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國土面積是多少
德國國土面積是357582平方公里。
德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柏林,領土面積357582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93萬,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德國面積相當於中國雲南省
領土面積100平方公里,德國人口約100人。
德國的國土面積比雲南省的面積38.33平方公里小,所以要做比較的話,可以說德國的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面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德國
B. 二戰時德國和蘇聯的人口和面積比
蘇聯1938年的國土面積達22,403,000 平方公里,並在1939年9月-1940年將國界向西推進了300到400公里,增加了2000多萬人口,1940年人口達到了1.94億。
德國的國土面積面積1939年633786 平方公里,其人口在1939年達69,314,000人
(2)1914年德國人口多少擴展閱讀: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
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蘇聯無條件投降為止。
蘇德戰爭對世界的影響編輯
蘇德戰爭的進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部份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假若沒有蘇聯政府及蘇聯人民的英勇作戰和頑強抵抗,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尚很難判斷。
蘇聯的抵抗為英美等西方盟國發展軍工業、增強武裝力量、發展海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一共消滅了607個納粹德軍師(含黨衛隊師),而西方盟國只消滅了176個德軍師;德國陸軍及黨衛隊80%的兵員、以及75%的武器和技術裝備被蘇聯紅軍消滅和繳獲。
二戰對戰後很長時間內的歐洲格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德國損失約23%的領土(約110,000平方公里)。
其中東普魯士被蘇聯和波蘭瓜分、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在戰後劃歸波蘭領土;蘇聯政府主導了戰後近半個世紀的中、東歐政治秩序,直到1989年華沙條約國聯盟解散,東歐劇變。
C. 一戰前後英法德3國人口數二戰前後英法德3國人口數
一戰前:
1913年,德國本土人口6506萬,英國為4565萬,法國4146萬。
二戰前:
1936年,德國本土人口為6929萬,同一時間,英國本土為4799萬人口,法國為4190萬。
一戰死傷亡情況:
協約國總士兵陣亡: 5497600人
同盟國總士兵陣亡: 3382500人
交戰雙方受傷總數:約1000萬人
平民死亡總數:6493000人
二戰傷亡情況:
全世界一共約7000萬人死亡
全世界一共約1.3億人受傷
一戰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
二戰評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
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D. 德國陸地面積和人口 單位:萬人
語言:德語為官方用語和通用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耳曼語族,是世界上1億多人的母語。除德國以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和盧森堡沿德國邊境的地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合並,兩德統一。統一後的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8237萬(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卜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官方語言為德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新首都為柏林。大城市有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法蘭克福、埃森、多特蒙德、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不來梅等。
地理位置: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南北直線距離為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
德國處於大西洋河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 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度左右,南部山地為20度左右; 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度左右。
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
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了分區佔領。西方佔領軍建立了一個西德政權,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久以後,蘇聯在它的佔領區內建立了一個德國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89年東部德國發生巨變,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了統一,仍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旅遊景點:
德國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旅遊之國。它為旅遊者提供了罕有的豐富多彩的值得游覽的城市與風光;吸引著人們來了解漫長而豐富的歷史以及現代生活的各種形式。引人入勝的旅遊目的地比比皆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岸邊和島嶼上,海洋性氣候溫和宜人。荷爾斯泰因和梅克倫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連忘返。中等山脈地區和阿爾卑斯山是徒步旅遊者涉足為快的目的地。萊茵河、美因河、摩澤爾河、內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薩勒河的河谷充滿了浪漫色彩。遠離交通干線的大約100多條旅遊之路,例如「德國童話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國葡萄園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風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園詩般的古老城市和村莊。
教育制度:
德國約有300餘所高等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學生),其中約有90所國立大學。整個高等學校的結構為:
(1)大學:大學不僅是教學中心,而且還是獨立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大學通常有權授予文學士、理學士和博士學位。各大學開設的專業通常包括:醫學、自然科學、工程學、人文學、法律、神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農業和林業學。大學崇尚「純科學」,期望造就具有科學觀念和素養的大學生。
(2)工業大學:教學和科研主要面向工業。然而,許多年以來,工業大學也發展成具有綜合性傾向的大學。如在柏林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古典哲學、音樂、教育;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學生可以學習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當然,工業大學的重點主要在於工程學和自然科學。
(3)教育學院:主要為小學和中學低年級培養師資,個別教育學院也培養中學高年級師資。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州還獨立設有教育學院,大部分州的教育學院於70年代並入了大學。
(4)綜合性大學:綜合性大學是在綜合大學、教育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有時還包括藝術院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性大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其它高等院校,包括設在漢諾威的醫學和獸醫學高等學校;設在呂貝克的醫科大學;設在科隆的德國體育大學;以及設在施佩耶爾的管理學院。
