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鋼鐵產量怎麼樣

德國鋼鐵產量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09 23:07:51

Ⅰ 二戰時日本德國經濟世界排名

日本:1937年,GDP:283億美元,世界排名:第6位。

德國:1940年,GDP:51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位。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

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1)德國鋼鐵產量怎麼樣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和德國的差距。

德國和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都發動了瘋狂的侵略,一個席捲歐洲,一個橫掃亞洲,盟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他們。

在經濟方面,德國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日本。1938年,德國的人均國民收入為523美元,而日本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07美元,由於兩國人口差不多,所以德國的經濟總量大體是日本的五倍。

1940年,德國的GDP為561億美元,而日本約100億美元,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保持在德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經濟的差距自然造成了財政收入的差距,也造成了軍事開支的差距。盡管日本窮兵黷武的不斷增加軍費比重,但軍費開支仍然不能和德國相比。

1942-1945年四年裡,日本的軍費開支約為695億美元,德國的軍費開支超過2000億美元。從經濟總量和軍事開支就能直接反映出德國和日本的明顯差距。

在工業方面,德國對日本佔有壓倒性優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在戰前就已經佔到了世界總產值的13.2%,二戰中巔峰時期的德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總份額接近30%,而日本僅僅佔世界的3.8%,巔峰時期也不過只有4.8%。

以鋼鐵為例,1941年,德國的鋼鐵產量為3180萬噸,而日本的鋼鐵產量為685萬噸,日本的鋼鐵產量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鋼鐵質量的差距,兩國的差距還要大。在工業品生產方面,日本就差得更遠了。

以火炮為例,二戰中德國生產了37毫米以上火炮159147門,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3350門,日本的火炮產量不及德國的十分之一。德國的汽車、飛機、坦克等各方面武器產量都全面碾壓日本,即使在日本最強的船舶製造方面,德國在戰時下水的船舶總噸位同樣超過了日本。

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至少是日本的四倍以上。

在軍事方面,德國同樣遠遠超過日本。二戰中,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總兵力高達1700多萬,加上偽軍超過2000萬,不管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戰略戰術都是世界首屈一指。

美蘇英三大強國聯合圍攻德國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美國70%的精力和物資都消耗在西線,蘇聯在東線累計動用了3000多萬軍隊和德國打了四年,而英國幾乎把90%的精力和資源都用於對於德國。

而在德國戰敗後,美蘇英三國開始出手收拾日本,蘇聯僅僅用了150萬軍隊就橫掃東北,英澳和英印部隊在東南亞打的日軍抱頭鼠竄,美軍更是在太平洋把日軍按在地上摩擦,連中國都進行了戰略反攻。

但正當美蘇英三國准備發力的時候,日本就投降了,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美蘇英拿出對付德國一半的勁頭,估計一年就把日本收拾了。只能說,二戰時的德國是真厲害。

Ⅱ 在你看來二戰時期巔峰的德國有多強大呢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德國的實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德國人最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失敗了,但德國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當時,德國絕對是王者的存在。要知道,三個法西斯主義國家,除了早早投降的義大利,德國可是其中的老大哥,可以說德國以一己之力對抗所有的歐洲國家,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巔峰時期的德國吧。

Ⅲ 二戰時美國能單挑全盛時期的所有軸心國么

可以的!
全盛時期的德國鋼鐵年產量3464萬噸(1943)日本765萬噸(1943)義大利228萬噸(1940)
而美國鋼鐵產量1941年就達到了7515萬噸。超過了軸心國總和。。
在石油產量方面,美帝占據全世界70%。

