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中使德國進入兩線作戰的原因是什麼
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兩面作戰已無可避免。這就是戰爭中的必然性!
德國在歐洲中部,天生就是四面受敵的主,而其主要的敵人一方面是英、法,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蘇聯。我們可以先排除英國,因為英國是最怕歐洲大陸被統一的,如果歐洲被德國統一,他也將是第一個先要面對的敵人,而英國人也應該明白自著名的「大陸政策」出台後,他已經成為全歐洲的敵人,所以他不可能不與德國人開戰,也是最不可能看著德國人完成崛起路而無動於衷的。而另一個原因則是二戰的時代背景決定了英德始終都有一戰,因為那個時代可以被稱為「後殖民時代」,以歐洲發達國家為主的世界霸權爭奪主要也仍然集中在殖民地的爭奪上,那德國人發動二戰是為什麼呢?而作為殖民老大的英國會不會願意讓出自己的殖民利益呢?
同樣這也可以用到法國人的身上,同為世界霸權的競爭對手,法國也不會願意德國人威脅到自己,特別是「卧榻之側」原因,法國也必需成為德國人的第一個對手吧!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可以肯定一個問題了:德國人想完成崛起之路,英法這一邊是必然要打了
歐洲,從來都不缺少先進的技術,而德國人更是歐洲技術能力最強國家之一,但工業原料的缺少卻一直是困擾德國甚至是整個歐洲發展的最大難題,因為歐洲自古就是個資源貧窮的地方。
蘇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最重要的是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一旦打下來,基本上馬上可以為德國的生產力提供便利,這也是離德國最近最需要的資源產地:高加索的石油,基輔的糧倉……這樣,又能得到一個最符合邏輯的推理:德國人最快最便捷的崛起路就是以最快方式打下蘇聯,因為還有一點必需承認,德國人消耗不起!
所以先打英法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後院問題,這是打下法國的動機,也是為什麼對英國並沒有趕盡殺絕的原因所在,前者是為建立緩沖,後者是沒那必要!也只有這樣德國人才能安心並保留一定的能力向東,真真正正的走上崛起道路的第一步!所以先不說這是不是一條不歸路,但希特勒在決定發動這場戰爭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要面對東西兩面兩個問題。
B. 德國在二戰期間,於西線陷入僵持狀態,為何還選擇雙線作戰呢
孫武曾經說過,“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顧名思義,在兵力沒有什麼太大優勢,且不是什麼特殊戰爭局勢的情況下,顯然集中兵力進攻的勝算會相對更高一點。
就好比1940年9月15日,納粹德軍派出了200餘架轟炸機,同時派出了600架戰斗機掩護,想要一鼓作氣橫渡英吉利海峽,給英國施以致命一擊。
可結果呢,在英國分六個批次總計300餘架戰機的升空攔截之下,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逼得納粹德軍被迫撤退
C. 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希特勒最大問題在於以種族主義觀念去指導戰爭,什麼雅利安民族最聰明,要團結之類的騙騙國內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去指導戰爭。就好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才明白,一直以為跟西方不過是意識形態矛盾,放棄社會主義聯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環抱。而等閹割掉自己後才發現實際上是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的矛盾(補充這一句是給現在的腦殘小白的)。
而攪屎棍也只剩下攪屎這個技能,二戰後還試圖一邊到美國發表鐵幕演說,另一邊把羅羅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能等敏感技術向蘇聯出口,妄圖攪屎漁翁得利,結果呢?雖然是在冷戰,但在蘇伊士運河危機這歐洲最後一次試圖爭奪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蘇合作,把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遺產吃抹乾凈。
贏得戰爭,輸掉帝國。愚蠢的攪屎攪上癮的英國人實際上是二戰最大輸家,你說希特勒郁悶不郁悶?
