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闆虧了多少錢
老闆給出去的減去收回來的,90+100-10=180元+1斤蘋果
老闆虧了180元和1斤蘋果
㈡ 德國borgward為什麼破產
二戰期間,Borgward為納粹德國生產了大量軍需品,其工廠因此屢遭盟軍轟炸,博格瓦德本人也被囚禁起來。
戰後,博格瓦德重獲自由,為了從盟軍那裡獲得更多的原材料配給,他又創立了另外兩個子品牌Lloyd和Goliath,並於1949年推出了戰後首款轎車Hansa 1500,該車採用了浮筒式車身設計,比賓士著名的「Ponton」系列(W120)早了4年。
1952年,Borgward推出了歐洲首款採用自動變速箱的豪華轎車Hansa 2400,但過高的售價註定了這款車的失敗。
在總結了經驗教訓後,Borgward於1954年推出了家庭化定位的Isabella,該車大獲成功,使Borgward一躍成為德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商。然而,Borgward的兩個子品牌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並最終導致整個集團的資金鏈斷裂。
相信大多數朋友,在2015年日內瓦車展之前,對Borgward寶沃這個源自德國的汽車品牌都是一無所知的,而實際上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
一戰後,29歲的卡爾·博格瓦德成為了不萊梅一家生產汽車零部件的公司的合夥人兼總經理,並於1921年變成了該公司唯一的股東,而他隨即用自己的姓氏作為了公司的新名稱。
1961年,不萊梅政府對Borgward集團實施了強制破產,兩年後,73歲的卡爾·博格瓦德含恨離世。2015年日內瓦車展,家族的第三代繼承人克里斯蒂安·博格瓦德宣布品牌回歸。
再啟征程的Borgward將總部設在斯圖加特,並選擇以SUV作為切入點。Borgward十分重視中國市場,其中文名稱為「寶沃」,旗下首款SUV車型寶沃BX7國產版由北汽福田代工,該車已於2016年北京車展上市。
㈢ 德國aldl超市打敗沃爾瑪讀後感
是這樣的:
2006年7月,沃爾瑪宣布全面撤出德國市場,在德經營八年間,累計虧損過億美元。在德國重創沃爾瑪的正是本土的老連鎖超市阿爾迪。低價,質優,看似是悖論的成功哲學,成了連鎖超市阿爾迪的生存秘訣。
阿爾迪(ALDI)是德國一家以經營食品為主的連鎖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爾布萊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國埃森市郊礦區開辦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該店進行了改組,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商店。
目前,阿爾迪的年營業收入超過300億美元,成為德國最大的食品連鎖零售企業。阿爾迪在同業中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處處精打細算,從而保持較低的營業成本;銷售原則是優質低價,所有商品都要以最低價格推向市場;為了做到既物美又價廉、贏得顧客信賴,它堅持以下幾個原則:第一,全球采購。哪裡的產品有競爭力,就從哪裡進貨,從原產地國進貨,長年大批進貨就保證了價廉;其二,由進口商或國外製造商提供質量保證;其三,控制了穩定的貨源。
此外,阿爾迪超市還創造自己的低價品,實行「質量走高,價格走低」。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阿爾布萊希特兄弟曾以擁有256億美元資產位居第三,並再次蟬聯德國的首富。
