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和二戰期間幫助德國的國家有哪些
一戰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二戰有德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是戰友而不是盟友),維希法國,西班牙,雖中立但支持德國
㈡ 二戰德國最忠實的盟友是匈牙利么
二戰時期德國盟友有:軸心國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5月8日投降 希特勒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3年9月3日退出 墨索里尼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1945年8月15日投降 昭和天皇仆從國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1944年10月16日退出 霍爾蒂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1944年8月23日退出 米哈伊一世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1944年9月5日退出 鮑里斯三世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1941年3月27日退出(政變後被瓜分佔領)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烏斯塔沙傀儡政權)請採納
㈢ 二戰誰是德國的鐵桿盟友
日本。
義大利背叛了軸心國,1943年就掉轉槍口對准德國了。
㈣ 二戰中的德國與義大利關系如何
盟友關系。
希特勒看上義大利做盟友是因為國際政治是國家利益的舞台,是利益的驅使。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種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結合(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義大利實力差求著希特勒做盟友(起碼在德意簽訂鋼鐵條約是,德意兩國表面實力相差不大),也不是兩者意識形態上是相似。
德意日同盟:
義大利不僅侵佔了阿比西尼亞,而且還和德國一起干涉西班牙內戰,兩個思想上的「瘋子」因為相似的方法,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的貪婪和野心,自然就一拍即合結成了「柏林—羅馬」侵略軸心。
當時的日本正面對資源匱乏的窘境,雖然他們從明治維新後就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日本高層認為還是得通過戰爭來滿足自己國內的自然資源需求。他們便向全國推行軍國主義思想,各種掠奪和擴張的言論在日本佔了主導第二,日本稱霸亞洲的野心來時顯露。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致認為,德意與英法美爭奪的重點在歐洲極其側翼——非洲地區,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它們需要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個同夥,能使得英法美陷入兩面受敵的狀態,而日本對於德意而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就這樣,德意日順理成章的勾結在了一起,建立起了「柏林—羅馬—東京」侵略軸心,二戰全面開始。
㈤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會選擇義大利作為盟友呢
雖然義大利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勝利國家的重要成員之一,但它最終基本上沒有受益。與當時許多參與該條約的弱國一樣,它被大國忽視。對於自視為大國的義大利人來說,這種恥辱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義大利在戰後非常激動,譴責英國和法國蔑視人民,赤裸裸地推行霸權主義。就在這時,墨索里尼抓住機會煽動義大利人民,擴大法西斯政黨的規模。法西斯黨在短短兩年內成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政黨。因此,1922年,他被義大利國王任命為新總理。它使義大利成為第一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國家。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之後,它影響了德國。這也是二戰時期德國要和義大利結盟的原因。
此外,由於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突出矛盾,以及後來在爭奪巴爾干半島的過程中與俄羅斯發生了強烈沖突,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最終發展成為軸心國這樣的戰略聯盟。雖然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表現並不突出。
㈥ 納粹的7個盟友,按戰鬥力來算,該如何排名
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先後有過7個盟友,他們分別是義大利,日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以及可能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的泰國,那麼這7個國家在當時的戰鬥力排序是怎樣的呢?
首先毫無疑問,最弱的國家一定是泰國,在二戰時期的泰國還不叫泰國,那個時候他們的名字還叫做暹羅,暹羅那個時候是被日本人強行拉入德國陣營的,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是作為日本的小弟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在其他國家都已經開始使用坦克的時候,他們還在使用大象作為重型武器……國家的戰鬥力有多弱,可想而知。
至於其他的幾個國家,戰鬥力也都在伯仲之間吧,強也強不到哪裡去。
㈦ 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
牽製法國
希特勒意識到,德國要想稱霸歐洲,就必須打敗法國。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也是德國的宿敵,是稱霸歐洲的最大障礙。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割讓兩個省。一戰,法國為自己報仇,羞辱德國。德國和法國有很深的血仇。
雖然義大利軍隊沒有戰鬥力,國力也沒有那麼強大,但只要義大利是盟友,法國就不敢輕舉妄動,德國進攻法國也可以無所畏懼。
壯大聲勢
德國雖然強大,但靠自己嚇不倒其他國家,所以德國需要吸引人加入,壯大聲勢。三流國家沒有分量。義大利雖然沒落了,但曾經是歐洲一流的強國,至少在當時是二流強國。
所以如果和義大利結盟,就多了一個夥伴,壯大自己的聲勢,讓英法恐懼。
事實證明,義大利與德國站在一起,使得英法前期不敢放心抵抗,採取“綏靖政策”縱容納粹侵略。
德國與義大利的結盟也增強了羅馬尼亞這個持觀望態度的小國與德國攜手並進的信心。
臭味相投
墨索里尼是法西斯,對共產主義極度敵視,希望在自己的國家搞獨裁。而且墨索里尼1919年開始鼓吹法西斯主義,1921年成立國家法西斯黨,成為領袖。1922年,墨索里尼如願以償,竊取了義大利最高權力,成為總理。
希特勒也在1919年開始鼓吹法西斯主義,1921年成為德國工人黨領袖,但希特勒直到1933年才上台。從這個意義上說,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楷模,當時的墨索里尼在希特勒心目中就像上帝一樣。
希特勒視墨索里尼為偶像,事事聽從他的建議。希特勒無比崇拜墨索里尼。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惡心的話:
“我願意和他同甘共苦.如果他需要什麼幫助,或者有什麼危險,他可以肯定,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哪怕全世界聯合起來反對他,我都會堅決的和他在一起。”
這么投緣,能不串通,互相勾結嗎?
