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哪方面的技術最強
工藝品和建築。德國製造的工藝品據說是全世界最嚴謹的。比如賓士。但是最近老羅西門子事件拆散德國人的嚴謹態度。
⑵ 德國最強的是什麼
二戰,德國最強的武器實際上是多拉火炮。一戰結束後,因為看到了「巴黎大炮」的傑出表現,德國一直沒有放棄研製新的超級巨炮。1935年,為了擊毀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超過「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級巨炮,克虜伯兵工廠承擔了這一艱巨的任務。經過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虜伯兵工廠終於造出了一種800毫米口徑的超級巨炮。德軍把這門史無前例的大炮命名為多拉大炮。多拉大炮全長42.97米,寬7米,高11.6米,重1350噸。炮長: 32.48米,炮重: 400噸。射程42-47KM。僅一個混凝土爆破彈就重7.1噸。如此的龐然大物使得後勤工作極為艱巨,僅就運輸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來分別裝車,運炮車與兩層樓的樓房相當。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彈葯需動用60節車皮。而且,由於炮身過寬,標准寬度的鐵路無法運輸,需要專門鋪設特製的軌道。到達發射陣地後,還需要藉助巨大的吊車將各部件安裝在炮架上。僅安裝好這門巨炮,就需要大約1500人整整忙活3個星期。作戰時由一個德軍少將總體指揮,一個大校具體負責,操縱「多拉火炮」的炮班人數為1420人,加上配屬的兩個高射炮連、警衛人員與維修保養人員,這門火炮共需4120名士兵。德國空軍還要負責空中掩護。只可惜多拉大炮生不逢時,當它被製造出來時,德軍已經繞過馬其諾防線攻陷法國了。1942年夏趕上德軍進攻克里米亞半島,在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中擊毀一個彈葯庫,以後就碌碌無為了。這時候,遠程轟炸機和彈道導彈等新式武器的光芒已經把巨型列車炮的戰略機動性,大威力,射程優勢徹底掩蓋了。軌道炮本身的戰術機動,花費巨大,後勤支援的劣勢無法彌補。軌道炮自此壽終正寢了。雖然薩達母也搞過巨炮,但是在建造成功之前就失去了作用。不過就是過於龐大和笨重,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優勢~
⑶ 二戰時期的德國都有哪些高超技術
二戰時候德國科技確實很發達,當時美國、蘇聯、德國的軍事實力排名 德國排名第一,依次為德國、美國、蘇聯,二戰結束之後就是美國強。據說二戰德國一天能造20輛坦克,每個月大約600輛。
航天方面
提到德軍的航天飛行方面,不得不提馮布勞恩,他被譽為現代航天之父,發明了V-1,V-2火箭,戰敗後投奔美國,1969年將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送上了月球。確實是妖人,22歲一畢業就帶隊,毫不含糊,而且僅用了10年就搞出了完全可用的運載火箭(他那時候和從0開始也差不多),而同期其他國家還停留在科研的程度。他的同事,包括死在試驗場的一堆人,也都是大師水準,像低溫上面級之父埃里克當初就是東線的炮手,死前被救回佩內明德搞科研了。德國航天和其他國家的區別,打個比方吧,類似老工程師和大學生之間的區別,一邊是身經百戰,一邊是毫無經驗。戰後德國科學家實際上起到了師傅帶徒弟的作用。當時的所有構想,無論是奇葩的還是可用的,德國人都交過學費了,後來者可以少走彎路。
當時納粹德國的確有在研究飛碟與時間機器,這聽起來很科幻,不過都還尚在構思設想階段,要知道在大勢已去的時候,希特勒甚至派遣了探險隊遠赴西藏找到能夠摧毀世界的神器。
陸地方面
