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曾經的德國那麼聽美國的話,為什麼現在德國敢公然跟美國叫板
因為美國要限制德國的發財之路,要把德國變成一個束手束腳的窮人,甚至使用控制關稅的方式來打壓德國的汽車產業,還要求德國每年多掏百億美元來自己保護自己,與之前對比,德國自然要和美國叫板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以前唯美國馬首是瞻,而現在卻老是和美國叫板。美國想要打壓德國的經濟,德國自然不會答應,以前美國對德國有諸多好處,而現在美國要與德國清算,因此也就會老是和美國叫板。
❷ 德國和美國是盟友,但為何德國人對美國的負面評價越來越高
因為美國的控制欲太強了,這樣一來就會讓德國的發展和利益造成影響,因此德國現在對美國才會有所不滿,在過去德國是非常的崇拜美國的, 因為美國在經濟發展上面給予了德國很大的幫助,讓德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因此德國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得那麼好。
就在最近在德國還做了民意調查,發現有很多人在關於德國和美國之間的盟友關系都產生了質疑態度,而且現在在德國還出現了很多關於反美的遊行活動,越來越多的民眾對美國的行為都表示非常反感,而美國的政府對這些行為不以為然,依然要干涉德國的內政,就目前這個形勢來看,德國和美國的盟友關系因此也會越來越疏遠,負面的評價也就越來越高了。
❸ 如果德國膽敢把美國視為敵人,美國駐軍是否有能力直接顛覆德國政權
我覺得這不一定。
首先,美國軍事實力雄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美駐軍的人數與德國部隊總量相比相去甚遠,中間隔著廣袤的大洋,若是真的起了戰火恐怕美軍支援方面不及時,而且士兵遠距離作戰,地形地勢和環境的適應情況都明顯弱於德方。
雖然在國際政局上德國的影響力要顯然弱於美國,加上曾經的納粹主義臭名昭著,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國以工業和軍事起家,底蘊深厚絕對敢於美國一戰。
而且近幾年,尤其是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以來,德國就開始蠢蠢欲動,在各大論壇上積極露臉,謀求地位,其想占據主導權的心昭然若揭。
❹ 聽聽德國人是怎麼評價美國的
1德國教育其他地方沒得比,德國的學校,幼兒園非常優秀,而且全國都一個水平,且不收費或費用低,所以家庭不會因為交不起錢而無法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德國的教育理念同樣先進,中國的填鴨式教學我們就不說了,把孩子全教成了沒創造力的人。而德國卻是把教育分成三大塊 社會 家庭 學校,而且會有大量的社會工作者從事孩子的社會教育,心理教育,同時,協助父母,幫助父母完成正確的家庭教育。(有人統計,發現在德國從事社會工作的人比工業人員要多,德國可是個工業大國哦!可見他們多麼重視教育)
而教育上這樣做,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知識,還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而這很重要,比方說中國人學習了知識,發明了地溝油,中國人聰明嗎?也聰明,但中國國家富強了么?中國人真正創造了有價值的東西,值得人們來學么?沒有。而德國人普遍素質(社會責任感)強於世界上大半國家,德國人就知道要做好工作,就知道要為國家創造價值,而不是窩里斗,自然你為國家創造了價值,有時也為世界創造了價值,大家都會來學。(事實上德國人看不起美國人,覺得他們就是鄉巴佬,只不過在二戰時發了筆橫財)
同時,德國的教育還讓孩子們擁有了哲學思考能力,所以德國人思維很理性,很全面(不像國內無腦憤青)做事也很細致,嚴謹,追求完美(當然我這么說不是崇洋媚外,只是中國現在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反思,現在邪教如此猖獗,不能不說是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的失敗,現在中國留學生出去,大多數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但依然只能給別人打工,這又說明中國學校教育落後)我國科技跟不上,說到底不是技術問題,是理念問題,我們只抓專業知識,而忽略了整體(比如,你造車的零件造的天下第一,但你組裝不出車,那你就永遠給別人造零件去吧)
2我覺得這點不是關鍵,但既然我知道還是說一下吧,德國工作政府規定是五年換一次公司,這樣可以讓人們對工作環境保持新鮮,永遠有向上沖的慾望
我說的有點散,如果不懂可以再問我,我家有親戚在德國,我也認識幾個德國人,你有問題我也可以問問他們
❺ 德國既然想成為一個大國,為何美軍要撤出,德國反而不樂意
美國在德國駐軍,德國的主權是不完整的,這確實也有損德國尊嚴。對於美軍去留的問題,德國超過三分之二的民眾支持美軍全部撤走。
特朗普本來就是拿撤軍嚇唬德國人,沒想到德國根本就不買帳,這下子特朗普就很尷尬了。保護費沒要到,德國和美國關系還惡化了,特朗普想要的政績一點都沒撈到,對於大選連任真的是非常不利呀
美軍如果從德國完全撤走,從長遠來看,有利於德國乃至歐洲的發展。不過,讓美國放棄歐洲顯然是不可能的,而控制住德國在某種程度上看就是控制住了歐洲。因此,特朗普嚇唬德國也只是威脅撤出少部分軍隊,大部分駐德美軍仍然會留在那裡,而且撤出的那部分軍隊也將重新部署在歐洲其他國家,比如波蘭。
一個真正主權完整的國家是不會允許有外國駐軍存在的,而美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全部從德國撤軍。作為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德國卻受制於美國,自己沒有能力趕走美軍,這是令德國人最郁悶的地方。因此,德國不是不樂意美軍撤走,而是對於美軍賴著不走很不樂意。
❻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❼ 德國為什麼對美國撤軍的反應如此強硬
德國政府巴不得美軍全部滾蛋!
