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人做事為什麼那麼嚴謹
都說德國人很嚴謹,那麼是怎麼個嚴謹法?
和德國人一起開會、談話,聽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類的話頻率甚高。說完後,德國人總是掏出一個小筆記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問題抄下來。
對於一個進度很緊的工程項目,這樣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員巴不得老外對每個問題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卻要「研究研究」。
德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說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
一種是問題已經超出他的專業知識范圍了,或者是問題涉及到他們分包給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計算軟體對問題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結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國人會說自己不知道,然後打電話回歐洲去問。
另一種是屬於動腦筋和通過簡單計算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但不屬於該工程師的部門責任范圍,或者他認為自己不應該自作主張替別人拿主意的,德國人多數會說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鍋爐工程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比如,合同里規定要用美標或德標鋼材,現場出現短缺,要用便於采購的國產材料替代,在進度壓力下,德國人的技術確認成了卡節骨眼的事兒。
一雙雙熱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個焦點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來,可偏偏老德不緊不慢地說「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說完,中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罵德國人無能,有人甚至質問,難道我們中國人花這么多外匯雇外國人來做現場指導,就為了聽這樣的話嗎?
過了兩天,德國人已經把意見整整齊齊地寫好,對於國產替換材料,有國產材料和原設計材料的牌號對照,屈服點和抗拉強度的對比,謹慎的德國人總是通過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強焊接強度等方式,來降低替換材料時材料差異帶來的風險。
德國人並非不知道中國人期望他去說OK,並非不知道施工進度的壓力,但是,他們仍舊能冷靜地說出他們的意見,不屈服於現實的壓力,這就是他們的思想獨立與嚴謹。
老實說,這些「不知道」要比投領導所好,不經調查就拍腦袋說出來的「知道」和「沒問題」要踏實得多了。
2. 德國人為什麼這么嚴謹,盤點的德國人做事嚴謹的故事
有社會學家認為,德國人這種嚴謹的民族性格,和自然環境有關。德國緯度較高,光熱不足,多的是森林平原。他們經常要抵抗寒冷和飢餓,於是形成了嚴肅、保守、自省、謹慎的性格特點。給全世界留下了「靠譜」的印象,這靠譜,首先表現在「精確的守時觀念」。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每天早上准時5點起床。7點出門。9點到下午1點在書桌前寫作。下午3點半又准時出門散步,在菩提樹大道來回走8圈。晚上10點再准時上床睡覺。如果「守時」這個詞具有人形,康德就是它的化身。當然,康德的例子可能有些極端。不過,有調查顯示,85%的德國人都認為,如果赴約就一定要遵守時間,而且,他們也希望身邊的人同樣遵守時間。
德國作為現代國家立足世界,不足200年的時間,這也要求這個民族要像海涅描述的那樣,「德意志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民族,一旦走上任何一條道路,就會堅忍不拔地把這條路走到底。」 所以,一絲不苟地制定條條框框,一言不合就講邏輯道理,這樣的嚴謹,才是他們迅速強大的根本原因。
聽說過這樣的段子:
若是在大街上遺失一元錢,英國人決不驚慌,至多聳一下肩就依然很紳士地往前走去,好象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美國人則很可能喚來警察,報案之後留下電話,然後嚼著口香糖揚長而去。日本人一定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大意,回到家中反復檢討,決不讓自己再遺失第二次。惟獨德國人與眾不同,會立即在遺失地點的100平方米之內,劃上坐標和方格,一格一格地用放大鏡去尋找。
侃侃也特別好奇德國的嚴謹究竟是怎樣的,那又有多可怕呢?看看這些可怕的例子:
1、人手一個記事本
德國人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
(2)德國為什麼這么沉穩擴展閱讀:
古代德國人:
法蘭克人
法蘭克人(Frank)是古日耳曼人的一支,有文字記載(公元2世紀)開始就生活在德國萊茵河沿岸,而法蘭克語也屬於低地德語,至今還被稱為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Nordrhein-Westfalen)方言。
公元5世紀,部分法蘭克人進入今法國境內,征服古高盧。於公元8世紀建立包括今天法國,德國,部分義大利的法蘭克王國,分裂後,西法蘭克王國最終變成了後來的法國,法蘭西也因此得名。它的第一位國王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二世(禿頭查理),出生在今天德國的法蘭克福。而法國的卡佩王朝的祖先,羅貝爾家族,也是法蘭克貴族,世代居住在東蘭克王國的Haspengau,Worms,Rheingau。
盎格魯撒克遜人
按英國早期歷史學家比德(673—735年)的劃分,盎格魯撒克遜人由來自丹麥南部,德國北部石勒蘇益格盎格恩(Angeln)的盎格魯人(Angles),來自德國易北河下游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的薩克遜人組成。