超市行業公認的楷模,經常用來講故事的就那麼幾個,國內的是胖東來、樂城超市、香江百貨、永輝超市,大潤發,國外是阿爾迪、好市多、全食、TraderJoe』s。阿爾迪超市僅僅750個單品(部分門店一千多sku),全球8000個門店,近700億美元銷售規模不是一般的牛逼。很多同行都想過在國內模仿阿爾迪模式打造一家牛逼超市,俺也來湊個熱鬧,在此文中構想如何打造一家阿爾迪式的超市。
牛逼的阿爾迪
阿爾迪的牛逼之處不僅僅是門店多,銷售額高。還有很多奇葩的特點,比如全店只有750個單品,不做活動和市調,沒有市場部門,沒有年度計劃,商品價格普遍比市場低30-50%,甚至很多商品比國內價格還低,但阿爾迪純利率居然高於同行,阿爾迪老闆還是德國首富。
阿爾迪定位十分簡單:「商品精挑細選、價格最低、性價比最高」。阿爾迪整個體系都為此定位服務,全球采購,嚴格檢查,一流品質,買斷經營,深入供應鏈,90%自有品,每個門店所售商品不超過750種,不做任何活動和市調,盡量最低價格采購,最低成本經營,合理利潤最低售價。
阿爾迪門店多在500-800平米,門店只有5個營業員,營業員都是多面手,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地上,不會精心擺放商品,貨架很少,收銀台不能刷卡,不提供免費購物車和購物袋,阿爾迪沒有年度規劃,規定不接受任何采訪,因為阿爾迪認為還不如用這些時間整理商品。
阿爾迪認為市場上的商品太多無效成本。比如可樂價格3元,包含生產成本05元、包裝成本05元、廣告成本1元、物流成本05元、渠道成本1元、利潤05元。如果是自有品可樂,那麼就能把價格降到2元,仍然有一樣多的利潤。
總之阿爾迪為了做到「商品精挑細選,價格最低,性價比最高」,把商品SKU數量降到最低,把采購價降到最低,把經營成本降到最低,保持一流品質,簡單的理念做到極致,於是成就偉大事業。
模仿阿爾迪的核心
阿爾迪成功的核心是只關注提高商品品質和降低售價,整個體系和所有行為都圍繞這兩點構建,捨去一切不相關的其它元素,阿爾迪堅持這一理念甚至到了固執的地步,很長一段時間內阿爾迪門店沒有收銀機(商品少,人工記住商品價格),完全依靠人工收銀,現在還堅持不能刷卡支付。
目前國內的超市基本都要收取供應商通道費,采購員關注通道費多過關注商品性價比,造成優質低價商品不能擺上貨架。超市處於粗狂發展快速開店時期時,收取通道費能更快佔領地盤,但目前超市已經飽和,需要精耕細作,采購員要變成買手,學習阿爾迪是國內超市突圍困境的辦法之一。
要在國內模仿阿爾迪,應該模仿阿爾迪的核心:1、商品精挑細選。2、最低成本經營。3、最低價格銷售。「精挑細選」和「低成本經營」只要用心就能做到,但最低價格需要低進價支持,而低進價需要銷售規模為基礎。德國阿爾迪「精選低價定位「已經深入人心,要在國內模仿阿爾迪,不僅要真正做到精選+低價,還要向消費者灌輸「精選低價」定位,只有消費者認可,項目才能真正成功並且形成壁壘。
根據上文核心點分析,模仿阿爾迪主要是三個方面:精挑細選、灌輸定位、低成本低價。
精挑細選
精挑細選原則一:用心挑選PK競賽
每個商品都要決策者自己使用,自己品嘗,用心選出好商品,可由高管組成體驗團把控商品質量。可引入PK機制,同一個品類由兩組團隊選品,給予資源支持,在選品會上PK盲測,用競爭機制選出好商品。
顧客沒有精力和能力選品,不知道哪些商品性價比最高,於是只能購買top商品,買手的責任是用自身專業度選出最好的商品推薦給顧客,而不是和大賣場一樣給出多種商品讓顧客自己判斷選擇。
為品類畫圈,說出品類特點,比如花生有哪些產地,幾種
㈣ 二戰後,德國賠償各國多少錢大肆拆遷的蘇聯是最大贏家嗎
1945年2月,隨著納粹德國的敗亡進入倒計時,盟軍三大巨頭: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齊聚蘇聯雅爾塔,開始針對歐洲及戰後問題進行了討論,這其中,也進行了第1次關於德國賠償的問題。