美帝的造船能力和造戰艦能力。當時海軍日本+德國打不過美帝海軍的。。一旦美國開始暴兵。美軍海軍主力+陸軍偏師+空軍偏師完全可以在太平洋地區拍死日本。。。
而美帝海軍偏師+陸軍主力+空軍主力可以打贏歐洲戰場。。。
另外美帝的B36一出來。可以直接去德國和日本家裡種蘑菇。相反,日本+德國卻打不到美國本土(打不過美國海軍)。。。。誰控制了海權,誰就控制了世界霸權。因為全世界的海洋是相通的。。。。。
一戰前英國遠征軍僅僅9個師,但是英國人長期制霸全球,就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二戰美國憑借雄厚的工業實力建立起全球最強大的海軍力量。取代英國制霸全球是必然結果。。。而德國+日本的造船能力和造戰艦的能力遠不能和美國相比。。。。。。
美國可以輕易獲取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甚至是非洲邊緣地帶,歐洲邊緣地帶(如西班牙)的資源。。。。而德國被困死在歐洲大陸。缺乏石油。。。。日本後期被困死在本土(船隻被美國潛艇擊沉很多)。。。。

軸心國真正有實力的僅僅德國,日本和義大利。。。1938年世界七大強國戰爭潛力排名:
美國41.7%,德國14.4%,蘇聯14.0%,英國10.2%,法國4.2%,日本3.5%,義大利2.5%。
美國是當時世界超一流的強國。。。德國,蘇聯,英國是第二檔次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是三流強國、。。、、美國的戰爭潛力,打3個德國都不會輸。打1個德國加1個日本加1個義大利自然不在話下。。。。。。。。。

日本和義大利的實力與德國差距很遠,相差3-5倍。與美國相差10倍以上。

美國想打贏軸心國集團很簡單,前期海軍採取防守。伴隨巨大的工業潛力與海量的戰艦航母下水,後期直接拍死日本和德國即可。。。拖到1945年有蘑菇出來,再往後有B36。。。。還有大蘑菇。。。。。

Ⅳ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

現在,提起德國的工業實力,在地球上絕對是響當當的,「德國製造」更是頂級的技術和質量的代名詞。德國工業並非天生牛逼,「德國製造」也並非天生高貴。德國開展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英、法兩國晚了30多年。由於長期分裂,德工業化進程充滿坎坷。1871年統一後,德國內百廢待興,世界市場也基本被瓜分完畢。

在這樣的環境下,德國工業是如何成長到今天這個樣子的?今天,小編就邀請了幾位網友各抒己見,分析分析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大家若有其他觀點,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討論。

1

網友幸福地帶2:

德國的工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因為德國的管理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世界新工業的起源在英國,法國緊隨之。當德國發展自己落後於英法時,心理十分著急,於是發展本國新工業。由於新工業需要技術與技術研發,而德國一無所有。他們為了走捷徑,派出了許多人出去偷取英法技術,這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間諜。

在同時也開始學習科技研究開發,重視人才陪養,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很快就有了快速發展,並在許多管理等方面領先於世界。所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前都已經有很先進的工業了,這樣的工業大國發展了上百年的,其許多方面都是世界性的,強國就再自然不過了!

2

網友YF永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戰敗國,首先被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根據「四化」方針,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中央集權化和非工業化方針,德國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的被削弱甚至被消滅的計劃。根據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德國工業生產能力要降低到1938年的50—55%,鋼產量為1938年的1/4,即從2200萬噸降到580萬噸,化學工業和重型機器降到1938年的1/3,水泥降到1/2,車床降到1/10,汽車降到1/5,紡織工業降到l/2,只有傢具、玻璃、自行車等民用工業不受限制。但是從1948年下半年開始,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到1949年11日已接近1936年的水平,1950年就超過了1936年的水平。所有的工業生產都受到了限制。但是,西德能夠在短短十幾年間一躍而起,卻是有著別的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原因何在?