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他們和來自北歐的朱特人大規模入侵不列顛東南端,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英格蘭,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土地」,古英語類似低地德語,在法語中,英語就是盎格魯人的語言的意思,至今和英語最接近的語言還是弗里西語,一種北德方言。他們建立了英國最早的西薩克遜王朝(威塞克斯)。
參考質量來源:網路-德國人
3. 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
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
1、講究秩序的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接觸過德國人、或是去德國觀光訪問過的人對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國大到空間、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並要求人們嚴格遵守,等等。
2、嚴肅沉穩不尚浮誇
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接觸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嚴肅拘謹,但態度誠懇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國人問路,他會熱情地、不厭其煩地為你指點迷律。
3、勤勞整潔的德國人
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愛潔成癖,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
4、遵紀守法的民族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
4. 說一下德國人的性格、生活飲食習慣。全面點
以下這篇文章很好的描述了的德國人,推薦你看下:
德國人的性格與交際禮儀
性格
世界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種,其性格特徵也是千奇百怪、千差萬別的。作為一個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國人有的深沉、內向、穩重,有的開朗、豪爽、風趣……但多年來受到德國文化的不斷熏陶塑造,使德國人養成了一些較為共同的特點:實在、勤奮、准時、節儉和做事一板一眼。
(一)講究秩序的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接觸過德國人、或是去德國觀光訪問過的人對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國大到空間、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並要求人們嚴格遵守,等等。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高速公路旁的藍色路標夜間在路燈的反射下,很遠就可見到。標志地鐵的藍色大型字母U(U-Bahn)的標志牌高懸空中,百米之外便一目瞭然。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不光是飛機,火車也以安全正點聞名於世,就是公共汽車也有自己的運行時刻表,必須按點行駛。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德國汽車司機可稱得上是遵時守刻的模範,作為乘客也必須按規定購票乘車,如果違反,將受到嚴厲的罰款懲處。德國汽車都為無人售票車,乘客要按汽車交通圖上指示的票價在自動售票機上買票。買票時,你一定要弄准所乘車的票價,否則一不留心,在自動檢票機上少打一個票孔,一經查出,一律要交數十馬克的罰款。德國人對於法規執行起來說一不二,其原則性是最強的,講不得半點情面。德國人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一對夫婦如打算出國旅遊,那麼他們可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制訂旅遊計劃了。他們會先打電話向各旅遊局詢問報價、服務項目、.游覽日程等情況,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好委託的旅行社後,還要親赴該旅行社詳談,直至一切准確無誤,旅行計劃輸入電腦。接下來還要就所去.國家的人文地理、語言等做一番了解。這樣一個一年後才付諸實行的旅遊計劃早早就被安排得井井有序。由此可見德國人辦事的計劃性及嚴格認真的態度。
(二)嚴肅沉穩不尚浮誇
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接觸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嚴肅拘謹,但態度誠懇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國人問路,他會熱情地、不厭其煩地為你指點迷律。如果他也不知道,他會替你去問別人,或不辭勞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為止。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但在私人交際圈中,德國人也會無拘無束地與朋友聚會,他們可以丟開自己經理、官員的身份,用小名稱呼朋友,與朋友坦率地談論生活中的煩惱。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一旦出現馬虎失職,那隻有請你另謀高就。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德國人具有強烈的"實事求是"的意識,注重實際、不尚浮誇。德國人的住室朴實無華,整齊大方。各種生活用品,如門、鎖、開關、衣架、玻璃、燈罩等都牢固結實,注重實用,寧肯失之笨重,決不虛有其表。對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套設備似乎都講究百年大計,講究內在質量,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三)勤勞整潔的德國人
