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的分裂是由什麼歷史事件造成,是在哪次會議做出的決定,
德國的分裂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是在德黑蘭會議
做出的決定
『貳』 歷史問題
相信你自己,你的老師可能是說錯了,是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
『叄』 導致德國最後一次分裂的重要國際會議是什麼促使德國最後一次實現統一的事件是什麼
雅爾塔會議 柏林牆的倒塌
『肆』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
一、開羅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7日
2、與會國:中華民國、英國、美國
3、文件:《開羅宣言》
4、針對對象:日本。開羅會議為中國領土完整奠定基礎。宣言指出,「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侵略」。「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國總統羅斯福向中華民國政府表達了擬約丘吉爾、斯大林、蔣介石會談的意願。
10月28日,在莫斯科3國外長會議期間,羅斯福再次致電蔣介石:「莫斯科會議至今進行甚速,極望其結果得有裨於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蘇、美同盟之團結。羅斯福強調:「余知閣下不欲久離貴國,但現時遠行,對余甚為適宜。余正期望與閣下相見,因余信有多數問題,惟有吾人面覿,方能得圓滿之解決。」
11月2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表示當如前往埃及與羅斯福、丘吉爾會晤。9日,羅斯福正式電邀蔣介石於21日抵達開羅。丘吉爾也致電蔣介石,表示將「藉此良機,不僅得以相互承認,並得以共同商討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敵人,獲得完全之勝利,以及相互保證同盟國間將來各方面之工作,以促進其安全和繁榮。」
1943年11月,宋美齡陪同蔣介石出席了開羅會議,擔任蔣介石的翻譯。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中明確宣告:戰後,日本必須將東三省、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6、影響:開羅會議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的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
7、註:第二次會議
在1943年12月1日德黑蘭會議結束後,羅斯福、丘吉爾重返開羅,美英間對於緬甸作戰問題發生激烈地爭論。1943年12月4日會議開始以後,丘吉爾要求把反攻緬甸的力量抽調用於強歐洲第二戰場的「霸王」行動。
羅斯福自稱「倔強地像一頭騾子似的」同丘吉爾發生爭執,指出美、英對中國負有道義上的義務,沒有理由放棄在緬甸的兩棲作戰,但「英國人根本不願進行這場戰役,我沒有辦法使他們點頭」。羅斯福為了保持英美間的一致,不得不收回對蔣介石的保證。
12月7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說明由於准備1944年夏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需要大量登陸艇,就難以在孟加拉灣發動兩棲作戰了。這實際上意味著在第一次開羅會議制定的3國聯合作戰計劃已告失敗。
二、德黑蘭會議
1、時間: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2、與會國:蘇聯、美國、英國
3、文件:《德黑蘭宣言》
4、背景:1943年7月,美國總計羅斯福建議斯大林籌組雙邊會晤。8月7日,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致函斯大林,建議在英國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籌辦三方會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將兩國代表會議……變成三國代表會議」的想法告訴了羅斯福和丘吉爾。
他建議將會晤地點定在阿斯特拉罕或阿爾漢格爾斯克。正在參加魁北克會議的丘吉爾和羅斯福於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強調了三方會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作為三巨頭會晤的地點。斯大林在復信中對三巨頭會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蘇聯軍隊與「希特勒主力展開極為緊張戰斗」之際,他不能前往費爾班克斯這樣遙遠的地點。
之後,羅斯福又提出於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間在北非舉行三巨頭會晤的設想。斯大林在復信中指出,將三巨頭的會期定為11月至12月之間是可以接受的,「至於會晤的地點,指定在三國都設有代表處的一個國家如伊朗就比較合適。」這樣,有關在伊朗舉行三巨頭會晤的建議被首次提了出來。
兩天以後,丘吉爾復函同意出席德黑蘭會議。丘吉爾提出了要用古希臘「埃夫里卡」一詞(意即「我發現了」)作為這一行動的代號,以「開羅-3」代替「德黑蘭」。可是,羅斯福卻搬出美國憲法的某些條文和會議所面臨的使命,反對把德黑蘭作為召開三國代表會議的地點。
他建議以開羅或前義大利殖民地厄利垂亞首府阿斯馬拉取代德黑蘭。羅斯福熱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東部某一港口的美國軍艦作為會晤場所,而對外則稱在巴格達近郊舉行會議,會晤日期定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會晤日期的安排。為了能通過電話和電報繼續指揮紅軍的軍事戰役,他堅持會議應在德黑蘭召開。
10月底,羅斯福又給斯大林發了一封信函,繼續堅持會議應在巴格達附近的阿斯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以及在波斯灣沿岸召開。斯大林表示,他將不能親臨在德黑蘭以外的地方舉行的會議,但他可向任何地點派遣自己的代表。羅斯福這時讓步了,同意在德黑蘭舉行三巨頭會晤。
5、影響:德黑蘭會議和《德黑蘭宣言》是反法西斯聯盟主要國家在戰爭後期建立有效軍事合作的重要步驟,對加強盟國團結、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徹底打敗德意日法西斯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
德黑蘭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聯盟歷史上第一次協調了反對共同敵人的軍事戰略,通過了東西方盟國聯合打擊希特勒德國的一致作戰計劃,為1944年在歐洲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而對大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這次會議解決了美英蘇三大國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強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鞏同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團結與合作,這又為盟國今後解決其他各種問題和合作重建戰後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在德黑蘭會議上,三大國為了自身利益也達成了某些損害他國利益的妥協,對戰後世界產生了不良影響。
6、針對對象:德國。會議討論了分割德國,建立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巴爾干、法國、遠東、芬蘭以及波蘭疆界等問題。
三、雅爾塔會議
1、時間: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和蘇聯
3、文件:《雅爾塔協定》
4、針對對象:戰後處置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
5、背景:1944年,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無論是在歐洲大陸、亞洲大陸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都促使美、英、蘇三大盟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會議「積極」地准備著。
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紅軍和美英聯軍正從東西兩面夾擊德軍,一步步地把戰爭推進到納粹德國的本土。