就在美國東部時間7月29日,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表示,美國將在數周內撤出約1.2萬美軍,這是自從美德關系緊張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撤軍行動。
對此德國政府的態度非常淡定,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挽留。
為了提升自己的軍事影響力,德國和法國曾提出建設歐洲軍隊的設想,兩國曾聯合成立了一支法德混合旅,之後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也加入進來,組建了歐洲軍團,目的就是為了在北約體系之外建立一支屬於歐洲的機動部隊。
(德法混合旅)
對於德法主導的歐洲軍團,美國心中必然是一百個不願意,這表明了德國想撇下北約出去單干,嚴重挑戰美國霸權,美國當然不能忍。
在美國的干預下,德法籌建的歐洲軍團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再說了德國本身都還有大量美軍駐扎,德國尚且沒有底氣跟美國對剛。
如今美軍大量撤離德國,雖然會加劇德國的國防負擔,但從長遠來看是有利於德國擺脫美國控制的。
當然美國也不傻,美國只是減少了駐德美軍的數量,絕對不會從德國全面撤軍,畢竟德國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而且美國也不願意放虎歸山。
❽ 身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國,為何還要屢屢聽命於美國
據統計德國總GDP4萬億美元,人均GDP48196美元,現在位於位居世界第四,可以說是一個毫無爭議的世界強國,其綜合國力甚至超過了德國在二戰前的排名。但是其現在仍然要屢屢聽命於美國,還是擺脫不了美國的鉗制,這讓很多人感覺到有些奇怪,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綜合原因,接下來我給大家仔細的分析一下。
第3個方面,前蘇聯雖然已經解體,但是俄羅斯和歐洲各國仍然會給德國非常大的壓力。雖然現在前蘇聯已經解體了,但是他們仍然會給德國非常大的壓力,如果德國沒有一個可靠的盟友,那麼他們是非常難受的,而這時有美國這個盟友,那麼德國在各個方面無疑會更加的具有底氣。
第4個方面,德國可能是在卧薪嘗膽。德國作為二戰時期的戰敗國,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他們非常的痛恨,如果這時候德國表現出狂傲的一面,那麼他們勢必會被世界各國聯合攻擊,所以這時候德國無疑需要卧薪嘗膽,待到實力強大之時再爆發。
❾ 一戰後德國已經崩潰,為何英、美沒有趁機打壓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當時世界各大洲,基本都被捲入到戰爭的泥潭中。而德國,則是當時的主要參戰國之一。德國在一戰的損失非常慘重。除了被法國割走魯爾工業區,德國還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這種情況下的德國,已經很難再應對打擊了。不過,奇怪的是。原本跟德國站在對立面的英國跟美國卻對德國伸出援手,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幫助度過了這場戰後危機,並且在那以後,重新復甦起來。英、美兩國為什麼會對德國提供援助呢?難道是出於大公無私的精神,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第一點:一個崩潰的德國,對於歐洲,或者美國都沒有好處。因為德國崩潰後,沒有一個國家能拿走自己的賠款。德國曾經因為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加印過超量的貨幣。這些貨幣流入到德國境內後,很快引起德國貨幣的貶值,德國的經濟一片混亂。德國人手上拿的錢,已經成了廢紙。他們連一塊麵包都買不回,只能淪為孩童的玩具。
到了最後,德國人根本付不起戰爭賠款。尤其是法國出兵十萬,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後。法國當時打的口號就是要德國人拿出應付的戰爭賠款。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被認為是德國的心臟。可即使這樣,德國依然拿不出賠款。最後,德國國內出現大罷工,國內一片混亂。也正是在這件事,英、美兩國才轉而放鬆對德國戰爭賠款的所要,同意以延期的方式進行。甚至到最後,英國兩國還轉而扶持了德國。
第二點:英國對戰後的部署。一戰結束後,整個歐洲的形勢發生了巨大改變。各個國家的實力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債,實力備受挫折。法國則迎頭趕上,成為歐洲最強,德國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時候的英國,十分不願意看到法國的崛起。所以,英國就打算聯手德國,共同抵禦法國。這也是英國慣用的一種外交手段。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聯手較弱的國家,對付最強的國家。而一個實力強勁的德國,遠比一個陷入崩潰的德國,更有實力牽製法國,從而維護英國的地位。而且,對於英國來說,他們是一個以貿易為主的國家。德國的廣闊市場依然等待他們去開辟。如果德國崩潰,自己可就一分錢都撈不到了。
第三點:美國對戰後的部署。如果說整個一戰當中,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吃了大虧的話,那唯一獲得實際好處的,就只有美國。美國在戰爭接近後期的時候進入,從而收益頗豐。他讓英國人欠下自己一大筆戰爭賠款,成為英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也一舉成為當時世界上的頂級強國,全球的中心。這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野心勃勃。他們想成為世界的領導者。既然是全球的領導者,自然也不願意看到在歐洲大陸上,另一個歐洲霸主的出現。所以,法國在有意無意中,成了美國的打壓對象。不過,對於英國。美國同樣不希望看到它的崛起。所以,他們援助德國,也是希望共同牽制英國跟法國。
❿ 德國外長就美歐貿易爭端強硬發聲不懼美國威脅,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底氣來自——世界發展到今天,各國都在前進,美國稱王稱霸的時代已受到嚴重挑戰;不僅德國,以後還會有很多國家硬氣起來。這是時代潮流,不可阻擋……看清這一潮流並積極跟進的,發展會快一些,否則就會慢一些,或許還會有反復,但總體勢頭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