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愛潔成癖,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這是每一個德自主婦的最大願望。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對住房的要求極高,擁有一套單獨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國人畢生奮斗的理想。人們平日辛勤工作,積攢錢蓋房,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營造一處寬敞、體面、舒適的住房被視為人生完美充實的標志。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
(四)遵紀守法的民族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縱觀德國的發展歷史,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極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盲目服從、馴服地跟隨統治者,就像德國歷史劇中描寫的"官吏們既已作出決定,皇上也已首肯,服從就是我們的天職。貫徹帝王聖旨,想必無上榮耀。"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走上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道路,德國人的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則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從總體上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團結守紀律的民族,他們在公共場合禮讓老弱婦孺,不打鬧喧嘩,講究公共衛生,對別人也不喜歡在背後說長道短。德國人很維護國家的聲譽,盡管在大選時,各政黨間相互攻擊、揭短,但對外很少發表對本國的不滿之詞。
在德國,習慣上結婚之後丈夫的姓便成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姓,即妻子婚後改用夫姓。如英格·施萊爾小姐同保羅·韋貝爾先生結婚,女方便隨夫姓,被稱為英格·韋貝爾。不過德國的法律規定夫婦雙方可自行決定姓從哪方,可姓丈夫的姓,也可姓妻子的姓,而且在選用對方姓的同時,也可把自己的姓置於雙方共同姓之前,如上面提到的那對夫妻,妻子可改英格·施萊爾-韋貝爾,或丈夫改用保羅·韋貝爾-施萊爾。
交際禮儀
在德語中,人們往往用人稱代詞"您"或姓氏之後加"先生"或"女士"來表示尊敬。對未婚女性稱呼"小姐"已不時興。在親戚、朋友和年輕人之間更多的是用"你"或直呼其名。人們往往在相識後不久就改尊稱"您"為"你"了,這種隨便的稱謂現在用得越來越廣泛。
(一)初次相識
德國人之間初次見面,如果需要第三者的介紹,作為介紹人要注意:不能不論男女長幼、地位高低而隨便把一人介紹給另一人,一般的習慣是從老者和女士開始。向老年人引見年輕人,向女士引見男士,向地位高的人引見地位低的人。雙方握手時,要友好地注視對方,以表示尊重對方,如果這時把眼光移向別處,東張西望,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初相識的雙方在自報姓名時,要注意聽清和記住對方的姓名,以免發生忘記和叫錯名字的尷尬局面。在許多人相互介紹時,要做到盡量簡潔,避免拖泥帶水。由於德語語言自身的特點,在與德國人交往中還會遇到一個是用尊稱還是用友稱的問題。一般與陌生人、長者以及關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稱"您";而對私交較深、關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關系不錯的同事,往往用友稱"你"來稱呼對方。交換稱謂的主動權通常在女士和長者手中。稱謂的變換,標志著兩者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對此必須熟練掌握和運用,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與德國人交往。
(二)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如果不能赴約,應客氣地說明理由。既不赴約,又不說明理由是很不禮貌的。在德國,官方或半官方的邀請信,注往還註明衣著要求,這並非多此一舉,因為誰也不想在此穿戴莊重的場合,由於穿戴不符而出自己的洋相。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客人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電影院中的遲到,人們可以習以為常,但對於音樂會的遲到,則是令人討厭的。這時遲到者最好等到一幕或一個樂章結束後再入座。如等不急,需慢慢走到座位上,千萬別走錯排數,並且要對站起來讓路的人輕說"謝謝"。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遲到固不禮貌,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三)付小費
在西方國家,給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付小費已成為習慣,小費已成為服務員的重要收入來源。給小費不但是對其服務的一種酬勞,同時也是對別人勞動的尊重。因此,它也屬於禮貌范圍之內的事。那麼,對哪些人應付小費呢?飯店招待、門房、女服務員、房間清潔工、旅館中的行李搬運員、火車站和機場上的行李搬運員、輪船招待、卧鋪車廂乘務員、酒吧調酒師、理發師、出租汽車司機、加油站工人、廁所服務生、擦皮鞋者、導游、旅遊車司機、摩托遊艇司機、領座小姐和停車場看守等。經驗證明,付適當的小費可提高你在度假場所、餐館中的舒適程度。同時,通過小費也表達了你對服務員熱情周到服務的感謝。小費不等同於服務費,服務費是顧客所付的附加費,一般為消費的10%一15%,它列在帳單的末尾。一般如果帳單上已列出了15%的服務費,那就不用再付小費,如果服務費只收10%,顧客要另加5%的小費。當然,如果你對這里的服務十分滿意,可以把錢湊個整數,或單獨把硬幣放在桌上或侍者的盤中。誰幫了我的忙,我就給他2-5馬克的小費,這已成為一種規矩。提早把幾馬克的小費塞到賓館房間清潔女工的手裡,可保證你房間的整潔舒適。早一點兒把小費塞給出租太陽傘和躺椅的人,可保證你及時租到這兩種東西。多付幾馬克的小費,可使你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其實這是很實惠的。千萬不可小看小費,這也是你禮貌是否周全的標志。