德國著名的V2火箭
精明的美國人開始將搜集了大量德國科技精英,並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雖然沒有龐大的物資賠款,但是,美國的這一行徑顯然更為高明,得益於德國在原子彈、火箭製造等多方面的成就,美國的科技水平有了不小的飛躍。
據美國人自己推算,美國僅在火箭發動機研究的一個領域上,就節省了7.5億美元的研發資金,至於節省下來的時間,更難以用金錢估量。而根據德國人的估算,二戰後,英國和美國從德國獲取的專利等各項技術總價值在125億馬克,也就是50億美元左右。
㈤ 德國很多低調的富人,德國的有錢人把錢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世界上不管哪個國家的富豪或多或少都會有名聲,有的喜歡開豪車住豪宅,有的喜歡滿世界跑給人做「心理治療」,有一些卻很低調,就像德國的富豪,幾乎在社交媒體上找不到那些真正富豪的身影,但是如果你在普通的小鎮上碰到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可能也是德國的某位富豪也說不準。小編所知道的這些富豪除了進行正常的商務投資以外,最多的就是慈善事業吧,畢竟德國人生活已經非常的安逸了,人生追求已不多了。
德國富豪大多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喜歡進行「不留名」捐贈。所以這些土豪們也不是那種只顧及自己的人,人在擁有一定的地位以後,心胸就變得開闊起來,除了自己的生活要完美以外,做作慈善以達到心靈上的慰藉。
㈥ 為什麼中國老闆在德國都這么缺德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德國人99%是自私。
國人一直以為德國人素質多高,都是浮雲。
你們不會找律師打官司的嗎?破產也是要結算資產的,德國法律也保護員工的利益的,這種官司見過的,找律師,找翻譯,打贏了所有費用是被告的,至於他能不能付得出就不是你的問題了。
㈦ 一條裙子老闆進價50元,賣出去70元,老闆收了100元假幣,到底老闆虧多少元
虧了50元+30元=80元
老闆賣70元,收了100元的假幣,老闆付了30元回去,這里老闆虧了30元,那條裙子的進價是50元,老闆收了一張假錢,這里又虧了50元。所以50+30=80
答:老闆虧了80元。
㈧ 誰知道德國
德國人的一些特點,似乎在與其他民族的比較中才能看得更清楚些。有兩個故事,就是拿德國人和我們自己相比較的,說出來也許有點意思。其一是:一個阿拉伯人拿著一盆魚,在火車上遇到一個日本人、一個德國人、一個中國人。日本人問阿拉伯人:「請您告訴我,您的魚可以在日本繁殖嗎?繁殖這種魚需要什麼條件?成本貴嗎?」;德國人問阿拉伯人:「請您告訴我,您的魚在動物學上屬於那一類?它的學名和俗名各是什麼?」;中國人問阿拉伯人:「請您告訴我,您的魚好吃嗎?是清蒸的好呢,還是紅燒的更好吃?」。
在這個小故事裡,日本人的問題活生生地展現了我們東鄰那敏銳的經濟觸角,而德國人的問題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民族有點兒僵硬的學究氣兒。當然我們中國人的問題—顯然是別人酸溜溜地在挖苦我們。眾所周知的是中國菜好,現在這個小小環球上,天涯海角那裡能沒有中餐館呢?倒是德國人的問題,硬梆梆的一下子叫人無法答上來。
一個故事是問路。說的是一位我們的同胞來到德國某城市向一個德國人問路:「請問先生,我要到某某大街去,路要怎麼走?要走多久?」,德國人瞪著兩眼,一語不發。中國人生氣地走了。剛走了幾步,德國人追了上來,和氣地說:「先生等一等,您要去某某大街,向前走第一個十字路口向右拐彎就到了。依您的步行速度需要8分鍾。」。中國人不理解地問:「剛才您為什麼不告訴我呢?」,「因為您問我要走多久,我沒有看到您走路,不知您走路的速度,無法告訴您。」。