非國立大學,這些大學的經濟資助主要來自非政府渠道,如一些教會學校。另有少數的私立大學,專業偏重於經濟學和醫學。但她們通常需要收取學費。 學位體系如下: 理學士(Diplom) 專業為自然科學,工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的大學畢業生將獲得理學士。理學士一般要求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學習8個學期,並要達到規定的學習要求。理學士的獲得需要撰寫有深度的,獨立的學位論文(Diplomarbeit),及通過相應的筆試和口試。 文學士(Magister Artium) 人文科學,通常也包括一些社會科學的大學畢業生通常將獲得文學士。與理學士的學位考試相比,文學士的學位考試包括兩門主要學科,或一門主科和兩門副科。考試的要求因學科和大學而相異,但通常都需要撰寫學位論文和通過口試。 博士(Doctorate) 原則上說,德國大學的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招收博士生。博士生的資格取決於優異的大學學習成績。在德國之外獲得學位的學生是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通常決定於大學的學院或系。此外,你必須要找到一位願意指導你學業的教授(德國人稱博士之父,Doktorvater)。博士導師可能會給你一個做博士論文的課題,也有可能接受你提出的課題。在德國攻讀博士一般意味著同時也參與研究。除了博士論文的撰寫之外,博士生通常要參加博士生討論會(Doktorandenkolloquien),與其它博士生討論和交流 課題的研究進展。博士學位的獲得需要提交博士論文,並且要通過主科和相關副科的口試。
生活文化:
德國住宅設備先進,面積寬敞,環境幽雅,故國際上有「吃在中國,穿在法國,住在德國」的說法。德國的工業發達,其生產的汽車等均以質量上乘聞名。德國的狂歡節以時間長、內容豐富而具特色。每年人們都要從2月的第二個星期四開始,慶祝為期一周的狂歡節。節日里,人們隨心所欲,演習婦女執政典禮,把城市鑰匙交給愚人會議,舉行化妝遊行及盛大的假面舞會等。每年9月最後一星期到10月第一星期的慕尼黑啤酒節,柏林電影節都是國際盛會。德國人送禮時更注重禮品的裝潢,而對裝潢內的東西是否滿意卻不太看重。由於玫瑰花象徵著浪漫的愛情,是專為情人准備的,因此,人們從來不隨意把鮮花當作禮品送人。德國人在稱謂上重視職務、學銜及學位。在與德國人交談中,不要議論打壘球、籃球或美國式的橄欖球等,而最好談談德國的原野、個人的業余愛好和足球之類的體育項目。按德國習俗,生日不得提前祝賀。
德國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探訪德國「東三角」——齊陶 德國海德堡:古堡 新建築
E. 德國的國寶是什麼
德國的國寶是灰熊。是繼北極熊和科迪亞克棕熊之後,體型最大的熊類。雄性體長170~280厘米,體重300~500千克,雌性僅一半。體形健碩,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顏色各異,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有些個體毛尖顏色偏淺,甚至近乎銀白,遠看似披一層銀灰色,故稱「灰熊」。棲息范圍較廣,一般獨居。
德國說明
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582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德國人口約8319萬人,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3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年5月,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德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F. 一戰以前各國的人口和軍隊數量多少
1913年各大國總人口(單位:百萬人)
俄國175.1
美國97.3
德國66.9
奧匈52.1
日本51.3
英國45.6
法國39.7
義大利35.1
1914年列強陸海軍人員數量
俄國135萬2千
法國91萬
德國89萬1千
英國53萬2千
奧匈44萬4千
義大利34萬5千
日本30萬6千
美國16萬4千
G. 德國的國土面積,人口
截至2020年1月,德國的國土面積是357376平方公里,人口是8288萬。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陸地邊界全長3757公里,海岸線長2389公里。
德國面積居歐盟第四,人口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1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族人。外籍人口1062.39萬,占人口總數的12.8%,其中土耳其人最多,約148.35萬。
(7)1914年德國人口多少擴展閱讀
德國的歷史沿革: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H.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綜合國力達到了什麼程度
德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15.7%;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上升到12.6%,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面積達到290萬平方公里,人口1230萬人,但還不及英國殖民地面積的1/11和法國殖民地面積的1/3。它不惜訴諸戰爭,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I. 二戰時各國人口排名
二戰時期,印度的總人口約 3.78億,再加上英國的其他殖民地,英國總人口超過4.4億。也就是說,在二戰時期,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應該是英國。其次中國,蘇聯和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實際上只有8個,分別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以及德日意軸心國。而人口大國也主要在這些國家裡面。簡單分析下二戰各國人口。
德國的人口比較復雜,但由於德意志民族的單一性,一般以民族來算德國人口,1933年德國人口6603萬。奧地利被德國合並時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區有300萬人口,薩爾區75萬人口,梅梅爾區應該還有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不算波蘭、羅馬利亞、義大利總人口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
而日本和義大利人口分別為7200萬、4100萬。德國的標準是5個國民出一個兵,日本的標准時7個國民出一個兵,義大利動員力差,30個國民才出一個兵,最後德國動員了1700萬軍人,日本動員了900萬軍人,義大利動員了120萬軍人,合計2720萬軍人。
1939年的時候,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蘇聯人口超1.6億,美國人口超1.3億,日本人口7800萬,南斯拉夫有1300萬,中國1937年人口超4.4億。1939年蘇聯人口為16000萬,1940年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後,1941年戰前蘇聯人口達到了18000萬。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口大國。
美國自1790年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1940年末13216萬,1930年末12320萬,10年只增長了不到1000萬,平均1年一百萬不到,13300萬可以認為是1941年戰前美國的人口。
同盟國5國英美蘇中法,人口合計81000萬人口,最後英國動員400萬,美國動員了1600萬,蘇聯動員了3400萬,中國動員了800萬,法國動員了估計200萬,合計6400萬軍人。
然而,如果廣義地說,這個數據實際上也不準確。因為二戰時的英國依然是日不落帝國。英國本土只發動了400萬軍隊,但英國還擁有埃及、英屬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印度仆從軍都有數百萬。
大英帝國崩潰,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
不過在二戰結束後,英國被兩次世界大戰打的已經沒有實力維護大英帝國,他的殖民帝國分崩離析。加拿大獨立、澳大利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也全部獨立了出去。當今世界,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依然是中國。其次印度,而美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三。然而,隨著中國生育率下降,不出十年,印度人口就將超過中國。
J. 二戰時德國有多少人口 二戰德國人口有多少
6600萬。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 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 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 真是可怕,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轟死了200萬平民。 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德國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吞並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完成德意志統一。
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最大經濟體,歐洲四大經濟體之首,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七國集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