(四)如何送禮
朋友之間交往、遇有婚喪喜慶、做客赴宴、送往迎來、逢年過節、慰問病人等等,自要送些禮品,這是人之常情。德國人不習慣送重禮,所送禮物多為價錢不貴、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以此來表示慰問、致賀或感謝之情。去友人家赴宴,客人帶上點兒小禮物,俗話說禮輕情意重,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果或一瓶酒足已。當然,去德國朋友家做客的中國人如能送給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那定會受到主人由衷的贊賞。如果只是順便看望,那就不必帶什麼禮物了,最多給小孩子帶點兒小玩意兒。如果是業務的聚會,雙方往來都是公事,只要按時應邀出席,不必另有表示。在德國,如遇朋友喬遷或新婚,你可以事先同受禮者開誠布公地談談送些什麼禮物好。有的德國新婚夫婦會把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列一份清單,送禮的朋友可在此單上劃上自己送的東西,這樣既可使新婚夫婦得到實惠,又令饋贈者高興。對送報員、清潔工、看門人或照顧病人的護士,德國人一般也會送些禮品,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不過對他們送錢更為實惠。你可把一張鈔票裝在信封里或直接塞到他們手中,同時對他們的勞動表示感謝。
5. 為什麼日本、德國這兩個小國家在二戰後還會如此強大
我覺得應該是人的因素,這才是最最重要的!!就像猶太人,在敵意重重的沙漠地帶依然能建立在世界還是比較強大的以色列!!難道單單靠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幫助就行了嗎??美國會給他原 子 彈 嗎??當然不會!但他還是自己搞出來了,因為人,因為愛國的信念!!德國人講究秩序、嚴肅沉穩的品質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從他們產的寶馬、奧迪、賓士其質量可見其一二!!而不太讓人喜歡的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種武 士 道 精 神 ,這是一種歷史遺留的東西,雖然天皇制度不再,但是這種精神卻藏在日本人的骨子裡,演變成日本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這精神雖然在戰爭中可以理解為軍 國 主 義 ,但如在經濟建設中卻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正如天下無賊那句話「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人才!」所以說人才是最為重要的!! (風平浪靜原創)
6. 為什麼德國隊總是這么穩定
首先這得歸功於德意志民族的堅韌品格,這支團隊的心理素質是一流的,第二是德國隊近些年來雖然球星出的不是很多,但是整個團隊整體足球修養是極高的,好的修養加上過硬 的意志品質,造就了日耳曼戰車
7. 德國人為什麼那麼嚴謹
都說德國人很嚴謹,那麼是怎麼個嚴謹法?
和德國人一起開會、談話,聽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類的話頻率甚高。說完後,德國人總是掏出一個小筆記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問題抄下來。
對於一個進度很緊的工程項目,這樣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員巴不得老外對每個問題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卻要「研究研究」。
德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說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
一種是問題已經超出他的專業知識范圍了,或者是問題涉及到他們分包給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計算軟體對問題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結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國人會說自己不知道,然後打電話回歐洲去問。
另一種是屬於動腦筋和通過簡單計算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但不屬於該工程師的部門責任范圍,或者他認為自己不應該自作主張替別人拿主意的,德國人多數會說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鍋爐工程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比如,合同里規定要用美標或德標鋼材,現場出現短缺,要用便於采購的國產材料替代,在進度壓力下,德國人的技術確認成了卡節骨眼的事兒。
一雙雙熱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個焦點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來,可偏偏老德不緊不慢地說「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說完,中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罵德國人無能,有人甚至質問,難道我們中國人花這么多外匯雇外國人來做現場指導,就為了聽這樣的話嗎?