德國陸軍的裝備不僅先進,而且工業設計非常漂亮,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收藏與參觀用,而不是實戰。比如坦克,很多人認為德軍的虎式和豹式是二戰時期最先進的坦克,但是對比於蘇聯的T-34和斯大林坦克,其實德式坦克真不先進。德式坦克使用垂直裝甲,炮彈的殺傷力全靠厚重的裝甲來吸收,而蘇式坦克都採用傾斜裝甲,炮彈打中後傾斜的角度可以抵消一部分沖擊力,所以蘇式坦克裝甲不如德式的厚,但防護能力相等甚至更好,這點在斯大林坦克上體現的更明顯,擁有122mm口徑艦炮的斯大林坦克和擁有88mm口徑高射炮的虎王坦克都可以一炮擊毀對方,但虎式坦克平均裝甲厚達200mm左右,重60噸以上,而斯大林坦克僅重44噸,越野時速卻是虎王的兩倍左右。其次德式坦克採用後驅底盤設計,而蘇式坦克是全驅底盤,經過蘇聯戰場的證明,全驅底盤對戰場適應性更好,尤其是受反坦克武器的影響更小。當時德式坦克均是燒汽油的,而蘇式坦克是燒柴油的,柴油坦克被擊中後更不容易起火,而且冬季寒冷條件下啟動會快很多。再加上德式武器機械復雜,生產成本和維護成本都高的嚇人,這其實說明德國坦克設計能力不足,因為真正好用的武器不僅是單挑強,也必須是易於大量裝備而且簡單可靠的。經過二戰的多次證明,後來蘇式坦克設計思路成為了戰後坦克設計的主導思想,而德式坦克除了選美和比武之外是無法在實戰中與蘇聯坦克抗衡的。虎王坦克可以一挑五、一挑十,但蘇聯的坦克是拖拉機廠都可以製造的,幾十輛換一輛也不虧。
海軍方面
與坦克相同境遇的還有德國海軍,且不說德國統帥部思想怪異,戈林元帥竟然認為航母應該歸空軍指揮,德軍在大型水面艦艇的設計思路上仍沉浸在巨艦大炮的時代,唯一比日本人聰明的就是認識到潛艇的作用是打擊補給線而不是打海戰,但是直到戰爭結束才只有一艘未完工的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只能說德國海軍不論造出多麼大的戰列艦,在整體理念上跟英美的差距實在是大。戰爭初期所有巨大而昂貴的建造計劃消耗了大量貴重的原材料,嚴重影響了陸軍和空軍的發展和運行。加上希特勒本人對潛艇感興趣並不重視海軍,脾斯麥、提彼茨這種排水量兩倍於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的戰列艦再先進也是落後的,日本還有武藏與大和號這種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列艦,但是有什麼用呢?
德國當時的軍事和科技的確很發達,但真正用在實戰上的似乎只有航空和坦克的一些方面,只能說是幫美蘇試錯了,很多完全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當時德國人都做了。德國的航天先進性無可置疑,主要是馮布萊恩本人,V2導彈發動機完全可以算是一個里程碑,與蘇聯和美國前輩徹底拉開了5到10年差距,不光先進,而且特別成熟,完全可以滿足第一代航天器的需要。德國只是迫於戰爭形勢把一些還在實驗階段的武器過早的用於戰爭了。
⑷ 為什麼都覺得納粹德國科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
第一、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工業。雖然不想說喪氣話,目前的中國有將近一半的工業都在使用德國貨,還有一半工業水平還不如當時的德國工業。
第二、德國產的毛瑟比同期任何國家的步槍有效,自走炮技術和校準技術無出其右。
第三、德國是有雷達的,只是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所以雷達作用有限,前期和中期有足夠強大的截擊機,陸上防空基本沒大問題;後期整個局面崩壞,有雷達沒足夠的防空截擊機~~~~
第四、德國的很多技術都是經過戰爭的考驗的,而中國你說的所謂圖紙,來源無外兩處,俄國(前蘇聯)和現在的德國。
第五、國內的坦克飛機多是俄系的,發動機基本都是進口的(自己去軍事權威資料上核實)。中國當然可以放出無數張牛逼的圖紙,問題是德國有圖紙,自己可以做出來;中國有圖紙,發動機做不出來!
