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對待技工

德國人怎麼對待技工

發布時間:2022-08-10 02:00:24

⑴ 為什麼德國高技術的工人倍出

德國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也是二戰戰敗國中,發展較好、認錯態度積極的國家。這個國家工人技術很高,而且高技術工人十分常見,有這樣一個現象存在,皆因為這幾個原因存在。其一工人地位高,工資待遇好;其二德國職業教育做得好,工人再學習、教育機會多;其三便是德國人做事專注,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只從事一個工種工作。

工人在大多數國家,都屬於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代表著低收入,社會福利和地位相對也較低。工人們為了養家糊口,就已經拼盡全力,哪有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德國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得益於長期的發展,我們國家正處於發展階段,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夠擁有更多這樣高級的工人。

⑵ 同樣都是技術員,空降技術員的工資為什麼會高那麼多

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這里所說的技師,指的是支撐「德國製造」的「工業技師」。

問題是,為何那麼多德國人甘願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憑?

1、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

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無論是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還是技工,他們僅僅是職業之別,不存在尊卑貴賤。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看都是神聖的。正因為如此,德國人做事認真負責,能靜下心來做好分內工作。

2、第二個原因是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約14500-22000人民幣)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

高級技工則是企業之寶,他們的收入更高,養家糊口已經不在話下,而且還可以買房買車,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就算是一人養家,同樣可以到國外度假或專注於自己的業余愛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畫收藏等,這些並不是只有受過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專利」。從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同樣是人才,他們也有機會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資和海外補貼。我的一個朋友從技校畢業後就職於辛克全球貨運,工作幾年後被分別派到北京和上海擔任技術主管,不僅能存下很多錢,而且每年還邀請父母到中國旅遊。

3、第三個原因是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

當然也可以通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後,同樣也可以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德國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屬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範例。因此,如果大學課堂上見到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為怪。

由於德國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國人寧願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正因為如此,德國不僅有眾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腳踏實地」的實干者。

⑶ 德國工人為什麼終生都不會跳槽

在德國人身上,有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那就是他們對於工作的專一態度。對於德國人而言,他們一旦選定了一個行業、一家公司;就如同將自己“賣”給了這家公司一般,能夠在這個公司工作一輩子,而且很多時候還一輩子在一個崗位上默默無聞的耕耘。正是德國人這種做人、做事的專一態度,才讓德國的工業和經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他們的這種精神,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而且很多國家,即便想要效仿也無從學起。

當然了除了德國工人的敬業態度以外,身為德國公民,他們自身的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作為普通百姓,沒有太大的壓力,也不用為下一代考慮太多,因為有國家在替他們培養孩子。而德國人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將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好。在這樣情況下,很多人將興趣愛好當作了工作來做,身處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中,自然也就能夠終身在這里工作了。

⑷ 為了留住員工的心,看看德國人是怎麼做的

一、重視人力資源的優良傳統

在德國,很多人進入了一家他們認為很棒的公司之後,服役20年以上是很常見的事,甚至有些終身不換東家。

在寶馬工廠,就有很多不足60歲的工人,卻在寶馬幹了40年左右。隨處可見的員工高忠誠度是德企的特色。當然,員工們認為這是因為老闆先對他們好,因為任何「忠誠」都是雙方的。

德企有重視人力的傳統,國際化後也會把「德國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廠,四處俘獲員工人心,效果卓著。德國化工製造企業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博士表示:全球來看,巴斯夫全球員工在入職後的前三年,自願離開公司的比例平均為1.3%。歐洲的員工流動率為0.6%,北美為1.5%,亞太為3.6%。

另一家德國大型企業高管透露,在德國,他們公司在部門總管級別的員工流動率只有不到1%,當然,因為在中國和印度,人們比較樂意跳槽,所以這個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國公司員工流動率依然比當地市場的同行們低得多。

對於「德國式HR」,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創始人及監事會主席羅蘭·貝格點評說:德國企業,或者說歐洲企業對員工的尊重,已經成為歐洲特色,主要體現為關懷普通員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國企業看來,股東價值可能更重要。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中國企業家接下來該怎麼走,可能需要找一條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歐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國模式。

二、讓法國人眼紅的勞工政策

德國聯邦政府雖然很專注保持就業增長率和提升生產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實際收入必須增加。

