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月革命之後 蘇俄為什麼要退出一戰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合約
首先,必須要停戰,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就是因為俄國百姓需要停戰不想再打仗了,因為……,因為一戰中,從俄國開始宣戰後,俄國在東線戰場上和德國人打仗,屢戰屢敗,沒有一次勝利過,這樣的事情如果只是幾個月或者半年一年啥的還能忍受,但是如果連續好幾年,打仗就敗,死傷慘重也就算了還沒有一次勝利,那這個仗怎麼打?
從開展時的德國和俄國邊境,俄國軍隊一路敗退,最後簽訂合約的時候,德國軍隊距離首都莫斯科很近很近了,近到什麼程度呢,莫斯科都能聽到前線的炮聲了。
幾年的戰爭讓俄國死傷數百萬人,經濟基本崩潰了。但是俄國人沒有看到頭啊,每天大量死傷下來。
所以當時擺在俄國人前面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趕快停戰不能再打了,再打俄國就完了。
所以當時俄國沙皇不願意和談的時候,人們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百姓們尤其是軍方十分期盼能和德國人和談,但是二月革命後那個政府,為了能在以後談判中有資本也為了樹立威信,不是馬上和談而是展開了一次新的戰役,結果打敗而歸,幾十萬俄軍傷亡丟失大量領土,人們忍無可忍,正好布爾什維克起來發起十月革命就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政權成立了布爾什維克政權,但是任何政權面對的第一問題就是停戰。
很多人認為布勒斯特和約俄國損失很慘,因為丟失了大量國土,其實如果你看當時德國的實際佔領線到哪裡了,以及當時俄軍的作戰能力,這個合約其實俄國一點都不慘。德國實際佔領的俄國國土很少,大部分是作為獨立國家獨立的新國家,做兩個大國之間的緩沖區域,當然這些國家大部分在後來幾年又並到蘇聯版圖里了。
其次,德國當時也因為兩線作戰迫切需要先穩固一方,所以德國對俄國方面任何有停戰意願的人都給予了特殊照顧,支持俄國人推翻主戰的一方。當然其實當時德國也被拖的受不了了,也迫切需要穩定一方。
不過德國還是比俄國情況要好的多,其實不是西線一直有美國可能參戰的壓力,多掉一些部隊來東線的話,完全可以滅掉俄國,起碼是擊潰俄國。
但是畢竟俄國停戰後免去了兩線作戰的麻煩,後勤等也省事很多,所以德國人也迫切需要停戰。
簽訂合約其實德國實際佔領的領土很少,而且德國當時已經基本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了,合約里規定的俄國邊境線後,德國從實際佔領線後退了幾百公里才行。所以說這個合約德國其實做了相當大的讓步。
最後,這個合約給俄國的其他盟國造成的損失和震撼是巨大的。猶豫大量德軍從東線調往西線,英法兩國軍隊頂不住,敗退幾次才勉強支撐下來,當時距離巴黎很近了。
心理震撼更大,當時法軍也爆發了反戰情緒,前線士兵和底層軍官出現大量逃亡甚至反叛,當時涉及幾萬甚至十幾萬法國軍人,光被逮捕的就數萬人(也有說十幾萬的),幾萬人遭到判刑(為了不動搖軍心,實際執行只有很少一部分)。要不是美國出兵,英法兩國能不能堅持住真的很難說。
============================
至於說承認,那不可能的,意識形態的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而且當時歐洲各國都有無產階級斗爭問題,如果承認了蘇俄,那就等於認可了一種新的無產階級奪權模式啊,那連鎖反應是沒法說的。
『貳』 俄國為什麼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政府是以列寧 斯大林為主要領導人,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之前的"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此次革命所產生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
列寧 斯大林等人為了使蘇俄經濟更好地發展,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穩定國內形式,擺脫戰爭的困饒,所以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我國古代,一個君王初登大位,一般不動兵,首先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鞏固政權.
