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焰是什麼形成的
人類對於火的認識
人類究竟何時開始懂得用火,至今眾說紛紜,據考古表明,人類約在3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力量給人類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火的利用給了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例如火能用來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體,驅走猛獸,保護安全等等。化學也是隨著火的利用中發展起來。人類對於火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由神話到傳說,發展至燃素說到後來的燃燒理論。
人類用火約經歷了以下幾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發、雷電轟擊、隕石落地、長期干焊、煤和樹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這種過程反復多次,使人們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學會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種引到洞,內經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滅的火堆供人們使用。
第二,鑽木取火。通過鑽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種,點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鐮、火絨取火。傳說是原始的人們,打獵時用石塊投擲獵物,因石塊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學會用石頭互相撞擊,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絨毛取火。後來,這方法經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鐮、火絨的系統取火工具。
人類由於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學會了燒制陶瓷、冶煉金屬、製造玻璃等。
燃素說
人們很早就探索火的本質,歐洲的燃素說曾在十八世紀的時期占著統治地位,並內流傳了100多年。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科學家達芬奇曾指出:物質燃時,若無新鮮空氣補充,燃燒就不能進行,這已十分接近得出「空氣助燃」的結論。
1630年,法國醫生雷伊發現,錫和鉛與空氣進行燃燒後,都增加了重量。
真正提出燃素說的是德國化貝竭爾和醫生施塔爾。他們都認為,燃燒是由於燃素的作用,因為可燃物都含有燃素,燃燒時,燃素於,出所以公式應如下:
燃燒物-燃素=灰燼
但是,試驗發現,大部分物質燃燒後,重量變輕,而金屬則不然,它們燃燒以後,重量反而增加,所以燃素說又有如下的公式:
金屬+火的微粒(燃素)=灰
這兩個公式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造成了燃素學說的悖論。後來一些理論家們為解決這個悖論,提出了種種說法,其中一種說,燃素有負重量,因此,金屬燃燒時,負重量跑了,所以灰的重量增加了。
燃素說雖然有些牽強,但能說明了當時所知道的大多化學現象,並流行了100年。在這段時間所累積的化學知識,使化學供燃素說從煉金術中解放了出來。燃素說把化學的映像當作原形,使真實的化學關系被顛倒了,造成了許多錯誤。
燃素說還使「素」和「力」的概念變得空洞無物。物質為甚麼會燃燒——因為有「燃素」。至於生物為甚麼活著呢——因為「生命力」。物質之間為甚麼會化合——因為「化學親合力」。如此等等,看來把問題都回答了,事實上甚麼也沒有回答。這和神學說「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從本質上沒有甚兩樣,因此實際上還仍是把科學禁錮在神學之中,只不過用臆想出來的東西代替了神的意志。
氧氣的發現
十七世紀以後,人類逐步發現了許多氣體,懂得了空氣的復雜成分,例如:1755年發現了CO2,知道了以下公式:
石灰石-固定空氣(CO2)=苛性石灰
蘇打-固定空氣(CO2)=苛性鹼