個故事是說,德國人從來不說那種「大概其……」之類的話,雖是問路小事一樁,可他們也要精確計算,不肯絲毫馬虎。這一點我們在德國也是深有體會。無論大小事情,德國人總是一本正經的樣子,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沒有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的工作作風。這一點我們在德國的中國人哪個能沒有體會呢?大事不用說,就說說德國人的廚房吧。德國人的廚房裡,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還有幾樣東西是萬萬不可少的。其一是必須有時鍾,煮東西多一分少一秒都得嚴格按照書本,所以千萬不可缺少此物。其二是必須有溫度計,這也是書本上要求的。其三是必須要有稱東西的秤,無論是時髦的電子秤或者古老的天平,每家至少應有一個。煮吃的以前,對各樣原料,無論米、面、糖、鹽這些通用之物,還是德國人特用的那些膏、汁、粉、劑,就是普通的水也要先統統用量器計量,斤斤計較,然後燒火上鍋,步步不離規定程序。煮的時侯不斷使用溫度計,而且要不斷看著那精確的時鍾,這些都要精益求精,絲毫不差。這種按照科學試驗的方式烹調成的德國食品,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好吃不好吃那是其次,反正德國人堅持住了自己的僵硬的原則。
想起我上大學時讀的一本書里,有一個「一芬尼」的小故事,和德國人的性情也有點關系,現在不妨也講出來。它說的是,當人們問法國人,如他有一芬尼,他會用這一芬尼做什麼時,答案是他會用這點錢為情人買一束玫瑰。同樣的問題,英國人的答案是買一本書,義大利人的答案是買一塊皮薩,而德國人的答案是趕快拿到銀行存起來。這個故事是英國寫來證明歐洲四大國民風的特點的。在英國人看來,法國人浪漫,義大利人貪吃,他們自己酷愛學術,而德國人節儉得過分。對這個故事的佐證是關於歐洲人之最的傳說。首先是好事之最。歐洲人自己說,最好的事情是住在英國,吃義大利的飯,在法國工作,娶德國的老婆。相對的壞事之最是,吃英國的飯,住義大利房,娶法國老婆,在德國工作。英國人發展歷史較長,社會福利政策貫徹日久,故不但富人住得好,不富的人住得也不太差。缺點是陰冷的天氣妨礙了該國吃喝的發展。法國人散漫,工作不緊張。但是人太浪漫,尤其是女人浪漫過分,從這里娶老婆穩定性最差。義大利的馬可·波羅從中國學來了好飯菜,但城市爛糟糟的,住房普遍差些。德國人生來認真,在這里娶老婆可靠一些;但是在德國人手下工作除了要處理好一般的老闆和雇員的關系外,也要吃他們辦事認真的虧,不論大小事情,必須釘是釘卯是卯地按他們規定的辦,絕不可以馬虎了事,工作時間要遵守得絲毫不差。所以在德國工作可能是歐洲最不容易的了。 德國是當今舉世公認的車界強國,德國人愛車、造車,生活中離不了車,汽車工業更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早在本世紀初,德國就產生了像戴姆勒·賓士、波爾舍等這樣的著名汽車公司。甚至在1938年,連希特勒納粹統治者也表現出了對汽車的狂熱,他們向全社會集資,聲稱要在沃爾夫斯堡的大眾汽車公司里生產供普通百姓使用的廉價「大眾」牌轎車。