第二:低估了俄羅斯人。希特勒以種族論來劃分,把斯拉夫人劃入垃圾行列,打心裡就看不起蘇聯。蘇芬冬季戰爭打的很爛,又在評價中下拉一個層次。巴巴羅薩開始之後,蘇軍一潰千里,又再次拉下個檔次。
正是在這種心理作用下,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在手握如此大優勢下,開始昏招不斷。開戰後沒有及時總動員?打一群垃圾要什麼總動員?過冬物資准備不足?士兵們要回家過聖誕呢?進攻沒有側重點?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來平A就能贏了。
然而俄羅斯人就是這樣,往往越是在逼入絕境的情況下,越能爆發出旺盛的戰鬥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後,在《神聖的戰爭》的背景音樂中,喊著烏拉,義無反顧地沖出戰壕,走上不歸之路。
而斯大林也無愧去「鋼鐵男」的稱號,即使在莫斯科保衛戰這種幾乎最後關頭情況下,手裡還捏著預備隊方面軍和1-2個坦克集團軍。蘇軍雖然不斷被打敗,但始終有救火部隊去彌補填補缺口,替換部隊。從而能夠維持住一條較為完整的防線,沒有跟法國、波蘭、南斯拉夫一樣防線徹底崩潰,部隊徹底被打亂。
D. 一戰中德軍因雙線作戰而失敗。為什麼二戰德軍還是要選擇雙線作戰呢
德國作戰是計劃和目的清晰的,在歐洲大陸被納粹佔領後,對英國的作戰並不成功。而且一直以來德國的海軍戰力並不強。德軍只是占據了主動攻擊的優勢,快速閃電的攻擊偷襲得手。英國雖落魄但長期的海上優勢任在,德國久攻不下失去了戰略優勢。這是地理人和的問題啊。
而東線的蘇聯軍隊進行了大清洗,戰鬥力下降,有《蘇德條約~~》的蒙蔽,此時中日戰爭(9.18事變)爆發,蘇聯本身就面對戰略重心的擺在那裡的問題,一直擔心日本從中國東北進攻西伯利亞威脅蘇聯。此時德國與日本結盟,蘇聯更擔心東線,西線與德國又瓜分波蘭放鬆了對德國警惕。
德國又有打通歐亞大陸的目的,日德法西斯連在一起將有利於實現他們佔領全世界的幻想。蘇聯是東面的障礙。
德國也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力,決定維持西線,主攻東線的戰略調整和部署。
其實一直到D日登陸,西線並沒有戰事不存在兩線作戰,有個非洲戰場必不為希特勒看重,隆美爾最後也被調回歐洲。
E. 二戰美國和德國都是雙線作戰,為什麼美國贏了,德
1、德國、日本都是地理上的小國,資源、人口有限;
2、德國、日本都入侵了地理上的大國,兵力、資源消耗過大;
3、德國、日本都入侵了多個國家,與數量眾多的國家作戰,不僅僅是雙線作戰,而是多線;
4、美國經濟當時就是世界第一大國,本土又沒有戰爭威脅,資源、人口充足,能源源不斷地為戰爭補充消耗。而德國、日本到了戰爭中後期,小國的弊端就呈現了,雖然前鋒很利,但後勁不足。——這也是論持久戰中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將取得最後勝利的原因。
更何況,戰爭爆發後,很多人財都去了遠離戰爭的美國避險,為美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也是美國取得勝利以及戰後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原因。
F. 二戰時期德軍鐵路軌道的軌距是多少
二戰時德國軌道的寬度是1,435毫米 (4英尺8 1⁄2英寸)的標准軌距。另外在二戰時期還有一種寬軌(Breitspurbahn)概念:3,000毫米 (9英尺10 1⁄8英寸 )這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概念,以使「大德意志」城市間可以在3米寬的軌道上運行雙層客車
G.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為何要兩面開戰
德國不知道英國發明了一種秘密武器叫做雷達,所以他以為英國很快就會投降,他不會真正陷入雙線作戰。
德國和佔領區的資源幾乎已經無法維系這場龐大的戰爭規模了,他必須拿下烏克蘭巴庫的大油田,而且他也真的做到了,一切似乎都那麼輕而易舉。
這時候,頭腦發熱的希特勒犯了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繼續向莫斯科挺進…………
其實日本也是一樣是遭遇了能源危機,偷襲珍珠港,目的就是拿下東南亞的油田。
H. 1945的德國是如何走向分裂的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被盟軍佔領,分為蘇占區、英佔區、美佔區、法佔區。
1945年10月,蘇聯佔領當局將其權力移交給德國東部各級地方政權機構。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東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正式組成德國統一社會黨。統一社會黨在德國東部政權機構中迅速占據了主導地位。1949年10月7月,德國人民委員會舉行第9次會議,通過由統一社會黨制定的《民主德國全國陣線宣言》,提出德國人民爭取祖國統一的綱領,要求建立統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日,人民委員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成立「臨時人民議院」,並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決議委託奧托·格羅提渥組織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幾天之後,威廉·皮克出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德國東部全部行政權力正式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至此,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