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中德國士兵是不是很厭戰
只能說當時參戰的歐洲國家都很厭戰吧,但是只是從戰爭中後期開始的。因為一戰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嘛。一戰是一場完全顛覆歐洲人對戰爭的觀念的大戰。一戰之前歐洲人普遍的有著一種英雄主義的思想。上戰場對一戰之前的人們來說是光榮的,戰後歸來就有了炫耀的資本,能讓自己高人一等。戰爭開始時所有國家的人都以為戰爭最多年底就能結束,然後就能光榮的回家過聖誕節。但是一戰開始之後戰爭很快就陷入了僵局,戰爭沒完沒了的打,各種新型武器和戰術就是一戰中發明出來的,讓戰爭的慘烈程度一下飆到了一個新高度。比如說戰壕戰術就是一戰時的主流作戰方式。這種戰術不僅痛苦還一點也不英勇。仗打了四年士兵就在戰壕里呆了四年,士兵吃飯睡覺打仗都在戰壕里。戰壕里的環境惡心的無法想像,到處都是老鼠,坑底都是泥,不能洗澡,吃的也不好。很多士兵都因為長期呆在戰壕里的了戰壕足(就是腳被泥巴泡爛了),吃膩了土豆(那時候士兵幾乎只能吃上土豆)有些士兵開始吃老鼠,拿炮灰泡水加假裝是咖啡。就這樣打了四年沒有哪個士兵不厭戰。聖誕節的時候兩方士兵自作主張的停戰,然後走出戰壕和敵軍一起過個聖誕節,軍官們也都當沒看見,因為軍官也厭戰了。。。
還有各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其中最變態的就是毒氣(其殘忍程度無法描述,想知道自己去網路吧),對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最普遍的「shellshock」彈震症,希特勒曾經都得過)。不僅戰時士氣低迷士兵厭戰,連帶戰後人心都一蹶不振。歐洲各個國家原本都是很虔誠的宗教國家,一戰後去教堂的人都少了大半。。。
廢話好像多了,不過希望能幫助到你^_^
② 納粹士兵在攻打斯大林格勒戰役之時吃的口糧是什麽
嗯,我來說一下。
一種超耐吃的餅干,保質期極長,聽說可以承10年,德國士兵叫它「水泥板」,相當難吃,只有餓瘋了才會去吃。
後來來了一種肉,也不好吃,雖然沒變質,但吃起來像變質。(具體是什麼肉,不知道)
而蘇聯士兵吃的是好的牛肉,以及蔬菜罐頭,德國士兵沒有。
德國士兵吃的好慘。
③ 德國軍隊士兵伙食標准誰知道
我是復制的 你可以參照下
主要包括:
黑賣麵包 750克
黃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 45克
香腸(生罐裝食物) 120克(有時是熏魚)
果醬或人造蜂蜜 200克
煮過的土豆,蔬菜 750克
肉類 120克
蔬菜或動物脂肪 45克
調料 15克
咖啡豆(有時以紅茶代替) 8克
巧克力或糖果 1袋
④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隊伙食被人稱道,德軍吃得到底有多好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他們的伙食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軍隊後勤保障。因為他們會給予半斤的餅干,一罐午餐肉,一罐蔬菜,25克的咖啡還有主食,麵包以及肉類。這也是德國人的身體以及營養,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和保障,這比當時的德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德國軍隊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也給很多國家的老百姓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但是隨著第2次世界大戰時間的發展,也使得德國軍隊慢慢的衰落,所以後勤保障也漸漸的變得非常糟糕,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軍隊的伙食供給根本保證不了。
⑤ 德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怎麼生活的,吃的什麼喝的什麼
歐洲人吃什麼穿什麼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濟發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濟斷層太大了。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紮一紮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餚,義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於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願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綉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量平平。工業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綉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麼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麼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麼?
⑥ 二戰期間蘇軍吃黑麵包,德軍餓肚子,為何美軍頓頓都有肉
二戰時候,歐洲戰場比較關鍵的一戰是德國跟蘇聯,當時德軍出動500餘萬軍隊欲踏足蘇聯莫斯科,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成敗得失的重要原因就是糧食,所以二戰時各個國家士兵的伙食備受人們關注,據說當時蘇聯軍隊有黑麵包填飢,德國士兵甚至要餓著肚子打仗,唯獨美國大兵每一餐都有肉吃,這是為什麼呢?
美軍之所以能吃的那麼好,其羅斯福做法堪神,和美國的戰事經濟管理組織到位有關,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建立了戰爭經濟穩定局,該局主要就是負責軍方後勤的保障,而且美國有錢有能力去改良他們的士兵伙食。
⑦ 一戰各國士兵伙食怎麼樣都是什麼,行軍時候怎麼吃飯,有固定開飯時間嗎
我就知道奧匈帝國一戰的時候伙食是最差的,而官員和軍官卻不能叫伙食了,那簡直在當時就是餐餐盛宴,吃飯時常常用個人配置的匕首切割食物和將食物扎住放入嘴中咀嚼。固定開飯時間?在戰場前線哪有這樣的事兒存在呢?但是不敢斷定戰場後部有沒有這種事兒啦。抱歉兄弟,沒有給您詳盡答案,sorry^ _ ^,望採納哦!^ _ ^
⑧ 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伙食怎麼樣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飲食有一定的標准,還有行軍食品、手機配給、戰斗糧食等。當然,實戰中根據補給狀況的不同而不同。到了戰爭後期,那個基準會越來越低。有什麼食物的時候很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陸軍由專門的炊事中隊或野戰廚房為部隊提供伙食。野戰部隊一天的飲食標準是:黑麥麵包700到750g。生肉200到300克,香腸160克。有時會用魚和芝士代替。土豆320克,豆類80克,新鮮蔬菜和水果250克。也有果醬、楓樹和水果等。仁面團15克、煉乳25克、油脂或黃油60克、食鹽25克、調味料15克、牛奶和速溶咖啡10克、砂糖粉10克、巧克力或糖類40~50克、香煙7根或相應的絲和卷煙紙。
當然,這是基於補給正常的狀況。補給趕不上的話,有什麼吃的東西。特別是到了戰爭末期,德軍的前線不斷地敗退。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標准了。
黑麵包和軍用巧克力
⑨ 真相簡直讓人意外!二戰期間德國軍隊平時都吃什麼喝什麼
自古以來戰爭的開始也就是代表著飢餓,食不果腹。在軍隊中食物供給常常都是頭等大事,但還是會因為供給不足,最終導致士兵對老闆姓下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規模非常大的一場戰役,而這場戰役的罪魁禍首就是德國。看過二戰電影的人應該知道,在二戰時期戰事非常慘烈,死傷無數。二戰期間因為飢餓導致士兵燒殺搶掠,甚至於吃人的現象。但是事實上著也許只是小部分。真實情況是德國的軍隊在二戰時伙食非常好。
在德國軍隊行軍時,這時候食物一般不能夠烹飪,都是發直接做好的食物。此類食物在前線,基本上是很常見的一種。通常由各部隊的炊事員做好一日一份套餐式。
所以說德國軍隊在二戰的時候伙食還是相當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