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北約拉進美國,壓制德國
這是北約創建之初的策略
二戰以後,老歐洲一片狼藉,蘇聯咄咄逼人
老歐洲無力抵禦,只能拉上最強大的美國一起
同時,歐洲擔心德國如同一戰後那樣重新崛起,需要通過北約框架加以監管,充分利用其戰鬥力的同時,防止重蹈覆轍
② 為了東德和西德的統一,德國人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二戰後,德國被分成兩個國家: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在美蘇稱霸時代,人們相信兩個德國的共存將永遠持續下去。然而,隨著東歐巨變和柏林牆的倒塌,德國即將重新開始歷史性的統一進程。當時,兩德人民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他們渴望實現國家統一。然而,東德和西德的統一不僅僅是兩個德國的問題。它還涉及四個二戰勝利國家,即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他們的態度將決定兩德能否真正實現統一。
這個時候,蘇聯軍隊想要如何撤回國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出錢出力,不僅支付了開拔費,還為駐扎在德國的蘇聯部隊進行了技能培訓,使這些人在回國後能夠掌握技能並生存下來。此外,由於國內經濟困難,蘇聯急需財政援助。鑒於蘇聯的情況,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先提供了數萬噸罐裝牛肉、豬肉、奶粉和乳酪。後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蘇軍從蘇聯撤軍支付了120億馬克的安置費;提供50億德國馬克的無息貸款。蘇聯也就同意了東西德的合並。
總得來說,德國的統一付出了很多代價,在經濟上付出了近170億馬克,不得加入北約和華約組織。
③ 為什麼德國力挺美國,法國要脫離北約
1949年北約在美國主導下成立了,這個集中了西方陣營最強的武裝力量的組織硬生生把強大的蘇聯給拖垮了,以至於冷戰結束以後,北約一舉成了全球最大的軍事聯盟,名聲大噪,世界各國都想擠破頭加入進來。
總而言之,整個西方雖然亂套了,但遠沒有達到徹底翻臉的程度,而且歐洲現在還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既要處理英國脫歐矛盾,還為歐債危機頭疼,在這種狀態下,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去挑釁美國,所以無論德國和法國存在多的分歧,暫時都不敢跟美國分道揚鑣。
④ 德國為啥不加入北約
北約正式成立。目前北約共有19個成員國,它們分別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丹麥、荷蘭、葡萄牙、盧森堡、冰島、挪威、希臘、土耳其、德國、西班牙、波蘭、匈牙利、捷克。後3個國家是今年3月12日剛剛加入的~~~~~~1949年4月4日,北約宣布成立
1955年5月5日,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1955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華約成立,民主德國為創始國之一
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統一
由於統一後的德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親美國一派,因此德國被認為是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而民主德國一直是親蘇聯一派,因此從未加入北約。
可以確定德國實在1955年5月5日加入北約,
⑤ 德國為什麼對美國撤軍的反應如此強硬
德國政府巴不得美軍全部滾蛋!
就在美國東部時間7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表示,美國將在數周內撤出約1.2萬美軍,這是自從美德關系緊張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撤軍行動。
對此德國政府的態度非常淡定,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挽留。
為了提升自己的軍事影響力,德國和法國曾提出建設歐洲軍隊的設想,兩國曾聯合成立了一支法德混合旅,之後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也加入進來,組建了歐洲軍團,目的就是為了在北約體系之外建立一支屬於歐洲的機動部隊。
(德法混合旅)
對於德法主導的歐洲軍團,美國心中必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這表明了德國想撇下北約出去單干,嚴重挑戰美國霸權,美國當然不能忍。
在美國的干預下,德法籌建的歐洲軍團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再說了德國本身都還有大量美軍駐扎,德國尚且沒有底氣跟美國對剛。
如今美軍大量撤離德國,雖然會加劇德國的國防負擔,但從長遠來看是有利於德國擺脫美國控制的。
當然美國也不傻,美國只是減少了駐德美軍的數量,絕對不會從德國全面撤軍,畢竟德國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而且美國也不願意放虎歸山。
⑥ 二戰後,最終造成德國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原因:二戰結束後,納粹德國戰敗。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的東德 西德。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第二年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
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後續情況:
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
東德領土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並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此覆蓋德國全境,德國統一成一個國家。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1991年3月15日,四個佔領國正式放棄對其的佔領權。因此除了視為是一個分裂狀態下的獨立國家之外,西德也可被視為是當代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段歷史時期。
根據《柏林/波恩法令》,1994年3月10日,柏林重新成為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聯邦政府才統合完成;而波恩則獲得了聯邦城市的地位,目前有包括國防部、農業部等在內六個聯邦行政部門位於波恩,是德國第二大政治中心。
⑦ 戴高樂當選總統,為什麼要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二戰期間,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主導著世界格局的走向,俗稱「三巨頭」。而引領法國恢復大國地位的戴高樂,也漸漸地走入人們的視野。然而,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羅斯福突然病逝,沒有看到二戰勝利結束,可謂是遺憾。
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1945年7月丘吉爾在首相競選中落選。同年11月,戴高樂當選為法國總理。丘吉爾在給戴高樂的賀信中,借用普盧塔克一句名言:「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這是強大民族的特點」,接著他又表明:「普盧塔克說錯了。」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戴高樂》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⑧ 為何說美國不敢將德國從北約中開除,開除了會怎樣
先從德國本身來分析,德國本身就是歐洲的一大強國,甚至已經漸漸超過英國,變成歐洲的第一大強國。再想想看,英國脫歐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不出意外的話英國已經退出歐盟了,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這個時候美國想要去制裁德國,將德國從北約開除,那這個歐盟也就搖搖欲墜,歐盟現在主事的幾個大國不就是以德國最為強大嗎?如果再惹怒德國,德國也脫歐這明顯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所以綜上來看,美國是斷然不會和德國去交惡,更不會把德國從北約中開除,這樣做百利而無一害,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⑨ 德國聲稱已做好被驅逐出北約的准備,德國是否會成為第一個離開北約的國家
德國聲稱自己已經做好准備被驅逐北約的准備實際上只是裝腔作勢做做表面功夫,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德國不會成為第一個離開北約的國家。在我看來更多的就是想要藉此來威脅下美國,不然自己國家的地位會動搖,而德國能夠有這樣的氣魄,我覺得也是勇氣可嘉啊。
就目前形勢來看,德國會這么有底氣也是因為他是想離開北約但並不想自己主動離開,被動離開的話也許會更好,原本美國在德國的軍事存在就已經對德國是很大侮辱了,德國心裡萬把個願意希望美國軍隊早日撤出德國呢。現在就看特朗普接招之後會如何應對啦,國家的事情可容不得他那麼任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