤酒、制葯、食品、肉類加工、酒精等行業。
(6)兩相厭氧消化法。前已述及,厭氧消化過程包括酸性水解和鹼性消化兩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獨立的微生物群體參與其反應。由於兩大類微生物群體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很大差異,對底物的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整個反應過程受鹼性消化速率所控制。因此,當在同一個消化池中生活棲息這兩大類微生物群體時,必然不能使它們都處於生長繁殖的最佳狀態,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兩相厭氧消化法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將兩個反應階段分別在兩個消化池中完成,使每一段的生物菌體都生長在各自最佳環境條件,從而大大提高了消化效率、有機物分解程度和系統有機負荷,還提高了消化氣中甲烷的純度。此外,由於酸化水解段中微生物群體對反應環境(水質、溫度、pH值等)的要求范圍比第二段寬得多,因此還增強了該工藝的適用范圍,特別是對於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通過第一段的預處理,可較大程度地提高污水生化性能,為後續處理打下了良好基礎。
目前,由於兩相厭氧第一段的特殊凈化作用,人們還利用這一點,使其與好氧法工藝直接相連,開發出了A-O和A-A-O法等新工藝,克服了好氧法不敢涉足高濃度污水或生化性較差污水的不足。
2.污水處理非常規技術
污水二級處理,並不能徹底解決對環境的污染,處理後的污水也不能直接回用於工農業生產。隨著世界各國水資源的急劇短缺,單純的污水二級處理已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發達國家已逐步開始了污水三級處理和深度處理,但在實際運行中,其昂貴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使許多水廠陷入了困境。為了尋求既經濟又節能的處理技術,人們打破常規,又重新回到了自然凈化的老路。如近幾年大力推廣應用的土地處理、人工濕地和氧化塘技術等,被稱為革新與代用技術(Innovative and Alternative Technology),簡稱IA技術。目前IA技術在發達國家的污水深度處理中已廣泛應用,如美國、英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在污水二級處理方面,發展中國家也進行了大膽嘗試,並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在許多國家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國。
IA技術的優點是基建費用和運行費用低、操作管理簡單、易維護、處理水質好。缺點是凈化效率較低、佔地面積大、不適宜在寒冷地區應用。
(1)土地處理系統。土地處理系統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將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過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和植物根系吸收,使污水得到自然凈化的污水處理技術。基本工藝包括:漫滲、快滲、地表面漫流和濕地。為了更好地提高凈化效率和經濟效益,有的還專門引種了具有較高經濟價值、較強凈化能力和適應能力的植物或林木,稱為人工土地處理系統。利用該技術最有代表性的國家是以色列。在該國,經過二級處理的污水幾乎80%以上都要再經土地處理進一步凈化,然後回用於工農業生產。
我國近幾年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並在污水二級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工濕地和內蒙古寧城老窖酒廠的土地快速滲濾系統等。
(2)穩定塘(俗稱氧化塘)。穩定塘是利用天然或經人工改造、修建的池塘,通過諸如厭氧、好氧、兼性生物分解和水生植物吸收等自然凈化能力,完成污水凈化的處理技術。穩定塘根據塘中溶解氧含量的不同,可分為厭氧塘、好氧塘和兼性塘,在實際應用中根據各種塘體的功能、效能進行單獨使用或組合使用。處理負荷以系統自凈能力為限。為了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凈化能力,還可加入許多人工措施,從而又派生出了諸如強化曝氣塘、水生植物塘和生態系統塘等。
工程應用:如聯邦德國Ohlstadt城的Biolak曝氣塘、巴西Bahia省的水葫蘆塘和我國北京燕化公司牛口峪水庫的生態塘等。
(3)生態系統法。生態系統法是根據生態學觀點和系統學理論,通過多種廉價處理技術的優化組合,實現污水凈化的技術方法。該法1990年於我國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牛口峪水庫石油化工污水處理中(5.5萬m3/d)首次應用,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還迅速恢復了庫區生態,得到了國內外環保專家的高度評價,被稱之為既治標又治本的「中醫療法」。
採用的生態系統包括:
·有機質→菌、藻類→原(後)生動物→高級水生動物(生物凈化系統)
·有機質→微生物→水、陸生植物(植物凈化系統)
·有機質→生物床→土壤層(土壤凈化系統)
㈨ 微生態濾床(德國人工濕地技術)處理生活污水、景觀水、雨水效果如何
微生態濾床處理生活污水,景觀水,雨水處理過程綜合好氧、兼氧、厭氧三種反應。在植物根區的氧氣由根部釋放出來並在周圍形成一個環狀的有氧區域。離根部較遠處,由於生化有氧變化對氧氣的需求(BOD)而使該區域的氧氣濃度減少為零。富氧區的半徑由氧氣的需求量(BOD)決定。當高BOD的污水流經時,富氧區半徑減小以滿足需氧量,當低BOD的污水流經時,富氧區半徑增大。有氧細菌和無氧細菌的比例隨著污水濃度、承載率、植被床和根部的深度變化而變化。根部區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微生態系統,無機化學反應、根系呼吸、有機微生物轉化都與污水處理的最終出水質量相關。
運作的核心是對有氧區域的尺寸和數量的管理。通過選擇不同的介質和根系,處理過程中的有氧或無氧反應會得到合理利用,提高處理效率。
㈩ 怎樣查到德國污水排放標准
德國的標準是,未受污染的河水中的生化需氧量為一至三毫克/升;河水中的生化需氧量為五毫克/升,則表明河水受到污染;河水中的生化需氧量超過十五毫克/升,則表明河水受到嚴重污染。而在中國,河水中的生化需氧量為十五毫克/升,還被認定是水質最好的一類水或者二類水。
德國污水處理場排放標准為:
· 一萬至十萬人口的污水污水處理設施的排放標准:生化需氧量為二十毫克/升;
· 大於十萬人口的污水污水處理設施的排放標准:生化需氧量也為二十毫克/升。
德國污水處理場直接排放出來的水質,按照中國的標准,可以滿足三類水的要求,可以作為飲用水源用。簡單地說:中國飲用水水源的質量和德國污水處理場排放出來的水質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