德國家庭佔有汽車的比率居世界前列,絕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擁有汽車。事實上,德國人視自己的收入和需要情況,可以擁有一輛至數輛汽車。一般低收入家庭,通常多買一輛大眾牌、歐寶牌或其他國家產的如菲亞特、雷諾、馬自達等廉價型車;中產階級家庭如公司職員、大學教師、醫生、政府公務員、小型工商業業主等,往往擁有兩輛車。他們買車的范圍比較廣泛,檔次不一,但一般說來,常常是買一輛賓士C型或E型車、寶馬3系或5系車、奧迪80或90型車等中檔類車,以及進口的同檔次轎車如Saab9000、Volvo850-960、豐田「Land Cruiser「型越野車、馬自達「RX-7」型跑車等,價格在3萬-7萬馬克左右,同時擁有一輛小型廉價車。這類家庭一般根據需要而分別使用兩種車,如在外出旅行、長途上班、走親訪友及出席聚會之類的場合時,便開上好車,而平時短距離上班、送孩子和購物時則駕上劣車。
德國富裕階層家庭如工商企業家、體育明星、歌星、名醫、大律師、教授及政府高級官員等,他們的用車觀因個人愛好、修養的差異而表現出多樣化,既有一批因講排場而追求豪華、高檔、新潮車之輩,也有不少人並不在意這些,出入都自己駕駛中檔車。一般說來,這個階層所擁有的高檔車主要是賓士S型、SL型豪華車、開閉式敞篷車、寶馬7系豪華車、8系跑車、波爾舍跑車及進口的美洲虎牌豪華車、法拉利牌跑車、三菱牌高級跑車等,這些車的價格在8萬-20萬馬克之間。羅爾斯·羅伊斯牌車及美國產的特大加長奢華車也有,但務實自信的德國人認為既無必要也不欣賞,所以街頭並不常見這些車。
其實,在德國及西歐等發達國家裡,高檔轎車並不屬於最值錢的東西,與昂貴的地價、住房相比,縱然是羅爾斯·羅伊斯轎車、賓士SL600型轎車也相形見絀了。以慕尼黑市為例,一套最簡單的一室一廳的公寓住房,售價達二十萬馬克;一套三室的公寓住宅售價則高達五十萬馬克以上,而一棟帶花園的獨立住宅小樓的售價更達數百萬馬克以上。因此,在德國有時很難憑所乘轎車的檔次,來判斷車主的身份、地位。一個收入中等以下的追車族青年,可能租著一套簡陋的公寓的住房,卻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開上了價值18萬馬克左右的最新款敞篷式BMW850型跑車。
德國作為汽車生產大國和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之一,其汽車的更新率是很高的,一輛開上五六年、七八年的車,就要淘汰到舊車市場里。一些追求時髦而富裕的人,經常是一兩年就換一種新款車。所以,德國的舊車市場也很發達,大小報紙上都有數版的舊車出售廣告,牌號林林總總,價格無奇不有。一輛原價4萬馬克的轎車,開過五年或十萬公里時,賣價會打折近一半。一輛車齡超過十年的車,只能賣二三千馬克。許多大學生(包括外國留學生)打上一個月的工,就可以買一輛這樣的舊車開開。有意思的是,某些德國人對自己要淘汰而又賣不出多少錢的舊車,還在報紙上登廣告送人,當然要開這種車,花在修理上的錢也是少不了的。
此外,外地人和外國人都可憑證件,交一定數額的押金後,租一輛車開。收費標準是以天、周、月來計算的,時間越長越便宜,以一天為例,租一輛小型廉價車,約付60多馬克;租一輛中檔車,約付出100多馬克;而租一輛高檔車,則要花100以上至數百馬克不等的錢。
去德之前,曾有從德國歸來的朋友聊德國的計程車是清一色的賓士車,當時我以為是戲謔之言。到德之後,才發現那位朋友的話雖有些誇張,但大體不差。滿街跑的米黃色的計程車,有八成以上為賓士車,其餘少量計程車也都屬於中檔車,如奧迪、大眾之類,破舊、狹小的車是難以在計程車隊伍中立足的。聽德國朋友說,開計程車的司機收入一般,又很辛苦,所以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多為沒有其他更好出路者,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某些哲學博士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暫時棲身於計程車行業中。
㈨ 老闆到底虧了多少
虧了88塊
㈩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