這個原則一直十分明確。哈佛商業評論之前發評論說,德國人的薪水和各項福利比美國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國收入差距的不斷加大,這在美國社會很具爭議。

2015年,德國政府開始發福利,其中一條就是最低工資定在大約1.1萬人民幣。

若與西歐國家做一個比較,德國的工資並沒有高得很離譜。從2015年1月1日起,德國逐步推行稅前每小時8.5歐元(約合人民幣62元)的最低工資標准。這低於盧森堡最低時薪11.1歐元(人民幣81元);法國9.53歐元(人民幣69.6元);略高於英國(6.5英鎊,約合人民幣61.38元)。

但事實上,在現實操作中,德國這輛工業戰車對公民待遇保障又著實令人望塵莫及。德國經濟被定義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經濟。是不是「最健全」很難說,但德國式福利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例如,如果德國工人不想兩地分居,勞動局可以支付行李搬運費。又例如,父母雙方雙職工又要帶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請帶薪假在家帶孩子,薪水為原工資65%。若一方無業,則可申請每月300歐元的補貼。這份福利叫「父母金」,是很多國家聞所未聞的。

在過去的十年間,德國政府針對勞工市場,進行了多項改革,其中除了對有孩子的家庭,或單親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還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資低但僱主繳納社會保險。

這種工作時間靈活的小零工大大豐富了德國的就業市場,保證了就業率,減輕了很多企業的負擔。法國曾有官員公開指責德國大量「迷你工作」的存在對法國的就業市場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三、出手闊綽的德國企業

先不說德國聯邦政府的態度,從企業層面來說,與寒酸的最低工資相比,大多數德國企業給工人發工資時出手其實都很大方。

EM Motive(編者註:戴姆勒與博世組建的電機合資公司)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們在德國Hildesheim工廠一線工人的薪資按小時計,時薪大約在36歐元到40歐元之間。一周工作時間大約為40個小時。這樣計算下來,一名熟練技工的月薪約為6400歐元。

有德企的管理層表示:寶馬車的一條生產線可能就價值幾百萬歐元甚至更高,這些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待遇豐厚。德國產品售價高,背後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覷。

德國化工製造企業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釋說:「除了按照市場水平設定工資,巴斯夫承諾應有的福利、個人發展的機會以及舒適的辦公環境。在很多國家,員工除了享受養老保障,還有補充醫療保險,以及股份項目,也就是投資公司股份享受收益——這都是為了鼓勵員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讓員工感覺沒有歸屬感的企業,我覺得是公司把錢看得太重了,對員工不夠好。一家企業要辦得長久,關注的重點就應該是公司的長期目標,而不是盯著短期利潤。當一家企業發展到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規模,所謂企業的『中央集權』式慣例已經很難奏效了,每名員工必須都要能得到驅動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圍同等重要的待遇。」一位不願具名的德企高層坦言。四、獨有的員工關懷文化

在寶馬我學會了一個新英文單詞,叫「人體工程學」。對於如何關懷工人,寶馬的廠房一直有口碑。

在寶馬德國Dingolfing工廠,對於一些年齡大的工人更是貼心,從廠房設置到醫療護理,甚至理療師都有,實現了一條龍服務。

「人體工程學」這個詞在寶馬的生產部門出現頻率很高,主要因為他們認為工廠生產線的設置和安裝必須考慮到適合人體結構。

這些符合人體工程學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產線,都體現都在細節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顯示更大字體的旋轉架顯示屏;為防止工人站立過久而隨處提供的舒適板凳;為防止員工閃到腰所做可調整高度的貨架;為視力不好員工加強照明度。在交班的間隙,工人們甚至可以在廠房內休息間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寶馬集團生產部發言人SaskiaEbbauer解釋說:「自動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斷重復,又消耗體力的簡單任務以後都可交給機器人,由他們承擔所有繁重勞動,這也是未來工廠的特徵。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廠運營的重要組成。」

所以寶馬一直朝著把員工照顧好的方向努力。

寶馬集團有70%的員工都在德國工作。寶馬集團的用人原則和人力資源計劃,基本可以與德國的情況相匹配。據寶馬的分析數據顯示:到2020年,德國工人的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比例將從15%增長到超過35%。