歐洲東線的蘇聯軍隊已在北起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之1200公里長的戰線上發動反攻,其前鋒已渡過奧得河,距柏林東部只有60公里。在歐洲西線,美英盟軍基本上粉碎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的最後一次反撲,兵鋒直抵萊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國崩潰在即,反法西斯盟國在歐洲戰場的勝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的形勢卻讓人頗感艱難。但在太平洋戰場上已處於絕對劣勢,完全陷入被動挨打局面的日軍,仍和美軍逐島展開爭奪,致使戰事異常慘烈,雙方都在漫長的島嶼爭奪戰中損失慘重。而在中國(國民黨)大陸及東南亞的大洋上日軍仍然占據著大片陸地和眾多的島嶼。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美國的軍事領袖們在籌劃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作最後的進攻,以盡快結束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都迫切希望蘇聯早日參加對日作戰,以便牽制日本在中國領土上的軍隊,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諸島的作戰。正是懷著這樣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如期前往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參加即將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
6、影響:雅爾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會議主要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峽問題等「。
規定: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別在各自的佔領區內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設立外長會議討論對德國和義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於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區劃歸蘇聯。
雅爾塔會議對於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波茨坦會議
1、時間: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2、與會國:美國、英國、蘇聯
3、文件:《波茨坦協議》
4、針對對象: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進行。為了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
6、影響:波茨坦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也是最後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大意義,並就戰後許多重大問題達成了協議,從而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
會上美、英、蘇三國首腦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系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為東、西方大國之間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斗爭的重要內容。
(4)德國分裂是哪個國際會議決定的擴展閱讀:
雅爾塔會議對中國的影響:
雅爾塔會議背著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標志。同時也通常被看成冷戰的標志。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
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於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
『伍』 德國在哪次國際會議後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期間德國分裂為兩個德國的事件。1945 年德國投降後,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及其首都柏林。由於四國尤其是美、蘇之間對德方針分歧嚴重,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形同虛設,各佔領區實際上形成獨立的政治實體,實行不同的佔領政策。蘇占區逐步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西佔區著重於重建資本主義。隨著美、蘇關系的惡化和冷戰的爆發,美國為了稱霸歐洲並利用德國遏制蘇聯,採取扶植和分裂德國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並兩國佔領區。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召開倫敦會議,提出西方三個佔領區合並並協調經濟政策,參加馬歇爾計劃,進行貨幣改革,召開制憲會議,盡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佔區單方面實行貨幣改革。蘇聯採取措施對美國進行反擊,1947 年6 月在蘇占區成立管理經濟事務的德國經濟委員會(後具有準政府職能),12 月召開第一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1948 年6 月22 日,蘇聯亦在蘇占區發行新幣,從6 月24 日起「封鎖柏林」。柏林危機爆發。同年11—12 月,東西柏林分別成立市政機構首先分裂。美國利用柏林危機的緊張局勢,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佔領當局批准西佔區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公布佔領法規。9 月20 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德國形成。
『陸』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而柏林雖然因為是蘇聯先行佔領的,但因為那時反法西斯聯盟並未破裂所以後來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到了七,八時年代,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德國國內的局勢變化,美蘇均放棄了繼續佔領德國。因為蘇聯與美國的國家經濟總體實力,和之前美蘇在東西德國的對峙,結束佔領後西德的經濟明顯比東德強(實際上東柏林可以說是東柏林買下來的——東柏林的繁榮是西柏林花巨資換來的;而即便是現在,東德也比西德差——某些方面
『柒』 二戰後,最終造成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原因: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的東德 西德。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第二年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
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後續情況: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1991年3月15日,四個佔領國正式放棄對其的佔領權。因此除了視為是一個分裂狀態下的獨立國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視為是當代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段歷史時期。
根據《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聯邦政府才統合完成;而波恩則獲得了聯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國防部、農業部等在內六個聯邦行政部門位於波恩,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