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鐵血宰相是誰怎麼讀

德國的鐵血宰相是誰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2-08-09 18:44:55

A. 俾斯麥的「俾」怎麼念

「俾斯麥」的「俾」讀作;bǐ

釋義;

(形聲。從人,卑聲。本義:門役) 同本義

俾,門侍人。--《說文》

俾,職也。俾為門侍人。--《釋言》

有能俾。--《書·堯典》

罔不率俾。--《書·君》

B. 誰稱為」鐵血宰相「

鐵血宰相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魯士一家大貴族地主家庭。他在父親的
庄園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後來入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強暴蠻橫、兇悍粗野,曾與同
學作過27次決斗。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
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准備武力鎮壓革命。
1851年—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
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
原來,許多世紀以前,德國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名聞歐洲。1815年,各封建國家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它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國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國互相主動聯合,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志小國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
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統
一?這個問題顯然非常難辦。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小國的議事日程。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
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普魯士則不同,他們計劃要統一的國家中,排除了奧地利。
就這樣,雙方展開了斗爭。
50年代初,雙方勢均力敵。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
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志小國發展了經濟聯系。並利用18
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19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俾斯麥深知,議會里的資產階級議員只會吵吵嚷嚷,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揚言:「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一副挑戰者的姿態。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1863年末,丹麥合並了屬德意志緯聯的施勒斯維希小公國。次年初,俾斯麥聯合奧地利對丹麥作戰。俾斯麥之所以要聯奧抗
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能共同對外。奧地利馬上同意了普魯士的要求,普奧聯合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隨即開始戰爭。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敵人,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奧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國何爾斯泰因。「鐵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打敗丹麥後,俾斯麥調轉槍口,對准了奧地利。但打敗奧地利並不象打敗
丹麥那樣容易。於是俾斯麥先聯合義大利,義大利因威尼斯地區一直受奧地利欺凌,所以馬上答應了普魯士的請求,雙方結成反奧聯盟。然後,俾斯麥三次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拿破崙三世,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穩住了法國。
做好了這些後,俾斯麥對奧地利一再挑釁,要求奧地利將不久前從丹麥手中得到的小公國何爾泰因讓給普魯士,同時提出改革德意志聯邦法案,以期排除奧地利在整個德意志的影響。奧地利當然不答應,於是就聯合不少德意志小國對普魯士進行「制裁」。於是普奧戰爭爆發。
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集結於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並自帶毒葯,准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
結果,普軍大獲全勝。10天後,俾斯麥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有人提議一舉佔領奧地利全境時,狡猾的俾斯麥沒有聽從,他估計到法國會出面干預,另外,他可能還會利用奧地利。
果然,拿破崙三世出面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並將四個邦國和一個自由市讓歸普魯士。
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這時只有德意志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並這四個小國,但他知道,法國也有同樣相法,而法國是這樣的強大,不打敗他,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同時,俾斯麥對法國境內富裕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也很感興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
於是,他經過充分准備,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次年大獲全勝。普魯士軍隊開進
巴黎附近的凡爾賽,並在凡爾賽宮,宣布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
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為首相。德意志的統一完全實現。
這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他採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
客觀地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它有助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是進步的。但是,統
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可能是這種「鐵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
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

C. 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簡介 俾斯麥怎麼讀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D. 「鐵血宰相」是誰的稱號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生於1815年4月1日,殂於1898年,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首相」。
1862年6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註:這里指德意志)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議論和多數人投票能夠解決的,有時候不可避免的,要通過一場斗爭再解決,一場鐵與血的斗爭。」 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一起來。

E. 巴黎公社中的鐵血宰相是誰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F. 誰能給我講講德國鐵血宰相的生平啊謝謝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總理),人稱「鐵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是19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戰爭統一了德國,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

最初,作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及社會保險。

少年時期的俾斯麥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今薩克森-安哈特州)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庄園。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滿意。雖然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庄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中年時代的俾斯麥
議員生涯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沖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首相」的綽號。隨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我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十分特別的牢固關系。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沖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 是- 俾斯麥、羅恩、毛奇

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什列斯威(石勒蘇益格)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准備。
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普奧戰爭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沖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系。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後期政治生涯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斗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他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面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系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有利益沖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退出政壇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斗爭中,俾斯麥漸明了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逝世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

參考書目

奧托•馮•俾斯麥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奧托•馮•俾斯麥
• 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G.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俾是讀pi 還是bi

讀「bi」呢,俾斯麥最鐵腕的改革就是廢除農奴制,解放了普魯士的勞動力,促進了普魯士經濟的發展,振興了普魯士的軍事革新!!

H. 十九世紀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的是哪位德國政治家

是俾斯麥首相,他採取鐵血政策,通過三次戰爭,最後讓普魯士統一了除了奧地利之外的整個德國,促進德國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但是也讓德棍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造成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

I. 俾斯麥為什麼被稱為「鐵血宰相」

因為他實行「鐵血政策」。

為了沖破封建割據對經濟的阻礙,德國的統一提到了歷史的議事日程。首相俾斯麥於1862年提出的通過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政策。其中,「鐵」指武器,「血」指戰爭。

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阻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也從而被人稱為「鐵血宰相」。

(9)德國的鐵血宰相是誰怎麼讀擴展閱讀: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

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

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血政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托·馮·俾斯麥

J. 德國的「鐵血宰相」指的是誰

俾斯麥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鐵血宰相是誰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