⑸ 二戰時哪個國家科技實力最強
現在個人認為,所謂高科技分兩種,一種是腳踏實地式的,一種是「奇技淫巧」型,感覺上,美國人的科技就是比較踏實的高科技,如雷達,電子,無線電近炸引信,原子彈,大飛機(戰略轟炸機,大中型運輸機),航母/戰列艦,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渦輪增壓技術,先進的軍工管理和生產技術等,相比德國人那些眼花繚亂的反坦克導彈,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飛翼布局,鴨式布局....等等看起來熱鬧,耗費不少,但對戰爭幫助不大。就像一位網友說過的,越是普通領域里的領先,往往才是更重要的領先。舉個例子,一架P-51,可能沒人會認為它有什麼高科技,遠沒有TA152,DO335看起來忽悠人,就是航程遠點,但德國人就是做不到。
我認為所謂德國人許多高科技的東西都是常規領域趕不上別人,被逼無奈逼出來的。活塞飛機質量、數量上落後了,只能寄希望於噴氣機,火箭機,時間又來不及,只能把ME262這個連工程樣機也算不上的東西趕上天,當然看起來是熱鬧,世界上最先裝備的噴氣式飛機,效果就難說了。美國人、英國人有這必要嗎?流星、P57、P80踏踏實實按部就班發展。海軍也是,艦隊被堵在港口沒辦法,只能發展潛艇,不過心裡話VII潛艇倒真是先進,美英則沒有這個壓力,篤定均衡發展。至於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就更不用提了,美國有這必要大力發展嗎?
還有個觀點,美蘇等戰後發展的東西許多都是抄襲德國的,這個我認為要看怎麼說,首先,德國人敗的太慘,被扒的精光,有什麼秘密武器大家知道的比較清楚,而戰勝國的東西就不是這樣了,換句時髦的話說,你怎麼知道美蘇沒有更先進的武器?只是沒拿出來罷了。其次,既然德國有這些東西,這些科學家,當然值得參考了,哪怕少走點彎路也好,那就沒什麼客氣了,硬要說怎麼先進或抄襲,或者沒有德國,美蘇就發展不了。。。只怕有點過分。
還有,德國紙面上的先進特別多,問題是象LUFT46上那些東西,不是有個效果圖就算的,有幾個是造的出來的?照這樣,科幻畫家一定是最好的設計師了。 ——引自鐵血網
⑹ 為什麼都覺得納粹德國科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
這是事實,導彈盟軍搞的沒有納粹好,戰後所有的導彈都是盟軍和蘇聯搞到V1、V2後研究復制然後逐漸發展的產物,噴氣式飛機倒沒什麼可說,盟軍的也不錯,就是晚了點,飛碟也是真有,還有Fa223直升機,這些盟軍都還沒有,單兵武器則是突擊步槍和通用機槍,還有海軍的XXI潛艇,盟軍都差很遠,你不能什麼都和今天比,今天我們軍隊用的蘇27、95式、041潛艇、東風31A,納粹的武器就是它們的前輩,甚至還是遠親關系,納粹科技先進,那是盟軍和蘇聯都承認的,說V2命中率低,盟軍有本事別把布勞恩帶走啊,蘇聯有本事別把V2帶走啊。納粹德國還有一個方面體現科技先進,鋼盔,M35、M42設計肯定比盟軍人性化、實用化,而後來搞出的M56則是合金鋼盔時代最堅固的鋼盔,只是還沒大量裝備就亡國了,後來被東德軍隊使用,納粹好事是沒干過,但是科技上的貢獻,很大很大,如果希特勒不和那麼多國家開戰,也許今天世界霸主得換人
⑺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比其它國家的科技先進那麼多
主要原因是一戰後各國意識形態的問題,一戰時主要戰術是壕溝戰,戰爭結束後,英法滿足於現狀並沒有進行軍事革新,法國甚至以為壕溝戰就是戰爭的最終表現形式並建立了馬其諾防線。
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經濟崩潰,希魔就此崛起,並通過工業強國這一理念來解決失業和經濟危機。
坦克則進入了德國的視線,德國將領開始研究起坦克戰術,同時也對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國工業,兩都相輔相承之下,德國的科技進步神速。
而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原一戰戰勝國迅速變為戰敗國的原因。他們的意識都停留在壕溝戰那種原始戰術上,被閃電戰這種穿插式戰術擊敗。
歸根結底,德國的科技之所以強於別國,一是因為德國奮發自強,二是其他國家固步自封滿足現狀。
另外:
1. 發達的經濟,雄厚的科技基礎。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2. 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廣大殖民地。即使不發展科技也照樣能在殖民地賺取很多錢,客觀上限制了它們的進步。
3. 嚴謹的作風,勤勞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國人偏愛生產高檔且很貴的東西,比如賓士寶馬和虎王坦克。