『叄』 准確說明一戰中俄國對戰德國失敗的過程及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持,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雷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克基拉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奧斯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迫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肆』 一戰中,為何俄國退出戰爭,德國依然戰敗美國因素如此之大么
日德蘭海戰後運輸線被封鎖。加上義大利倒戈,1917年美國參戰,奧匈因為民族分歧和戰爭耗盡了元氣面臨分裂,德國被美英法聯軍反攻只是憑借龐大殖民地的資源消耗德國。第二帝國的失敗是因為新興帝國美日加入了協約。一戰不僅耗盡了法德的元氣,日不落帝國也開始衰落。美國先期中立收留避戰的歐洲技術人員出售軍火發戰爭財,讓歐洲把血流盡才參戰分享戰後利益,日本由於是黃色皮膚沒資格參與歐洲王室的家事。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中途退出戰爭的原因及影響
因為國內爆發了十月革命,在國內,布爾什維克剛剛奪取政權,尚不穩固。俄國人民都在觀望布爾什維克的對外政策。在國際上,世界人民雖然厭棄帝國主義戰爭,但卻找不到退出大戰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列寧預見到,如果俄國首先退出戰爭,就會給交戰國的人民一個動力和一個榜樣。俄國革命就會從歐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戰後的革命浪潮證明了列寧的預見。
『陸』 一戰中俄國為什麼退出(最好書中原文)
為什麼俄羅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撤出?
1918年3月,俄羅斯與德國及其盟國達成了單獨的和平,從而以不利的條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幾個月後-在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有一個合理的問題! 從戰爭撤軍是否合理,為什麼會發生。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析為什麼發生這種情況。
軍隊的崩潰。 在1917年2月發生了一場革命,其結果是沙皇被推翻,俄羅斯成為共和國。 緊接著,自由主義者上台,如後來的事件所示,不明白在國家的管理什麼。 他們發布了所謂的"第1號令",使士兵和軍官的權利平等。 此外,這種"訂單"扳平軍事和民事的情況,因為什麼軍隊開始penetrate透集體反戰宣傳和煽動者。 緊接著這開始了軍隊和海軍紀律急劇下降,指揮人員的大屠殺大規模遺棄。 並因此所有的1917年zakonchilisi失敗或未能啟動的進攻。 其結果是,到1917年10月,俄羅斯軍隊已經幾乎不復存在。
布爾什維克的意識形態。 從戰爭一開始,布爾什維克就成為反對戰爭並公開反對它的唯一政治力量。 在1917年10月上台後,他們的第一個倡議之一是"和平法令",它呼籲所有國家在沒有兼並和賠償的情況下實現和平。 布爾什維克知道,人口,從它的角度來看,厭倦了3年毫無意義的戰爭,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並決定在此發揮政治目的,我必須說-它幫助他們在全國各地奪取
1918年冬天的德軍進攻 只有"四聯盟國家"回應了布爾什維克的和平倡議。 1918年1月,在布列斯特舉行了和談。 在布爾什維克方面,談判由托洛茨基進行。 由於他的奸詐立場-"沒有和平,沒有戰爭-我們不結束和平,但我們不進行戰爭"-德國決定發動進攻,從而迫使布爾什維克簽署和平。 進攻開始在三個方向-彼得格勒,基輔和莫斯科。 鑒於軍隊的崩潰,抵抗分散和隨機。 這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之前,德國佔領了最重要的城市。 因此,布爾什維克掌權也是時間問題。 因此,布爾什維克仍然必須在1918年3月實現和平,但條件更加嚴格。
『柒』 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屬於協約國參與作戰,但是為什麼退出一戰時要和德國、奧匈帝國協和呢
軍事上被德軍打慘了,政治上發生了蘇維埃革命(原政權被推翻了),經濟上英法拒絕援助。
革命發生後,蘇聯隨名義上仍然與英法同盟,但實際上英法甚至比對德奧還要敵視蘇聯。(一戰一結束,英法就組織了「志願軍」干涉蘇聯,這里就可以看出來)
列寧認為俄國應該立刻休養生息,不要插足帝國主義的狗咬狗行為,以防和德國打得兩敗俱傷,被英法收了漁利。
『捌』 一戰俄國退出後,德國為什麼不和盟軍停戰
德國將列寧送回國後,俄國發生政權更迭,德國集中兵力發動進攻,新的俄國政權決定接受條件退出世界大戰,德國將東線兵力西調,向英國法國等發動進攻,此時美國的軍隊已經趕到西歐,中國的參戰,也挽回了俄國投降的影響,中國地大人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時德國也到了力量末期,之後德國再也經不住消耗投降了。
『玖』 一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