過了兩天,德國人已經把意見整整齊齊地寫好,對於國產替換材料,有國產材料和原設計材料的牌號對照,屈服點和抗拉強度的對比,謹慎的德國人總是通過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強焊接強度等方式,來降低替換材料時材料差異帶來的風險。
德國人並非不知道中國人期望他去說ok,並非不知道施工進度的壓力,但是,他們仍舊能冷靜地說出他們的意見,不屈服於現實的壓力,這就是他們的思想獨立與嚴謹。
老實說,這些「不知道」要比投領導所好,不經調查就拍腦袋說出來的「知道」和「沒問題」要踏實得多了。
8. 德國人是不是很嚴謹
其實這個看起來很難,其實很簡單,道理如下:人們95%以上都有從眾心理(也就是服從,聽從別人跟別人一樣,總之不好解釋),而德國人祖先給他們的後代帶了頭,使他們有著沉穩、嚴謹的性格.就算那5%不到的人沒有跟他們的祖先學習,但他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所以也從此慢慢變得有沉穩、嚴謹的性格! 懂了吧!其實生活中有一些道理是很簡單的!
9. 德國現在好低調怎麼了
德國的國慶節也就是德國的統一日。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合並,德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成立。每年的10月3日是法定的休假日,和其它的短假一樣,城市裡的德國人會去周圍的小鎮、湖邊、海邊小住幾天,曬曬太陽、放鬆放鬆。在城市裡也會有些慶祝活動,但更多的是懺悔,多半不是官方組織的,主題大多是反戰的。 因為二戰的原因,德國人一般比較低調,面對這樣的歷史,直到今天,大多數德國人都有些負罪感,沉默而尷尬。2005年5月10日,德國在柏林市隆重舉行「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揭幕儀式。此前在這座紀念碑的奠基儀式上,德國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就說過:「修建這座紀念碑並不只是為猶太人,更是為了我們自己。」「德國人民應該永遠記住這一切,永遠引以為戒。」 我的一個德國朋友甚至對我說,如果你是中國人,你會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自豪;你是美國人,也會為此而自豪。但是,好多德國人都不會為自己是個德國人而自豪。我一直在思考這位朋友的話。因為在德國人看來,他們都有個非常丟臉的先人——希特勒。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也總會提一下——「盡管他是個奧地利人,但是卻讓整個德國蒙羞」。 在世界盃期間,熱愛足球的德國人就在自己的車上,陽台上掛起了德國的國旗。為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球隊助威,我想這樣的舉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算過,但是德國的報紙就此作了長時間的討論:是民族自豪感還是民族主義的復甦?可想而知,這樣的戰爭歷史對於嚴謹、直拗的德國人的影響之深。1949年,聯邦德國首任總統豪斯就對納粹迫害猶太人問題表態,他說德國人應該有集體恥辱感。如果從那時算起,一直到今天,德國人民都在為二戰不斷考問自己。 德國人在重新過上好日子後,不但沒有忘卻過去。反而更加擔憂會重復過去。因為在希特勒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會給剛剛一戰戰敗後經濟蕭條的德國帶來希望,甚至是日耳曼民族復甦的民族英雄。但是最後竟是這樣一個結果。也許是這個教訓太過沉重,因而導致本來就喜歡思辯的德國人在處理國內外事務上更加內斂和謹慎。在慶祝國慶這個問題上,體現得非常明顯,慶祝活動都毫不張揚。 在德國好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年國慶的慶祝活動由各聯邦州輪流舉辦。比如去年在波茨坦,而今年則在瀕臨波羅的海的北部海港城市基爾市舉行。屆時除了慶祝活動之外,還將舉辦展示德國各地方言的方言節,顯示德國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