還有卡文迪許及後來的勒每里等發現了氫;舍勒發現了氮等等。但是給化學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是氧的發現。
氧的發現應歸功於普利斯特列和舍勒。
1733年,普利斯特列出生在英國費爾特赫德附近近的農村,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小時,被寄養在姑媽薩拉家中。12歲入學讀書,1755年以優異作績畢業於神學院,並在薩爾菲克教當當了神父。1767年著<<電的歷史>>,同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774年,開始研究用聚光鏡加熱各種化學物質。同年8月1日,普利斯特列用聚光鏡加熱汞 灰(HgO)。他把汞 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放出氣體。起初他為這氣體是一般的空氣,後來好奇心驅使他對這種氣體進行認真的研究。
普斯特列在經研究發現,蠟燭在他製得的氣體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後來,他又把老鼠放在這種氣體中,發現,一開始老鼠並無異常,但過了一會,這些老鼠都很活躍。他自己試著吸入這種氣體,覺得這種氣體使身心特別舒暢。
普利斯特列在解釋他所發現的氣體時,卻犯了錯誤。因為他是一個燃素說的信奉者,所以認為他所獲得的空氣是所謂「脫燃素的空氣」。是他發現了氧,但他卻不承認氧。錯誤的燃素說,使他從歪曲的、片面的、錯誤的前提出發,循著一條錯誤的理論道路前進,使得在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時候,還沒得到真理。他的蠟燭試驗,本應而易舉地得氧氣助燃的結論,但他卻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設法用新的試驗成果.為舊理論做注釋,錯過了現真理的機會。
同時發現氧的另一位科學家是瑞典的舍勒。舍勒早年是一個葯店的學徒,1773 年以前他利用業余的時間做了許多實驗,較系統地研究過燃燒現象,1775年著成<<論火與空氣>>,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他製取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加熱某些含氧的化合物,如硝酸鉀、氯化汞、碳酸銀等;其二是用黑錳礦(MnO2)與硫酸反應製取。
舍勒發現了氧氣,但對他自己發現的解釋犯了和普利斯特列同樣的錯誤,因為他也相信燃素說。他認為是空氣中火氣成分與燃物中燃素結合的過程,火是火氣與燃素結合的化合物。他一味地去給錯誤的燃素說做批註,從來也不想自己的發現中,引出合乎實際的結論。
真正對燃過程進行理論研究的是法國化學拉瓦錫,他的學說給化學帶來了一次革命。
拉瓦錫的燃燒理論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在法國巴黎,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馬特蘭學校。1761年入蓬爾索納學院讀法律,1763年畢業,他雖然學的法律,但對法律不感興趣,工作時每天在法律事務所打盹,回家以後卻自己做化學實驗。在拉瓦錫23歲時,撰寫了,一篇解決城巿照明問題的論文,受到科學院獎勵。
1766年,拉瓦錫放棄了律師工作,專心研究化學,初期是研究石膏的性質,並撰寫了兩篇論文,1768年被選為科學院助教。
1771年,拉瓦錫經多次實驗證明:物質反應前後的總重量不變,這是著名的質量守恆定律。他的主要貢獻是證明了空氣共不是單一的簡單物質,而是由多種氣體的混合物。
拉瓦錫實驗證明,空氣主要是由維持燃燒和不能維持燃燒的兩部分組成,他把可維持燃燒的部分稱為「活的部分」,他叫「好氣」,後來改稱為氧氣。
拉瓦對空氣成分的研究與普利斯特、舍勒都不同。特點是使用天平和密封,嚴格定量研究。經研究,木炭、鋁、汞以及其它金屬,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燃燒以後,不論其灰燼的質量是增加或減少,但總質量保持不變。由此他認為:燃燒只是物質進行化學反應的現象,根本不存在「燃素」,所謂「燃素」只是因為人們對燃燒現象不暸解而臆造出來的東西。
在研究燃燒過程中,拉瓦錫還研究了空氣中二氧化碳、氮等其它成分,指出:敝口的實驗設備,不能隔絕空氣的干擾,必須封閉起來,才能嚴格定量說明問題。