一、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第二點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

二、馬歇爾計劃對西德的影響

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啟動資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而當時,人民的生計也是一大問題。吃不飽飯,幹活就不會有勁。這種情況下,想要復興更是難上加難。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當時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30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到了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投資大100億馬克,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據估計,聯邦德國由於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了140馬克的補助。據1952年華盛頓出版的《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一書的估計,到1948年美國共花掉214億美元,英國支出9億美元。這筆錢主要用於購買食品,很少用於生產。這些食品出售後所得款項大部分用於軍事當局的支出;一部分貸給德國工業家用於恢復生產的資金。

據統計,到1954年10月,西方盟國給西德的援助為44億美元,其中美國17億,英國8億,馬歇爾計劃提出的援助9億。另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1945年7月到1955年9月30日,美國給西德的敗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38.68億美元。1945—1947年英國給予的政府補助金和信用貸款為9億美元。這些錢主要用於恢復工業生產。我們看到的另個統計數字是,1948—1954的年西德從軍事佔領當局和馬歇爾計劃得到的資金共72.98億美元,其中38.52億用於投資。這些錢以物資形式運到西德,所得錢款存入聯邦銀行,稱為「等值基金」,再作為資金投入工礦企業。

在西德經濟恢復的最初年代外援的作用還是很大的。當然這種作用隨著西德本身經濟的恢復而逐漸減少。1948和1949年外援佔西德國民收入的5%。1948一1950年西德進口貨物的57%是靠美國的援助。外國貨款在西德長期投資中所佔比例1949年為2.8%,1950華為10.3%;1951年為5%,以後逐年減少。

三、「軟實力」:人力資源的使用

在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

而有研究表明,1950年,西德擁有在校大學生10萬人,也就是說每1萬居民中就有21個大學生。到1970年大學生達到了41萬人,也就是每1萬居民中有68名大學生。這同樣是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政府極為重視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而且教育為本一直都是德國的傳統,沒有良好的教育,就沒有一個繁榮的德國。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在最初可能給西德造成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很快他們就成為西德恢復經濟的勞動力。其一,這些難民都是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工資低。因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低,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其二,依靠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恢復生產。不久他們之中有些人重建工廠,主要生產出口產品,有利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其三,他們的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有利於經濟的恢復。

四、地理環境上的先天優勢

西德在地理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都出產自西德。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1936年西德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施生產佔61%。而東部相對寥寥無幾。同時,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而他們對於西德工業來說就是左臂右膀。相對的,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

五、「自由市場經濟」及幣制改革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擔任西佔區經濟管理局長的路德維希-艾哈德。他是國民經濟學的新自由派代表,極力推崇自由的市場經濟。他認為,真正的貨幣只有在真正的市場上才能發揮作用,而真正的市場不應該有價格控制和配給制。取消物價規定,取消產品配給制,實行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對於整個德國的經濟史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戰役。盡管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面臨了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通貨膨脹等等的問題,但是很快市場經濟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物價日趨穩定,甚至其增長的幅度遠小於其它資本主義國家,而生產力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

在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還實行了幣制改革。在二戰前,舊帝國馬克約為170億,二戰之後卻變為了700億。因此在二戰的後期,舊帝國馬克一文不值,在德國市場上充當貨幣作用的是美國的幸福牌香煙。1948年6月20日,美國佔領軍當局對西德進行了貨幣改革。用10個舊帝國馬克換一個1個新德國馬克。在短短的幾周之內,舊帝國馬克的所有有價證券,儲蓄金,銀行存款,抵押金等等全部兌換完畢。這是一次非常苛刻的剝削行為,但是卻挽救了德國。德國馬克相對美元的兌換率逐漸上升。原本空空如也的商店中再一次充滿了各種商品,人們的生活也開始走上了正軌。

由於推行自由市場經濟,西德面臨許多的問題。貧富差距逐漸增大,底層勞動人民怨聲載道。但是,艾哈德引進了競爭的機制,誰工作的時間長,誰工作的效率高,誰就有工作,否則就是能面臨下崗。這樣的競爭機制就是依靠剝削廣大勞動人民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由於競爭機制,資本家們一味的壓低工資,從中得到了更高的利潤。然而盡管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西德的整體社會環境還是處於穩定的狀態。由於戰爭的破壞,人民擁有最迫切的願望去修復自己的家園,去重建一個有生機的新的德國,因此,西德人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付出自己最大限度的力量。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西德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西德利用自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價格遠低於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使得西德的外貿市場發展很快,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1950年時還是貿易逆差7.21億美元,到了1960年時已經變成了順差。