2004年,寶馬集團發起了一個全面的「今天為明天」(Todayfor Tomorrow)的項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紀變大的同時,還可以保證工人們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簡而言之,我們要創造適合各年齡段的工作環境。其實並沒有所謂的『老年生產線』,更沒有『輕量級工作站』,只有可適合各年齡層的生產線。即使是年輕的工人,也要保證他們在歲數增長的同時身體健康,可以長期保持生產力。」Saskia Ebbauer說。

五、捨得對員工的未來進行投資

再來說說弗朗茨·菲潤巴赫的故事。他1975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博世公司做培訓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發和設備都很闊綽。28年後,菲潤巴赫從培訓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並在2014年7月受任為公司監事會主席,成為博世工業信託公司(RBIK)合夥人。

「為什麼我會一直在這家公司工作,因為這家公司的國際化程度相當高:350個國家的生意運作,不同的業務板塊,意味著不用換公司,就可以學到很多,給每個人的機會巨大。我曾經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塊都有工作經歷。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間公司,事實是,我都找不到要離開的理由。對於其他忠實的員工,我覺得他們是對於我們公司的運作模式很滿意。」

我問菲潤巴赫:「假設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應聘博世公司的職位,可他三年內換了三家公司,你是否會聘用他?」

菲潤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從我這里獲得面試的機會。」

「『持續性』對於我們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諾,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斷。」他說。

菲潤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Robert Frederick Veit是德國戴姆勒卡客車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當被問到為什麼德國企業員工對老闆很忠誠的問題時,這位身材高大、語速飛快、語鋒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說:「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從學徒做起,之後很幸運的參加了管理培訓,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崗位,難道還不是個好例子?」

Robert Frederick Veit進一步解釋說:「公司的發展很穩健;國際化程度很高;給員工很多機會——我自然不會跳槽。」

戴姆勒卡車中國合資項目總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員工忠誠度很高,是因為企業文化的問題:公司肯對員工投資,讓員工開心。員工自然也會付出更多,對老闆忠誠。這是雙向的。」

當然,所謂「投資」,不止是薪酬那麼簡單。給員工不斷學習提升的機會,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訣。

進一步培訓看起來是鼓勵員工「終身學習」,可在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看來,保障員工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也是對巴斯夫未來的投資。對員工持續培訓是為了未來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與很多優質德企一樣,巴斯夫集團在金融危機時也沒有裁員,這是因為他們為了渡過難關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減少超時工作,控製成本,更靈活調動人員。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員轉做臨時職位或者是調動到其他崗位。

「事實證明,在金融危機期間,要避免企業裁員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說。

⑸ 為何德國人甘願做技工而不願拼文憑

德國人注重技術不介意文憑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

一:因為德國教育體制就偏向於專科,所以對於本科以及高等教育文憑不是很在意

德國的教育是比較規范的,他的義務教育一共有12年,從6歲到18歲。在6歲以前的學前教育在德國不屬於國家的教育體系,而是德國青少年福利救濟事業,主要是一些教會和福利會在管,上不上幼兒園還是屬於自願的。但是德國人的分流非常早,早到什麼程度呢?

10歲就開始分流,看你是要上專科還是要上本科。學生可以考慮升入普通中學,也可以考慮升入實科中學或者綜合中學,還有文理中學。

除此之外,德國的工業足夠發達,名牌一堆,比如說慕尼黑就有寶馬汽車總部,漢堡作為空客公司的三個客機總裝中心之一,斯圖加特更是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而沃爾夫斯堡則有大眾汽車,單單是汽車行業就可以掙到足夠多的錢,這樣一來使得德國工人也能掙到不少的工資。

一對比,可見我國的工業之路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走。

⑹ 德國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養工人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國古代將職業劃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工人階級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較於商業,因為商人始終在物質財富上高於其他職業,所以工業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墊底。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似乎也並沒有真正好轉起來,工人依然還是一個看起來不那麼「吸引人」的職業,或者說不受人「待見」的職業。

但是事實上,工業並不比其他任何行業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職業低一級。工業是基礎行業,是立國之本,高樓大廈、堅船利炮,哪一個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業和工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讓人們對工業改觀,個人認為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大家不重視工業,不重視工人的極大因素。試想現在學校的老師對差學生都說:「不好好學習就去當工人。」連小孩子都不能給予他教育上正確的觀念,何談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人們對工業改觀,甚至是極大地促進工業的發展。我們來看看德國的教育制度,德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看看他們是怎麼培養工人的,看看是如何發展工業的。