拉瓦錫經對氧化過程詳細研究,提出了氧化燃燒理論,推翻了統治人們頭腦100多年的燃素說,給化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但是,他的理論起初得不到承認,還有人指責他剽竊盜了普利斯特列的研究成果。1785年,拉瓦錫的燃燒理論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拉普拉斯的支持,終於得到了承認。
2. 請問世界十大名湯是什麼
世界十大名湯分別是:
1.泰國的冬蔭功湯
,又叫泰式酸辣海鮮湯或香菜酸辣蝦湯
2.越南的海龍皇湯,又叫海鮮周打湯
3.中國的魚翅湯
(中國的老湯好像也算一個)
5.美國的咖喱牛肉湯
6.日本的海帶湯
7.法國的洋蔥湯
8.韓國的大醬湯
9.義大利的蔬菜湯
10.斯的羅宋湯
3. 蘇泊爾球釜電壓力鍋老火湯是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高湯」,文化差異,叫法不同,就是一項燉湯的功能
燉高湯要用冷水,水面蓋過裡面的物料,加酒以去葷物的腥味,但是切忌放蔥姜等物,以防和菜奪味。把水燒沸以後,撇去浮沫,就改用小火焐著,一直焐到骨酥肉爛,方才可以。
燒好的高湯,可以裝入塑料袋冷凍起來,隨用隨取,如果下班沒有時間做湯,只要拿出一包來,加熱後放些蔬菜,就是一道好湯。
這個鍵就相當於煮、炸、炒一樣,只是功能不同
4. 火劑湯是什麼不太明白,是湯葯的意思嗎
是一個方劑的名稱,主治:一切實熱火毒,三焦熱盛之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身熱下痢,濕熱黃疸;外科癰疽疔毒,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本方常用於敗血症、膿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染性炎症等屬熱毒為患者。)
5. 世界三大名湯是什麼
世界三大名湯是:俄羅斯羅宋湯、泰國冬陰功湯、法國奶油蘑菇湯。
1、冷熱兩吃的俄羅斯羅宋湯。
法式奶油蘑菇湯以肥美鮮嫩的蘑菇為主料,加入牛奶,黃油,麵粉,胡蘿卜和洋蔥,烹調時需要不停攪拌至濃稠。奶油蘑菇湯濃郁鮮美,有美容養顏的作用。這全依賴黃油和牛奶。中醫認為,牛奶有潤皮膚、養心肺、解熱毒的作用。蘑菇能提高免疫力抗衰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羅宋湯、網路-冬陰功湯、網路-奶油蘑菇湯
6. 德國和美國的火焰噴射器誰更厲害
在二戰中,美軍曾經大量使用過火焰噴射器,在太平洋的奪島中,美軍甚至出現了噴火器依賴症,面對躲在坑道和負隅頑抗的日軍不夠勇敢的美軍通常都會用火焰噴射器進行一通猛噴,然後再來清掃坑道戰壕和碉堡,此時基本已經不存在任何威脅了。就是短兵相接時,美軍由於拼刺刀技術太差,根本不是訓練有素的日軍對手,所以美軍在開始可是吃過大虧的,身材矮小的日軍讓身強力壯的美軍在貼身格鬥中傷亡很大。後來美軍也發現了適合自己的格鬥方式,用手槍或者用噴火器,面對沖上來的十幾個士兵,噴火器一噴就解決了,很不武士刀精神,但就是管用。
二戰中德國使用的41式噴火器
現在噴火器按質量可分為攜帶型噴火器和重型或車載式噴火器
7. 德國40型火焰噴射器的外形有什麼特點
德國40型火焰噴射器全重僅21.8公斤,但是相應的燃油攜帶量也減少到僅為7.5升。該型號並未設計定型,所以產量很少。其外形上的特點是燃油罐和壓縮氮氣罐合並為圓環型,像一個汽車輪胎。
8. Flamethrower一戰裡面的火焰噴射器是誰發明的,攻擊力怎樣
火焰噴射器這東西在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美軍經常使用,但是其發明者是德國人。火焰噴射器通俗點說也叫噴火器,公認的發明者是德國人理查德·費德勒,他在1901年就研製出了火焰噴射器的樣品。不過一直到1911年,德軍才採納了這樣裝備,成立了由十二個連組成的特別團,裝備了現代第一種火焰噴射器。四年後的1915年,一戰西線戰場上,凡爾登的法國人率先體會到了被燒焦的感覺。資料顯示,1915年7月30日,英國人在弗蘭德地區霍格戰役中受到了德國火焰噴射器的攻擊,兩天中,英軍損失了31名軍官和751名士兵。英法在受到損失和心靈沖擊後開始研製自己的火焰噴射器,法國人懶,直接仿製德國的,英國人自作聰明,造了四個兩噸的大傢伙,結果輕松被戰防炮擊毀。德軍在嘗到甜頭後,不斷改進火焰噴射器,將士兵們分成兩人一組,減輕火焰噴射器的重量,提高攻擊頻率。在整個一戰中,德國人一共使用火焰噴射器進攻超過650次,相比之下,英法聯軍的同等攻勢幾乎為零。雖然火焰噴射器的殺傷遠不及機槍大炮,但是在近戰中,火焰噴射器能給躲在水泥工事里的英法士兵極大的心靈沖擊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