六、朝鮮戰爭

此外,還需提到的就是朝鮮戰爭。這是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盡管艾哈德竭力否認,但朝鮮戰爭確實挽救了西德經濟。(艾哈德:《來自競爭的繁榮》商務1983年,第41頁)。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及其盟國需要西德供應武器和彈葯,也需要西德參加所謂的「歐洲防務」。因而美國不得不修改對西德工業和技術的「裁減政策」。1950年5月紐約外長會議決定,把禁止生產射擊、砍殺和刺殺武器改為限制生產,取消對造船業的限制。鋼產量不再受限制。1950年鋼產量為1210萬噸,1953年達1350萬噸。1954年制定「有關監督工業的決議」,進一步放寬了限制西德工業生產的條件。以前禁止生產合成橡膠和合成燃料,限制生產軸承,現在只管制其生產能力。取消了限制重型機床、鋁、合成氨、氯生產的規定,不再對化學科研進行限制。

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船舶定貨單飛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輪和新貨輪達200萬噸。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漢堡港遭到嚴重破壞,到1953年已有70%修復使用。到本世紀60年代,德國商胎隊已有貨輪2700艘,總噸數達65萬噸。朝鮮戰爭改變了西德的貿易逆差。1950年外貿逆差為30億美元,1951年為1億美元,1952年則為順差7億美元。觀察家西奧多·H.懷特說:「朝鮮戰爭僅僅給德國人迅速地無條件地帶來了好處。」《經濟學家》雜志指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結整個貿易界帶來了繁榮。」

綜上所述,是戰後西德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等。

最後還應指出,50年代西德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由於西德起點低,這是戰爭破壞和戰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大體到本世紀60年代中期,西德「經濟奇跡」已經結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定向同步發展,發展速度降到5%的歐洲平均發展水平。

3

網友袁飛2:

工業化的國家很多,而德國特別強大,原因有二,一是國家層面的科技水平發達;二是國民特性自覺到刻版的程度。德國不準隨意砍伐樹木,二戰末,德國戰敗,無人管理,人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地的枯枝;而薩達姆死後的伊拉克,博物館都被搶劫,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4

網友佛緣之Y佛緣:

國家如果發展的強大是和國民的道德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的,並不是說你有錢了國家就強大了,德國就非常注重這些在道德修養教育的同時發展經濟,讓德國的整體發展進入到一個良性的循環,在這個國家你乾的任何工作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尤其是工業發展,並不是說你能設計幾個數據工業就強大了,這裡麵包括的技術人員的工作成績甚至是比設計者的成績都要大,這是一個國家整體性的東西一句話兩句話說不明白,大家把德國和我們的國家在各個方面對比一下尤其是在尊重人這一個問題上看看兩個國家的態度就能的到一個比較。

5

網友真誠地看著你:

趕上了三次工業革命,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當年的列強工業都很強,不僅僅是德國。要說強,殖民地比德國多很多的英法依靠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資本比德國雄厚,工業也比德國強一些,而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破壞的美國才是最強。

6

網友縹緲孤鴻影45:

問題太多,簡略回答,德國是個專注力很強的民族,有很強的紀律性,這兩樣結合起來正適合興辦工廠,法國散,英國懶,俄羅斯比較落後,在辦工業方面皆不及德國,無論技術之精,管理,鑽研創新皆冠於歐洲,又是歐洲最認真做事的民族,故工業強大,缺點是過於專注於點,而失於研究面,因而缺少戰略觀,故才連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失敗。

7

網友漢陽老王:

這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前德國被制裁,?怨?宋?松?嬡?Ψ⒄埂6?戰期間德國人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二戰後德國人迅速取得了歐美的諒解,接助戰後經濟發展期發展狀大了自己。當前世界范圍內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十分強大。門類齊全,體系完整,這是十分難得的。德國再強,他只是一個中等國家。

8

網友趙曉路1:

一、德國的科技發達,從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德國的工業迅速崛起,超過英法,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19世紀末~一戰前)。

二、資本雄厚,負債少。

三、德國的教育發達,重視人才培養,國民素質高(這一點是關鍵)。

四、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運輸高度發達(重工業發展的基礎)。

五、歐盟整體的促進。

六、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

9

小編:

聽完以上各位網友的觀點,您心目中德國工業強大的原因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討論!