德國近代的教育制度始於1806年(普魯士戰敗於拿破崙),開創了服務全體公民的義務教育。

封建的等級傳統加上德國人的務實精神導致封建教育制度結束,分軌制誕生。分規制下一種是與大學銜接的文科中學,另一種是訓練平民子弟的國民學校和職業學校。

1920年頒布的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基礎教育,四年以後開始分軌。覆蓋全民與分軌制兩大特徵使德國教育效果顯著。其義務教育使得德國成為文盲率最低的國家,職業教育則培訓出的優秀工人托舉起它的製造業。

德國小學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後學生們分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也就是職業學校),其學制5年,即5—9年級。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不能上崗。

實科中學,其功能也正是中間性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另一方面成績很好可以轉入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學制6年,即5—10年級,比主體中學多一年,可使主體中學中有能力的學生轉入實科中學,獲取這里的畢業文憑。

文科中學,按照巴伐利亞州的規定:「文科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後進行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不合格者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這樣的分流制度,學生更早進入了職業學校,使得職業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吸引力,而不僅僅是依附於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陪襯。職業學校擁有跟其他文理科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

並且,因為職業學校被重視,使得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培訓方向眾多,培訓專業細致。這意味學生擁有更多的種類職業學校可以選擇,有更多的專業可以選擇。學生擁有更強的職業能力,更好職業專業選擇,更多的可以轉向高級技術人員、高級技師。而在德國社會中,給予優秀的技工和藍領更高的薪水和聲望。

可以說,德國工業今天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體製造成的,因為對於工業來說,不僅需要優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優秀的操作人才。一個好的工人是多麼難得,一個好的技師是多麼可貴,我相信不需要我贅述。而擁有這么多優秀工業人才的德國,很難在工業上不成功。

最後,雖然我國目前教育上對工業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終對他抱有信心。因為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重視工業,重視工人。我相信終有一天,工人也會像其他行業一樣受大家的熱愛和追捧。

⑺ 德國的技術型工人在一家公司能幹一輩子,為何我國工人就做不到

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工作機會逐漸變多,尤其是技術型工人。很多優秀的技術型工人如今成為了香餑餑,因為技術型工人如果有過硬的技術,那他無論到哪家公司,都能有口飯吃。但同樣是因為技術型工人到哪裡都能找到工作,所以技術型工人反而是跳槽最多的人群,畢竟有了本事,哪裡待遇好去哪裡,這個現象可以說很正常,畢竟技術型工人也都有自己的家庭,現在生活壓力這么大,幾乎每個家庭都會覺得錢不夠用。做同樣的工作,拿到更好的待遇,能夠更好地補貼家用,何樂而不為呢?但這種現象讓很多老闆看不懂,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德國的技術型工人在一家公司能幹一輩子,為啥咱們國家的工人就做不到這一點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筆者以為,不是咱們國家工人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現實不允許咱們國家的工人這么做。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⑻ 技工和白領哪個對社會貢獻大

那你說丞相和將軍哪個作用大?社會分工不同,很難作比較的。
技工偏向體力型勞動,屬於藍領
白領偏向腦力型勞動,屬於白領
兩者對社會的貢獻都很大,可以說缺一不可。

不過從社會地位和認可程度上來說,人們對白領似乎更高看一眼
實際上高級技工的社會貢獻和收入都遠遠大於多數白領,和高級白領差不多的

⑼ 為什麼德國從來不缺高級技工

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當然也可以通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後,同樣也可以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德國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屬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範例。因此,如果大學課堂上見到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為怪。

由於德國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國人寧願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正因為如此,德國就擁有了有大量「腳踏實地」的實干者。

⑽ 【情感情緒】為什麼在德國技術工人受到尊敬,而中國就會被白領瞧不起呢

得益於德國完善的薪酬制度和社會福利,最重要的是工會能夠很好的為工人爭取權益,工人能夠專心從事技術鑽研。另外一點德意志民族重視實效不論出身,而中國人恰恰相反重視面子,看中關系。另外,德國完善的技校教育是這個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的基石,技術工人的薪水甚至超過白領,工休福利也非常不錯。
其實,不只是德國技術工人受到尊敬,在西方其他國家基本都是這樣,亞洲日本,韓國都是這樣,就中國算是個另類。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對待技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