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螺絲扭三轉回半轉不會松嗎
不會,擰螺栓為什麼要擰三圈,那是因為螺絲在擰緊後,為了防止松動,應額外施加一個預緊力,因此松半圈後預緊力將消除,螺絲在擰緊後處於彈性形變中,尤其是在高溫和震動載荷的情況下,長期這樣持續壓力會產生蠕變,螺絲變成塑性變形後,其強度會大幅下降甚至失效。退回半圈是讓彈性形變恢復一些,同時消除預緊應力,以後螺絲在持續壓力的變形還是在彈性形變之中,產生塑性應變和失效的幾率大幅降低,使螺絲能保持持續高強度的壓力,而直接擰兩圈半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2. 為什麼有的螺栓要分步擰緊,有的一次擰緊就可以了
有的是一次緊,有的是分步緊,主要取決於螺栓的工作情況,如果螺栓是工作在100度以下的常溫場所,一次性緊即可,而有的螺栓是要工作在高溫高壓場所的,則必須要分步緊,首先是冷緊,然後是加熱後再緊一次。
3. 為什麼德國人擰螺絲擰三圈半後再松半圈
螺絲在擰緊後,為了防止松動,應該施加一個預緊力,因此松半圈後預緊力將消除,因此不應該是為了防松,況且要防松應該加裝彈性墊圈或是止動墊圈或是其他方法,用這種方法似乎不妥。
4. 為什麼說螺栓擰緊後需要再退半圈,背後有什麼科學依據
螺栓是個人人都要擰的東西,無論你是不是一個專業的機械工程師,居家日常,擰個螺栓總是免不了的,那麼螺栓到底應該怎麼擰呢?
對於一個有強迫症的人而言,擰螺栓是個極費體力的事,因為擰來擰去,總覺得螺栓還能夠擰得更緊,生怕沒有擰到位,東西不夠堅固。所以短螺絲刀擰完了,用長螺絲刀擰,長螺絲刀擰不動了,加個扳手還能擰。
那麼螺栓真要擰到擰不動為止才好嗎?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螺栓不能夠完全擰緊,當把螺栓擰緊之後,還要再退回來半圈,這樣才能夠更堅固。有很多人都是這種說法的信奉者。那麼這種說法是對的嗎?螺栓擰緊後再退回來半圈真的能夠使東西更堅固嗎?其中的科學依據又在哪裡呢?
當墊片所承受的壓力過大,以至於超過極限的時候,其彈簧作用就會消失,那麼這個墊片的存在也就是多餘的了。
而為了能夠保持墊片的彈性作用,讓整個組件更加堅固,在擰緊螺栓之後,我們可以退回半圈,以便於保持墊片的彈性,這更有利於整個組件的堅固。不過前提是必須要確保螺栓並沒有因為過緊而變形。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夠確保螺栓不會擰得太緊呢?在進行精密儀器製造的時候,我們要使用可以測量力道的扭力扳手,而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就有些多此一舉了。在日常生活中,擰螺栓主要還是靠經驗手感,另外不要被強迫症左右,不要一直擰、一直擰。不管有沒有墊片,螺栓並不是擰得越緊就越好。對於沒有墊片的螺栓而言,擰緊後再退半圈的操作是錯誤的。
5. 螺絲上緊後為什麼要松半圈
那叫鏍絲復位,當鏍絲擰緊時絲桿和絲帽的牙距上下方會出現很小的牙距,這小牙距是擰緊時最後一兩道絲牙產生的。
因為它受力最大被硬擠出來的牙距,如果不復位鏍絲反而會從這小牙距的間格松動,松半絲也就是把鏍絲松到沒被強烈擠壓的部位,那裡的絲牙都很正常,因此松動可能性就小。
英制螺絲和美製的區別用目測很難分出,英、美製螺絲的區別在於英制螺絲的搓牙角度是55度,而美製螺絲的搓牙角度為60度,但1/2規格的螺絲不可,因為英制1/2的標准螺紋為1/2-12牙,而美製是1/2-13牙。
(5)德國螺絲為什麼要扭三轉回半轉擴展閱讀:
公差帶代號由數字加字母表示(內螺紋用大寫字母,外螺紋用小寫字母),如 7H、6g等,應特別指出,7H,6g等代表螺紋公差,而H7,g6代表圓柱體公差代號。
旋合長度規定為短(用S表示)、中(用N表示)、長(用L表示)三種。一般情況下,不標注螺紋旋合長度,其螺紋公差帶按中等旋合長度(N)確定。必要時,可加註旋合長度代號S或L,如「 M20-5g6g-L」。特殊需要時,可註明旋合長度的數值,如「M20-5g6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