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小編,立即處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資料來源:今日頭條,知乎,機床商務網小編整理)

Ⅳ 二戰時,德國的鋼鐵產量不到3千萬噸,為何美國能到達8千萬噸

德國在二戰時加入的很早,所以他在戰爭中的投入還是很高的,美國加入的比較晚,而且美國的工業生產本來就比較先進,工業產值也高,佔中中的投入少,這樣就有更多的人力資源在生產上,德國的重點都放在了提高軍事實力上了,所以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美國一樣生產高產量的鋼材。

實際上德國只是在產業量產上因為沒有那麼專心地投入而輸給了美國,德國本身的工業生產質量,生產出來的品質確實是很棒的,生產量跟不上的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德國戰爭時間太長,沒有提供給工業生產的比較穩定的環境。

Ⅵ 到1914年,德國的鋼鐵業發展情況如何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製造業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在1900年後的14年中,德國生鐵產量增加了1倍多;到1914年,德國開采和消費的鐵礦石、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已經超過英國達70%;德國和奧匈帝國機器製造行業的產量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俄國總和的50%;德國西門子和一些工業巨頭的電機廠已經聞名世界。

Ⅶ 二戰德國的工業實力有多強

二戰時期,德國經濟總量和工業出產僅次於美國,巔峰時期所佔比例逾越世界的20%。德國的鋼鐵、煤炭等各項工業方針均位居世界前列,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二強國,單論軍事力氣完全不輸美國。
1943年,德國鋼鐵產量3460萬噸,比英、法、蘇、日、意幾國加起來都多,而當時我國鋼鐵產量只需7000多噸,德國是我國的幾千倍。鋼鐵是現代工業的根底,和德國比我國的現代工業簡直和沒有一樣。
德國機械化程度很高。二戰時期,德國出產裝備了120萬輛轎車和數以萬計的軍用摩托車,直到80年代我國都沒趕上德軍二戰時期的機械化水平。此外,德軍還裝備了許多的騾馬和自行車,機動才乾和投送才幹非常健壯,德國能夠輕松的將部隊和物資投送到各個戰場~

Ⅷ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一年鋼鐵總產量各是多少

蘇聯鋼產量:1940年1832萬噸,1942年810萬噸,1943年850萬噸,1945年1230萬噸

德國鋼產量:1940年2154萬噸,1942年2048萬噸

德國(含佔領區)鋼產量:1940年2610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

Ⅸ 德國的鋼鐵工業如何

德國的鋼鐵工業在經濟中一直保持穩定,2006年位居世界第六。

德國鋼鐵工業概況簡介如圖:


相關擴展:

截至2006年年底,德國鋼鐵工業銷售額達423億歐元,同比增長13.71%,粗鋼總產量達4720萬噸,占歐盟25國粗鋼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六。從業企業數超過100家,雇員總數為91000人。德國不僅是鋼鐵生產大國,也是鋼鐵貿易大國,其出口量一直保持生產總量的50%左右,2006年粗鋼出口量達2900萬噸。

德國擁有世界級的大型鋼鐵集團,僅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Thyssenkrupp Stahl AG)2006年德國本土的粗鋼產量就達1550萬噸,位列世界鋼鐵20強第12位。德國鋼鐵業呈現出較強的多頭競爭態勢,2006年前5強企業[iii][3]的年粗鋼總產量就高達3840萬噸,占行業全年總產量的81.36%。就冶煉技術而言,目前德國主要採用高爐煉鋼法[iv][4](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68.9%)和電弧爐煉鋼法[v][5](占目前粗鋼總產量的31.1%)。

資料來源:聯邦統計局。

閱讀全文

與德國鋼鐵產量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