㈧ 二戰中德國希特勒七個盟友中,若按戰鬥力如何進行排名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幫手一共有7個,分別是日本,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和泰國,這期國家分布廣泛,這也是二戰為什麼叫做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7個盟友當中戰鬥力最強的自然是日本。二戰當中最強大的德國也於1945年5月繳械投降,而東方的日本又堅持作戰了三個月,還是在被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的轟炸之下,才被迫簽署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並且日本是最早開始第2次世界大戰的國家,從31年就開始入侵中國。
最後一個肯定是泰國,泰國在二戰中幾乎沒有捲入戰爭。德國都不知道自己有這么一個小跟班泰國。泰國是出於日本的壓力才被迫加入納粹國家,但是當美國打到中南半島的時候,泰國已經擺脫了納粹同盟的身份。
㈨ 二戰德國的盟友和德國配合最好的是哪國
德國的(歐洲)盟友基本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義大利戰鬥力不行,忙沒幫上多少,亂子沒少惹,總體是在拖累德國。1943年又背盟。
芬蘭最能打,但是曼納林老奸巨猾,奪回丟掉的領土後就裹足不前,留著和蘇聯妥協的餘地,對列寧格勒圍攻戰做壁上觀,後來又單獨和蘇聯媾和,退出戰爭,還解除了芬蘭德軍的武裝(比義大利幹得漂亮得多)。
保加利亞出於和俄羅斯的傳統關系,堅決不參加對蘇戰爭,王室還利用自己和英國王室的親屬關系和英國背地裡暗通款曲。
羅馬尼亞雖然也參加了對蘇戰爭,但是戰鬥力和義大利陸軍一樣不堪一擊,斯大林格勒戰役首先潰敗打開口子,導致德第六集團軍被包圍。1944年也背盟,在所有背盟德前軸心國成員國里是唯一一個背盟後還出兵參加打德國及其盟國(主要是匈牙利)的國家。但是羅馬尼亞作為歐洲產油國,其對德國實際貢獻還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沒有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德國的工業經濟和戰爭機器根本無法開動。
綜合下來,戰鬥力僅次於芬蘭的匈牙利軍隊和德國配合最好。霍爾蒂企圖背盟被挫敗後,匈牙利繼續配合德軍作戰,布達佩斯戰役讓蘇軍付出重大代價,也讓馬林諾夫斯基顏面丟盡。所以戰後匈牙利受到了所有前軸心國戰敗國里最嚴厲的處罰。
㈩ 二戰德軍最核心的盟友是誰為什麼義大利日本都比不上
二戰前期,德軍的攻勢基本無法阻擋,採用閃電戰拿下波蘭、比利時、法國,在對付英國的時候感受到些許壓力,因為英國底蘊過於雄厚,一時半會是無法拿下的,雙方展開拉鋸戰。直到1941年希特勒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才徹底放棄對英國的進攻,轉身朝著蘇聯進發,但這個決定也因此葬送一切。
本場戰爭中,所有人都覺得德國能夠撐那麼久,離不開義大利還有日本,事實上這兩個盟友並沒有起到很好援助,反而在拖後腿。義大利就不用說了,大夥都知道他是什麼尿性,日本的話就是突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到戰爭中,讓局勢變成更加對自己不利,希特勒因此狠狠的惡痛罵日本一頓。
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德軍前線對資源的需求很大,但卻無法從後方運送到前線,英法在旁邊虎視眈眈,希特勒想強行突破封鎖線,結果都給人做了嫁妝,物資還有各種石油都被劫持。慢慢的德軍的敗勢徹底無法扭轉,從主動變成被動狀態,還被打回到柏林,輸得非常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