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以前為什麼叫聯邦德國
因為,二戰打輸了,蘇聯和美國,英國,法國,分別監管德國,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復活
並在兩國的幫助下重新組建國家,德國人戰敗了,所以在這時喪失了
國家主權,在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的操縱下,建立了不同政體的兩個國家
而為什麼叫聯邦德國是因為,德國政治體制的原因。
他的行政劃分是: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他的各市,各州,有很大的主權(西方很多國家都是這樣)
他的各州是可以有自己的最高法庭,自己的法律,只要不叛變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他們的國家是地方組成中央,地方領導人就是一方土皇帝
中國是地方完全受控於中央
❷ 德國實行聯邦制的意義
德國的聯邦制是在德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源於很多城邦聯合,是德國二戰戰敗後做出的歷史選擇。
優點,應該說是德國經歷統一,兩次世界大戰,東西德合並後,最符合德國的民主制國家。並且德國吸取二戰教訓對政黨及國家體製做出了相應的限制。現在德國是歐盟的龍頭老大,就是緣於聯邦制,聯邦制就是為德國量身訂制的,也符合德國的國情。
聯邦制也保證了政策的精細化實施。柏林牆倒塌後,聯邦制准確地適應了德國的歷史需要,使得東西德合並成為可能。
❸ 德國為什麼是聯邦
這說來話長了。
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聯邦制比較適合當時的德國。
聯邦制國家由各個聯邦成員組成,各成員單位先於聯邦國家存在。聯邦成員國在聯邦國家成立之前,是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之後,雖然不再有完全獨立的主權,但在聯邦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聯邦成員的主權仍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1806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席捲歐陸,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原帝國境內的德意志諸邦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但萊茵聯邦在1813年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瓦解。後來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的領域,約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帝國領域,只少了比利時一地。邦聯成員國由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三百多國劇減至三十九國,並確立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成員們保證彼此相互防守,和聯合保衛美因茨、盧森堡城、拉施塔特、烏爾姆和蘭道的堡壘及要塞。
奧地利首相領導的邦聯議會,定期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事實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經常代表「首相使者」領導議會,操控邦聯的大權。
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邦聯瓦解。普魯士王國以德意志關稅同盟為基礎,另行成立北德意志聯邦;普法戰爭勝利後,1871年1月1日,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普王威廉一世正式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由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這個嶄新帝國,成為真正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
❹ 在歐共體成立時德國為什麼叫聯邦德國
二戰後,德國被分裂為兩個國家,一個叫民主德國,一個叫聯邦德國,後來兩國統一,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執行聯邦德國憲法。所以在歐共體成立時叫聯邦德國。
❺ 德國統一的原因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❻ 為什麼德國叫做聯邦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
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
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
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
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柏林。
所以稱聯邦。
❼ 為什麼德國以前叫聯邦德國
以前分東德和西德。戰後東德歸蘇聯治理,西德歸幾個國家聯合治理,所以叫聯邦德國。柏林市也被分為兩半。
戰爭留下的後遺症啦。
二戰以後德國被分為兩部分,分別成為美國和前蘇聯殖民地,美國殖民的西德是走資本主義路線,前蘇聯的東德走社會主義路線。有點像朝鮮和韓國。曾經在兩塊中間還有一塊很著名的牆叫柏林牆。
後來合並在一起了,走資本主義路線,稱德國。
❽ 為什麼叫聯邦德國
樓下那個是在不懂裝懂。聯邦德國又不是東德和西德的聯邦。
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主要發起國和戰敗國,戰後主要由美英法蘇四大國分區佔領。在西方三國佔領區合並的基礎上,西方主要是扶持成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就是聯邦德國。所以聯邦德國原來是西德政權的國名。因為該政權在國家結構上採取聯邦制形式,所以叫聯邦德國。而在蘇占區成立的政權叫民主德國。
到1990年,民主德國的五個州分別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被聯邦德國吞並而滅亡。統一後的德國沿用了原西德的國名、國歌、國旗等主要國家象徵,聯邦德國也就成為統一後的德國的國名。
❾ 德國為什麼採取聯邦制
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聯邦制比較適合當時的德國。
聯邦制國家由各個聯邦成員組成,各成員單位先於聯邦國家存在。聯邦成員國在聯邦國家成立之前,是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之後,雖然不再有完全獨立的主權,但在聯邦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聯邦成員的主權仍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1806年至1815年間,拿破崙席捲歐陸,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將原帝國境內的德意志諸邦組織成立萊茵邦聯並自任護國主,但萊茵聯邦在1813年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瓦解。後來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的領域,約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帝國領域,只少了比利時一地。邦聯成員國由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三百多國劇減至三十九國,並確立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成員們保證彼此相互防守,和聯合保衛美因茨、盧森堡城、拉施塔特、烏爾姆和蘭道的堡壘及要塞。
奧地利首相領導的邦聯議會,定期在法蘭克福舉行會議。事實上,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經常代表「首相使者」領導議會,操控邦聯的大權。
1866年普奧戰爭結束,邦聯瓦解。普魯士王國以德意志關稅同盟為基礎,另行成立北德意志聯邦;普法戰爭勝利後,1871年1月1日,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普王威廉一世正式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由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這個嶄新帝國,成為真正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