4. 德國智商普遍比較高,據研究,德國人智商約107,東亞國家106,而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為的政府。無論是威廉時代還是希特勒時代。領導集團都十分注重與時俱進。敢於大膽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戰爭在准備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製上不遺餘力。
7. 尊重個人研究成果,德國很早就實行了專利保護法。
8. 德國自然人才輩出,但要說在美國和蘇聯的核心科學家都是德國的就未免過於誇張了。
(7)德國最強技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實德國在二戰中的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如此先進一點都不讓人意外。首先,德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很發達了。比許多國家都先開始工業革命。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優勢,進行了海外擴張,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
再者,德國人在工業革命以後,重視教育的發展。在海外積累的資本,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用來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為德國培養出各式各樣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教育水平已經領先於大部分國家。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
⑻ 二戰時德國的科技為什麼那麼發達
「眾所周知 二戰時納粹德國最強」本身就是胡說八道。 二戰時的德國雖然在技術領域有一定優勢,但遠說不上是最強,當時科技和生產技術領域最強的無疑是美國。所謂納粹德國最強的說法主要是國內一些對軍事知識很無知但又趕時髦的假軍迷YY出來的。他們的「依據」無非就是戰爭後期的那些「末日奇跡」,可是這些東西一過分超越了當時的技術,沒有多少實用意義;二當時的德國也根本沒有能力去製造這些東西了。這些東西的價值頂多就是讓希特勒窮開心。 在人員素質上,雖然納粹德國空軍誕生了不少戰績驚人的王牌飛行員。但這些人的出現並不代表德國空軍的整體水平,相反,這代表了德國空軍的力不從心和無可奈何。這樣高水平的飛行員本應該離開前線作為種子用來培養新飛行員的,把寶貴的戰斗經驗介紹給他們。可是因為前線的壓力太大,德國不得不把這些寶貴的種子當救災糧用,無謂地消耗掉。這反映了德國整體實力上的薄弱。 哪怕是在戰爭初期,德國相對於它的對手也並不存在多少技術上的優勢,最多在個別領域比較強,綜合比較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德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先進前衛的戰術思想。但是到了戰爭後期,隨著戰場的形勢越來越朝消耗戰的方向發展,光憑借戰術上的優勢德國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所以最終失敗了。 和很多人想像的相反,德國在一些技術上甚至比它的對手弱。比如雷達技術上落後於英國和美國,大規模生產的工藝上甚至落後於蘇聯(蘇聯的坦克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所以「納粹德國技術領先」完全是個沒有根據的謊言。
⑼ 德國哪些技術世界第一
德國的機械製造技術世界第一,如車床、發動機製造技術。
機械製造業已經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在德國各個工業大學的機械製造專業無疑又是其中的翹楚。發展到今天,無論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到硬體設施都相當完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眾多德國知名大學承載了自二戰以來的大部分機械科技研發,並使科技成果得以應用,所以德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產品出口國,依靠成品機械以及機械技術產業出口使得德國經濟始終穩居世界前三位。
賓士汽車、寶馬汽車、林德叉車、大眾的整條成熟品牌生產線以及遍布德國波羅地海海岸的大小造船廠都有產品銷往中國及世界各地。德國製造更是成為品質的保證。
機械製造在德國是最大的專業,德國高校對他的重視程度在對其投入的科研經費中有清晰的體現。
以亞琛工大為例,亞琛工大截止到2007年有5448名學生注冊機械製造專業,科研工作者20人左右,每人平均研究經費為2024000歐元,這足以看出德國社會和大學對這個專業的期望。同時,大學更花費重金建設一流的實驗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